最近,有一批專家學者,巧用多語種,通過視頻會議,傳遞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為全球合作抗疫凝聚合力;有一群年輕的中國志願者,熱心向外籍人士提供語言翻譯服務,為他們的異國生活提供幫助和溫暖;還有一群出版人,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國抗疫圖書英文版的出版,讓世界各地的英文讀者讀到真實感人的「中國故事」,多角度認識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曆程。在全球聯繫更緊密的今天,人與人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翻譯的力量日益顯現。
好的翻譯能為人的心靈注入勇氣與力量,使讀者和譯者在精神上有所收穫。正值畢業季,美國哲學家基蘭·塞蒂亞的著作《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在華翻譯出版,為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畢業生捧上一碗暖心的「雞湯」,讓他們更加坦然地面對抉擇。它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它的出現恰逢其時。憶起翻譯過程的酸甜苦辣,譯者之一的潘驛煒直言,這本書治癒了剛剛辭職那陣子的自己,他說:「翻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隨時存檔、讀檔的遊戲,重啟也無法改寫真實的人生,這本書通過哲學家如何從自己的選擇危機裡突圍,幫你換種思路,繼續生活。」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翻譯外文的高潮,如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五四運動前後的西學翻譯等。如今,出於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對外介紹自身的需要,將中文作品譯介到海外成為一股熱潮。
有人認為,翻譯是沒有思想的體力活,比不上創作的腦洞深邃。現實中,譯者與作者的處境有著較大差距:一般刊物翻譯作品的稿酬,往往低於原創作品;一些職稱評定只接受學術著作,不承認譯作;為翻譯設立的國際獎項仍然不多。然而,翻譯並非只是逐字逐詞地換成另一種文字,扎紮實實的翻譯遠勝於拼拼湊湊的撰稿。有靈性的譯文,就像破繭而出的蝴蝶,宛若煥然一新的再生。
做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譯者對兩種語言都能駕馭自如,還要深刻理解語言背後傳達的邏輯和思想,這就需要譯者成為掌握多方面知識的雜家。作家創作時,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轉化成文字。譯者翻譯時,是將作者已經轉化成文字的經驗再次轉化成另一種文字,而文字化了的經驗具有清晰的輪廓和確定的內涵,不容譯者擅加變更。翻譯的過程可謂是「戴著鐐銬舞蹈」,譯者要「跳」出精彩的舞步,經常需要比作者更費力、費心;而真正有才華的譯者戴著「鐐銬」仍可以「跳」出特色,「跳」出情感,也「跳」出思想。
好的翻譯所需心智活動的繁複程度不亞於創作。文學作品的翻譯需要譯者具備對文字的掌控力、文化的領悟力和一定的文學造詣;而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的翻譯,則更考驗譯者對概念與定義的理解、用詞與表達的精準以及在某一專業領域的學術素養。正如詩人余光中在《翻譯的藝術》中寫到的,大翻譯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種能力,將兩種並非一見鍾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對佳偶。
責任編輯:趙紫羽(實習)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