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泰國工作一年有餘,發現泰國人生性比較隨意,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邁賓萊」(沒關係)!
泰國人對文字的使用從不較真,有時真讓人霧裡看花,就拿我居住的公寓名字來說,就有好幾種寫法,為此我與妻子發生過爭執,各持己見,乾脆到門口去「驗明正身」,結果牌子上的英文拼寫和我倆說的都不一樣。
原來,房東的名片、他提供的收據和門牌,居然用了三種拼寫方法。所在的區,地圖和路牌的名字也不一樣。我手中有一位名牌大學系主任的名片,上面「大學」這個英語單詞居然漏掉一個字母。英語在泰國普及率很高,很多學者官員都從海外留學歸來,按說不該出現這種低級「差錯」。對此現象泰國人卻不以為然:有什麼關係呢,明白意思不就行了嗎?這種對英語的隨意態度,讓英國人頗多微詞。一位英國讀者給《曼谷郵報》寫信抱怨說:在我們國家,哪怕只差一個字母,意義也完全不同。可在泰國,普吉這樣的名勝居然有多種寫法,真讓人無所適從!
對語言如此,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泰國人也非常隨意。雖然這種隨意會讓你感覺難以合上現代社會高效、快捷的步伐。但仔細思量,又覺得泰國人這種對生活舉重若輕的態度,確實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在泰國工作要辦理各種手續,包括居留許可、工作許可、交納稅款等等,當你面對厚厚一沓表格,不知如何下筆時,不管是移民局、勞工部還是稅務廳的官員,都會態度和善、百問不厭地為你解疑釋惑,表格填得不對,他們會幹脆拿起筆,一邊問一邊幫你填。在國內看慣了政府官員的嚴肅表情,一開始還真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
泰國雖然貧富差距很大,但為官者能上能下,今天是總理部長,明天就可能成為平民百姓,後天又可能再度出山。大家並不把官職太當回事。平民百姓家的子女結婚,總理有時也會出席並當證婚人。人民日報海外版在曼谷舉行發行儀式時,時任副總理的頌奇和大家一起在宴會廳裡談笑風生,一個隨從也沒看見。
泰國人不崇尚權力,同樣不痴迷金錢。有統計表明,40%的泰國人從不攢錢,他們掙一塊花一塊,花完再掙。不僅藍領工人如此,就是在外企工作的白領,對高薪也不在乎,說辭職就辭職。泰國人輕鬆面對生活的態度,讓不少在壓力下奔忙的中國人羨慕不已。
以筆者所見,泰國人這種面對生活拿得起、放得下的輕鬆態度,可能取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泰國優越的自然環境,「水中有魚,田中有稻」,就算當個原始人,也餓不死、凍不著;二是泰國95%的人口都是佛教徒,從小受到與世無爭生活理念的薰陶。公共場合,從不見有人吵架,馬路上也少有汽車互不相讓的情況發生。倒是偶然看到兩輛車發生碰撞時,駕車人坐下來聊天等警察,心平氣和,天地俱寬。
泰國人性格中的隨意、輕鬆和寬容,造就了泰國社會的開放性。泰國社會是一個「接收」大於「輸出」的社會,它有能容納各種先進事物的胸懷。在泰國文化中,處處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痕跡,這些文化與當地文化一起融匯出了多姿多彩的泰國文明。早在19世紀中葉,朱拉隆功國王就主動接受西方文明,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為泰國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在世界飛速發展的當代,泰國通過自己的包容悠然地享受著現代社會的繁榮。「海納百川」也許是泰國人隨和、寬容性格的最高境界。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泰國人,似乎更好地實踐並發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相比之下,作為當代中國人反而有自愧弗如的感覺。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種種不和諧音。歸結起來,太看重自我,為名所苦、為利所累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每個人若都能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學學泰國人的心平氣和,無疑會促進我們的社會在和諧軌道上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