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紀了,我們有關生命的常識,依舊少得可憐

2021-02-18 群學書院

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有個觀點:

二十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

只要你對科學界稍有關注,就會發現這句話所言不虛。二十一世紀以來,物理學、化學等領域很少有突破性的發現,但回溯近30年的諾貝爾獎,有過半的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

 

生命科學將人類學、生物學、醫學、腦科學多學科知識融合,為人類歷史整合出一個骨架,在這個骨架內其他學科才能提供內臟和血液,構建出人類歷史這頭「大象」。所以如果你對人類文明感興趣,了解一點生命科學學科的思維模型,會提升你的整個認知。

 

比爾 · 蓋茨曾大膽預言:未來的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身體、智慧、還是生死,人類都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生命科學的知識,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明天。


生命科學雖然很重要,但生物、醫學艱深的專業知識往往讓人望而卻步,許多人反而被大量傳播的錯誤資訊所誤導。為此,三聯中讀完成了一項極有難度的挑戰:經過3年的策劃準備,1000小時的內容打磨,我們邀請到9位國內相關領域重量級的專家學者,為你講解與你自身最為相關的生命科學知識:你將聽到最前沿、最嚴謹的「科學人類史」。

 13萬字超大課程容量

600分鐘音頻內容

243個科學概念

科學版「人類簡史」+「生命簡史」

 

課程主講人來自最前沿科學機構

  

  九位生命科學界「最強大腦」 

  帶來前沿、系統的生命新認知  

  有趣又燒腦的生命科普體驗  

 

從人類的起源開始,經過人類的進化期,再到人類爆發冠絕群雄的創造力······在9位頂級專家智慧而生動的講述中,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最前沿客觀的研究動態、生命發展背後的一整套邏輯和規則通通逐漸明晰起來。

 

  人類學、生物學、腦科學…… 

  多學科知識巧妙融合  

  多層次引發你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生物學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化學、醫學、物理學等學科將不可避免地介入生物學,我們的課程也也會融合多學科成果,共同搭建人類生命這頭「大象」。這是一堂飽含人文色彩的生命科普課程,用科學的角度去觀察歷史,用人文的關懷來認識生命科學。

領讀:人類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掃碼即可聽課

每個孩子都曾好奇自己的祖先,我們的課程也從人類的「家譜」講起。人類的祖先究竟是不是來自非洲?中國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內涵極其豐富。因此,我們的第一版塊是「我們中國人從那裡來」。

 

我們是如何復原了40萬年前發生的事情的?

這一定比偵探小說還要好看。

 

我們首先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金力教授,為你講述人類的起源。金力曾是「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總負責人,他帶領團隊收集樣本並最終分析證明:中國人的祖先同樣來自非洲。從他的講解中,你將了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走出非洲、走向亞洲。

 

現代人從非洲大地出發,一步步抵達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適應了不同的氣候環境,基因累積突變,形成了不同的人。在第二講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輝教授將帶你了解中國人是如何形成的。

在了解中國人的起源問題之後,我們依然會心存疑問:時隔幾十萬年,科學家是怎樣追溯我們的祖先,科學地調查那段沒有記錄的歷史呢?這一講,我們邀請到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傳超教授,來揭秘這背後的神秘技術。王傳超是一位年輕的80後學者,但已是國內古DNA測序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他將為你科普:什麼是古DNA,古DNA如何為中國人的起源提供佐證,怎樣通過古人遺骸求證史前歷史等問題。

 

探索了人類漫長的過去,接下來讓我們把悠遠的思緒帶回當下。進入第二板塊「我們到底能活多久」,我們從人類族群演變的歷史現場,轉向個人生命的微觀傳奇。

遠古時代,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不到20歲;100年前,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還只有40歲。而工業革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了70歲。哪些因素決定了人的壽命呢?為什么女性的平均壽命會比男性長?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看,人為什麼會衰老?

 

第二版塊第一講,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宗玉,為大家講解人的長壽與衰老。張宗玉教授和童坦君院士這對學術伉儷,是我國老年醫學基礎研究的開拓者,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填補了我國細胞衰老研究領域的空白。相信通過張老師的講解,你會對人的衰老有總體性的科學認識。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線蟲身上發現了第一個「長壽基因」。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基因突變,就能把線蟲的絕對壽命提高60%,這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長壽基因」也因此成了衰老研究最熱的課題。那麼,「長壽基因」是如何被發現的?人類身上也有「長壽基因」嗎?對於「長壽基因」的研究,我們應該懷有怎樣的科學態度? 關於這些問題,在第二版塊第二講,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韓敬東將為你一一講解。

 

長壽基因的研究仍然在科學家的培養皿中,那到底有沒有一種科學、靠譜的抗衰老方法?大眾媒體健康版、養生公眾號上充斥的長壽秘訣是否真的有效呢?第二版塊第三講,我們邀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抗衰老分會會長何琪楊。他會為你講述抗衰老物質的傳說與真相,教你如何通過調整飲食延緩衰老,破除那些關於「長壽物質」的誤區,理性地消費抗衰老產品。

 

人人都追求長壽,但擁有更長的壽命,並不意味著更加健康。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率也在同步增長,越來越多的老人躺在床上度過餘生。如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也被認為是最致命的老年「三大殺手」。這一講,我們將聚焦癌症。為什麼癌症這麼難對付?為了抗擊癌症,人類的醫學技術經歷了怎樣的飛躍?我們離「無癌時代」還有多遠?第二版塊第四講,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石遠凱教授將為你普及科學的癌症知識,用三十多年的腫瘤臨床研究和實踐教你正確防癌。

 

了解了人類的身體,我們進入人類最引以為豪的部分——大腦。由此來到課程的第三版塊「我們的心智和創造力從何而來」。自從大部分人類不必再為果腹而每天操勞,就有人開始對我們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感到好奇。人類之所以在地球上傲視群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創造能力遠超其他生命。要想理解人類的過去,預言人類的未來,就必須理解人的心智是怎麼運作的,乃至人的創造力是怎麼產生的。

 

這是一把解析人類智慧秘密的終極鑰匙。

 

在這一版塊,我們首先邀請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何生,他將帶你走近人類神奇的大腦。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科學,這啟發了生物學家採用實驗的辦法研究人類的心智問題。科技發展至今,對人類心智的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呢?何生老師在這一講中,將從科學的角度為你介紹:人類心智的運作機制,以及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起點。最後,他將探討困擾人類已久的疑問: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創造力是人類最核心的特徵之一,每個人都有過「靈光一現」的時刻。最後一講,我們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他將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帶你探秘人類智慧的潛能,以及有關創造力的諸多問題。「靈感」的來源是什麼?「天才」是否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而成?創造力和智力如何交匯運轉?相信通過施建農的講解,你對於自己乃至下一代的潛能開發,將有更加科學的認識。

 

因為無數種偶然和必然因素,人類在地球上誕生,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放眼未來,我們身體和大腦的可能性還有多少?人的生命潛力還有多大?當理解了人類的遺傳與變異,適應與抗爭,壽命與疾病,聰明與才智,相信你會得到自己的答案。歡迎你跟著這些學術大家,從人類最應該關心的重要問題出發,開啟一場穿越時空、認真有趣的科普之旅。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刻享受限時特價 



 點擊閱讀原文,亦可立即訂閱《解碼人類:探秘生命真相的科學課》精品課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原標題: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施一公 (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個學科到底發展得怎麼樣?生物學的世紀到來了嗎?
  • 21世紀中國影響世界的9件事 一半都和手機有關
    昨日FT中文網發布了專題報導《21世紀初影響世界的9件「小事」》,21世紀第二個十年還沒過,科技與媒介裹挾著我們每個人向前,生活已在不覺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如果說原文的敘事與落點略顯恢弘,後來網友發動腦筋改編的「中國影響世界」的長圖,顯然要更風趣一些。
  • 最近兩年才對中國開放旅遊的國家,雖然免籤中國人依舊少得可憐
    從杜迦古城驅車近仨小時去往突尼西亞第四大城市凱魯萬,一路上連人都看不到倆,更甭說中國人。在突尼西亞的中國人特別少,常駐的中資企業員工和嫁過去的媳婦都加起來,總共只有300多人。它由古城牆改建,厚重的城牆成為了酒店的外牆,依舊那般高大壯麗,進入帶著鐵釘的泛藍漆黑大門,經過幽暗的大堂就達到了後院,注滿水的漂亮大泳池,映射著陰鬱的天際。如果一個酒店沒有融入在地文化,那麼這個酒店跟哪兒都沒有差別,也就沒有特色和意義。
  • 遼寧「可憐」的市區,人口21萬房價不足3000,或將成為一「鬼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人們也是嚮往發展較好的城市,在這裡,感受不一樣風景的同時,所帶來的經濟實力也是比較高的,雖然這裡比發展較為落後的城市物價要高,房價也是高得離譜,但人們依舊嚮往發展較好的城市,想著在這裡打拼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漸漸的發展下去,這樣就導致一些城市的流入人口多,一些城市則是面臨著較為嚴重的人口流失。
  •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但是千萬不要進生物系 專訪歐陽頎院士
    「用現在的方式培養出來的生物學家來推動21世紀的科技革命,那差得太遠。」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歐陽頎以直率、敢說著稱,但他的這些犀利評論,不能說不是反映了國內該領域科研和教學的一些現狀。出身清華大學化學系,現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做生物學相關研究的他,在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都走在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 21世紀的科技巨變,是時候開始認真考慮我們的未來了
    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如何看待科技給21世紀的人們帶來的巨變?我們又如何想像量子科技將帶來的顛覆性創新和應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20世紀是現代世界的起點,人類開始嚴肅認真地考慮未來。那麼,我們又將如何描述21世紀?1被智慧型手機統治的世界2007年1月9日,或許是過去二十年最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這一天賈伯斯拿出了iPhone,從此蘋果智慧型手機把計算機和手機融為一體。
  • 「地中海寶寶」火了,發量少得可憐,網友調侃:上輩子是程式設計師
    「地中海寶寶」火了,發量少得可憐一位寶媽在網上分享寶寶的照片,並且表示擔憂寶寶以後的發量,因為寶寶剛出生發量就少得可憐。從圖片中可見,這位寶寶與別的寶寶一樣萌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頭髮有點獨特,頭部左右裡邊的頭髮濃密,然而頭部之間卻光禿禿的,像極了「地中海」的形狀。
  • 月經量少得可憐,是毒素排不出來嗎?月經量少會影響懷孕嗎?
    有的女性發現,自己每個月月經都會按時到來,就是這個量太少了,每次來的月經都少得可憐,一個衛生巾可以用一天。那麼月經量少得可憐是怎麼回事?正常的月經量是多少?正常情況下,女性的每次的月經量是30毫升—50毫升。正常一片日用的衛生巾的吸收量是10毫升左右。
  • 胡泳|21世紀的科技巨變,是時候開始認真考慮我們的未來了
    21世紀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如何看待科技給21世紀的人們帶來的巨變?我們又如何想像量子科技將帶來的顛覆性創新和應用?圖片來自medium.com導讀21世紀的前20年,科技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開始認真地考慮未來。
  • 楊威: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規劃師學會2021年主席、英國楊威及合伙人(城市規劃)事務所董事長楊威院士應邀作了題為《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的精彩報告。楊院士從21世紀全球的挑戰、城市規劃的起源精神、以及當今全球規劃師的責任三個部分,深入詮釋了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一、21世紀全球的挑戰當今全球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本原因是史無前例的大幅度人口增長,極大地增加了對於地球上有限資源的壓力。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在逛知乎的時候會逛到好問題,比如這個:為什麼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 中國式家庭教育,缺少了「生命意義」課,那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常識
    記得之前上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就提到,我們缺乏關於生命的教育,比如很多常識,家裡不教,指望老師,老師在課堂上也不會教的。比如性常識,生命的意義等等。當時,我是沒有理解那位老師的深意的。只有在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聞以後,才發現,中國式家庭,真的很缺乏一堂關於生命的教育課。從小到大,我們都是被趕著跑的,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學,每一個節點,都壓力重重。其實,我們80%的人,都是普通人,我們都想拿第一,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拿第一。即使拿了第一,也不代表每一次都可以拿第一。壓力大不大,非常非常大。
  • 英語四級作文:21世紀的水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英語四級作文:21世紀的水質 2013-07-19 15:56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21世紀報系有關人員涉嫌新聞敲詐等問題已立案
    【財新網】(記者 陳寶成)21世紀網涉嫌新聞敲詐的風波已延伸至《21世紀經濟報導》。據新華社發布客戶端9月26日晚間消息,21世紀報系有關人員涉嫌新聞敲詐等問題已依法立案,其中的刑事部分由上海公安機關等負責。涉案問題目前正在進一步依法調查中。
  • 中科院編纂出版《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
    郭傳傑首先介紹了《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的出版背景,他說,幾年前我們國家的一批科學家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和組織下,對21世紀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論證性思考,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書叫《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隨後很多科學家提出,我們要面臨的遠遠不止這些科學難題,還會有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多地出現在交叉學科、跨學科的交匯點上。
  • 月經量「少得可憐」?月經長期量少,後果或讓人難以承受,早調理
    女性月經一般會持續3—7天,若大姨媽每次就來一兩天就結束了,每天的出血量也比較少,每天的經量都浸透不了一整片衛生巾,說明你月經量有些「少得可憐」。月經正常是女性身體健康的標誌,若月經不正常,說明女性體內可能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儘早調理。
  • 當我們貧困、苦難甚至於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是可憐了嗎?
    但是從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表情,一種可以說就是一種可憐的表情,但是另一種則是開心的表情,我想說的是貧困並不就是可憐,我是80後,河北邯鄲的一個農村家庭長大的,我的記憶裡從我記事到到小學畢業這個童年時期,我們家一直都可以說是處於一種貧困狀態,在我的記憶裡,一年到頭,除了逢年過節,從來都吃不到肉,雞蛋也一樣,一年到頭平時就是饅頭、鹹菜、大米湯(這真是湯,米少的很),我還記得有幾次村裡的小鋪賣的芥菜疙瘩很好吃
  •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學的未來是什麼?網友:扶我起來,我還能學
    近一段時期內,行業內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且本科生的就業率普遍高於研究生,這與研究生原本就就業面單一有關,但是總體看來生物類學生就業率對於公眾所熟知的那些容易就業的專業還是十分低的
  • 21世紀,古代女神醫又誕生了,原來,她想低調行醫,不料
    如果你喜歡,記得收藏起來,以後就不怕書少了21世紀,古代女神醫又誕生了,原來,她想低調行醫,不料,卻被帥哥王爺看好簡介:你可以穿過所有的街道,你可以穿過公主或小姐,我把他戴在一個小農家女孩身上。要帶全家過上舒適的生活並不容易,卻不小心救了一個跟班,看你是不是為了收留一時不壞。
  • 「21世紀杯」獲獎選手澳門遊學記
    7月17-21日,第22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和第15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新東方杯」全國中小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的部分優秀選手們在澳門渡過了長知識和逛吃兩不誤的遊學之旅。葡萄牙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種種,雕梁畫棟也好,斷壁殘垣也罷,幾乎還都佇立在幾百年前的地方,經歷了幾個世紀的修修補補,見證了歷史來來往往、人們走走留留;鮮有人讀懂的葡語,出現在公共場所的每一處標語下,即使並無太大功用,但它依舊會在那裡,像是歷史的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