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缺少了「生命意義」課,那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常識

2020-12-22 求心內佛

記得之前上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就提到,我們缺乏關於生命的教育,比如很多常識,家裡不教,指望老師,老師在課堂上也不會教的。比如性常識,生命的意義等等。

當時,我是沒有理解那位老師的深意的。只有在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新聞以後,才發現,中國式家庭,真的很缺乏一堂關於生命的教育課。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被趕著跑的,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學,每一個節點,都壓力重重。

其實,我們80%的人,都是普通人,我們都想拿第一,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拿第一。即使拿了第一,也不代表每一次都可以拿第一。壓力大不大,非常非常大。很多很多小孩,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非趕著你躋身前茅、優秀不可。

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現實決定的。生活很現實,社會很殘酷。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真的是寒門子弟,改變一生命運的最好的機會,改變階層的最好的機會。父母苦過,想把孩子培養出息,本身沒錯。

但是,我覺得,還是應該把生命的教育,放在首位吧。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悲劇,莫不是忽略了生命的教育導致的,似乎要到達羅馬的路只有那一條,通往羅馬的工具,只有那一種。

這個社會,已經是一個很多元化的社會。選擇早就已經很多元化了。李佳琦、薇婭,這種直播人才,莫不是最新出現的產物,其實主要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愛好,如果能夠做得很好的話,也應該是不愁生存問題的。

如果自己的孩子,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面,實在很不好,為了生存,其實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去學習一個ta們自己感興趣的手藝,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比如,理髮、水電、裝修、維修等等。

學習一個技術,一個手藝,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能夠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並且,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網上什麼都有,想要學習,隨時可以進行。退一萬步來說,突然有一天,或許他們自己覺悟了,覺醒了,想到上進了,這是很可能的,在社會中歷練了,他們才能夠,真的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道理。

再說性常識。之所以想說這個,因為剛剛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不久,還有今天的新聞,看到說鮑某性侵養女案,不構成犯罪。至此,有的人說這個女孩也是不想努力的類型,但是我想說,這件事情中,或許真的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前提是她不知道母親給自己改過生日,改小了差不多4歲。

感覺,她的經歷,與房思琪,有相似的地方,只是房思琪的年齡,比她小了很多。房思琪在13歲的時候,遇到了語文補習老師,性侵了她,一直持續了5年,18歲的時候,她才反應過來,這不是戀愛,她自己被引誘了。書中,那個補習老師,有個心理白描,他覺得很可笑,那些女孩在課堂上認真地記著老師給她講的知識,卻不一定知道很多常識,很多家長應該給孩子講的常識。比如,一個陌生的男人,如果觸犯到你的隱私,你應該馬上通知家長,保留證據並且馬上報警,這就是一個常識。沒有人教過房思琪,她是不知道的,她居然以為,那是戀愛,那是老師對她的愛。

異曲同工。關於生命的教育,家長其實應該從小就告誡孩子,通過羅馬的路,很多很多,可以走路,可以坐船,可以坐車,還可以乘飛機,教育就是一種類似於飛機一樣的工具,如果錯過了,那麼你的人生會艱難很多,不是到達不了。不然,孩子腦中覺得,只有一條路,走不通,就絕望,做出衝動的事情來,這是很不值得的。

生命的教育,其實最高的智慧,應該是遵循自然的規律,呵護小苗能夠長大蒼天大樹。最重要的是規律二字,不是拔苗助長!

相關焦點

  • 沒了生命,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經濟停擺下行,學校停課,每個人的身心都面臨挑戰……近日不停接到父母家長的求助,疫情把孩子憋壞了,也把家長折騰瘋了。正趕上要做系統的線上父母課堂,於是我就開始了系統的調研和準備,尤其是針對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因疫情調整的教育學習方式,對孩子學習、對親子關係的衝擊大大超乎我的預想。
  • 探索生命的意義——一節生命教育課引發的啟示
    基於這樣的理念和理解,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程設計時,第一個小的體系就是:生命教育。疫情過後,各大城市學校安全事故以及心理問題的激增,使生命教育被放在了越來越顯眼的位置,許多學校也提出「三生教育」的口號:生存、生活、生命。
  • 中國式家庭教育存在的短視行為
    家庭教育作為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轉型、家庭變遷、教育改革,影響著家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同時,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學習型社會的創建,家庭教育的作用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地位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被賦予了更大的責任與意義。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  生命教育知識更像一個工具、一部字典  張偉從事殯葬工作已有8年,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他有著獨到見解。
  • 「健康比成績更重要」是常識更該是共識
    9月1日晚8時,每年新學期伊始的例行節目《開學第一課》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今年的「第一課」因新冠疫情顯得有些特別,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張文宏等抗擊疫情中耳熟能詳的英雄走進「課堂」,與孩子們分享成長經驗,讓孩子們學會敬畏生命,學會勇敢與擔當。在今年的「第一課」中,鍾南山院士擲地有聲地說:「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我們保住了這麼多人的命,這是我們最大人權的表現!」
  • 陳紹光:教好生命教育的大課——生命教育的思考與對策 | 行知縱橫
    2020年春節註定成為億萬中國人歷久難忘的日子,抗疫人人有責,作為教育者,自當責無旁貸、參與其中。由此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共識:新冠疫情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教材。但我心中有些思慮卻一直未消;學生應從疫情中學到什麼固然重要,但作為師者的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在生命教育中該如何作為呢?
  • 智慧教育是什麼?張文宏說,比常識普及、邏輯和學科知識更重要
    在多數人眼中,「網紅張爸」一個主要的身份是醫生,但其實他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近日在上海舉行的教育者大會接受採訪時,張文宏首次談起對孩子的教育,他認為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依次是常識普及、邏輯教育、知識傳授和智慧教育。
  • 一諾:中國的教育,需要回歸常識
    這次被全民吐槽的央視《開學第一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洋相,是因為各級部門想的不是傳遞的實質信息是什麼,而是在想如何用形式主義的方法搞管控(看電視拍照,要求寫讀後感)。 央視想的不是我如何用這樣一個國家級媒體平臺推進教育進步,而是想所有學齡兒童的家庭被要求必看,我可以用這個去談多高的廣告費。誰願意出這麼高的廣告費呢?
  •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18篇精美文章,帶你了解生命教育
    生命是充滿活力的,美麗的,多姿多彩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有時生命又是渺小的,脆弱的,不堪一擊的。就如今年的新冠疫情,一個小小的病毒,把幾十億人關在了籠子裡,讓一個個生命轉瞬即逝,讓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讓一個個城市手忙腳亂。
  • 生死教育:讓生命綻放得更絢爛
    生死教育:讓生命綻放得更絢爛【文化評析】  近年來,關於「死亡」的課程不僅廣受大學生關注,而且也成為網上熱播的公開課。例如,耶魯大學教授雪萊·卡根在《死亡》課中對死亡哲學的討論引人深思;復旦大學開設的紀錄片賞析課《人間世》,以講故事的方式映現醫學的人文內涵,在記錄醫學實踐的過程中表達對疾病、人性和生命的理解,引發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生死教育愈益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在於它符合現代人理解生命本質的實際需要。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 國民教育第一課:首先學會做個「人」
    話說回來,這詞兒既然能這麼造,當然也就有它的隱含意思:「神獸」也是獸,從「獸」到「人」,全靠教育——但這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兒,也是家庭的事兒,也是整個社會的事兒。是養一個獸,還是教育一個人,這是很重要的一課:關乎國民素質。前兩天安徽某地發生一樁命案,一個13歲男孩殘殺了鄰居10歲女孩並且棄屍草叢,媒體說,作案後男孩很「平靜」。
  • 郭喜林:養蠶在於讓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雖然這是一首表達忠貞愛情的詩,但它也道出了生命的意義。人的生命和春蠶是一樣的,不能只求索取,更要有無私奉獻精神。因此,在小學上養蠶課具有可以培養孩子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和理念。  據成都商報2014年6月13日報導,上個月,樂山市實驗小學老師給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養蠶。這引起了小學生們的濃厚興趣,不少低年級同學自發加入養蠶行列,也勾起了很多家長對蠶的回憶。
  • 選擇當代人的人生意義,會缺少我們生命中本有的鮮活和自在
    人生可以有意義,而且不少朋友很堅定地認為,人生一定是有意義的,哪怕沒找到意義,也要自己創作一個意義,甚至給自己強加一個意義,好像有了意義,自己的人生就是沒白活,其實是填補內心的空虛。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被規定了意義,學習,工作,結婚,生子,孝敬父母,教育兒女,然後,我們的孩子長大,在重複著,我們做過的事,一代一代,傳承至今,其實,大部分人就是這樣的,也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什麼好,看似簡單,但身在其中,還是很上心很認真的,沒有簡單不簡單的分別,每家每戶都過得不一樣,表面上,規律是一樣的,但實際,還是有多種不同,也正因不同,也就顯得多姿多彩,
  • 寧波:多種形式講好「暑期第一課」 生命教育愛的守護
    ,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宣傳教育工作,聯合轄區醫院、派出所、學校等,共同聯手,優化資源,為青少年假期活動提供多方支持,共同守護孩子們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從《開學第一課》的火爆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陸陸續續的大中小學校的開學熱潮褪去已有一段時間,而有一檔叫做《開學第一課》的節目卻依然餘溫仍在,講課人們的言語更是至今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想必不少學生、老師,甚至教育關注者們聽完這堂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的課程後都會不禁思考: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 日本的「家庭課」
    - 01 -寫進教育大綱的家庭課家庭課可以說是日本基礎教學中對我衝擊最大的一門課。日本教育大綱規定,小學從五年級開設家庭課。家庭課不像中國的興趣班,學做幾個菜、縫製幾件工藝品,而是小學五、六年級和中學生的必修課,有系統的教科書和相關實踐用材。五年級全年60課時,六年級55課時,每周兩節課。
  •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 用生命教育喚醒生命的意義
    教育家顧明遠說過:「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新中一實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袁衛星表示,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題中之義,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環節,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朝向,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其本質是一種喚醒,對生命感、價值感的喚醒;是一種建構,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建構。
  • 生命死亡教育,可能是人生最重要,也是目前最缺乏的教育
    人們只有認識死亡的意義,學會面對死亡的時刻,才能超越它所帶來的恐懼和痛苦。既然人們是如此的懼怕死亡,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自殺呢?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雖然很豐富,精神心理關懷卻極度缺乏,再加上學習和生存的壓力,更加重了身心的緊張和疲憊,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並最終導致對生活的絕望。使人產生絕望情緒的誘因有很多,包括心理障礙、生理疾患、競爭壓力、財務危機、情感挫折、家庭變故等等,但最根本原因,還是在精神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
  • 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讓生命更有意義
    一百年前,面對當時中國「歷年喪失之國權」,教育家蔡元培認識到「國民教育」與「實利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具有功利性的軍國民主義(體育),實利主義(知識與技能),德育主義(公民道德)。而47中作為天河區最好的區屬示範性高中,也以其獨特的、先進的、極富天河教育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氣質引領著天河教育的不斷發展和超越。「我希望在學校裡常聽到歌聲和笑聲」「其實教育發展到現在,我們更應該把教育回歸到生命和生活的本質去探尋其意義。」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生命教育,不可忽視的成長第一課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成為了很多孩子尚且短暫的人生中極其特殊的一年,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也讓孩子們了解到有多少人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