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冒險行為

2020-09-06 蘭朵兒教育

許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愛探索和冒險。明知掏鳥窩有危險,可他們就是要去爬樹。騎自行車可能要碰破頭,可許多孩子才幾歲大就在學騎車了。難怪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探索和冒險是人類的某種天性。如果同意這些觀點,那麼我們對孩子的冒險行為就該知道採取什麼態度了。


首先對孩子們的一般冒險行為,我們先不要怕,要有精神準備,平時好好地引導。

這幾年,我國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有明顯的超前現象。十來歲的孩子,想出去闖蕩,許多家長和教師對這一現象知之甚少,於是對冒險行為性質的認識便顯得重要起來,為了衡量人類活動的危險程度,社會行為學家把冒險行為分成6個級別,稱為「冒險級數」。即:


絕對沒有危險的活動稱為0級;危險佔二成,安全佔七八成的是一級。危險佔四成,安全佔六成的是二級;危險和安全各佔一半的是三級。以此類推,到了六級是絕對危險的。例如不帶降落傘便從高空飛行的飛機上往下跳,跳一百個摔死一百個,絕無逃生希望。兩個人素質不同,從事同一冒險活動,素質好的人遇到危險要少得多。這方面起作用的因素稱為「冒險係數」。有了冒險級數和冒險係數,就可以較準確地衡量某項活動程序了,也可用以衡量孩子們的冒險心理和冒險行為,知道哪些冒險行為我們可以處之泰然,哪些應引起警惕,哪些應嚴加制止。


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了解險行為的性質,有些活動是小冒險,有大人指導,玩玩可以。有些是大冒險,將來可參加,現在不行,絕對不能鬧著玩。應該告訴孩子,可險有理智的和盲目的兩種,盲目性越大危險越大。盲目冒險還可能走上歧途,被壞人勾引,幹了犯法的事。對孩子講清楚這些是絕對必要的。

  • 還應讓孩子知道,有些有風險的工作、事業,如登山、航天、探險是需要特殊訓練的,炒股票、做買賣也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實際鍛鍊,應先搞好學習、練好身體,培養起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質,才有可能將來從事風險大的事業。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讓他們順利地走出冒險心理的危險區,這是我們每個家長應該注意的。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待孩子刻意"吸引父母"的行為?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34;注意的舉動。對於孩子這種持續引起父母關注的行為,父母需要細緻耐心地觀察,發覺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需求,留心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軌跡,尤其是學齡前孩子的心理特點,有助於父母把握孩子的心理走向,引導孩子正常的行為。
  • 如何公平對待孩子?
    」,當我們的課堂討論活動中涉及到「公平」的內容時,大多數孩子所分享的都是關於媽媽如何對待家裡的老小,而大多都認為媽媽偏心弟弟/妹妹。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處理矛盾的標準不一致,孩子們所認為「偏心」的問題會接踵而來。
  • 怎樣對待孩子的重複行為?
    怎樣對待孩子的重複行為?月月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此重複下去會不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媽媽應該幫著月月改變嗎?  月月今年快3歲了,特別聰明乖巧,可有一個「壞」習慣讓媽媽非常擔心,就是月月喜愛重複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複地看某一個動畫片,聽同一本故事。
  • 乾貨|不敢「冒險」的人註定碌碌無為,如何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
    ,孩子是需要自己去經歷的,我們不能怕孩子墜落,就剝奪他爬山的權利,不能因為怕孩子溺水,就剝奪他遊泳的權利...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鼓勵與保護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鼓勵孩子去冒險,當然所有的探索與冒險都要有個度,不可完全不冒險,也不可過於冒險。
  • 家長鬚知:如何平等對待家中每個孩子
    當你有多個孩子的時候,你會煩惱如何對待每一個孩子,而不是偏心一個,從而讓另一個感到不公平。你選擇如何對待,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們兄弟姐妹的融洽程度。當兩個孩子年齡相近或性別相同時,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是正常的(大一點的孩子通常會讓著小的)。如果你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或者對一個孩子的偏愛大於另一個,你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譬如讓孩子感受不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有的天真的小孩甚至會問父母,我是抱的的嗎,有些父母認為要窮養兒富養女,其實這是不對的,在物質上和愛上要同樣的給予。精神層面可以不同的培養方式。
  • 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如何正確對待?
    但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孩子的「偷竊」行為是很難做出道德評判的,因為孩子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個心理需求,至於違背沒違背道德,違背道德後有什麼樣的後果,這已經超出了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之外,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那麼,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要怎麼對待多動症孩子?
    有多動症的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其實就表現出來了,比如坐不住,易煩躁等。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所以在幼兒園時期大家不容易注意到孩子的多動症情況。等到上了小學,小學生需要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坐得端端正正聽老師講課,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多動症的孩子這時就很顯眼了。那麼我們家長要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要怎麼對待多動症孩子?家長要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
  • 看《三十而已》,聊孩子教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有缺陷的人
    如何教孩子正確認識、平等對待、尊重這些有缺陷的人,並適當給予幫助,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課。《三十而已》中,顧佳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許子言的同學楠楠,在學校的美食節上突然倒地抽搐,家長孩子們嚇得紛紛尖叫躲避。事後,家長們得知,原來楠楠因為早產,天生患有癲癇。為了孩子在學校不被歧視,所以楠楠父母跟學校申請不公開這一情況。
  • 如何對待書寫障礙的孩子
    焦雪景,2016年7月21日,焦點11期,吉利,堅持原創分享第426天:《如何對待書寫障礙的孩子》。
  • 冒險?其實是為了讓孩子更安全
    在父母嚴密保護下的孩子,自身已經漸漸失去了冒險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們已經習慣無孔不入的看護,但凡他們想做什麼決定,就會習慣性地望向大人尋求意見;無論去什麼地方,他們都篤定地認為大人必定會在一旁關注他幫助他。這種時刻被監視的假設改變了孩子的個性和成長體驗。
  •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叛逆?
    表揚能間接地讓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現,及時地提出表揚。5、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既然孩子處於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規定,而是有條件地讓果果享受民主權利。6、不處處約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處處約束他,對他的行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 最好的安全教育——帶著孩子去冒險
    但是洋溢在孩子臉上的笑容是那麼天真、自然、專注根據進化心理學的研討,孩子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在遊玩中冒險的天性。在人類誕生之初,就身處於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學習如何面臨危險對生存十分重要。學會如何迅速察覺、識別危險,應對危險,或者自動處理危險(比方自我保護或尋求他人的幫助),或者選擇放棄、躲避、逃跑等行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生存天性,已在漫長的進化進程中深深地根植於基因之中。就以中國臺灣的奎山學校為例,校園裡有一個全臺灣乃至全中國唯一的大滑梯,孩子7秒鐘就可以到達操場,馬上投入到想幹的任何事情中去。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無論是上面布偶小豬,還是阿文的小毯子,這些被依賴或者被依戀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過渡性客體"——孩子的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它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予孩子一種溫暖以及安全感。而《阿文的小毯子》的結局告訴各位家長: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 如何對待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一般來說,進入初中的孩子就開始慢慢的進入青春期,逐漸開始由兒童發育成成年人,不僅身體在迅速發育,而且思想也在發生重大變化。倘若這個時期處理得當,將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墊腳石;反之,如果處理不當,孩子可能人生之路走向歧路。
  • 哪些行為是學術造假?如何正確對待學術誠信
    文中列明了該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一系列的不符合美國學術的行為,其中提到一點是該學生涉及抄襲行為。今天小侃就能大家聊一聊在美國教育體系中,哪些行為是學術造假?如何正確對待學術誠信?­  學術欺詐行為的定義­  普度大學禁止一切在校園活動中的相關不誠信行為。作弊、剽竊或者是傳播關於學校錯誤言論都是不誠信的表現。
  • 如何對待孩子早戀,身為家長你做對了嗎?
    比如某個男生和女生關係特別好,而在小孩子看來這種行為很「酷」甚至顯得自身很有魅力。所以很多孩子就會主動去和異性親近來彰顯自身所謂的「魅力」。 家庭方面:孩子早戀與原生家庭也有關係,如果孩子在家庭裡長期缺乏安全感,就會在外界尋找所謂的安全感來彌補家庭上的缺失。
  • 錯了就罵,孩子都被罵傻了!鼓勵孩子勇於冒險
    對於孩子來講,在比賽中失誤很正常好嗎?誰沒失誤過啊?孩子失誤就得罵嗎?孩子在比賽中失誤,第一,往往是教練和家長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孩子失誤了就開始指責。這在之前的視頻裡我已經說過。第二,就是因為孩子們敢於嘗試,敢於冒險,因為某些技術技巧還不成熟導致失誤。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主題。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比賽中,一般有兩種行為:安全的行為和冒險的行為。安全的行為毋庸置疑,球員們預判到十分安全後做出的行為。
  • 觀察家 | 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與中國企業的兩種冒險行為
    這篇論文恰巧是用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來解釋中國企業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冒險」行為。雖然馬奇後期的一些與組織學習有關的理論(比如學習的短視、失敗的陷阱、成功的陷阱等)可能早已為中國的管理研究者與實踐者所熟知,他在與賽葉特合作的《企業行為的一種理論》一書中所發展的關於企業探索、冒險行為的理論,就我所知還是第一次被應用到對中國企業的研究而發表於最頂級的管理學刊物上。
  • 孩子說髒話 家長應如何對待?
    「孩子第一次說髒話,是去年剛上大班的時候。我狠狠地打了他的手心,還讓他向我道歉。」小惠說,後來孩子埋怨,和他玩的幾個小朋友個個都會說「那些話」,他才學的。「肯定是那些孩子的家長經常說髒話,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環境不好,孩子不在意就學上了,真煩!」小惠無奈地說。
  • 別小看爸媽無意識的「偏心」行為!公平對待孩子6方法
    但對孩子來說,公平的定義更為廣泛,包括爸媽對待自己與其他手足的態度是否相同、關愛是否足夠、有無被忽略等,這些都會納入孩子的考量範圍。偏心,天性使然的一種行為大多數爸媽聽到孩子說出偏心時,難免感到納悶:奇怪,我明明對孩子一樣好,為什麼孩子還會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