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親職教育」內驅力,學會這3點,成為孩子的「終身老師」

2020-12-25 媽媽太不講理

現在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以後比別人優秀可以說是各出奇招,最常見的就是給孩子報興趣班,但願我有個朋友更誇張,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考慮教育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剛懷孕,前幾天來我家裡吃飯慶祝,我們吃飯的時候聊到關於孩子教育問題。她問我你教育你們家娃的時候有去特意學習過嗎,或者有沒有看過什麼育兒書籍。我當時愣了一下,教育孩子還需要特地學習?我朋友說她打算在網上報個親職教育班,趁孩子還沒出生,趕緊學習學習怎麼照顧孩子,怎麼教育孩子?

我後來上網查詢了一下關於親職教育的事情,然後跟老公說天哪,現在大家為了孩子都這麼拼了,我們那時候哪有說做到這麼周到的。

什麼是「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是一種社會教育,就是為父母或是準父母清楚了解自己的職責,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為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教育孩子。從孕期開始,教他們快速進入父母角色,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為他們提供科學的親子相處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教你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不斷在提升,父母自然也需要提升,更何況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做好親職教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家長更需要激發自我的學習內驅力,才能在親職教育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激發「親職教育」內驅力的3種思維

1、增量思維

存量是指某一個時點過去生產與積累起來的,增量則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數量的變化。這樣說可能不好理解,舉個例子,小明的媽媽經常管著小明,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都照著自己的想法來,甚至還強制不讓小明用電子產品。但爸爸的教育就是開放式的,什麼事情都尊重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看來媽媽屬於存量思維,而爸爸就屬於增量思維了。

增量思維指的是父母應該根據社會局勢的發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與時代接軌,孩子也更好接受一些,不再是根據以前舊的經驗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是瞬息萬變的,拿著以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大概率已經無法適應了。用存量思維教育孩子,只能說保證孩子衣食無憂,但是現在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衣食無憂就夠了。

2、共情思維

共情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情感。共情思維就是告訴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父母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硬把自己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沒有考慮到孩子。

想要讓自己擁有共情思維,父母應該要做到換位思考,站在孩子角度看待問題;平時多觀察孩子的情緒,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的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傾聽,達到與孩子共情目的,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人關注,被人肯定的。

3、遷移思維

遷移思考是指在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可以找到一個與當前問題本質差不多的問題,借用它的解決方法來解決面前的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遷移思維可以幫助父母在孩子的問題上,更快發現本質,從根部解決問題,做到治標治本。有些孩子寫作業慢,以為是孩子拖拉,通過家長的催促,孩子可能會很快完成。或許孩子根本不是拖拉,就是思維不夠敏捷,大腦轉得不夠快,家長只為了趕快督促孩子完成,忽略孩子本質問題,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掌握了遷移思維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事半功倍了,看似解決了一件小事,實則完成了對孩子整個思維能力的提升。

結語:

親職教育,不單單針對父母,對於家裡長輩也是同樣適用。因為不僅父母,家裡每個人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長輩們都需要與時俱進,提升自我,才能給家裡孩子營造一個科學的教育環境。

相關焦點

  • 想要教好孩子,「親職教育」的內驅力少不了,3種思維修煉是關鍵
    然而,孩子要接受家長的教育,家長又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呢?我們都說,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只有父母接受「親職教育」後,才能在過河的時候摸準石頭。什麼是「親職教育」?
  • 3種思維方式,提升「親職教育」的內驅力,讓你成為教育專家
    目前在全國推行父母資格考核不太現實,不過,其中蘊含的態度,即我們應該重視對家長的教育,是應該肯定的。其實,這還有個術語,叫"親職教育"。什麼是"親職教育"?親職教育指協助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職責,提供有關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知識以及正確的教育態度,以使其扮演稱職父母的教育過程。
  •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老師,激發"親職教育"內驅力的3種思維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老師,激發&34;內驅力的3種思維1、共情思維用親職教育的角度來看,共情思維就是鼓勵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如果家長固執己見,不重視與孩子的溝通,即使孩子被迫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動,最後也肯定不服氣。
  • 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聰明父母會用3招
    這個過程就需要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聰明的父母用這3招,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老師省心,家長放心。這樣孩子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真正喚醒了自己的學習內驅力,主動去完成這個任務,同時從中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孩子會更加願意去學習,加之家長的不斷引導,最後真正找到學習的動力和目標。3.具體的方式,家長可以採用一些遊戲或者繪本的方式,思維導圖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可以分為3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指的是一個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需求。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當孩子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並以此來推動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具有認知興趣或求知慾強烈的孩子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的去學習,並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內驅力,不需要刻意培養,父母和老師別去破壞就好。
  • 小心「外推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記得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沒有「內驅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費功夫教育心理學把激勵孩子的動機分為「內在動力」和「外來推動力」。也可以稱之為「內驅力」和「外推力」。等把所有的作業都寫完,已經晚上九點十點,洗個澡就該睡覺了。可是,喜歡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既然回家有爸媽亦步亦趨地盯著沒法玩,小A就只有趁著上課,趁在學校裡老師管不過來,盡情地釋放一把自己的天性。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所以其實是不存在「天生」就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而且學習內驅力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很多在某項技能上有天賦的孩子,會因為沒有學習內驅力而「浪費」,也會有很多資質平平的孩子,因為自己強大的學習內驅力而成功。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今天朋友推薦了我一篇文章,是講我們原本以為能夠很好的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一些方法,原來是在摧毀孩子本來不多的內心驅動力。這個理念與我一直以來所想並在教育彎彎的時候所用的一致,所以我就結合這個文章再談一下吧。
  • 棍棒教育成怪圈,扼殺孩子的內驅力這個鍋誰該背?
    現在孩子面臨的競爭壓力變大,於是催生了一批虎媽狼爸。「我也不想打孩子,可是這孩子太皮了,不聽話呀」「這孩子不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寫個作業總是磨磨蹭蹭,不拿家法棒嚇唬一下,作業能寫到12點。」「孩子不打不成才啊!」
  • 進行教育啟蒙是為人父母應負的責任,助你成為孩子的「終身老師」
    我們將培訓父母這一教育方式稱為親職教育,指的是幫助父母以及準父母學習一些教育的。方式以及態度讓他們成為一對稱職的父母。而這樣的做法有一定的優點,並且提出這種教育方式也是根據這一教育方式的某些特點來。進行的,好讓孩子將來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這一教育方式的終身性和自發性。
  • 聽教育專家講如何提升孩子內驅力
    深圳晚報訊(記者 王宇)8月16日,由深圳睿語國際教育主辦的「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教育論壇在深圳睿語國際教育寶安校區舉行。論壇邀請了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校長鄔曉莉和深圳睿語國際教育校長溫瑤麗共話教育。在鄔曉莉看來,教育的一大作用是啟發並點燃孩子,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更要啟迪孩子的思維,傳授方法,讓孩子學會交流溝通、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 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 什麼是強制親職教育?
    法妞網友諮詢:什麼是強制親職教育?李豐律師解答:說起親職教育,大家可能會比較陌生。所謂親職教育,就是一門教育父母如何成為合格、高效父母的課程。而強制親職教育,則是一種專業知識的強制輸入,更是一種法治意義上的提醒與棒喝。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成為合格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三觀、處理問題態度與方式等對孩子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產生影響和示範,而這種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 《繼承者》之教育發展系列論壇: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
    」 2020年8月16日,由深圳財經生活頻道《繼承者》和睿語國際教育共同舉辦的「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教育論壇在深圳寶安召開。「在美國,最頂尖的學校、最精英的孩子都在實踐全人教育,它代表了未來教育的一個方向。」在談論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時,鄔曉莉強調了「個人身份認同和內驅力」,這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那些學習成績相對比較優異穩定的孩子,他們學習的動機不是靠外在驅動,而是自我內心的目的在驅動自己前進。想培養孩子學習內驅力的先決條件就是了解自己,最起碼得先讓孩子對自我有認識,明白自身需求是什麼。若是孩子連自己的需求都不了解,當然也就沒有想要努力的方向。建議家長先教會孩子去做對比,看看自身的現狀和他人的差別,然後明看到學習的重要性。
  • 喚醒內驅力
    孩子學習哪個因素最重要,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別讓父母的「嚴加管教」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總說希望孩子有內驅力,但對於如何培養孩子內驅力卻毫無頭緒,其實孩子天生自帶內驅力,家長能做的,就是別破壞它。如果一件事情,能夠讓孩子有心流體驗,那麼,請堅持下去,因為,這就是他「內驅力」所在。若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行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極有可能有樣學樣,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 父母們知道「親職教育」嗎?讓您和孩子更融洽的利器
    唯獨有一點很奇怪,為什麼成為父母卻不用考試呢?甚至是都不用學習任何知識,莫名其妙就變成了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交給學校的老師就行。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你真的會當父母嗎?對於父母這個身份或者是職業,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接受上崗前的培訓便直接進入角色或養育工作中去。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在場教育專家認為,這種「為了你好」不是媽媽教育孩子成功,而是媽媽控制孩子的成功,孩子應該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的確如此,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完成。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而不能只盯著考試,盯著試卷,才能走得更遠。
  • 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一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