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似乎成為了一個孩子成長的分水嶺,可以預示著孩子的未來。
當孩子成長到三歲時,身體自主能力增強,有明顯意願的表達和期望,學習能力的成長也異常迅速,可是否所有的改變,都需要在這個年齡來進行呢?
總有一些「專家」指出,孩子應該在三歲時,和家長分床睡。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輔助孩子成長,甚至還會藉助「哭泣免疫」的方式,讓孩子儘快適應這樣的成長。
望著孩子淚眼婆娑的小臉,家長狠心分床,真的適合孩子嗎?家長們都很糾結。或許你的努力,正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小文是一個安靜乖巧的男孩。原本外向樂觀的他卻在幾天前,也就是小文4歲生日時,被媽媽改變。
生日當天,媽媽提出,從今天開始培養小文單獨睡覺的習慣,錯愕的小文滿臉驚訝。
但媽媽只告訴他說:「小文現在已經4歲了,長大了,需要獨立睡覺,不能再和媽媽一起睡。」這讓小文很疑惑,並表現出不配合的行為。
晚上,小文幾次找各種藉口,來到媽媽的房間,最終都被爸爸媽媽一一戳穿,並送回自己的房間,反覆折騰到後半夜,終於小文不再敲門。
爸爸媽媽以為,孩子已經睡去,結果第2天一開門,發現孩子睡在臥室門口,自己搬來被褥、枕頭,抱著媽媽的衣服,熟睡在爸爸媽媽的房門口一夜,這一幕讓寶媽心酸不已。
接連一周,小文媽媽實在不忍心,最終放棄了現在分床睡的想法。
但自此,小文無論去哪兒都只願意黏著媽媽,生怕媽媽再次離開自己,並再也不願分床睡了,而且小文的性格也沒有了以前的外向,事情好像適得其反,這讓小文媽媽始料不及。
其實,如果不做好心理建設,方法不得當,過早和孩子分床睡,對孩子是有很多不良影響的。
★ 性格方面
孩子年齡過小時分床睡,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缺乏自信,患得患失,不利於對孩子性格的培養。
★ 親子方面
孩子年齡過小,無法理解家長的用意,會誤以為家長不再關心和疼愛自己,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
從而影響親子間關係,也會讓孩子對親情淡漠,對成年後的情感交流產生障礙和隱患。
★ 心理方面
過早的分床睡會讓孩子十分焦慮,無法理解大人的用意,如果適應狀況不佳,直接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睡眠休息。
從而影響到身體的發育,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身材矮小等等。
何時分床睡、怎樣分床睡,才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呢?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時,也就是6歲左右,是孩子學習分床睡的最佳時間。進入這個階段,孩子的角色發生變化,生活狀態與之前大不相同。
周圍所接觸、學習的事務會有新的變化,孩子會更願意學習新的本領,適應新的變化,並把這次學習當作自己成長的標誌,努力去適應它。
然而孩子學習如何分床睡,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長的耐心指導。
◆ 循序漸進
家長要理解孩子驟然間與父母分開,單獨睡的內心恐懼,要儘可能安撫孩子,陪伴孩子。
進入熟睡之後再離去,讓孩子有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可能要反覆幾次,但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適應。
◆ 小夜燈輔助
開始時可以嘗試為孩子留一盞小夜燈,方便孩子起夜 ,同時安撫孩子,家長就在身邊,隨時可以召喚,這樣更有助於孩子安心睡眠,不要讓孩子在黑夜中加深恐懼的心情。
◆ 切記恐嚇
不可以恐嚇、威脅、打壓等負面的方式,去逼迫孩子適應分床睡,儘可能讓孩子理解分床睡的意義,是一種由父母陪伴下的成長,而非家長的專制性教育。讓孩子從內心接受這樣的變化。
◆ 合理鼓勵
在孩子完成分床睡時要及時鼓勵,讓孩子有榮譽感,得到家長的誇獎;當孩子不能馬上適應時,也不要責備孩子,鼓勵孩子不要氣餒,戰勝自己,幫助孩子完成蛻變。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生搬硬套的聽從一些所謂「專家」的方法,還要從孩子自身出發,制定適合孩子自己的成長路線,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今日話題:各位家長都是在孩子幾歲時選擇的分床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