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影響用戶決策的因素有很多,在面對不同價值、不同用途的商品時,用戶會有不同的決策模式;比如你買一樣很貴的商品時,你會經過多種對比,思前想後,最後決定下單;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用戶決策的不同模式以及營銷策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很顯然,用戶在買牙膏和買房子時的決策模式不同;在面對不同類型的產品時,用戶會有不同的決策模式。
清楚地了解用戶面對自己產品時的決策模式,以及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可以為我們主導用戶轉化提供很好的思路。
影響買牙膏與買房子的決策模式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決策目標的多元化
購買房子,會考慮很多因素:周邊配套設施、房型、樓層、朝向、價格、地段、風水等等;買牙膏就簡單的多。
2)決策的影響範圍
房子會影響到一家人幾十年的生活質量,而一管牙膏的使用期間最長也就一個月;因此買房子時會更慎重。
3)品牌忠誠度
一旦用戶與產品形成情感上的連結,用戶就會非常鍾情於你的產品;當需求再次出現時,用戶並不會糾結太多,而是直接選擇你的產品。
4)時間壓力
職場精英與家庭主婦,在孩子教育產品選擇上,花費的時間肯定不一樣。
職場精英因為比較忙,在決策過程中更多會依賴「品牌就是好」的認知觀念,而不會花時間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因此可支配時間的壓力,會提升用戶的品牌忠誠度,特別是一線知名品牌。
根據以上四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將決策分為兩種:
輕重方案的決策流程如下:
用戶的決策過程,就是在多個備選方案中確定一個最優方案;篩選的過程,會逐漸將所有的備選方案分成四組。
1)知道產品組
由用戶已經知道的產品組成。
2)可考慮產品組
劃分到這個產品組的產品,用戶會進行進一步的考察了解。並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3)排除產品組
由用戶確定不會選擇的產品組成。
4)惰性產品組
用戶並不會主動考察了解,但是也並不排斥接受這些產品的有用信息。
各產品組的劃分過程如下圖:
顯而易見,不同產品組的產品會有不同的營銷方式,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產品在哪個產品組非常重要。
針對不同的產品組和不同的決策類型,我們需要制定合適的營銷策略。
重決策一般會有多種備選方案和多個判斷維度,因此需要在用戶重點關注的判斷維度上建立自己的強勢地位,並通過營銷觸達將自己的強勢地位讓用戶感知到。
給出足夠有說服力的理由讓用戶選擇你,而不是可考慮產品組的其他品牌。
由於產品不在用戶的考慮範圍內,所以首先需要想辦法擠進用戶的視線。
1)在用戶收集考慮產品組的產品信息時,擠進用戶視線;比如在同一渠道投放廣告,幹擾用戶原有認知。
2)將自己與那些考慮產品組的其他產品放在一起,並推出具備誠意的促銷活動;比如中國某白酒品牌,喊出的口號是:中國兩大醬香酒之一;讓自己對標茅臺,但是價格是茅臺的三分之一,強行擠進消費者的可考慮產品組。
在保持策略中,需要與用戶建立一個緊密的關係,並逐漸讓用戶產生品牌忠誠或者購買習慣。
需要做到:
由於沒有進入用戶的考慮範圍,而且用戶採用的是輕決策模式,用戶決策時並不會考慮太多的備選方案,所以瓦解用戶現有的決策會比較困難。
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不同類型的產品,會有不同的決策類型,不同的決策類型需要有不同的營銷策略。
不管是產品、運營還是市場,都應該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產品屬於那種決策類型,以及用什麼用的營銷策略來更好的主動用戶轉化。
本文由 @原木森林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