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電臺的出現解除了用戶獲取信息時需要使用雙手與眼睛的限制,使得僅用耳朵就能「知曉」新聞或路況等訊息。而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為了進一步實現「電臺自由」,播客的出現則帶來了不受限於時間和地點的特性。由於相比於電臺節目的定時收聽,在收聽播客節目時,聽眾自由程度更高,無需顯示器、無需等待,幾乎隨時隨地就可以進行。
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加,如今各式各樣的播客內容也開始在網際網路中出現,而這種上傳與下載之間形成的供需關係也得以成功搭建。縱觀國內市場播客行業的發展史,其實已有不少平臺在這一領域深耕已久,事實上早在2015年網際網路電臺類應用處於鼎盛階段時,騰訊方面就啟用「企鵝FM」開展了有聲小說與播客等內容服務。
這一產品的問世,在當時也被外界認為是騰訊遏制同類產品,起到戰略防禦性的動作。而其順帶推出的播客內容,也成為了這場戰略防禦中的「附屬品」。儘管此前在播客領域的表現並沒有那麼美好,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播客再次展現出了出相應的潛力,並成功又一次地吸引了騰訊的注意。
據日前的相關爆料信息顯示,新版QQ音樂首頁正在進行大幅更新,其頂部標籤欄在 「推薦」、「音樂館」,以及 「電臺」等固有項目外,將新增 「播客」入口,用來推薦播客的相關內容,並且這一新版也已經開啟灰度測試。因此外界認為,這或也意味著播客在QQ音樂中的地位將得到極大提升。不過眼下騰訊方面的這種重視,會讓播客這一賽道成為新的藍海嗎?
音樂巨頭看中「耳朵經濟」
作為「耳朵經濟」中的一類,播客(Podcasting)服務於耳朵,卻其實與音頻播放器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淵源。事實上,播客這一概念是源自蘋果數字音頻播放器品牌名「iPod」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是指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布文件,並允許用戶訂閱feed(指廣播地址)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來製作的電臺節目。
基於此,其實播客也可以被理解為是電臺的衍生產品。而自蘋果方面於2004年正式推出「 iPodder」應用後,這一領域內的技術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並且各式各樣的播客內容開始紮根網際網路。
除了個人電臺,播客往往還會稱之為「有聲博客」,而播客與博客(Blog)兩者之間,除了中文音譯上的類似外,其在分發模式上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相對比來看,博客與播客均是個人用戶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發布信息的方式。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則在於其內容創作形式上。
博客主要是以文字和圖片信息為主,播客則以音頻或視頻信息為主。隨著博客2002年傳入國內市場後,這一分發模式也被廣大用戶所熟知。而2004年底,國內第一個播客網站「土豆網」上線,隨後各式各樣播客網站也開始陸續出現。
與博客的發展方向不同,播客因其音頻文件的本質,開始被「內置」在許多音樂平臺或音頻分享平臺上。其中音樂平臺為了豐富內容的多樣性,對於播客內容的看中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在這一領域的巨頭,對於「耳朵經濟」的重視顯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就在今年9月,海外音樂巨頭Spotify就宣布將斥資10億美元收購播客創企,並籤下更多的播客主持人。而從布局到忽視,再到重視,騰訊方面對於播客業務的態度也同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
而騰訊此時跟隨Spotify的腳步,也被外界認為其中的意味相當深長,其對於播客內容的重視,或也成為了發力長音頻戰略的有意布局。外界還有傳言稱,QQ音樂已將「播客」納入長音頻戰略的重點方向並將投入更大的流量支持。
小眾市場何以吸引巨頭入場
Spotify斥巨資加碼播客領域,無疑是看中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潛力。畢竟在汽車文化相對濃鬱的海外市場,播客早已是極為熱門的內容形式,自2014年起,海外播客市場上就不斷湧現「爆款」節目。在這些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播客在海外市場已經達到了全新高度。
反觀國內市場,播客則被歸類於音頻內容,但卻又難以與其他「同門」相提並論,例如有聲讀物、音樂、音頻課程等內容的火爆,就將播客遠遠的甩在身後,這也造成如今主流音頻APP中,播客往往會被藏在「角落」中。根據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5月,中文播客的數量僅有1萬個左右,而作為對比,英文播客則有著多達83萬個。在這巨大的差距下,是國內播客創作者幾近「熄滅」的動力,並且在此前平臺不支持、消費者需求相對稀缺的環境中,播客也成為了不溫不火的小眾市場。
但伴隨著近年來有聲讀物等「耳朵經濟」的崛起,播客這一小眾市場又展現出了新的潛力。根據「國內在線音頻第一股」荔枝的最新財報顯示,其2020年第三季度平均累計上傳播客內容數量達到2.34億,同比增長46%,其中該季度新增播客數量超過1900萬。事實上不止是荔枝,純播客應用Apple Podcast裡中文優質播客內容的展出,也為這一市場的擴大塑造了良好的環境。因此在業界大佬珠玉在前的情況下,顯然也很難讓不引起行業巨頭的注重。
長音頻的戰火愈燒愈熱
從有聲讀物到播客,長音頻領域內巨頭不斷入局,也使得競爭日益激烈。作為長音頻的一類,有聲讀物在經歷了2015年的起勢,到2020年國內市場行業第一股的赴美上市,這一細分領域也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步成為諸多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香餑餑」。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內容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如今不僅包含了休閒娛樂類的小說、相聲,更有著幫助用戶臨時「充電」的付費音頻課程,而在知識付費的流行趨勢下,也被外界認為其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現階段,有聲讀物領域內的諸多巨頭紛紛下場。今年6月,字節跳動方面曾推出了一款名為「番茄暢聽」的App,入局長音頻市場。隨著字節跳動的下場和「微信聽書」的蓄勢待發,這一市場暫無BAT入局的形勢也已被打破。而早已深耕這一市場多年的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則還已然保持著高月活的體量。
隨著長音頻市場的「戰火蔓延」,播客領域也順利迎來了諸多巨頭的關注。今年9月就有消息顯示,快手方面正在秘密內測一款播客類產品「皮艇」。不僅如此,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蘋果播客等平臺的博客內容,也同樣在持續發展中。因此在長音頻行業的火熱趨勢下,播客也開始逐步完成從角落到主舞臺的角色變更,並且開始陸續成為音頻內容生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對於騰訊來說,長音頻戰略的推進,也使得布局播客領域成為了必然的一步。
藏在角落裡的播客如何「入世」
此前不溫不火,到現在眾多巨頭相繼入局,雖然讓播客已經逐步開始從角落中走出來,但其面前依舊面臨這重重困難。從音樂付費,再到視頻課程付費,再到如今各式各樣的音頻內容都在試圖進行商業化的道路上,播客內容商業化不足的問題,也已經成為了其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與此同時同時有觀點認為,付費音頻課程、有聲讀物,以及音樂等等內容的進一步壓縮下,音頻市場中留給播客的空間或許並沒有那麼多。不僅如此,以現階段UCG內容為主的國內播客市場中,PUGC內容的發育相對遲緩,而優質內容「難產」所導致的變現模式「發育不良」,在這一惡性循環之下,也使得播客難以「入世」的現狀。
對於播客這一行業來說,諸多巨頭的入場,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困境或有所緩解,但單單依靠平臺的扶持顯然還遠遠不夠。創作者的優質內容產出、平臺的大力扶持,以及更多資本的助力,可能才會使得這一領域有著崛起的希望。而此次騰訊方面的加碼,或將成為播客崛起的契機,但其要真正從角落中走出,成功在長音頻市場「入世」,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