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進入播客領域 壟斷與資本的力量真的無所不能?

2020-12-16 超先聲

播客是音頻領域的小眾領域,本來是喜馬拉雅、蜻蜓等音頻APP的範圍,現在引來了巨頭覬覦。

QQ音樂正在研發測試一個新版本,該版本最大的變化在於其將突出播客內容。

QQ音樂將對「寸土寸金」的「首頁」界面進行更新,頂部tab在「推薦」、「音樂館」和「電臺」之外,會新增一個「播客」入口,用來推薦中文播客內容。

而「播客」板塊的內容推薦,QQ音樂將與小宇宙app深度合作、共同運營,小宇宙也會在該板塊有品牌露出。此版本計劃於周一開啟灰度測試。

騰訊的觸手終於伸向了播客,恐怕又是一場惡戰。

兩周前發布的8.0版本更新中,網易雲音樂對包括底部一級菜單、頁面布局等界面都進行了比較大的改變,其中「播客」作為底部一級菜單出現,並在該部分整合了網易雲音樂去年上線的語音直播產品「聲波」的功能。

騰訊音樂通過版權和資本的力量,已經把音樂領域橫掃一片,順我者昌,逆我者收購,目前僅剩網易雲音樂還能勉強抵抗騰訊的攻勢。

如果說網際網路壟斷與資本隨意擴張,騰訊音樂絕對是中國頭一號,通過合併海洋音樂集團,把QQ音樂、酷狗、酷我三家合一,砸入重金購買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音樂版權,騰訊音樂就是赤裸裸網際網路壟斷的結果。

如今騰訊音樂進入播客領域,恐怕對手們兇多吉少。

相關焦點

  • 播客戰爭進入下半場
    在Spotify、Amazon Music和Apple Music逐漸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之下,更加激烈的競爭、受限的全球擴張以及更高的版權費用等都促使它們開始積極尋求轉型,甚至通過播客實現新一輪的增長和擴張。與音樂版權的搶奪類似,隨著最後一個大型獨立播客Wondery的被收購,Spotify、Apple Music以及Amazon Music在播客領域的戰爭也將進入更深層次的搏鬥。
  • QQ音樂內測播客功能,小眾領域再迎巨頭參賽
    而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為了進一步實現「電臺自由」,播客的出現則帶來了不受限於時間和地點的特性。由於相比於電臺節目的定時收聽,在收聽播客節目時,聽眾自由程度更高,無需顯示器、無需等待,幾乎隨時隨地就可以進行。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加,如今各式各樣的播客內容也開始在網際網路中出現,而這種上傳與下載之間形成的供需關係也得以成功搭建。
  • 資本無序擴張有哪些表現?怎麼判斷網際網路廠商屬於壟斷!
    近期國家提出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要求,那麼廠商們怎麼樣的舉動算是資本無序擴張,又怎麼算是壟斷呢?1、什麼是壟斷:關於壟斷的定義大家其實看看我國的反壟斷法就可以了,相關的內容其實說得很明確。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正好對三家網際網路廠商(阿里、騰訊、順豐)進行了反壟斷的罰款,它們都涉嫌違反"經營者集中"這一方面的條款,這些廠商的收購行動導致他們在某領域掌控更多的份額,並且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申報標準,但結果他們沒有申報,於是觸發反壟斷法進行懲處。
  • 中國鐵路開放四大領域 鼓勵國內非公有資本進入
    中新網北京七月二十二日電(記者周音)中國鐵路打破堅冰,放寬非公有制資本市場準入,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鐵路建設經營。鐵道部今日正式對外宣布,對國內非公有資本開放鐵路建設領域;鐵路運輸領域;鐵路運輸裝備製造領域;鐵路多元經營領域。
  • 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壟斷的路上鎩羽而歸?網友說:阿里騰訊該收手了
    在美國做生意真的不容易,因為美國政府對於大型企業有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限擴張的相關法律。簡單來說,就是在美國做生意,如果一個集團太過於龐大,美國政府以及國會有權把這家公司拆成無數的小公司,其目的就在於防止集團資本太過於龐大,而出現對市場某一行業的壟斷。
  • 老汪財經日記:騰訊、阿里兩大投資「帝國」,網際網路壟斷該怎麼反?
    以前的滴滴,真的是又方便又便宜。算,這是寡頭壟斷。更嚴重的是,現在很多行業的競爭背後都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這些行業都在形成寡頭壟斷騰訊、阿里,兩巨頭已經形成龐大的投資版圖創業公司要麼賣身,要麼被擠死完全失去了獨立成長的土壤
  • 騰訊會走向壟斷嗎?
    那重點講講「丹尼四象限壟斷模型」的右上角,指的是「難改變+難壟斷」,這也是我所說的「騰訊沒壟斷什麼」。 而「丹尼四象限壟斷模型」的右上角,並不是騰訊不想壟斷,而是有兩個原因。 投資圈裡有一個"套路"問題:「如果騰訊或阿里也做了你現在創業做的這件事,你會怎麼辦?」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戴雨森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創業策略,簡單概括就是先打遊擊戰,做那些網際網路大腿們看不上或者顧不上的領域、然後防禦、最後再去正面硬鋼。
  • TME、Spotify、Apple復興播客
    今年2月起,Spotify連續收購播客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製作、發行播客內容公司Anchcor進入播客市場。蘋果則是在6月宣布取消歷史悠久的iTunes音樂和視頻商店,選擇用三種不同的服務取代它,Apple Music,Apple播客和Apple TV。
  • 網際網路壟斷 伸手必被剁
    原標題:弄潮·視評 | 網際網路壟斷,伸手必被剁   買買買,剁手黨。今天反過來有平臺因為買買買,真的被剁手了。
  • 誰在引爆播客戰爭?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從Spotify最新一季的財報來看,其訂閱用戶數量與各項收入也依然在保持高增長,但由於音樂流媒體平臺難以降低的版權成本問題(之前在關於騰訊音樂的文章已經有過詳細分析),Spotify事實上依然亟待解決如何盈利的問題。而由於市場環境不同,無法像騰訊音樂般靠直播業務掙錢,因此Spotify在音樂之外幾乎是傾盡全力押注了同樣是在快速增長的播客市場。
  • 小眾領域迎來巨頭,QQ 音樂開始內測播客功能
    對於大部分國內用戶來說,播客一詞顯得那麼遙遠,甚至國內市場做播客的網際網路公司並沒有太大聲音。據品玩消息,國內最大的音樂應用 QQ 音樂正在測試一個包含播客內容的全新版本。  報導指出,新版本的 QQ 音樂首頁進行了大幅度更新,頂部標籤欄在 「推薦」、「音樂館」和 「電臺」固有頁面外,將新增一個 「播客」入口,用來推薦中文播客內容,新版本計劃於今日開啟灰度測試。
  • 溫家寶談吳英案:應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石巖)中國總理溫家寶14日在北京談及「吳英案」時表示,中國政府應允許並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使其規範化、公開化,「既鼓勵發展,又加強監管」。  溫家寶是在14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答中外記者問時做出上述表示的。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楊一認為,每種新的媒介進入人們視野,都是因為這裡的原生內容獨特且足夠吸引人。比如,博客時代的徐靜蕾、微博時代的姚晨、Vlog時代的歐陽娜娜都有自身獨特的內容,才帶火了新的媒介形式。「抖音」一詞指代一個應用的同時,現在也代表著一種內容形態,即幾十秒的短視頻。
  • 傳智播客闖關A股多路資本潛伏 「口碑營銷」背後卻遭投訴不斷
    自2018年7月在新三板摘牌後,聚焦IT教育培訓的江蘇傳智播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智播客)今年5月初又準備闖關A股,並公布了招股書。近幾年來,得益於國內IT行業的快速發展,多家IT教育培訓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而傳智播客轉板「闖A」背後亦不乏資本潛伏。
  • 2021年,播客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就像當初追捧微信公眾號、鼓吹短視頻創業一樣,如今播客也吸引了很多內容生產者入局。 但是,沒有傳播優勢的播客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這讓國內很多音樂流媒體平臺眼紅,儘管在線音頻平臺已經獲得盈利,但是它們也深受版權成本困擾,為了維持壟斷地位,需要不斷支付唱片公司的費用。但有了像」Netflix原創劇集」一樣的」Spotify原創播客」之後,音樂流媒體將不需要向第三方連續不斷支付費用。 而通過優質的播客內容,在線音樂流媒體還能向聽眾收費,安插廣告。
  • 未來播客的10個預測 | 專欄
    我從13年開始收聽播客,幾乎每天都聽1到2個小時,上下班路上,運動的時候,睡前都聽。14年,我開始自己製作播客,前前後後做了3檔節目。雖然也經常會鼓動身邊的朋友家人收聽播客。但相較於其他內容媒體-文字,音樂和視頻,始終覺得音頻更小眾,一點兒也算不上主流媒體。播客產業基本扮演「補充媒介」,甚至是以聲音搬運工的角色進入大眾視野。播客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 「微信聽書」闖入播客界,騰訊字節都瞄上耳朵經濟?
    據相關應用商店的信息顯示,「微信聽書」App的開發者為廣州騰訊科技有限公司,據天眼查顯示,該公司為騰訊的子公司。其Slogan為「聽見世界,聽見你。」 從今年年初以來,各家就開始密集上線播客類產品。比如即刻上線了「小宇宙」,緊接著,騰訊音樂發布了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隨後,字節也上線了同類型產品「番茄暢聽」,緊隨其後的,則是快手的「皮艇」,再到如今的「微信聽書」。
  • 巨頭盯上了播客?
    資源溢出,熱衷於搞內部賽道競爭的騰訊,在已經坐擁騰訊音樂、酷我、酷狗以及閱文聽書等多個音頻平臺之後,最近又在安卓平臺上線了最新的「微信聽書」客戶端。微信聽書而在所謂的「長音頻」領域,或者說更具體到播客這條細分賽道,今年以來幾乎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已經做出卡位的姿態。
  • 荔枝播客App正式上線,國內播客市場的競爭進入全新階段
    上線當日,荔枝播客聯合洪晃、谷大白話等各領域名人大咖打造超級播客IP,嘗試在站內打造更多元化的高品質播客內容。從產品屬性來看,這款App主打「輕量、純粹、便捷」的風格,即現有產品主只分為「發現」、「訂閱」、「我的」三個功能模塊。具體來講,在發現頁裡,通過線性排列推出播客節目,用戶點擊後即可收聽相關內容。
  • Spotify將推Spotlight,把老掉牙的播客拿出來賣是什麼操作?
    借播客投資熱的東風播客真的不新鮮,早在13年前(2004年),Adam Curry推出「每日原始碼」(Daily Source Code),蘋果發布iPodder,播客時代就來了。但由於一直沒有非常明晰的商業模式(當時音視頻付費會員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播客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受資本市場重視,以至於在2006年,美國播客網站PodShow獲得KPCB及紅杉1500萬美元投資時,風投領域的反應是「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