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E、Spotify、Apple復興播客

2020-12-17 深幾度

文|吳俊宇

聲音從來都是一種內容消費的重要形態。

1906年聖誕節前夜,美國的費森登和亞歷山德遜在紐約附近設立了一個廣播站,並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廣播。廣播的內容是兩段笑話、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獨奏曲。這一廣播節目被當時四處分散的持有接收機的人們清晰的收聽到了。

後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聲音這種內容消費形態漸趨沒落,它隨著電視、網際網路的崛起而逐漸趨於平寂。但媒介的變革總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歷史往往處在循環之中,一時沒落並不意味著永遠沒落,音頻隨著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再一次興起。

今年2月起,Spotify連續收購播客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製作、發行播客內容公司Anchcor進入播客市場。

蘋果則是在6月宣布取消歷史悠久的iTunes音樂和視頻商店,選擇用三種不同的服務取代它,Apple Music,Apple播客和Apple TV。

在12月3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音樂發布「百億聲機」全領域長音頻募集計劃。該計劃面向圖文、自媒體、播客、音樂及視頻創作者推出,將以百億資源+資金扶持長音頻內容創作,推動優質內容商業化。隨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的酷狗音樂也啟動了「電臺主播入駐激勵計劃」,向全網電臺主播或有志於此的用戶發出入駐邀請。

梳理這幾家全球領先的流媒體音樂公司的發展路徑,你就會發現,它們正在集體加強對播客的布局。

這不僅事關內容形態的進化,也是商業模式的探索。聲音這次可能會承載更多。

播客的國際競爭

在國際市場,蘋果、Spotify、YouTube正在播客這個內容形態上產生競爭關係。

如果你仔細去看蘋果取消iTunes音樂和視頻商店的舉動會發現,它在淡化音樂服務,著重音樂娛樂服務。要知道,去年年底,主管視頻、News的蘋果高級副總裁Eddy Cue在他為數不多的公開場合出席次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

我認為播客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復興,這也恰恰是消費者想要的,因為可以按需在任意時間聽到想聽的內容。

從數據來看,全美有51%的用戶會使用播客,而49%的用戶會在汽車之中使用播客——可見播客這種產品形態有多流行。

Spotify雖然是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音樂服務商,擁有上億的用戶,付費會員也是全球最多的。但這家公司似乎也在悄然變身,從音樂服務向另外一個新領域擴張:網絡音頻內容或節目,希望成為「音頻版本YouTube」。

去年年底Spotify的CEO Daniel Ek在其博客中就提出新戰略:「音頻,而不僅僅是音樂,將成為 Spotify 的未來。」

今年2月,Spotify以2.3億美元收購紐約布魯克林廣播網絡公司Gimlet Media。後來在3月,Spotify又收購了音頻內容創作技術公司Anchor。

Anchor的設計初衷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直接在手機上錄音來輕鬆創建音頻內容。今年9月,Spotify 甚至還對自家產品進行了改版——新拎出了一個「Your Daily Drive」模式,使用個性化引擎為用戶匹配音樂和資訊,兩者會混雜在瀑布流之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Spotify 和蘋果在播客市場激戰正酣時,YouTube這個原本在視頻市場的巨頭也插了一竹竿進來。

其實Spotify 和蘋果競爭播客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播客,兩者甚至希望侵吞Netflix 的市場。

因為最近在加拿大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3%的人在過去一年中「會去YouTube觀看播客」這使得YouTube領先於Apple Podcast(34%)和Spotify(23%)。現在的YouTube就在通過播客的方式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此時推出長音頻,恰恰是在蘋果、Spotify、YouTube接連發力播客大趨勢下順勢而為的動作。

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來說,雖然暫時沒有真正推出播客戰略,但憑藉商業模式層面的創新能力,可能會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產品形態的進化

長音頻是一個輕體量的物種,也是個「IP養成」的工具。它足夠輕,不會帶來太多額外的附加成本。長音頻內容其實也分成多種類型,一種是普通的資訊類、知識類、小說類。

過去國內市場的長音頻邏輯是,重金籤約名人明星,通過引流方式建立起付費牆,但是這種模式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續費率不足,而且內容製作費用高企,容易導致模式難以為繼。

但是你去看這次騰訊音樂娛樂集團、Spotify、Apple的模式會發現,它們側重於UGC模式,UGC模式的好處在於,容易不斷湧現新的IP,還可以驗證新老IP的價值。

在美國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IP開發以播客為起點先驗證可行性。一旦一款播客節目在內容消費者那裡受到歡迎,那麼它接下來很快會被開發成電影或者電視劇。

播客現在正成為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IP形式,或者說是IP養成的渠道。

在美國,播客其實逐漸成為檢測劇本是否合格的廉價工具。製片人馬克·斯默林(Marc Smerling)和扎克·斯圖爾特-龐提爾(Zac Stuart-Pontier)與 Gimlet Media 聯手,合作推出了紀錄片系列播客《犯罪小鎮》(Crimetown)。

該播客分 18 集播出,共投資 50 萬美元,僅為電視劇預算的一小部分。視頻上線3個月,下載量就達到了 1600 萬次。美國FX有線電視網正計劃將該播客以有線電視連續劇形式播出。

《紐約時報》今年有部名為《現代愛情》的電影風靡全球,這部電影的起源其實是《紐約時報》上的連載故事。在美國,新聞媒體上衍生出的非虛構深度報導正在成為重要的IP來源,他們會被開發成音頻、紀錄片甚至是視頻。

長音頻的優勢在於,它和資訊、視頻、小說乃至社交都有關聯性。

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而言,長音頻是一種相對較輕的內容形態,它可以和集團其他內容產品展開交叉聯動。

長音頻過去在國內的幾家創業公司手中的成長空間有限,它在產品形態上很難有過多進化。這就像是一隻你也不知道它將來會長成什麼樣的生物,放進魚缸、放進池塘註定了不會有太多空間。這種具備想像力的生物應該放進大海才行。

但是,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加入,卻可以讓長音頻進入「進化狂潮」,它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嘗試,可能會出現你想像不到的進化形態。

1、長音頻與資訊

隨著5G的發展,新聞形態將愈加豐富多樣,播客過去是、將來也是新聞的重要渠道之一。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可以聯動騰訊系資源,而其中,騰訊原本就是新聞生產大戶,未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長音頻也可能會承載起更多資訊、泛知識層面的內容。

資訊、泛知識原本就適合聲音這種形態,適合在智能音箱、車載廣播之中播放。資訊衍生出來的非虛構長報導更是愈加被重視,它們正在不斷被開發成IP,甚至被販賣給影視開發公司。然而,影視開發公司在買本子之前是不知道一個IP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的。如果能夠通過長音頻進行驗證,或許IP開發的成功率會更高。

2、長音頻與小說

比較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酷我音樂與閱文集團之間展開了合作。閱文集團和騰訊之間原本就有非常強的聯繫。

閱文有著巨大IP版權庫,具體變現時間、變現方式都不確定,尤其是IP直接到影視、遊戲這個過程中是個「驚險的跳躍」,一旦有一環沒有跑好,可能就會導致IP開發難產。

當前閱文集團旗下的拳頭產品是懶人聽書,懶人聽書覆蓋規模相對有限。酷我音樂的用戶群體偏向於下沉市場,長音頻和小說之間的聯動可以推動閱文集團的IP的驗證工作。

長音頻等於是在「小說-音頻-劇本-影視」這個龐大產業鏈中橋接了重要一環,這樣一環可以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IP開發過程中更平滑(規避政策風險、驗證市場熱度),甚至能在音頻環節就實現一輪變現,驗證成熟之後再推進到下一個環節。

3、長音頻與直播、視頻

長音頻同樣可以做直播類內容。音頻直播也是一種非常可觀的產品形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原本就在嘗試直播和視頻類內容,未來需要大量IP支撐。

尤其是當下內容製作成本高企的情況下,酷我音樂UGC生產模式中湧現出來的好IP可以得以二次開發,好IP的開發與內容自製相結合,可以幫助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擴大內容生態、降低內容生產成本。

商業模式的探索

長音頻內容的興起會帶來愈加豐富的付費模式,播客的盈利模式有三種:會員、直播、廣告。

事實上Spotify做播客的目的之一也是要進一步擴張付費牆,為企業帶來新的盈利點。

美國市場調研媒體Westwood One今年秋季發布了一份數據報告。這份報告顯示,播客活動參與者平均願意為一場直播付費42美元。播客重度使用者和新使用者更願意為獨家內容付費。

在國內,長音頻已經呈現出了兩種商業模式的分野:

一種是喜馬拉雅、得到這類的會員模式。會員模式更像是音頻版的Netflix,通過名人導流的方式吸引用戶,試圖建立起付費牆;

另一種是荔枝FM這種音頻直播模式。直播模式則是依賴於UGC模式,更強調平臺音頻主播和用戶之間的情感連接,通過打賞形成付費模式。

36氪在今年11月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播客案例研究——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的報告,這份報告之中便展現了三年來音頻付費用戶的增長狀況。

相比之下,作為在線音樂+社交娛樂雙輪驅動的一站式音樂娛樂平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優勢更為明顯。據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付費會員同比增長42.2%至3540 萬。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此時把目光投入到長音頻之中,其實也是在爭奪用戶時長,假以時日,長音頻形成新的付費牆也並非不可能。尤其是長音頻很容易構建起社交或社區氛圍,早年Twitter的前身實際上就是播客平臺,在社區氛圍之中,社交娛樂付費很容易被拉動。

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而言,此時做長音頻,未來也可能和Spotify一樣,有進一步豐富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長音頻距離播客僅僅只有一步之遙,當下的嘗試實際上都是在為未來產品形態的變革打下基礎。

在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視角之中,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種進化,如何進化取決於環境的演變。在移動網際網路價值周期即將結束,產業網際網路價值周期即將展開的階段。

沒人知道長音頻或播客它將在未來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中扮演何種角色,但是正如電影《侏羅紀世界》中所言的:生命總有出路。

長音頻如同物種,它總會在未來的商業環境中和不同產品結合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相關焦點

  • 推薦幾個適合開車聽的播客
    播客,是Podcast,可以理解成在線電臺,本是非常成熟的內容表現形式。儘管短視頻火爆到人人都想做直播,但是在不方便看視頻的時候,播客駁雜的個性化內容,相當值得一聽。與喜馬拉雅相比,iPhone上的播客,面對的用戶調性更加集中。在這上面活躍的博主們,不會給你念小說,更願意輸出自己的觀點,有嘉賓之間的碰撞,有人生感悟,知識分享。
  • Spotify、Apple Music之後,亞馬遜加碼播客投資
    2008年,亞馬遜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有聲讀物服務Audible,通過加大對原創播客內容的投資,旨在應對Spotify在播客業務中日趨主導的地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對於即將到來的「 Audible Originals」原創播客內容,亞馬遜給每個節目的出價,從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在過去18個月中,Spotify為播客業務的相關收購斥資約6億美元。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顯示,大部分表現出色的新聞播客,都是在最近18個月內創立的。雖然在播客生態系統中,新聞播客僅佔其中一小部分(ApplePodcast有77萬種,新聞播客僅佔6%),但由於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粘性更強,新聞播客比其他類型的播客聽眾更多。
  • 除了Spotify、Netflix,過完今晚你還可以選擇Apple全家桶
    蘋果將在北京時間3月26日凌晨1點舉行春季發布會,發布會的主角不再是apple引以為傲的硬體,而是全新的蘋果訂閱服務!官網發布的發布會主題為好戲開場,那麼可以預測到apple正式進軍影視領域與傳統流媒體服務商Netflix展開正面較量!
  • Spotify推出Apple Watch獨立流媒體服務 無需手機控制
    【宅秘新聞】據外媒appleinsider消息,Spotify已開始提供對Apple Watch的流媒體支持,這意味著用戶無需藍牙就可以使用iPhone收聽音樂或播客了。 儘管Spotify最初於2018年在watchOS上啟動,但該應用很大程度受限於其他設備的播放控制。
  • Spotify(SPOT)實現盈利,未來的路怎麼走?
    摘要:連續虧損十年的spotify終於在2018年實現了盈利,華爾街及投資大佬紛紛買入spotify,作為投資者,spotify的未來該怎麼看?【斯多克】訊:1. Spotify的起源Spotify於2008年上線,正值傳統音樂產業奔潰之時。
  • 外媒:Spotify為播客開啟了新的道路
    Spotify周二推出了面向播客用戶的Spotify服務。此前,Spotify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測試,來自167個國家的10萬多個播客參與了測試。Spotify for Podcasters是一個「發現與分析」(discovery and analytics)儀錶盤,旨在讓播客通過劇集留存率圖表、聽眾的總體統計數據和追隨者增長細節等數據來跟蹤節目表現。播客數據每天更新。播客主持人可以在他們的節目描述中使用時間戳,這樣聽眾就可以從精確的時刻開始播放播客。
  • 值得推薦的8檔英文科技播客
    播客(Podcast)和傳統廣播有相似之處,都是駕車走路時可以同步收聽的「陪伴型聲音內容」,但播客的製作更精良,談論主題更清晰,相應地,知識性也更強。衛報給了這檔節目很高的評價,認為它不僅是一檔網際網路播客,在故事外衣下,它所做的是對現代人如何存在的持續求索。
  • Spotify終於添加了用戶一直在等待的播客功能
    幾個月前,Spotify進入了播客,現在擁有龐大的內容庫,包括一些主要的獨家內容。儘管平臺提供了這種數字音頻的時間很多,但它仍然缺少播客迷已經習慣的一些基本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能夠確定何時可以在他們喜歡的節目中播放新的情節。最後,這已經改變了。
  • 蘋果開發播客訂閱服務以更好地與Spotify競爭
    蘋果正在考慮推出將集中在播客全新的訂閱服務,根據該交談未具名消息人士的信息。該服務將向人們收取收聽播客的費用。通過創建付費播客服務,Apple可能會誘使播客創作者更多的錢,將他們從Spotify,SiriusXM和亞馬遜等其他平臺上搶走。
  • 蘋果擬今年推出播客訂閱服務 與亞馬遜、Spotify競爭
    該公司最近還推出了Apple One訂閱捆綁包,將播客服務納入其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向用戶收取收聽節目的費用,付費播客服務可以讓創作者賺更多的錢。這可能有助於蘋果吸引播客創作者,並提振該公司的服務業務收入。蘋果正在尋求根據Apple TV+的節目製作原創播客,並在去年早些時候收購了播客工作室Scout FM。
  • Spotify收購Gimlet和Anchor兩家公司,發展播客業務
    Bianews 2月7日消息,據新浪科技,瑞典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周三宣布,將收購播客(podcast)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以及播客製作、出版和貨幣化服務公司Anchor。Spotify在一份聲明中稱,通過這兩筆收購收購,Spotify將成為播客的主要製作商,以及播客創作者的領先平臺。
  • Spotify 的下一戰事:把 3 億音樂用戶變成播客聽眾
    據報導,瑞典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 Spotify 想要佔領播客(Podcast)市場,這一野心在過去兩年的一系列高調收購和交易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包括 Ringe、Gimlet、Joe Rogan,以及最近的 Megaphone 交易。如今,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讓 3 億用戶中的更多人開始收聽播客。
  • 蘋果收購播客初創公司Scout FM 加速與Spotify競爭
    據報導,蘋果收購了一家初創企業,這家公司可以讓收聽播客變得更像收聽電臺。蘋果此舉旨在與Spotify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繼續改善其服務。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公司完成了對這家名為Scout FM的初創企業的收購,後者是一個非常受用戶歡迎的播客應用,支持iPhone和安卓設備,並且還可以在亞馬遜的智能音箱上使用。該應用能夠根據用戶的收聽歷史和輸入的關鍵詞學習用戶的喜好,並且使用人工智慧向用戶推薦他們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
  • Spotify將推Spotlight,把老掉牙的播客拿出來賣是什麼操作?
    借播客投資熱的東風播客真的不新鮮,早在13年前(2004年),Adam Curry推出「每日原始碼」(Daily Source Code),蘋果發布iPodder,播客時代就來了。僅2017年8月到10月三個月內,歐美地區就有五個播客公司拿到了共計7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參考:《播客之年 2017》)。
  • Spotify 砸下 1 億美金,要用播客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5 月 19 日消息,Spotify 與美國最火的播客主播 Joe Rogan 達成了一項合約,後者將在 Spotify 上獨家發布自己的播客節目,主要包括一檔在 YouTube 上有著近 850 萬訂閱量的熱門播客——The Joe Regan Experience。
  • 中文深度報導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原創 陳恆一 全球深度報導網 收錄於話題#播客1個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地財經媒體《財新》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講述報導背後的調查路徑、故事細節和現場情景;而臺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將播客作為接觸讀者的新渠道,用聲音分享深度報導的幕後故事,《關鍵評論網》、《轉角國際》和《鏡傳媒》這三家媒體平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中文播客矩陣。本文從這些中文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以深度調查報導作為切入的節目,一起聽聽那些優秀的深度報導是如何誕生的吧!
  • 播客市場競爭逐漸激烈,亞馬遜(AMZN.US)或將是Spotify(SPOT.US)的...
    該項計劃每月僅需7.95美元,用戶即可無限訪問其獨家音頻內容和播客庫。此外,目前訂閱了Audible每月14.95美元和22.95美元計劃的用戶在保持每月圖書積分的同時,也將獲得訪問這些內容的權限。該公司表示,Audible暫不提供包括其他免費播客的訪問渠道,如Spotify、蘋果和其他播放器上的播客。
  • Spotify在播客上越做越好,但其面臨的競爭正不斷加劇
    而流媒體巨頭公司Spotify似乎意識到了自己面臨的挑戰,從2019年伊始就不斷在播客內容上發力:今年2月,Spotify宣布將收購播客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和製作、發行播客內容的公司Anchcor;9月,公司又收購了SoundBetter,一家負責音頻製作與市場合作的公司。
  • 據說這個叫做播客的東西,要火了
    很難說這個定義對於理解播客有什麼幫助。我理解的播客其實就是「網絡電臺」或者「網絡音頻」,個人把音頻節目錄製放在網絡上,訂閱播客的人每期自動收到更新。播客是 2005 年前後的產品,當時並不算成功,包括 http://Podcast.com(後改名 Mevio)和 Odeo 都慘澹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