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砸下 1 億美金,要用播客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2020-12-17 極客公園

擁有 1.3 億付費用戶,在流媒體音樂市場遙遙領先的 Spotify,決定全力押注播客。

5 月 19 日消息,Spotify 與美國最火的播客主播 Joe Rogan 達成了一項合約,後者將在 Spotify 上獨家發布自己的播客節目,主要包括一檔在 YouTube 上有著近 850 萬訂閱量的熱門播客——The Joe Regan Experience。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Spotify 將為這份合約付出超過 1 億美元。而這僅僅只是 Spotify 播客版圖擴張計劃的一小步。

挖 YouTube 牆角

Joe Rogan 是當下北美影響力最大的播客主持之一。

他曾做過脫口秀、電視主持,解說過 UFC 格鬥比賽,並從 2009 年開始進入播客領域。簡單試水之後,2010 年,他啟動了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這檔帶有濃烈個人風格的播客(簡稱為 JRE)。在這檔播客裡,Rogan 和嘉賓幾乎無所不談,從體育、哲學、喜劇,到各種最新最熱的時事新聞,政治事件,都是他們會談論的話題。

時至今日,JRE 已經發布了近 1500 期播客節目,仍保持著幾乎每天更新的頻率,每期節目時長動輒 3 小時以上。這檔節目在 YouTube 上有近 850 萬的訂閱量,總播放量更是超過了 20 億次。

Joe Rogan 是 YouTube 上最火的播客主持之一|Spotify

這正是 Spotify 夢寐以求的獨家內容。

過去一年半時間裡,這家音樂流媒體公司在播客領域大肆擴張,從 YouTube 上買下了一大批知名播客節目,其中包括兩家播客節目網絡,Gimlet Media 和 Parcast,覆蓋了從「當代網際網路生活」到「真實犯罪驚悚故事」等多種內容風格。

作為一個視頻平臺,YouTube 跟播客這種基於聲音的內容形式本應「八字不合」,但「視頻播客」這種新的節目形式卻意外給了很多播客新的機會。YouTube 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內容平臺」,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著超過 20 億用戶。一檔節目只需在這塊佔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大蛋糕上切下一小塊,就已經是非常驚人的體量了。

Elon Musk 作客 Joe Regan 視頻播客節目時發生的「名場面」|YouTube

除此之外,視頻的形式也拓寬了播客節目的表達邊界。例如 JRE 播客引發最火熱討論的一期節目,當屬 2018 年 9 月,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鏡頭前抽大麻的那一期。這期節目中,Rogan 提出讓 Musk 抽一口,Musk 詢問 Rogan,「在這裡抽是合法的嗎?」,確認合法之後他拿起煙吸了一口。儘管這一舉動直接導致特斯拉股價暴跌 10%,但這個片段卻給 JRE 帶來了一波爆炸性的病毒傳播,Musk 的動作、神態被做成了各種視頻、動圖,又被分享到各路社交媒體。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效果,與「視頻播客」的內容形式密不可分。

所以 YouTube 成了各種播客節目生長的優良土壤。儘管播客行業的慣例是將內容託管在自己的伺服器上,通過 RSS 訂閱這種泛用形式進行傳播。但仍有很多播客在 YouTube 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Spotify 想要將它們買過來,變成自己的籌碼。

根據 Joe Rogan 和 Spotify 的協議,Rogan 製作的全部一千多期播客節目,將於今年 9 月 1 日正式上線 Spotify。年底之前,他新發布的播客節目將轉為獨家,不再發布到 YouTube 上。

「流量」、「利益」兩手抓

Spotify 從 YouTube「挖」走了很多播客內容,但 YouTube 在節目傳播的過程中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 Spotify 買下獨家之後,Rogan 並不會「離開」YouTube。他會繼續運營自己的帳號,從長時的的播客節目中剪出幾分鐘的精彩片段發布到 YouTube 上。這種方式讓他既能持續獲得關注,還能繼續通過 YouTube 的廣告分成賺錢。

知名播客客戶端 Pocket Cast 前 CEO 在接受 The Verge 採訪時表示,「Joe Rogan 播客節目的觀眾裡,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會去下載一個專門的播客客戶端,他能夠收穫現在這麼多的關注,和 YouTube 推薦算法密不可分。」

儘管大部分播客節目的聽眾忠實度都很高,但想要積攢足夠的動量,讓用戶切換平臺,仍然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有不只一個主打獨佔節目,基於付費訂閱模式的播客平臺,正面臨用戶增長乏力的困境,它們花了大價錢去購買節目,但在試圖讓聽眾遷移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流失風險。

所以不只 Rogan,其他播客節目也都大概率會採用這種策略,他們大部分都在 YouTube 上擁有幾十到幾百萬不等的訂閱數,每發布一期內容,都能獲得數額不菲的廣告分成,他們不會因為被 Spotify 買下獨佔就放棄整個 YouTube。

Joe Rogan 專門建立了一個「小號」來發布經剪輯的播客內容片段|YouTube

這是諸多播客作者需要做的抉擇。Spotify 開出了誘人的價碼,但留在 YouTube 意味著更大的潛力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他們才想出了這種能夠流量、利益兩手抓的方式,將內容包裝成長短不一的形式,發布到儘可能多的平臺上,獲得更大的流量、收益,這樣也有利於更全面地打造內容品牌。

YouTube 可能並不太介意「用戶去 Spotify 上聽完整播客節目」這件事。

完整長度的播客節目或許能驅動用戶付費訂閱 YouTube Premium(付費後支持後臺播放音頻功能,否則手機鎖屏後聲音會停止播放),但播客僅僅只是 YouTube 視頻版圖中極小的一塊。而且那些經過剪輯的「短節目」仍可以給 YouTube 帶來廣告收入,並不會傷到 YouTube 的核心業務。

Spotify 真正的野心

播客只是 YouTube 內容之海的冰山一角,但對 Spotify 來說,播客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2006 年成立至今,Spotify 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平臺。但它的發展之路一直坎坷。2011 年,開始尋求擴張的 Spotify 幾乎與整個唱片業為敵,因為流媒體「按月訂閱」的收費方式極大傷害了傳統「為每首歌、每張專輯付錢」的音樂銷售模式。2011 到 2015 年,Spotify 用戶迅速增長的幾年,也成為了全球唱片行業最灰暗的一段時間。

2015 年以前,Taylor Swift 等很多藝術家甚至拒絕將自己的音樂上架 Spotify。直到 2015 年,隨著流媒體用戶規模的擴大,整個唱片業才逐漸走出陰霾重回增長。給唱片業帶來真金白銀之後,Spotify 終於受到了用戶和藝術家的雙重認可。

但 Spotify 也因此迎來了一個強大得多的對手,蘋果。

2015 年,Apple Music 上線。耕耘音樂領域多年的蘋果,上馬流媒體之後用戶體量迅速增長。對蘋果來說,音樂不只是一項業務,還在於更高維度的軟硬體生態。Apple Music 不需要為蘋果賺多少錢,更關鍵的作用在於幫助蘋果提高硬體競爭力,互相促進,實現穩定銷售。2019 年,Apple Music 在北美市場的付費用戶數反超 Spotify,成了「龍頭大哥」。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音樂軟體的體驗同質化嚴重,而音樂內容的製作和發行方式,又決定了 Spotify 很難從「獨佔內容」突圍。同樣是 10 美元的定價,同樣是幾乎囊括所有流行音樂的曲庫,Spotify 在體驗上和 Apple Music 很難拉開差距。唯一的區別在於,蘋果硬體上有 iPhone、AirPods……軟體上有 CarPlay、Siri,都對 Apple Music 有著更好的支持。Spotify 卻沒有自己的產品生態,連通過 App Store 內購渠道收上來的會員費都要被蘋果抽走至少 15%。

儘管過去 5 年整個流媒體音樂市場不斷擴大,Spotify 的增長速度並未被蘋果壓制,反而不斷加速,靠著國際化和更好的跨平臺體驗,逐漸與蘋果在用戶規模上拉開了差距。但 Spotify 一直承受著巨大壓力。它面對的是一個不差錢、且業務維度比自己高得多的對手,終究要想辦法突圍。

Spotify 用戶很多使用著蘋果的硬體,這是 Spotify 最大的「軟肋」|Unsplash

2019 年 2 月,經歷長達 13 年的虧損,Spotify 終於首次實現了盈利。在收穫了超過 1 億付費訂閱用戶之後,Spotify 終於要開始挖自己的護城河了,而它雄心壯志的第一步,就是播客。

相比音樂,播客內容產出效率要高出不止數十倍,聽眾的注意力也更集中。大部分藝術家可能兩三年才會出一張時長一小時左右的專輯,但播客作者每年創作的內容可以輕鬆達到幾十甚至數百小時,且更新頻率穩定。大部分普通人每年可能會聽來自幾十個不同的藝術家的上百首歌,相對應的,大部分播客聽眾訂閱並常聽的播客節目不會超過 10 個。這給「獨佔」提供了土壤。

播客是一種創作節奏更穩定,聽眾忠實度更高的內容形式。Joe Rogan 在 YouTube 上發布的每一期節目都有著穩定的數百萬播放量,遠超其他有著同等訂閱數,更新頻率更低的視頻博主。

輸出穩定、聽眾忠實的獨佔播客內容,就是 Spotify 要挖的「護城河」。完成這一布局,用戶追隨播客節目來到 Spotify,自然會考慮要不要把自己聽音樂的需求也切換到 Spotify 來。這讓 Spotify 第一次有了「正面迎戰」蘋果的武器。

Spotify 在播客領域的勃勃雄心,不只體現在購買獨家內容上。去年,它還收購了一家播客剪輯製作軟體 Anchor,試圖控制播客從製作到發布的整個流程。更重要的是,Spotify 還掌握著旗下 1.3 億用戶的偏好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配合播客節目銷售廣告,或繼續挖掘更多付費服務,這將是 Spotify 更大的野望。

蘋果雖然早已進入播客領域多年,但它的做法非常保守,僅僅將播客當作一個軟體產品而不是「業務」。Spotify 在這個領域的加速發展,可能會讓蘋果也開始對播客做更多思考。

Spotify 正在成長為一個龐大的「聲音內容平臺」。它的任務不再只是做大用戶規模,更在於如何拓展業務,建立起產品壁壘,提供更豐富、完善的體驗,挖掘更大的用戶價值。

與 Joe Rogan 合作的消息放出後,Spotify 股價持續走高,在一周內上漲了 17%,已接近歷史最高點。

這是 Spotify 的新起點,在播客領域裡,它才剛剛邁出第一步。

責任編輯:於本一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首發於極客公園,轉載請聯繫極客君微信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相關焦點

  • Spotify(SPOT)實現盈利,未來的路怎麼走?
    十年之後,這家來自瑞典的初創公司已經證明了自己。Spotify在全球的用戶總數達到1.57億人,其中8300萬為付費訂閱用戶。Spotify付費訂閱用戶的數量,是四年前姍姍來遲剛進入訂閱式流媒體音樂市場的最主要競爭對手蘋果的一倍多。
  • Spotify 的下一戰事:把 3 億音樂用戶變成播客聽眾
    據報導,瑞典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 Spotify 想要佔領播客(Podcast)市場,這一野心在過去兩年的一系列高調收購和交易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包括 Ringe、Gimlet、Joe Rogan,以及最近的 Megaphone 交易。如今,它的下一個目標是:讓 3 億用戶中的更多人開始收聽播客。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音樂流媒體巨頭的大舉進軍,對應著美國頗有前景的播客生意。諮詢機構Edison Research發布的數據,75%的美國人對「播客(podcast)」不陌生,每月收聽播客的人數也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有將近1.04 億人。
  • 荔枝正式推出「荔枝播客」App 打造專業中文播客平臺
    1月6日,音頻平臺荔枝(NASDAQ:LIZI)正式對外公布上線了一款名叫「荔枝播客」的中文播客App產品。荔枝播客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20年底,荔枝播客App就已經在部分主播和用戶間進行了多輪內測,並不斷改良、升級,最終在新年第一天在各大應用市場正式發布「1.0」版本。
  • 荔枝正式推出「荔枝播客」App ,打造專業中文播客平臺
    1 月 6 日,音頻平臺荔枝(NASDAQ:LIZI)正式對外公布上線了一款名叫「荔枝播客」的中文播客 App 產品。早在 2020 年底,荔枝播客 App 就已經在部分主播和用戶間進行了多輪內測,並不斷改良、升級,最終在新年第一天在各大應用市場正式發布「1.0」版本。
  • TME、Spotify、Apple復興播客
    今年2月起,Spotify連續收購播客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製作、發行播客內容公司Anchcor進入播客市場。蘋果則是在6月宣布取消歷史悠久的iTunes音樂和視頻商店,選擇用三種不同的服務取代它,Apple Music,Apple播客和Apple TV。
  • 外媒:Spotify為播客開啟了新的道路
    播客也可以在他們的情節描述中添加連結。Spotify for Podcasters的用戶可以用他們的數據下載一個. csv文件。恩德勒集團(Enderle Group)首席分析師羅布恩德勒(Rob Enderle)指出:「數據能讓播客更好地完善內容,吸引廣告商和更多聽眾。」
  • 中文播客何以走向春天?
    通常來說,一檔播客節目的製作首先要選擇一家服務商上傳、託管音頻文件,生成RSS連結之後,再分發到泛用型播客平臺。就是這樣一個小眾的領域,在小宇宙之後突然被推到大眾的目光下。押寶播客的平臺們率先押注播客市場的Spotify,今年6月斥資1億美金與美國市場最知名的播客Joe Rogan籤了獨家。Spotify下重注的背景,是播客在美國有1.55億聽眾以及它想和蘋果一較高下。Spotify砸下重金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聞風而動。尤其是喜馬拉雅。按用戶量計算,喜馬拉雅目前是國內音頻市場的老大哥。
  • Spotify、Apple Music之後,亞馬遜加碼播客投資
    2008年,亞馬遜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有聲讀物服務Audible,通過加大對原創播客內容的投資,旨在應對Spotify在播客業務中日趨主導的地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對於即將到來的「 Audible Originals」原創播客內容,亞馬遜給每個節目的出價,從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在過去18個月中,Spotify為播客業務的相關收購斥資約6億美元。
  • Spotify在播客上越做越好,但其面臨的競爭正不斷加劇
    記者 | 佘曉晨 1隨著聲音經濟的發展,收聽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各大公司都想把你的耳朵「叫醒」,流媒體平臺的競爭愈加激烈了。而流媒體巨頭公司Spotify似乎意識到了自己面臨的挑戰,從2019年伊始就不斷在播客內容上發力:今年2月,Spotify宣布將收購播客內容製作公司Gimlet Media和製作、發行播客內容的公司Anchcor;9月,公司又收購了SoundBetter,一家負責音頻製作與市場合作的公司。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Westwood One發布的《2019年春季播客聽眾報告》(下稱《報告》)發現:「美國人對於播客的熟悉度和收聽率仍在繼續增長,每月至少收聽一次播客的聽眾數量(Total monthly podcast listeners,下稱『普通聽眾』)已從2018年的26%上升至今年的32%。」 細觀這一日益壯大的人群,《報告》發現,過半聽眾是男性,佔比55%。
  • Spotify將推Spotlight,把老掉牙的播客拿出來賣是什麼操作?
    正在為上市做準備的Spotify,於1月19日爆出要在2月上線新服務Spotlight(形式上類似於播客),將從新聞、政治、體育、流行文化等主題入手,製作4~7分鐘的節目,同時會加入視覺元素(配合聲音內容的圖片、文字、視頻等)。
  • [防彈少年團][新聞]201214 防彈少年團智旻,《Filter》spotify1億...
    防彈少年團(BTS)智旻的單曲《Filter》在世界最大音源網站spotify上突破了1億1000萬流媒體,展現了全球SOLO音源力量。《Filter》發行296天後的12月13日(韓國時間)超過了1億1000萬流媒體。《Filter》這樣的記錄是今年發行的K-POP SOLO歌曲和歷代K-POP男子solo歌手中最短時間內突破的新紀錄。
  • 喜馬拉雅發起首屆「超級情感節」;Spotify成為全球最大播客平臺
    2020.10.241. 喜馬拉雅發起首屆「超級情感節」分享女性話題2. 網易雲音樂正式推出全新線上演出品牌「雲上LIVE」3.RIAA撤下18個用於下載YouTube視頻的GitHub項目7. iHeartMedia收購播客技術公司Voxnest8. Spotify成為全球最大播客平臺9.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
    據《第一財經》援引行業網站ListenNotes的數據,截至9月初,國內已有近1.3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個數字只是1萬出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與此同時,更多的播客平臺也漸次出現。今年3月,即刻團隊開發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小宇宙」開始內測;9月,快手又推出了一款播客APP皮艇。
  • 據說這個叫做播客的東西,要火了
    早也是在2005年前後,中國網際網路也迎來過短暫的播客熱潮,王微創建的土豆網最初就是播客網站,並且是國內第一個拿到風險投資的中國播客網站,IDG的80萬美金。後來由於視頻網站的衝擊,轉型為視頻網站。播客天下、中國播客網、菠蘿網、土豆網等一系列播客網站帶來的播客熱也很快退散。然而,過去兩年裡,中美市場都有人在重新做類似的事情。
  • 執御戰略升級:從自營轉向POP平臺,斥1億美金巨資打造
    9月17日,執御在賣家出海發布會重磅官宣實現三大戰略升級: 1、執御戰略定位升級:從自營為主轉向POP平臺為主。雨果網了解到,作為重大升級,執御將投入1億美金從流量擴展、政策扶持、賣家保障、技術改造等方面重點打造開放平臺。 流量擴展上——加大拓客力度和復購,重點扶持本地商品; 政策扶持——免費倉儲服務、低佣金; 賣家保障——先行賠付,物流保險等,讓賣家出海無憂; 技術改造——加大人才投入,開發更智能的賣家中心。
  • 播客戰爭進入下半場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調研顯示,收聽過播客的美國聽眾從2013年的29%下降到了27%,別說革了廣播的命,維持自己的生計都有難度。而隨著智能音箱等智能硬體的普及,以及Spotify、Amazon等大平臺的加入,播客市場也再次被重視。2019年,Spotify宣稱「音頻,而不僅僅是音樂,將成為Spotify的未來」後,就開始了一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播客收購之路。
  • 對話Mobileye中國區總監:153億美金背後,護城河在哪?
    7月1日,在深圳舉辦的CCF-GAIR大會上,目前負責統管Mobileye在華業務的中國區總監伯恩賜(Boaz)接受了我們在內等媒體的專訪。對Mobileye為英特爾收購這一年來的成長,我們有了一個清晰的圖譜。在採訪中,伯恩賜更是放出豪言稱,Mobileye的護城河「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