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素質教育有多優秀,我想大多數家長都不自知,依舊認定國外的教育環境才是最優。
最近,網絡上有段教育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非常火爆,它記載了3位華人虎媽的教育理念。從視頻中可以明確看出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不同,因而引發國內家長激烈討論。
一、「雖然我身在英國,但中國教育不可丟」
在紀錄片中出鏡的3個家庭,都是典型的從國內移民的華人。可令眾人震驚的是,哪怕在西式國家生活十多年,他們在教育自己的後代時仍然保持著中國特有的教育方式,這點和崇尚自由快樂的西式教育方針有著強烈的衝擊。
第一個華人家庭的孩子叫馬修,他只有6歲,可每天要學習的課程密密麻麻,連每一分鐘都有嚴格的規劃。用媽媽的話說:「在他5歲以前隨便玩,但5歲之後就必須開始學習東西,否則就會落後於人。」
馬修的父母年輕時為了進修來到英國,他們認準了作為發達國家的英國各方面環境都比國內好,於是他們想在這個國家努力打拼,爭取讓孩子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所以,小小年紀的馬修每天會學習英語、數學、中文,還有排球、跳繩、鋼琴等課程。
第二個華人家庭的孩子叫南森,他還有個小4歲的妹妹娜塔莉。男森的媽媽薇薇安是非常溫柔的女士,可唯獨在教育上非常嚴格。每天,男森都要寫4個多小時的作業,還要練習2小時的鋼琴。為此,男森最想要的東西就是睡覺時間,因為他一沉睡就不會醒來。
在薇薇安的教育理念中,她認為孩子有著很強烈的可塑性,如果父母不施加壓力,那麼孩子永遠不會學得更好。因此,她會要求孩子認真且完美的完成作業,否則就要繼續學習直到她滿意為止。
第三個華人家庭的孩子是朱麗葉,相比較前面2個家庭的父母都是中國人,這個5歲的漂亮女孩則是個「混血兒」。媽媽凱特是中國臺灣人,畢業後國內名牌大學的碩士,來到英國後嫁給了一位園丁,婚姻倒也幸福美滿。
在英國老公的眼裡,老婆凱特的個性比較強勢和霸道,對於女兒的學習課程極為嚴格,和他小時候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相背而行。但凱特一直認為,她早已習慣中國高壓式的學習環境,而且付出越多她得到的回報也更多,因此她對女兒的教育毫不手軟。
二、英國教育PK中國教育,是輸還是贏
還記得英國疫情爆發的時候,有超過15000名英國留學生被滯留在外。當時有不少教育學者就極為納悶:「為什麼都要送孩子留學呢?明明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早已超過別國,可家長卻偏偏視而不見!」
有部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就完美詮釋了兩國老師不同的教育結果!其中,中國老師教授的外國學生為「中國實驗班」,而英國教師則沒有變動,就這樣兩國老師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任教。
在中國實驗班上課的時候,老師的上課方式大有改動,不僅學習內容變多,連課堂作業也增加了兩倍,並通過考試測試定期檢測孩子的學習成績。
結果,在全校一次綜合考試上,中國實驗班的學生成績整整整高出英國其他班級10%。比如說,中國實驗班的學生數學成績平均分是67.74分,可其他班級的數學成績平均分則是54.81分;而實驗班的孩子自然科學成績均分為58.33分,而其他班級平均分則為50分。
所以說中國的教育方式,真的贏了!這樣的結果還是驗證了那句話,一份付出一份回報,要想獲得果實必先努力耕種。
三、「若中國經濟第一,我改回國籍」
在紀律片中有記者問:「現在中國的整體發展水平非常迅速,如果有一天超過英國的話,你們會怎麼做呢?」家長回答說:「倘若中國經濟第一,我就會改回國籍。」
但網友在聽完這句話後,當下評論「不稀罕」!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