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提出以科技支撐社會治理 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2020-12-22 網易

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發布公報。

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全會還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公報這次提到的是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一體系,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關於社會治理體系的表述,公報相對此前的提法,首次增加了「科技支撐」的表述。

近年來科技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在不斷的推動社會治理的創新。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較2018年年底增長2598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

該報告還指出,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5.09億,佔網民整體的59.6%。其中,我國297個地級行政區政府已開通「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總體覆蓋率達88.9%;各級政府加快辦事大廳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一網通辦」「一站對外」等逐步實現。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近日在義烏採訪發現,當地打造「一個基礎數據平臺」,支撐各領域政府數位化轉型,還建設了政務服務領域「一網通辦」、市場監管領域「一網通管」、政策服務領域「一網通服」三大平臺,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籍商戶在義烏辦事都很方便。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表示,目前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電子政務、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推進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方面發揮了作用。但是,在技術水平提高和發揮科技作用的同時,也要跟法治保障、公眾參與、社會協同協調起來,避免技術濫用和侵犯個人隱私等。全會把「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一起提了出來,其中缺一不可。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常紀文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這次提到的是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一體系,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要處理好環境和發展的關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產不發展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不良好也不是生態文明。

在他看來,以前提的是保護優先和高質量發展,這次將「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三個提法匯總在一起,更系統,進一步強調了目標和責任。

常紀文認為,全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將生態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聯繫起來。

全會還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完善生態文明政府治理和監管體系,需要加強生態文明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國際合作制度體系。

近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相關的規劃。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2018年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2015年國務院出臺《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出臺《「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常紀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治理,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的示範樣本,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提到,我們的生態治理體系實現了由粗放到嚴密的歷史性轉變。70年來,我國生態保護監管體制由過去的從屬到現在的獨立、由分散到系統,尤其以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為標誌,形成了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生態保護監管的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建設不斷增強。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金偉_NO1280

相關焦點

  •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突出強調了制度體系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作用,明確界定劃分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四大類基礎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並在具體執行和操作層面對這四大類基礎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了具體規定,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框架
  • 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最高法發布環境資源審判...
    陶凱元表示,此次白皮書將環境資源案件劃分為環境汙染防治案件、生態保護案件、資源開發利用案件、氣候變化應對案件和生態環境治理與服務案件等五大類型,充分契合環境資源司法理念和歸口審理機制改革,滿足了環境資源審判實踐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白皮書顯示,2019年,全國法院受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一審案件39957件,審結36733件,收結案數同比上升50.9%、43.4%。
  • 【解讀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王曉霞:堅定製度自信 推進國家治理...
    、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  在民生保障制度中,提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是我國在即將完成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的情況下,我們黨對相對貧困的一個重要考量),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 馮忠華:海南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我們正在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以下為演講全文:尊敬的波赫塞族共和國前總理姆拉登·伊萬尼奇,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
  •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12項約束性指標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經李克強總理籤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國新辦就推進大氣汙染治理和加強環境保護情況舉行媒體見面會摘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18日在京舉行中外媒體見面會,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介紹了2015年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圍繞大氣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法實施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中國制度」十三講」第九講: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促進...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它由13個部分組成。
  • 生態環境保護重在法律制度落實
    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抓嚴管有目共睹,「土十條」「水十條」「大氣十條」等一批環境保護措施出臺,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接連修訂,構建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圍繞生態保護,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了「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 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的要求,現就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汙總量,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 北京: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構建人水和諧首善之區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構建人水和諧首善之區北京市水務局  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成效  (一)樹立節水觀念,建設綠色北京  1、轉變觀念,確立節水發展模式。確定"向觀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機制要水"的工作思路,從觀念、機制、科技三個角度引導全社會進行節水型社會建設。  2、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
  • 珠海出臺最嚴格環保制度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本報訊 記者李茹萍報導:《珠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日前正式出臺,提出20項指標,重點解決飲用水水源安全、城市黑臭水體、空氣環境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等問題,讓市民喝上安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
  • 13句話速覽四中全會公報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這項重大戰略任務如何推進?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這些方面要「堅持和完善」:  1。
  • 山西: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促進山西轉型跨越發展
    2009年以來,在水利部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廳緊緊圍繞全省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大局,認真貫徹中央加快水利發展的決策部署精神,以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為核心,積極開展水資源管理和節約保護各項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 【環境保護】環境保護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解讀
    《規劃》突出環境質量改善與總量減排、生態保護、環境風險防控等各項工作的系統聯動,將提高環境質量作為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核心評價標準,將治理目標和任務落實到區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單元,實施環境質量改善的清單式管理,深入推進各項工作。三是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責任重大義不容辭
    「黃河流域橫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在我國生態安全格局有重要地位,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進入新時代,黃河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都對流域生態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面臨著新的形勢要求,黃河生態保護是治理黃河的重要任務。
  • 十九屆四中全會劃重點
    來源:央視新聞  「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  「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測試參考答案(含判斷題)
    A.科技人員B.科研院所C.企業D.政府7、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加強公共衛生防疫和( )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A.不想腐B.公開招標C.陽光採購D.標本兼治10、 ( )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中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打好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戰役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江西高質量...
    構建保護大格局  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壓緊壓實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環保責任。建立並推行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公開承諾制,落實企業排汙主體責任。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引導公眾依法有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體制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為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把科技支撐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