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式磁帶依靠教材捆綁仍有市場,到底是「必需品」,還是「擺設」?
「小磁帶」背後有「大浪費」:若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①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②其總重量約2.4億隻塑膠袋,約覆蓋約200個足球場;③磁帶總長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有組織地開展「回收行動」
數字時代本應成「老古董」的卡式磁帶、複讀機,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捆綁」得以「續命」,每年還在大量生產、分發,又被大量閒置、廢棄。這是《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今年「世界環境日」前夕採訪發現的現象。
學生正在進行聽力測試
部分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光碟,這是目前全國多地推行的政策。受訪地方教育部門人士表示,英語教育「捆綁」卡式磁帶,意在照顧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
但也有受訪者為本刊記者算了一筆帳。以2017年為例,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00多萬人、高中生2700多萬人,還有數量更多的小學生和學前教育學生。如果其中1000萬人使用卡式磁帶和複讀機,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而且每年產生的磁帶外殼,折算成等重塑膠袋能覆蓋200多個標準足球場,沾滿磁粉的塑料帶能纏繞地球40多圈,學生們手中積存的複讀機排起來有幾百公裡。
多位受訪專家和學生家長認為,卡式磁帶、複讀機因使用不便、效果不佳易被閒置,客觀上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經濟負擔。使用磁帶、光碟等產生的「海量」廢舊塑料和電子垃圾,還對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更不利於通過教育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正向引導。
因此,多位受訪者建議,進一步推動語言教材與塑料等「物理介質」「解綁」,把自由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家長。同時,可通過提供影音文件下載、新型電教工具替代、組織化回收並無害化處理等手段,推動教材「減塑」「限塑」直至「零塑」。
「老古董」磁帶成「擺設」
長沙市民周先生的兒子念小學一年級,學校提供的教材裡配發了卡式磁帶。「為了孩子學習,我們專門買了一臺百餘元的卡式磁帶複讀機。建議學校提供電子影音文件,我們可以用電腦、手機、數碼播放器等播放給孩子聽,更方便。」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網絡購物平臺上檢索發現,卡式磁帶複讀機銷售火爆。在某家網店,近一個月已有三萬多人確認收貨,發評論的買家多為學生家長,購買用途也多是用來播放教材配發的磁帶。
「自己小時候用的是磁帶,沒想到如今孩子也還在用磁帶。」和周先生有相同想法的家長並不是少數,在一個中學生網絡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家長這樣留言。
本刊記者在多個學校走訪發現,對於已習慣於運用各種電子數碼產品的中學生們來說,磁帶乃至光碟就像「老古董」,發到手上就基本上成了「擺設」。「複讀機用起來麻煩,學校發的磁帶我基本上沒有用過,同學們也少有人用。」長沙中學生彭亦璇說。
多位受訪教師介紹,學校裡每個班級都有電教設備,除了個別老教師會給孩子們放磁帶外,多數教師上課已習慣採用電子白板,用電腦播放視頻、音頻。
「英語聽力磁帶容易失真,音質很難保證,教學效果並不理想。」中學英語老師康桂林說。
中部某省教育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主要是為了照顧少數貧困落後家庭或地方。「聽力教材使用磁帶,是為了確保最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負擔得起。」這位負責人說,發達地區可能覺得磁帶已經「落伍」,但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學生來說,購買卡式磁帶錄放機的費用相對較低;即便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裡,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家中仍沒有網絡、電腦,他們通過磁帶進行學習最便利。
但本刊記者走訪多地發現,即使在廣西等地一些「國貧縣、重貧鄉、深貧村」,受益於脫貧攻堅體系化推進、電信資費大幅度降低、大眾化數碼產品降價等因素影響,貧困人群也開始日益普及各種數碼產品、寬帶乃至無線WiFi。
據了解,目前多地為減輕教育負擔,明確要求對初一年級學生免費發放磁帶、光碟。對於一部分學生不習慣使用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向各個學校明確要求「是否需要配磁帶,完全由學生自願」。
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政策規定「自願」購買,但一些教材出版商所提供的與教材配套的錄音文件,目前仍只有磁帶或光碟載體,只能通過購買磁帶等獲得與教材配套的學習材料。
多位受訪家長介紹,為方便孩子學習,他們或親自動手,或將磁帶、光碟送到專業錄音室,將錄音文件「模擬信號」轉化為MP3等格式的「數位訊號」,費時費力又費錢。也有人將轉化的「數位訊號」通過U盤或網絡平臺提供給他人複製。
對此,經營相關領域業務的一些出版界人士提醒說,將磁帶的錄音內容擅自複製成數位化文件等加以使用和傳播,均涉嫌侵權行為,可能面臨法律糾紛。
「小磁帶」背後的「大浪費」
曾當過中學教師的株洲市民劉國良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算了一筆帳:
一個高中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至少要購買五本英語教材,部分學生還要購買選修教材,每一本教材都配有磁帶。據他測算,一盒磁帶價格平均7.5——10元,如果每個高中學生每學年買4盒磁帶,那麼,全國2700萬左右的在校高中學生此項花費就可能達數億元。「教材捆綁配套磁帶、光碟的做法,客觀上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了教育開銷。」
多位受訪者還對「小磁帶」背後潛藏著的汙染風險表示憂心。
據測算,一隻普通塑膠袋重2——3克,而一盒卡式磁帶重31克左右,相當於12隻塑膠袋。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萬人。如果其中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則需購入約2000萬盒磁帶,其總重量相當於約2.4億隻塑膠袋。按照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則能覆蓋約200個足球場。
還有受訪者計算,磁帶每秒運行長度約為4.76釐米,以常見的30分鐘磁帶為例,一盤磁帶的錄音帶長度約80米。以1000萬中小學生每人每年兩盒30分鐘磁帶計算,磁帶總長度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著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另一方面,有了磁帶,就得買卡式複讀機。受訪者計算,如果有1000萬中小學生各買一臺複讀機,以每個複讀機重200克計算,其總重量可達約2000噸。按照每個複讀機平均厚度3.5釐米計算,排起來的長度約有350公裡。
多位受訪教師和家長認為,儘管當前一些地方因有自主選擇、替代方案可能減少一些卡式磁帶、複讀機、光碟等的消耗,但「塑料語言教學」大量消耗塑料和產生電子垃圾的汙染風險不容忽視。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長沙走訪了多位街頭巷尾撿拾或收購廢品的人員,並聯繫了廣州等地廢舊塑料循環利用企業,登錄了一些物資回收知名網站進行諮詢,發現其對廢舊卡式磁帶均不感興趣。
在一家廢品回收利用知名網站,本刊記者沒有查詢到任何有關廢舊卡式磁帶供需的有效信息。一位受訪廢品回收站經營者說,目前沒見過專門買賣廢舊卡式磁帶的人,「偶有卡式磁帶混進廢塑料賣,大約幾毛錢一斤。」
本刊記者了解到,卡式磁帶外殼塑料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如果不回收併合理循環利用,混在土地中可能造成土壤汙染,焚燒則會釋放有毒煙霧和氣體,易汙染空氣,影響人類健康。
受訪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即使到了終端處理環節,廢舊卡式磁帶也比較令人頭疼。按照正確的處理方式,需要將磁帶和塑料外殼分離,採用不同技術加工回收利用,費時費力成本高;卡式磁帶外殼無法與光碟等共線處理,經濟上不划算;此外,磁帶處理更麻煩。磁帶基材是塑料,記錄層主要由磁粉和醇酸、丙烯酸、聚氨脂或聚酯黏合劑製成。一般的回收處理需要藉助高溫高鹼性介質將基材與記憶層分離。這種回收處理方法生產效率低,回收處理過程易產生汙染。同時,由於廢舊卡式磁帶過於分散,達不到大規模回收經濟效益,尚無法採用更安全環保的回收處理工藝處理。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
「照顧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刀切』地配發磁帶的方式值得考慮。建議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出版商可給予『物理介質』或者網絡下載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選。」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說。
在湖南,有受訪學生家長說,在國家「限塑令」實施已十年的背景下,希望相關部門能提供網際網路免費下載的音頻文件,讓學生使用數碼播放設備學習。這不僅能減輕教育負擔,更能減輕環保壓力。
「提供低價或免費電子下載資源,與配發有形的磁帶、光碟所產生的收入和利潤相比差距較大;錄音磁帶雖單價低、單位利潤薄,但數量巨大,對相關產業來說,仍是一筆難以割捨的利益。推進電子下載影音文件,難處之一在於相關教材供應商等能否願意讓渡部分利益。」一位出版界人士坦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儘管存在阻力,但一些地方已開始行動。例如,上海初中、高中教材與配套磁帶「解綁」。
據介紹,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上海市中小學學生教材配套音頻資料全面實現網絡下載,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涉及100種教材,共計337個音頻文件,配套磁帶不再隨教材一起配送到學生手中。
考慮到當前尚有部分地區的學生可能需要磁帶,上海市教委要求有關出版社生產部分磁帶,由新華書店服務網點集中儲備,學生或家長可自行購買。
「語言教材都可採取這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教學方式,實現教材『解綁』磁帶、光碟,開發更符合環保理念的虛擬電子配套資源、雲端下載等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探索適合各地實情的『減塑』措施。」李斌說。
廣州一位從事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技術研究的人士說,當前全國城鄉居民手中留存的卡式磁帶,除極少數稀有原版磁帶等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外,以教學磁帶為主的廢舊卡式磁帶總量有近100萬噸,亟待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清潔處置並循環利用。
「建議有組織開展『回收行動』,將現存於各個家庭的廢棄語言教學磁帶、光碟統一收集並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危害,弘揚環保意識。」李斌建議。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