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等教材「減塑」要提上日程 多地仍大量綁售磁帶

2020-12-12 人民日報

卡式磁帶依靠教材捆綁仍有市場,到底是「必需品」,還是「擺設」?

「小磁帶」背後有「大浪費」:若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①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②其總重量約2.4億隻塑膠袋,約覆蓋約200個足球場;③磁帶總長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有組織地開展「回收行動」

數字時代本應成「老古董」的卡式磁帶、複讀機,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捆綁」得以「續命」,每年還在大量生產、分發,又被大量閒置、廢棄。這是《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今年「世界環境日」前夕採訪發現的現象。

學生正在進行聽力測試

部分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光碟,這是目前全國多地推行的政策。受訪地方教育部門人士表示,英語教育「捆綁」卡式磁帶,意在照顧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

但也有受訪者為本刊記者算了一筆帳。以2017年為例,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00多萬人、高中生2700多萬人,還有數量更多的小學生和學前教育學生。如果其中1000萬人使用卡式磁帶和複讀機,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而且每年產生的磁帶外殼,折算成等重塑膠袋能覆蓋200多個標準足球場,沾滿磁粉的塑料帶能纏繞地球40多圈,學生們手中積存的複讀機排起來有幾百公裡。

多位受訪專家和學生家長認為,卡式磁帶、複讀機因使用不便、效果不佳易被閒置,客觀上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經濟負擔。使用磁帶、光碟等產生的「海量」廢舊塑料和電子垃圾,還對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更不利於通過教育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正向引導。

因此,多位受訪者建議,進一步推動語言教材與塑料等「物理介質」「解綁」,把自由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家長。同時,可通過提供影音文件下載、新型電教工具替代、組織化回收並無害化處理等手段,推動教材「減塑」「限塑」直至「零塑」。

「老古董」磁帶成「擺設」

長沙市民周先生的兒子念小學一年級,學校提供的教材裡配發了卡式磁帶。「為了孩子學習,我們專門買了一臺百餘元的卡式磁帶複讀機。建議學校提供電子影音文件,我們可以用電腦、手機、數碼播放器等播放給孩子聽,更方便。」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網絡購物平臺上檢索發現,卡式磁帶複讀機銷售火爆。在某家網店,近一個月已有三萬多人確認收貨,發評論的買家多為學生家長,購買用途也多是用來播放教材配發的磁帶。

「自己小時候用的是磁帶,沒想到如今孩子也還在用磁帶。」和周先生有相同想法的家長並不是少數,在一個中學生網絡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家長這樣留言。

本刊記者在多個學校走訪發現,對於已習慣於運用各種電子數碼產品的中學生們來說,磁帶乃至光碟就像「老古董」,發到手上就基本上成了「擺設」。「複讀機用起來麻煩,學校發的磁帶我基本上沒有用過,同學們也少有人用。」長沙中學生彭亦璇說。

多位受訪教師介紹,學校裡每個班級都有電教設備,除了個別老教師會給孩子們放磁帶外,多數教師上課已習慣採用電子白板,用電腦播放視頻、音頻。

「英語聽力磁帶容易失真,音質很難保證,教學效果並不理想。」中學英語老師康桂林說。

中部某省教育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主要是為了照顧少數貧困落後家庭或地方。「聽力教材使用磁帶,是為了確保最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負擔得起。」這位負責人說,發達地區可能覺得磁帶已經「落伍」,但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學生來說,購買卡式磁帶錄放機的費用相對較低;即便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裡,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家中仍沒有網絡、電腦,他們通過磁帶進行學習最便利。

但本刊記者走訪多地發現,即使在廣西等地一些「國貧縣、重貧鄉、深貧村」,受益於脫貧攻堅體系化推進、電信資費大幅度降低、大眾化數碼產品降價等因素影響,貧困人群也開始日益普及各種數碼產品、寬帶乃至無線WiFi。

據了解,目前多地為減輕教育負擔,明確要求對初一年級學生免費發放磁帶、光碟。對於一部分學生不習慣使用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向各個學校明確要求「是否需要配磁帶,完全由學生自願」。

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政策規定「自願」購買,但一些教材出版商所提供的與教材配套的錄音文件,目前仍只有磁帶或光碟載體,只能通過購買磁帶等獲得與教材配套的學習材料。

多位受訪家長介紹,為方便孩子學習,他們或親自動手,或將磁帶、光碟送到專業錄音室,將錄音文件「模擬信號」轉化為MP3等格式的「數位訊號」,費時費力又費錢。也有人將轉化的「數位訊號」通過U盤或網絡平臺提供給他人複製。

對此,經營相關領域業務的一些出版界人士提醒說,將磁帶的錄音內容擅自複製成數位化文件等加以使用和傳播,均涉嫌侵權行為,可能面臨法律糾紛。

「小磁帶」背後的「大浪費」

曾當過中學教師的株洲市民劉國良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算了一筆帳:

一個高中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至少要購買五本英語教材,部分學生還要購買選修教材,每一本教材都配有磁帶。據他測算,一盒磁帶價格平均7.5——10元,如果每個高中學生每學年買4盒磁帶,那麼,全國2700萬左右的在校高中學生此項花費就可能達數億元。「教材捆綁配套磁帶、光碟的做法,客觀上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了教育開銷。」

多位受訪者還對「小磁帶」背後潛藏著的汙染風險表示憂心。

據測算,一隻普通塑膠袋重2——3克,而一盒卡式磁帶重31克左右,相當於12隻塑膠袋。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萬人。如果其中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則需購入約2000萬盒磁帶,其總重量相當於約2.4億隻塑膠袋。按照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則能覆蓋約200個足球場。

還有受訪者計算,磁帶每秒運行長度約為4.76釐米,以常見的30分鐘磁帶為例,一盤磁帶的錄音帶長度約80米。以1000萬中小學生每人每年兩盒30分鐘磁帶計算,磁帶總長度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著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另一方面,有了磁帶,就得買卡式複讀機。受訪者計算,如果有1000萬中小學生各買一臺複讀機,以每個複讀機重200克計算,其總重量可達約2000噸。按照每個複讀機平均厚度3.5釐米計算,排起來的長度約有350公裡。

多位受訪教師和家長認為,儘管當前一些地方因有自主選擇、替代方案可能減少一些卡式磁帶、複讀機、光碟等的消耗,但「塑料語言教學」大量消耗塑料和產生電子垃圾的汙染風險不容忽視。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長沙走訪了多位街頭巷尾撿拾或收購廢品的人員,並聯繫了廣州等地廢舊塑料循環利用企業,登錄了一些物資回收知名網站進行諮詢,發現其對廢舊卡式磁帶均不感興趣。

在一家廢品回收利用知名網站,本刊記者沒有查詢到任何有關廢舊卡式磁帶供需的有效信息。一位受訪廢品回收站經營者說,目前沒見過專門買賣廢舊卡式磁帶的人,「偶有卡式磁帶混進廢塑料賣,大約幾毛錢一斤。」

本刊記者了解到,卡式磁帶外殼塑料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如果不回收併合理循環利用,混在土地中可能造成土壤汙染,焚燒則會釋放有毒煙霧和氣體,易汙染空氣,影響人類健康。

受訪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即使到了終端處理環節,廢舊卡式磁帶也比較令人頭疼。按照正確的處理方式,需要將磁帶和塑料外殼分離,採用不同技術加工回收利用,費時費力成本高;卡式磁帶外殼無法與光碟等共線處理,經濟上不划算;此外,磁帶處理更麻煩。磁帶基材是塑料,記錄層主要由磁粉和醇酸、丙烯酸、聚氨脂或聚酯黏合劑製成。一般的回收處理需要藉助高溫高鹼性介質將基材與記憶層分離。這種回收處理方法生產效率低,回收處理過程易產生汙染。同時,由於廢舊卡式磁帶過於分散,達不到大規模回收經濟效益,尚無法採用更安全環保的回收處理工藝處理。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

「照顧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刀切』地配發磁帶的方式值得考慮。建議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出版商可給予『物理介質』或者網絡下載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選。」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說。

在湖南,有受訪學生家長說,在國家「限塑令」實施已十年的背景下,希望相關部門能提供網際網路免費下載的音頻文件,讓學生使用數碼播放設備學習。這不僅能減輕教育負擔,更能減輕環保壓力。

「提供低價或免費電子下載資源,與配發有形的磁帶、光碟所產生的收入和利潤相比差距較大;錄音磁帶雖單價低、單位利潤薄,但數量巨大,對相關產業來說,仍是一筆難以割捨的利益。推進電子下載影音文件,難處之一在於相關教材供應商等能否願意讓渡部分利益。」一位出版界人士坦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儘管存在阻力,但一些地方已開始行動。例如,上海初中、高中教材與配套磁帶「解綁」。

據介紹,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上海市中小學學生教材配套音頻資料全面實現網絡下載,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涉及100種教材,共計337個音頻文件,配套磁帶不再隨教材一起配送到學生手中。

考慮到當前尚有部分地區的學生可能需要磁帶,上海市教委要求有關出版社生產部分磁帶,由新華書店服務網點集中儲備,學生或家長可自行購買。

「語言教材都可採取這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教學方式,實現教材『解綁』磁帶、光碟,開發更符合環保理念的虛擬電子配套資源、雲端下載等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探索適合各地實情的『減塑』措施。」李斌說。

廣州一位從事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技術研究的人士說,當前全國城鄉居民手中留存的卡式磁帶,除極少數稀有原版磁帶等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外,以教學磁帶為主的廢舊卡式磁帶總量有近100萬噸,亟待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清潔處置並循環利用。

「建議有組織開展『回收行動』,將現存於各個家庭的廢棄語言教學磁帶、光碟統一收集並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危害,弘揚環保意識。」李斌建議。

(來源:瞭望)

相關焦點

  • 英語「小磁帶」背後的「大浪費」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
    ­  ◆ 「小磁帶」背後有「大浪費」:若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①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②其總重量約2.4億隻塑膠袋,約覆蓋約200個足球場;③磁帶總長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有組織地開展「回收行動」­  數字時代本應成「老古董」的卡式磁帶、複讀機,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
  • 卡式磁帶仍在捆綁英語教材綁售 必需品還是擺設?
    原題:教材減「塑」  ◆ 卡式磁帶依靠教材捆綁仍有市場,到底是「必需品」,還是「擺設」?  ◆ 「小磁帶」背後有「大浪費」:若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①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②其總重量約2.4億隻塑膠袋,約覆蓋約200個足球場;③磁帶總長可達170多萬公裡,可沿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有組織地開展「回收行動」  數字時代本應成「老古董」的卡式磁帶、複讀機,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捆綁
  • 英語教材中依然使用磁帶 記者調查遭多部門推諉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一些地區的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們卻依然使用著最古老的磁帶。即使多媒體教學在中小學已經非常普遍;即使學校、家長紛紛吐槽,「古董」磁帶卻為何遲遲無法退休?  張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前幾天孩子用來聽英語磁帶的複讀機壞了,為了不耽誤女兒學習,她一連跑了好幾個地方才買到一個新的。
  • 英語教材配磁帶,該「系統升級」了
    「孩子發的英語教材配套發了磁帶,可是家裡沒有錄音機,怎麼辦呀?」近日,成都各大中小學校報到,領回課本之後,有些家長在微信群裡求助。這引發熱議。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方面解釋:「我們去偏遠地方調研的時候,學校聽力課用的都還是錄音機。」  在錄音機難覓、複讀機少見,就連VCD、光碟都已淘汰的當下,英語聽力依然得用磁帶,確實有些過時。
  • 英語教材裡配磁帶 家長吐槽:上哪買複讀機?
    南京一所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家長宋女士向同事求助,學校發了英語磁帶,她找不到能放磁帶的機器。「感覺磁帶好復古啊!我還是上大學時用過。」宋女士說。現在的英語教材還配磁帶嗎?還有多少人在用磁帶?這一話題,不禁讓人回到錄音機、複讀機、隨身聽風行的年代。
  • 組圖:英語教材配磁帶 家長吐槽:上哪買複讀機
    南京一所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家長宋女士向同事求助,學校發了英語磁帶,她找不到能放磁帶的機器。「感覺磁帶好復古啊!我還是上大學時用過。」宋女士說。現在的英語教材還配磁帶嗎?還有多少人在用磁帶?這一話題,不禁讓人回到錄音機、複讀機、隨身聽風行的年代。
  • 家長吐槽英語教材還用磁帶:給個網址下載多好
    最近,南京晨報熱線、微信平臺上接到部分家長反映,南京不少小學英語教材配的仍是磁帶或者光碟,很多家長覺得既不方便也很浪費,建議教育部門應該直接將音頻資料掛在相關網站,供家長和學生自行下載使用。  [家長吐槽]  為了磁帶還要買複讀機  楊女士的孩子在玄武區某小學上一年級,每周有一堂英語口語課。和英語教材一起發下來的,還有幾盒磁帶。「當時覺得挺納悶的,磁帶這玩意兒多少年沒見過了,想起來還是上大學時流行的東西。」
  • 小學英語教材配發磁帶引質疑
    金山網訊  近日連續有多位80後的家長向記者反映,上小學的孩子新發小學英語教科書居然還在配發錄音磁帶!「什麼年代了,為什麼不與時俱進?」市民郭女士的兒子從一年級開始,發的英語配套教材就有磁帶,如今上四年級了,英語教材還有磁帶。「這些磁帶都成為擺設,根本用不上。現在推行數位化教學,為什麼語音教材不能與時俱進?」郭女士告訴記者,老師們都很敬業,在發教材的同時都會推薦一個配套的網絡平臺,或者找好聽力內容通過網絡發給我們。多位小學生家長都有像郭女士同樣的疑問。
  • 英語教材配磁帶遭家長吐槽:"古董"磁帶為何遲遲不退休
    然而,孩子帶回家的英語磁帶,令不少家長發了愁,如今,卡式錄音機已從家庭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了,上哪去買錄音機?一些家長吐槽:「現在都信息化時代了,還用磁帶教學,太落伍了。」  成都市民黎陽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入學報到後,小傢伙領回兩盒英語教材配套磁帶,說是老師要求練習英語聽力。「我上初中那會學校就發英語磁帶,但那都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都是數位化時代了,上哪去買錄音機。」
  • 特別關注:英語磁帶光碟「捆綁」教材難題何解
    如何才能讓英語磁帶光碟與教材徹底解綁?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全國多數省份,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捆綁」,部分中小學教材同步配發磁帶、光碟,這些「塑料語音教學資料」每年製造了海量的電子垃圾,產生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另外,據《廣州日報》報導,去年秋季新學年,在佛山市,包括東平小學,以及樂從鎮13所小學在內,依然在為學生的英語教材統一配發磁帶或者光碟。陝西新聞網也曾報導,西安市部分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英語教科書裡竟然也出現了聽力磁帶。
  • 英語教材配磁帶引吐槽 家長:哪買複讀機?
    南京一所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家長宋女士向同事求助,學校發了英語磁帶,她找不到能放磁帶的機器。「感覺磁帶好復古啊!我還是上大學時用過。」宋女士說。現在的英語教材還配磁帶嗎?還有多少人在用磁帶?這一話題,不禁讓人回到錄音機、複讀機、隨身聽風行的年代。
  • 英語教材磁帶收費應停——人大代表揭教材採購之弊
    英語教材磁帶收費應停——人大代表揭教材採購之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7 07:32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  潘強、姜瀟)「經過一年的調研,我發現英語教材磁帶
  • 小學英語教材配聽力磁帶,家長:誰還用複讀機?
    剛剛開學,就有小學一年級的家長被難倒了,學校發放的英語教材中配發了磁帶,要求回家聽磁帶練習英語聽力。不少家長可開始發愁了,家裡哪有放磁帶的機器呀!據了解,成都市的小學英語用的教材多是人教版,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英語課本配發的聽力練習都是磁帶,「傳統的教材都是配發的磁帶,已經很多年了。包括我們聽力考試,學校用的也是磁帶。」一位小學老師告訴記者。為了讓孩子回家多聽磁帶學習英語,成都一些小學在給家長提供的開學準備的目錄中,專門提及了購買複讀機的內容:「為了便於孩子每天聽讀英語和語文,家長需要準備一部語言複讀機。
  • 小學英語教材配聽力磁帶 家長:誰還用複讀機?
    時間倒回十多年,大家聽歌、聽英語還是用磁帶,複讀機、錄音機也是學生人手必備的學習用品。但在各種高端電子產品充斥的今天,再去找個錄音機可能就非常困難了。這不?剛剛開學,就有小學一年級的家長被難倒了,學校發放的英語教材中配發了磁帶,要求回家聽磁帶練習英語聽力。不少家長可開始發愁了,家裡哪有放磁帶的機器呀!
  • 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磁帶是否過時 各方說法不一
    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磁帶 是否過時 各方說法不一  開學不久,市民王先生發現,孩子的英語教科書配發了錄音磁帶,可家裡沒有放磁帶的機器呀!他有點搞不懂了,「這麼『古老』的東西,現在都沒人用了,不是浪費資源嗎?」
  • 英語教材還配磁帶教學家長:信息化時代,太落伍了
    日期:[2015年09月08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20] 英語教材還配磁帶教學家長然而,孩子帶回家的英語磁帶,令不少家長發了愁,如今,卡式錄音機已從家庭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了,上哪去買錄音機?一些家長吐槽:「現在都信息化時代了,還用磁帶教學,太落伍了。」   成都市民黎陽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入學報到後,小傢伙領回兩盒英語教材配套磁帶,說是老師要求練習英語聽力。「我上初中那會學校就發英語磁帶,但那都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都是數位化時代了,上哪去買錄音機。」
  • 代表聲音:中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磁帶光碟應「退役」
    華聲在線訊(記者 黃京 實習生 劉戀)各類電子產品、英語學習APP來了,磁帶和光碟這些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聽力配套產品還有必要嗎?省人大代表王建平呼籲教輔產品「與時俱進」,提出磁帶和光碟該「退役」 了。
  • 小學生:吐槽磁帶,吐槽磁帶,我就要吐槽磁帶!
    一個小學生的媽媽說,今年開學那會,學校發英語教材時,還發了配套的錄音磁帶。她想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聽錄音,沒想到她一提磁帶,孩子的反應好滑稽,邊做鬼臉邊說:吐糟磁帶,吐糟磁帶,我就要吐糟磁帶!聽了這事,可能很多人會想:磁帶確實該退出歷史舞臺了。這話當然有一定道理。
  • 小學四年級英語教材配磁帶 家長質疑浪費資源
    「磁帶早都成古董了,錄音機都很少能見到了,怎麼孩子的教材還發放了英語磁帶?」讀者許先生說,孩子上小學四年級,拿回來了一盒英語磁帶,因為家裡沒有錄音機,所以磁帶從未聽過,他覺得現在還發磁帶是一種資源浪費。華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大多數學校的英語教學都採用課件的方式,磁帶確實不怎麼用了,但在一些農村學校,磁帶還在使用。
  • 鎮江小學英語教材配發磁帶,家長發愁:就不能與時俱進?
    這些當年最潮的裝備如今只能在照片和影視劇裡面見到……然而,近日連續有多位年輕家長向記者反映,小孩學校裡新發的小學英語教科書,居然還在配發「自己上學時用的錄音磁帶」。這到底是為什麼,記者展開了調查。依舊堅持的「時代記憶」,卻遭很多家長吐槽「我們80後的學生時代,磁帶無疑是音頻存儲最主流的方式,複讀機、錄音機也成為學生們必備的學習幫手,現在就連光碟都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