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兒童之所以能獨立上學,原來是因為做了這些……

2020-08-27 交通言究社

導讀:

★ 進行上學路線規劃,幫助學生找到最安全的上學路徑,標註沿途的危險點,在開學前推薦給父母和學校。

★ 組織「步行巴士」,初期由家長志願者或警察負責擔任「司機」,在上學途中的固定地點接兒童,讓他們有組織地共同步行上學。

★ 在人行道和路邊噴塗黃色腳印標識,幫助兒童安全過街、避開危險情況。

一、規劃上學路線幫學生找到最安全路徑

德國為促進兒童獨立上學進行了上學路線規劃(Schulwegplan),由交通部門提供安全上學路線圖示,如地圖。上學路線規劃幫助學生找到最安全的上學路徑(往往不是最短),並在開學前推薦給父母和學校。在兒童保護的總體概念中,上學路線規劃處於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如步行區設施)和交通教育措施(如行人培訓)之間,對兒童出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學路線規劃需要教師、家長、警察與兒童共同參與,改善通學路徑安全、彌補學校管理的缺陷

1、路線建議和危險點標註是重點內容

創建上學路線規劃通常需要以下分析步驟:家長調查;細緻評估調查;進一步審議調查結果;事故分析。

上學路線規劃包含路線建議和危險點標註。上學路線地圖標示應使父母和孩子容易理解包含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安全過街設施(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安全島、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等)。此後幾年,要針對不斷變化的交通環境對上學路線規划進行檢查、調整,以降低通學交通危險。在法蘭克福,對學校周邊的上學路線規劃包括:上學人行道、人行橫道和信號燈的設置、公共運輸車站、步行區和30km區的規劃(見圖1)。

圖1:法蘭克福某小學上學路線規劃

2、設置相關法律條款保障實施

1975年,德國保險公司的交通技術協會針對上學道路安全第一次發布指導意見1979年,交通運輸聯邦部長提出「一起計劃,一起行動」(Gemeinsamplanen -gemeinsamhandeln),由聯邦交通局與各州政府共同推動「學校道路安全」的行動,為家長、教師和專業人士提供一份通學安全任務手冊,呼籲家長積極參與以幫助政府提出各種安全上學路線。州、市和學校董事會具有提供安全路線的義務聯邦和各州均設置了相關的法律條款,以保障上學路線規劃的安全與吸引力並付諸實施。

3、在大中城市已得到普遍發展

上學路線規劃在德國大中城市普遍發展在慕尼黑,學校提出「安全到校,安全回家」的社區行動,由慕尼黑交通管理局、巴伐利亞保險機構、州政府議會、慕尼黑警察局、家長協會、州小學、特殊教育促進中心共同推動,每年會印刷上學路線手冊由教育機構交給父母或在學校網站上公布在斯圖加特和曼海姆可通過政府官網查詢各學區小學周邊上學路線規劃圖,並提供德、英、法、阿拉伯等7國語言說明。交通安全部門參與到全國性的「安全上學道路」(SichererSchulweg)行動,關注學校附近區域及日常上學路線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監控車速和停車行為。德國步行交通聯盟(FachverbandFußverkehr Deutschland,FUSS e.V.)和德國自行車俱樂部也參與到上學路線規劃項目中。

二、營造步行去學校和幼兒園的良好氛圍

步行去學校和幼兒園訓練的不僅是兒童的自我防護和獨立性,還有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與感受。獨立和安全出行需要實踐,需要給兒童機會並提供安全的建議。德國兒童基金會(DeutschesKinderhilfswerk)和德國生態交通俱樂部(Verkehrsclub Deutschland e.V,VCD)共同推動「步行去學校和幼兒園」(ZuFußzurSchuleund zum Kindergarten)活動每年9月22日,在全國範圍邀請兒童和青少年步行、騎自行車到學校和幼兒園,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這一天應放棄汽車參與活動,後來活動逐漸發展到一周。該活動鼓勵家長和孩子第一次一起步行上學,由家長監管,有組織地訓練兒童,之後由兒童獨立完成。在這項活動中兒童可以學會更好地評估速度和距離、學會自己定位,從而獲得交通安全出行的經驗。該活動對兒童獲得獨立性、學會以環保交通方式出行具有積極的作用。2016年,德國有超過3000所學校的8.5萬名學生參與該活動10周年紀念

三、組織「步行巴士」緩解父母壓力

步行巴士(Walking Bus)是指兒童有組織地共同步行去上學,就像一輛真正的公共汽車,有「司機」(如家長或志願者),有固定路線和接載時間(見圖2)。當兒童一起上學時,步行變得安全、便利和有趣,也可以組織「自行車巴士(Radelbus)」。步行巴士代表了一種安全的步行上學方案其好處在於:環保;減少學校周邊的交通量,緩解學校前的交通混亂;減輕父母接送孩子上學的壓力;學生更好地了解交通規則和環境,為兒童提供重要的道路交通體驗;改變「父母出租汽車」出行行為,使兒童認識到步行是一種對環境和社會負責的環保交通方式;促進兒童體力活動和身體健康;教導小學生承擔責任,提升兒童的社區感。

圖2:步行巴士

同校車一樣,步行巴士在上學途中的固定地點接兒童。反光衣服或發光裝備(書包、帽子)確保所有道路使用者都能看到步行巴士。步行巴士的「司機」和指揮初期由家長志願者或警察負責,後期逐漸將這個責任交給兒童。為確保步行巴士的可靠性和準時性,需要父母的高度承諾,並提供替換人員和有效的通信網絡步行巴士行駛的最大距離為2km,其路線不是最快捷而是最安全的,在途中應該儘可能減少危險點。有必要提前與參與的兒童討論潛在的危險和特殊情況(如事故),並練習正確行為。

四、噴塗黃色腳印標識幫助兒童安全過街

黃色腳印(gelbe Fußabdrücke)指噴塗在人行道和路邊的標識旨在幫助小學和學齡前兒童安全過街、避開危險情況,掌握他們未來的上學路。過街地點的黃色腳印提醒兒童先停下來看看路面。人行道上的腳印提醒兒童過街時聯想到所學的知識。黃色腳印的目標不僅是標識更安全的上學或去幼兒園的道路,還會使兒童及其父母在看到黃色腳印時自覺採取更安全的交通行為。警察在黃色腳印項目中,也會指導學齡兒童在上學道路上採取正確的交通行為(見圖3)。

圖3:黃色腳印行動

以萊茵蘭-普法爾茨(Rheinland-Pfalz)為例,2014 年,黃色腳印項目小組由各個小學的行政人員、家長代表、市政府代表和警察共同組成。執行程序為

• 學校提供一份調查問卷,學生家長在調查中指出他們在上學途中看到的情況;

• 在地圖中匯總問題地點;

• 由警察和市政交通機構最終確定各個學校範圍內學生在道路上應該站立和穿越道路的地點;

• 建築工人在學生暑假期間將黃色腳印標記噴灑在劃定的道路上;

• 開學後,在學校附近的黃色腳印地點與學生一起舉行新聞發布會;

• 學校在課堂上對黃色腳印行動進行教育和培訓。

五、規劃自行車路線保證兒童安全騎車上學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兒童上學喜歡騎自行車或滑板車從住處到學校或者公共運輸車站,這被作為健康和環保的出行方式,得到部分地方政府,交通、警察、學校等部門的支持。使用優質的滑板車和自行車對兒童而言有許多好處:掌握騎行與滑行訓練所有運動技能,尤其是運動和平衡的協調;比步行速度更快;兒童學會在運動中感知自己的環境;為兒童帶來更多樂趣。滑板車比自行車更為安全,更不易發生事故,受傷風險較低,比使用自行車更容易,可能會讓兒童受傷或擠壓的地方較少。

對小學生來說,通學路程通常很短,很容易騎自行車出行;對中學生來說,自行車是校車或「父母出租汽車」的環保替代品。德國自行車俱樂部負責人表示,學校的自行車路線規劃是保證兒童安全騎車上學的重要一步。自行車道路設施越好(更平坦和摩擦力更好)越安全。目前,德國各州均已規劃了上學的自行車道路網絡

後續言究社將繼續為大家介紹德國促進兒童獨立安全上學的相關教育與培訓,請持續關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城市交通」,作者: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劉漣漣、陳飛、蔡軍)

相關焦點

  • 德國為促進兒童獨立上學在城市交通規劃、管理方面採取的措施
    導語獨立上學對兒童成長發展極為重要,但由於兒童本身的身體限制及交通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兒童上學道路的安全保障更是不容忽視。為促進兒童獨立上學,德國進行了兒童友好的城市交通規劃管理,同時讓兒童參與城市交通設計與改善,以便更好地達到兒童友好的規劃,使成果更具針對性。
  • 德國小學生的入學儀式感,讓每個孩子期待上學
    不過,悠悠對她的小學新生活倒是很期待,因為我們很早就開始為上小學做準備了。在德國,小學一年級入學是每個孩子生命中的大事,父母、祖父母都會參與進來,重視程度不亞於子女婚禮。 因為從這一天起,孩子們就告別了無憂無慮成天玩玩玩的學齡前生活,開始正式接受學校教育,它標誌著孩子進入了人生新階段。 德國小學入學有幾個不得不提的傳統,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上學第一天一定要穿一套漂亮的新衣服去學校。
  • 德國的兒童教育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覆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德國兒童性教育圖書德國早期性教育,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時期分割,大概多大的孩子,應該接受到如何的性教育。而在中國,兒童的性教育話題逐漸因為各種事件被「不得已」提上檯面。
  • 德國學校中哪些學生易遭霸凌,孩子上學不是越早越好
    而我朋友之所以驚嚇到了,就是看到了身體素質這一條。在德國生活的我們,作為中國家庭的孩子素質是肯定比不上人高馬大的德國家庭的孩子。按照文章所說,這還不讓人欺負死?!而且文章最終也沒有給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即沒有說應該幾歲上學為佳.也沒有說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就連父母應該如何對應這些問題也沒有答案。說實話,我看完這篇文章超級迷茫了,這孩子到底該不該在適齡期去上學?
  • 【趣味英語】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
    星星之所以耀眼,是因為有一朵人們看不見的花。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一口藏在角落裡的井。 ——小王子 這些沙漠裡的小鎮—你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在那兒嗎? 【V】 [dɪˈzɝt] 拋棄;遺棄 eg: Poor farmers are deserting their parched fields and coming here to look for jobs.
  • 一網打盡德國最知名的三大兒童書包品牌
    在此分享德國教育見聞,歡迎你的關注~這個話題從去年特特上小學開始,就不斷有人問我,選哪個,怎麼選,你家為何這樣選。我確實做過功課,也在特特這一年的小學生活中看到了無數德國小學生背的書包,僅僅寫寫我自己的觀察和偏好吧。
  • 十年經驗幼兒園園長: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是因為父母做了這些事
    見慣了那些上學「嚎啕大哭」的孩子,碰上了乖乖上學的孩子時,很多家長都表示酸了,別人家的孩子就連上學都這麼省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後來幼兒園的園長告訴了我們原因,我們才恍然大悟,不妨一起了解下吧。給孩子充分的愛那些上學不哭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家長給予滿滿的安全感,他們知道父母很愛自己,不會丟下自己,永遠會在自己身邊。即使是要去上學了,也只是短暫的和家人分離,放學後,家人自然會來接自己,就不會因為和家人的暫時分別而驚慌失措,哭鬧不止。
  • 【布案例】孩子哭鬧時,德國幼兒園老師這樣做
    作者是定居在德國的臺灣人,曾在臺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她觀察到,德國教師不會立刻強硬制止孩子哭鬧,因為這代表孩子能清楚表達並堅持自己的喜好,也正在體認自己是獨立於爸媽之外的個體。具體德國老師如何做?
  • 德國兒童閱讀問題多,德國人正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在德國,讀書被很多人認為是一件乏味的事情,毫無樂趣可言。因此,喚醒並增強兒童的閱讀樂趣很重要。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因為,即便在閱讀成功的國家(例如丹麥和芬蘭)中,閱讀樂趣也沒有那麼明顯。教育專業人士認為,兒童閱讀的重點不是閱讀技巧,而是閱讀行為、閱讀習慣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閱讀樂趣。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楊東平表示,在世界各國,「在家上學」之所以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出現,是因為學校教育「大規模、集體化」的工廠模式有先天不足,所以「在家上學」能夠獲得很多家長的支持。據他介紹,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佔在校生 3%-4% 左右,他們通常是常青藤大學的首選,教育質量明顯高於公立學校。
  • 我要上學——喀麥隆英語區流離失所兒童的開學季
    新華社雅溫得9月9日電  通訊:我要上學——喀麥隆英語區流離失所兒童的開學季  新華社記者喬本孝 張意夢  今年9月開學季,失學近三年的喀麥隆女孩凱爾茜終於在遠離家鄉的一所學校重新打開書本。  喀麥隆曾是德國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喀麥隆遭到英國和法國瓜分。上世紀60年代初獨立後,喀麥隆英、法統治區演變為如今的英語區和法語區。2017年下半年,一些激進的分離主義者宣布英語區「獨立」,發起武裝叛亂,數以萬計當地居民流離失所。  武裝組織的槍聲讓年幼的凱爾茜惶恐不安,無學可上讓她更加難過。
  • 「熊孩子」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家長養而不教,別做「毒」父母
    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歡孩子,就是因為見過了太多的熊孩子。熊孩子們無法無天、枉顧規定,在車廂裡尖叫奔跑,在餐廳裡肆意撒潑,隨意破壞他人的物品……讓人煩不勝煩。"熊孩子"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家長養而不教。
  • 德國編織兒童安全網
    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德國編織了一張兒童安全網,做到防患於未然。「德國在《民法》《青少年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要給兒童安全提供充足的保障。各地還成立了青少年局,監督法律的實施,並在必要時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援助。」
  • 英文早自習|我之所以能飛的比鷹還高,是因為...
    儘管他做了很多努力,卻仍然沒有成功。期待同學們在下方留言「每日打卡」,讓我看到你們的堅持!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或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涉權屬,請後臺聯繫刪除或處理版權相關事宜。
  • 德國留學大放送,原來上學不交學費?
    今天給大家帶來德國的留學攻略。德國公立醫療保險公司,比如:AOK、TK、DAK等都有為大學生準備的相對廉價的學生保險,保費每月在100歐元左右。這也是留學生能享受到的實打實福利。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不收費,像是私立的商學院是收學費的。
  • 比起德國孩子的教育,這些能力是娃從小缺乏的,學校也很難學到
    而其中德國就不得不提,不僅率先將教育兒童直接編入了憲法,還在諾貝爾獎中斬獲了1/3的江山。這也不禁讓人沉思,我們和德國的教育究竟差在了哪裡。帶娃前往國外生活,學習狀態讓家長擔心,一年之後寶爸才知道自己錯了小武長期在德國工作,後來乾脆就把孩子也接到德國上學。但剛接過去時,小武卻一度非常後悔自己這個決定。"當時在國內上幼兒園的孩子都已經會數數,能夠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了。
  • 導師之所以能當導師,因為年輕時做了這些
    靈感到來時要積極接受,特別是靈感經常在最不方便的時候來,比如送孩子上學或在凌晨 4 點。我們要想辦法捕捉這些飄忽不定的靈感。同時,承認真正新穎的主意和想法很少有:四處閱讀能給你解決問題的靈感。《每種工具都是一把錘子》(Every Tool’s A Hammer)一書描述了創造力是什麼,雖然它的內容更多是關於製造東西,而不是做科研[1]。
  • 我們之所以會想不明白想不開,是因為高度和格局不夠
    當我成為一名營銷總監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當初做區域經理時之所以得不到有力支持的原因了。因為位置不同,角色不同,所考慮的問題出發點就不同。相對於我只需要考慮我所負責的區域,只需要完成我的目標,做好我的工作任務,營銷總監面對的則是全國性市場。
  • 日本孩子獨立上學引熱議,家長:我們也想可是國情不同,容易出事
    ,道路的交通情況也比日本複雜的多,讓幼小的孩子獨立上下學並不現實。日本的孩子上學放學有校車接送,有專門的交通路線非常安全,就算是孩子一個人獨立上學,獨立放學,家長也不用擔心。家長只需要把孩子送上校車,或者是下班以後在家裡等待孩子放學,不需要擔心孩子發生交通意外。我國的交通情況比日本複雜得多,並且幼兒的人口數量也比日本多得多,統一的交通接送不太現實,出於考慮我國孩子的安全,並不能讓孩子獨身上學放學。
  • 專家: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
    過半自閉症兒可正常生活專家: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 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獵德中學操場上,自閉症兒童正在積極備戰肇慶半馬。昨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我國自閉症診療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面向公眾作公益講座,鄒小兵指出,美國的研究有一定依據,根據近年臨床發現,越來越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兒童被確診為自閉症,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有望通過幹預重新融入社會,因此,患兒家長應學會科學的家庭幹預手段,為孩子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