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採銅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本文摘編自《精進》,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有的人忙著學習各種課程;
有的人忙著處理各種社交;
有的人忙著職場上的晉升;
.
在這追逐優秀的路上,我們是否有方法可循,讓自己少走彎路呢?《精進》這本書就從七個維度幫我們打開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大門,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掌握這七個維度的妙招,我們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逐漸地成長為很厲害的「高手」。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然而同樣的時間裡,總會有人產出更大的價值,而有的人產生不了什麼價值,對時間的合理利用也決定了我們能夠走多遠。因此,學會利用好屬於自己的時間,是成為高手的第一步,正如一句話所言: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梁漱溟14歲時開始「好用心思」,有了奮力讀書、鑽研學問的自覺,他帶著多病體弱之軀,終日不敢懈怠,終於自學成才。24歲時只有中學學歷的他登上北大教壇,便是極好的示範。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較久。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遊戲;以「扶牆進、扶牆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體窺視陌生人的隱私。然而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有些人旅遊是走馬觀花、「到此一遊」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遊前就會做足功課,對遊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了解,在遊覽過程中又細緻入微,仔細觀察當地的風物,並認真撰寫遊記,那麼對他們來說,旅遊的半衰期可能就會很長了。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從一味求快的心理慣性中跳出來,讓生活變得更有節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他讓自己慢下來的方法是,每天抽一點時間去「面壁」,也就是在一個私人的空間裡,靜靜地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讓心中不同的「自我」參與對話和辯論。儘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註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儘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閒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決策心理學認為,人在面臨選擇時,通常會採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所謂滿意原則,就是人會從自己最熟悉的待選項開始逐一進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個滿足內心標準的選項,就會採納這個選項。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地以「985」高校學生中的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更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項目是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他們容易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他們可能由於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不敢試錯。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麼關聯。比如很多人小時候學過畫畫,但是長大後就再也不畫了,而這些繪畫基礎對於在職場中運用視覺化思考很有幫助。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於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於從別人那裡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把你的目標停下來、放一放,但這個「放」不是放棄,只是懸置。比如你可以設定在一年中,拿十個月時間全身心工作,餘下兩個月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當你處在才能無法發揮的境地時,試著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適用空間。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朗從一位物理學家變成一名摺紙藝術家,成功地把兒時的愛好變成自己的職業。把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有「遊戲禪師」美譽的著名遊戲設計師陳星漢,就是因為14歲時玩《仙劍奇俠傳》感動落淚,而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遊戲設計師。一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維度分析法:把選擇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後分別就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假設現在你拿到了A、B、C、D四個工作機會,該怎麼選擇?把原來的問題重新定義為一個更根源性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工作」。在羅列的因素中進行篩選,按其重要性進行權重賦值(-5分到5分)。列出一個表格,依次對A、B、C、D四個工作機會職業價值的各個因素進行打分(0到5分),按照「加權分=得分×權重」將所有因素分數相加,得到每個工作機會的總分,取最高。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只要開始了,你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當你覺得不知道怎麼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開寫好了。哪怕只有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哪怕寫得很糟糕,都沒有關係。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你寫了出來,不管寫得有多差,你都還有機會把它改好。在老師們看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理論、技能是讓學生為今後做事「做好準備」,而不是「現在就做事」。由於我們一直在「做準備」,所以我們一直都沒有「完成」過什麼東西。我們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覺,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習慣往前一步,變成「已完成」的做事習慣。比如,從一篇短文到一篇長文,從一篇長文到一本書;從單幅的漫畫到多格漫畫,再從多格漫畫到長篇漫畫連載。如此一來,你的才能、聲譽、影響力和成就感都會慢慢培育出來。我們置身在這個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表象。在表象之上,是經由歸納抽象出來的經驗、假設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實與繁密的細節性信息。比如一個拉麵師傅怎樣才能拉出很細的麵條,這些技巧蘊含在他的動作中,但要他說出來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而書本中的知識屬於可用語言清晰表達的顯性知識。只有最後能夠作用於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學習,應該以學習者心中的問題為中心,讓問題引導著我們去探求答案。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教授琳達認為:提問的關鍵,是提出現實場景下的、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純理論性的、封閉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問「速讀是不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那麼只有「好」和「不好」這兩種解答,問題很難被展開;而如果我們問「應如何選擇和調整閱讀的速度」,就可以深入開放地探究下去。對學習者來說,是否善於對信息材料進行解碼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效果。比如對於跳傘這件事情,僅限於了解的人,固然可以頭頭是道地說出跳傘的標準操作步驟一二三四,而如果被問到一些非常規性的問題,可能就會茫然無措;而掌握知曉層次的人則可以基於對跳傘設備的內在原理的理解,通過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後得出解答。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比如心理學課本裡的很多理論,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理解和背誦,那它們只是靜態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想到怎麼把它們用起來,它們就可能變成一種技能。知識的操練迫使我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對現實的情境和問題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並且致力於創造兩者之間的關聯。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非常善於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黑客與畫家》的作者保羅·格雷厄姆就將少時學畫的經驗遷移到了他學習編程的過程中:一幅畫是逐步完成的,先畫輪廓、草圖,然後填入細節,一步步臻於完美。在這一啟發下,保羅領悟到「程式語言的首要特點是允許動態擴展」。程式語言是用來幫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來表達你已經想好的程序。它應該是一支鉛筆,而不是一支鋼筆。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我們既要簡化外界輸入的信息,也要簡化我們表達出來的信息,更要簡化我們一直思考著的信息。追求簡潔就像一個開放的拼圖遊戲,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哪幾塊拼板,你還要構想出未來這幅圖可能的圖案,然後你要從周圍或者遠處的拼板中作出選擇,挑選出那些既能與你原有拼板相連接又符合你的構想的拼板。當這些新的拼板與舊拼板結合在一起並逐漸構成一個更完整的圖案時,你的世界不僅沒有更複雜,反而更簡單、清晰了。人的思維,特別容易限制在舊有的框架裡,被過去的經驗困住,很難跳脫出來想問題。而潛意識會幫助我們思考,即便在我們不主動去想一個問題時,它也會非常「勤奮」地為我們工作。比如我就經常在洗澡、坐車、散步的時候想問題,構思文章等,這時往往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甚而做家務的時候,也經常有靈感出現,因為我們的大腦也是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在日常的人際溝通中,我們往往會陷入這樣或那樣的誤區,一種人習慣認為「我知道的」應該「你也知道」,所以在談話中不會做太多的背景解釋,結果給對方的理解造成障礙;另一種人可能習慣認為「我知道的」應該「你都不知道」,於是會把談話變成單方面的灌輸甚至炫耀,結果給對方造成不快。而喬哈裡窗格則用一種簡單的2×2矩陣提醒人們,在交流時「我」和「你」之間的信息關係是複合式的。喬哈裡窗格使用了兩個維度:「我」的信息狀況和其他人的信息狀況。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發現和識別自己的獨特優勢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它幫助人更好地認識自己,揚長避短,也可以讓人關注到自己優勢的一面,更加自信。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迴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齊白石的一絲不苟,是把幾年的時間都傾注在了一套畫譜上;
羅爾綱的不苟且,是在太平天國史領域一以貫之的耕耘;
德魯克的追求完美,是每三四年自學一門學科,一次只準自己學一門;
村上春樹為了專心寫小說,關閉了自己苦心經營、收入頗豐的爵士樂酒吧。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儘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寧可傻一點、笨一點,去做一些並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多堅持一段時間,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循環。儘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比如李清照就把讀書的樂趣融入到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融入到夫妻間的濃濃愛意之中。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比如馮唐讀史書,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倒興味盎然,訣竅就是把史書當作練習題來讀。如果你總是在某個專業的壁壘裡打轉,視野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即便本領域的提升也會越來越艱難,很容易就碰觸到天花板。以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於世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沒有任何門戶之見,總是不斷地去接觸和了解心理學的不同分支以及與心理學關係密切的學科。所以他一生中從事過多個領域的研究,包括靈長類動物的比較心理學研究、性心理學研究、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存在主義哲學和禪宗思想,也正是這樣多方面的涉獵,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才逐漸成型,並發展成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流派。讓自己專注在一個領域精益求精是培養才能的必經之路。凡是他交往過的人,他都會悉心觀察,像讀一本書一樣去讀他們,特別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會引發他強烈的「閱讀」興趣。把他遇見的所有人當成了一個巨大的素材庫,通過分析、解碼、變異,再融合到他的電影中,去把電影中的人物給異常真實地塑造出來。當你把紛繁複雜的現實和眼花繚亂的理論進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後,它們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這種逐漸打磨出來的獨一無二的智識,就可能幫助你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獨特意味著你的形象、個性、知識、經驗、經歷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是別人無法複製、無法模仿的,意味著你為這個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和價值。48歲的蘇格蘭人蘇珊·波伊爾於2009年在選秀節目《英國達人秀》演唱《我曾有夢》的視頻在全世界的網絡上競相傳播,幾個月後她的專輯拿到了當年全球銷量冠軍。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蘇珊大媽,因為你再也找不到這樣一位胖胖的、萌萌的、堅持夢想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大媽了。任何對蘇珊大媽的模仿都必然無法再次創造出這種獨特性。當我們避開了追求社會認同的陷阱,我們便走上了因獨特而成功的道路。願我們都能掌握這人生七個維度的妙招,事半功倍地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可以越走越遠,最終成為那個「很厲害的高手」。— THE END —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