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對於中小學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兩篇文章我分別講了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這四種修辭手法,思維導圖:誇張和排比使用大全,家長收藏好,孩子作文得高分思維導圖:比喻和擬人使用大全,家長收藏好,孩子把作文寫「活」今天我們來看下對比、對偶這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我們還是先用思維導圖把這些修辭手法都列舉出來,也希望學生們能夠學會使用思維導圖,這樣就可以把這些零散獨立的知識點都串聯起來,從而方面大家記憶和對比。
1.對比
對比到底是不是修辭手法,現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但這不是我們該關心的部分,既然課本上把對比當作一種修辭手法,那我們就需要去熟悉它並且學會使用它。
對比就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兩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目的就是為了讀者更好地分辨是非,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之間的對立,這樣就會讓讀者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也就讓壞的更壞、好的更好、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使用對比的時候要注意,不管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還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面,它們一定是對立的關係。
比如:
A.杜甫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把貴族和窮人的生活進行了對比,能讓人大腦裡面立即閃現出那樣的畫面,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B.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是個對比句。
C、「社會上有些人,當面君子,背後小人」,這是把同一事物的不同兩面放在一起進行對比。
例句:
2.對偶
對偶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者短語放在一起,用來表達意義相近、相反或者相關的一種修辭手法。這會讓句子看起來非常整齊美觀,讀起來也很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我們過年貼的對聯很多就用了對偶,並且在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裡面,都會大量使用到對偶的修辭手法,學生們平時都可以注意看下。
對偶一般分為三種:正對、反對和串對
正對:主要是兩個句子在內容上是相互補充的,從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面來說明同一事理。前後兩句的意思是相似、相近或者互補的。
如: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對:就是上下兩個句子意思是相反的。
如:革命家赤膽忠心,雖死猶生;野心家禍國殃民,生不如死。
串對也叫連對:它前後兩個句子存在一定的關係,比如連貫、因果、條件、轉折關係。
如:毛主席寫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對偶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方式,比如借對、扇面對、當句對、掉字對。這些我們學生沒必要去了解。
下面列出一些例句:
我們再來看下「對比」和「對偶」的區別:
對比要求內容上是對立的;而對偶是形式上要求對稱,並且一定要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區分。比如下面這些句子可以區分下,哪些是對比?哪些是對偶?
修辭手法就需要平時多用、多看,熟悉後對平時的言談以及寫作幫助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