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近200所鄉村學校讓勞動教育在田園裡「落地生根」

2020-12-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高田小學的校園裡,上個月才種下的山蘭稻已長成十多釐米高的秧苗,王子寒一邊澆水一邊念叨著,「再過半年,它們就成熟了,長得比我還高呢!」。才上五年級的她,對於山蘭稻的生長習性了如指掌,在這片半畝地的校園田園裡,她參與過三次山蘭稻的種植。

知農事,體農情,會農活。不僅是高田小學,在海南,全省近200所鄉村學校把勞動教育播種在田園裡,以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助學生在田間地頭學農、知農、務農。

以勞長技 在「耕」上下功夫

「撒下種子前要把翻好的土整平,大的土塊要敲碎,但又不能太碎,千萬要記住不能踩在已經整好的土地上!」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的學生李本英娓娓道來蔬菜播種的要點,今年12歲的她是班裡的種植小能手,熟知茄子、豆角、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的種植要領。

泥土芬香氤氳,鳥語花香繚繞。藏在藤根小學教學樓後的「七彩園」是萬物生長的樂園,也是李本英和同學們的「種植舞臺」。這片佔地不到半畝的田園,學校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科學規劃種植區域,蔬菜、果樹、水稻、中草藥等數十種作物在此向陽而生。

「家庭經濟來源的改變、長輩的溺愛、電子產品的吸引……許多因素使現在不少孩子雖然生活在鄉村,但與土地、與勞動並不親近。」藤根小學教師李偉說,利用鄉村學校的特有資源,把勞動寫進課表,讓學生們增長勞動技能,重拾祖輩骨子裡寫在農村大地上的工匠精神。

每天都有勞動時間,每班都有勞動園地,每人都有勞動任務。藤根小學把田園裡的勞動課精細分解,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整地做畦、鬆土播種、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豐收採摘等全過程種植環節。

在學校裡教了三十餘年書的吳新霞,如今既是語文老師,也是「田園老師」。打小幹農活的她熟知農作物栽培之道,在「七彩園」裡,她手把手教學生如何按比例配置肥料,如何插秧育苗,在她的田園勞動課上,許多像李本英一樣的學生「學成出師」,既寫得一手好字,也種得一手好菜。

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南叉小學在校園空地裡開闢蔬菜田,老師帶領學生種植雷公根、雷公筍等本地野菜,種家鄉菜,知家鄉味;瓊中縣加釵八一愛民小學的學生種植「百花」「百草」「百果」,探索一顆種子演變成一顆果、一盤菜的生長故事……海南各地鄉村學校的田園勞動教育在「耕」字上下功夫,且耕且學且用,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高田小學的學生給校園裡的山蘭稻澆水。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 攝

以勞增智 打開內心的田園

面朝稻田,背靠古廟。臨高縣和舍鎮馬南小學是全縣最偏遠的鄉村教學點之一,全校只有86名學生。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偏居一隅,但這所學校對孩子們的教育成效卻一點也不「偏」。

走進馬南小學,茉莉花香、檳榔花香、稻香夾雜撲面,處處生機勃勃。校園裡蓮霧、檳榔、椰子、變色木等十餘種熱帶植物穿插種植,韭菜、地瓜、茄子等農作物片片相連,「校園即田園」的創意不是設計師的傑作,而是馬南小學師生勞動教育的成果。

馬南小學校長王學雄指著這片田園說,「這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由師生堆砌、種植,通過雙手勞動建起田園,進而持續開展種植、養殖等勞動教育,悄然發生改變的,除了埋在土壤下的種子,還有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狀態。」

「你們喜歡校園裡的這片田園嗎?」老師的話語還沒落地,學生們就爭先恐後地搶答著喜歡的理由。許多到校的外來老師,都對馬南小學的學生有著同樣的印象——不羞澀、不膽怯,樂於表達自我。

「從馬南小學走出來的學生帶有許多優秀的特質,積極且開朗,動手能力強、成績優異、學習踏實。」和舍鎮中心校的校長楊東認為,這與馬南小學多元化、開放式的田園勞動教育不無關係——

田園勞動與語文教學結合,播下一顆種子記錄它的生長;田園勞動與校園管理聯繫,清掃一地落葉爭做文明學生;田園勞動與生命教育融合,認領一隻烏龜感悟成長過程……「在田園勞動教育的舞臺上,孩子們團結協作、積極探索、鍛鍊自我,走進田園也打開了內心的田園,在陽光下勞動同時也塑造了積極向上的人格。」王學雄說。

以勞育情 喚醒鄉土情懷

山蘭稻是海南黎族地區特有的山地旱稻,對於黎族人而言,山蘭稻早已不僅是一種食物來源,還是滲透進民族血液的一種文化標籤。瓊中縣高田小學是一所黎族鄉村小學,地處一片高田之上,學校把勞動教育與富含黎族特色的農耕活動相結合——種山蘭稻、釀山蘭酒、識黎族農具、種黎族草藥。

「這是我們前年收穫的第一批山蘭稻!」指著懸掛在校園裡的幾簇幹稻穀,王子寒向記者描繪起第一次種山蘭稻、釀山蘭酒的場景,「我們把在校園裡收割來的山蘭米蒸熟揉散成粒,放置在墊滿芭蕉葉的錐形竹筐內,用芭蕉葉封蓋。幾天後,竹筐開始滴出漿水,就得到了山蘭純液。」

學校裡許多學生和王子寒一樣,雖是土生土長的黎族孩子,但在此之前,卻從未了解過山蘭稻的種植和釀造。「種山蘭稻、釀山蘭酒是黎族特有的農耕文化,我們不僅要在課本中學習,還應在實踐中傳承。」高田小學校長黃家裕說,為此,學校把種植山蘭稻作為學校的特色勞動課,讓學生全程參與、體驗、了解山蘭稻的生長過程,在勞動的同時對黎族民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

不僅如此,學校還特別將一間教室改造為農耕工具展覽室,把從各黎族村莊收集來的農具向師生展示。「許多傳統的農具如今已不再被農民所使用,但是我們依然向學生們介紹它們的原理、使用途徑、使用方法,讓學生了解黎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黃家裕介紹。

把勞動教育落在田園裡,孕育出技能、智慧與鄉土情懷。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培訓部主任關心鳳認為,基于田園實踐的勞動教育,改變了鄉村學生的狀態,讓鄉村孩子愛上校園、情系家鄉,傾聽、參與、體驗、運用的學習方式成為校園常態,學生也變得陽光、自信和快樂,家門口的鄉村學校也越來越有吸引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

相關焦點

  • 勞動教育在田園裡「落地生根」
    ■「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系列報導「通過這個測試,我們了解到土壤酸鹼度、無機鹽的含量對農作物的影響,知道了如何才能讓其生長得更好。」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高村中學初三學生田欣純說。日前,在高村中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裡,學校教師正帶領學生開展採集土壤樣本的調查研究,對土壤酸鹼度等指標進行化驗或測量。
  • 讓勞動教育在田園裡「落地生根」
    讓勞動教育在田園裡「落地生根」 文明城市創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提升 2020-08-09 來源: 文登傳媒網 文登傳媒網訊 為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暑假以來,文登各中小學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 找到鄉村學校自主變革的支點
    在以往的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村小都存在許多類似的問題,比如鄉村學生不斷流向周邊城鎮,鄉村學校的魅力逐漸萎縮,課堂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學質量提不上來,對兒童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為鄉村學校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我們立足鄉村教育生態,尋找適合紮根鄉土、生長式的教學改革。我們以「鄉村田園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構建不同於城市的鄉村教育形態。
  • 高村中學勞動教育紮根土壤 上演現實版「田園書鄉」
    據了解,早在2017年,高村中學就開始探索勞動教育等相關課程,經過接近3年的實踐,勞動教育在高村中學「落地生根」,而且「開花結果」。「我們依託豐富的農耕資源,深入開展基於鄉村農耕資源的勞動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高村中學校長於俊華說,高村中學將大量勞動教育項目式研究到學校課程之中。「田園農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課程之一。
  • 觀音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案例喜獲省級一等獎
    近期,2020年四川省「立德樹人」優秀實踐創新案例評選結果揭曉,彭山區觀音小學的《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實現「立德樹人五育並舉」育人目標創新案例》脫穎而出,喜獲省級一等獎。近日,該校校長駱豔洲參加了在南充市舉行的四川省2020年「立德樹人」優秀實踐創新案例展示活動暨頒獎儀式。
  • 海南3所學校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
    把鄉村學校校園校舍等「硬環境」與精神文化等「軟環境」結合起來,建設小而美、小而優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鄉鎮寄宿制學校……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推進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經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遴選推薦,教育部確定了第一批100所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學校,海南3所學校入選其中
  • 「山水田園」構建勞動教育新樣態
    教育是基於物質、超越物質的人的精神與靈魂的再造。要克服空泛的勞動教育,載體建設是重要的前提,這是勞動的具身性、對象性、實踐性所決定的,是勞動教育實施的「牛鼻子」。因此,勞動教育必須要有一定的載體。然而提到當下校園的勞動教育場所,是否有足夠的格調喚起學生勞作的熱情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水田園,承載著浪漫詩意的文化皈依,承載著詩化哲學的精神傳統。
  • 「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今年計劃在海南新增12所項目學校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0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嘿勒,撿螺去,撿螺嘿勒……」9月19日上午,「童聲飛揚」項目七周年成果匯報會暨2020-2021年度海南地區項目啟動儀式在海口舉行。啟動儀式現場。
  • 菜芽節,一場鄉村生活教育的大餐
    經過了不算太長的等待,日前,山東省鄆城縣侯咽集鎮黃崗小學校園內的田園圖形內已變得滿目青翠,流光溢彩,那一片片水靈靈、肥嘟嘟的菜苗真的讓人心生喜悅、百看不厭,師生們都知道,又到了舉辦菜芽節的時候了。學校裡舉辦菜芽節!還真是頭一次聽說。原來,這是位於黃河灘區的黃崗小學進行的鄉村田園課程建設內容與活動。
  • 青少年兒童勞動教育與「耕育農法」田園體驗
    近日,國家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全面部署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 海南一所鄉村學校:按標準化建設,但教學質量不高生源減少
    正值暑假,海口市紅旗鎮唯一的鄉村小學——墨橋小學校園裡一片安靜。桌球臺上積滿了一層枯死的榕樹葉……2015年完成了標準化建設的校園嶄新而漂亮。可兩年後,校園外,一群人正為學校而焦急奔走。「要是今年9月開學招不到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學校就要死了。」
  • 海南教育大爆發!60多所知名學校落戶海南!未來海南將成為教育...
    近兩年來,已累計籤約教育合作項目百餘項,總投資超200億。最後,相信海南將成為教育強省,大家怎麼看?歡迎交流!近兩年來,海南教育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成為興辦教育的熱土。全省累計籤約各類教育合作項目103個,已落地實施70個,累計開工各類教育項目444個,總投資200多億元。
  • 簡陽好學校|勞動教育如何「接地氣」?這所學校有想法
    這所學校勞動教育就這麼「接地氣」讓我們一起走進金馬九義校看看吧!學校先後榮獲首批四川省文明校園、四川省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示範校等榮譽稱號。學校以金馬鎮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為契機,以體驗式勞動為突破口,構建「接地氣」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培養五育並舉的金馬少年。
  • 新時代,勞動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為了從客觀層面更全面真實了解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前不久,華東師範大學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針對中小學教師、家長及學生發放了近7萬份問卷。學校、家庭、社會要協同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如何落到實處和深處?
  • 農田沃野「種」教育——海頭小學「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立德樹人,勞動為先。近年來,連雲港市海頭中心小學讓勞動教育走進課堂,走進田野。學校利用校園內原有空地建立了「一分田」綜合勞動實踐基地,總佔地面積17000多平方米。在這裡,學生們可以收穫四季。整整一年的時間,孩子們就是學校裡這片田地的主人。
  • 沒有科技館、博物館,鄉村學校科學教育如何突圍?這所學校為學生建...
    原標題:沒有科技館、博物館,鄉村學校科學教育如何突圍?這所學校為學生建了一座「百草園」 ……| 向科學進軍民小編說相對於科學教育資源更加豐富的城市學校,鄉村學校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往往需要另闢蹊徑。這所鄉村學校充分挖掘區域優勢,為學生打造了一片「中草藥百草園」,從最先的中草藥科普到逐漸建立主題式科學教育課程體系,融合學生科學意識培養、勞動觀念塑造、民族文化傳承、審美教育薰陶等,8年的實踐讓師生收穫了真實的成長。一起來看這所學校的科學教育探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共享農莊,悠享海南田園之樂
    閒暇時光,與家人下鄉踏青、採摘蔬果、體驗農耕;若工作繁忙,還能在家通過網際網路遠程監控農莊裡瓜菜家禽的生產和管理……如此歸隱田園、返璞歸真的田園牧歌之夢,如今正逐漸變成現實。  日前,財政部下發《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今年在海南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 新時代勞動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事實上,勞動不僅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分水嶺,更是人類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是人獲得解放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對於身心正在成長的青少年而言,勞動不僅能夠增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增強個體獨立性、奮鬥精神以及團隊協作意識。  為了從客觀層面更全面真實了解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前不久,華東師範大學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針對中小學教師、家長及學生發放了近7萬份問卷。
  • 臺灣水果在海南落地生根(圖)
    臺灣著名財經雜誌《天下》在9月1日出版的第330期期刊中,登發一組關於海南開展瓊臺農業合作的專題文章。文章稱,從十多年前,臺商就帶著水果種苗和技術,遠赴海南島,如今,臺灣水果已在海南島落地生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 助力海南發展譜新章
    建設美麗鄉村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產業扶貧讓曾經貧困的山村有了自己的造血能力,而美麗鄉村建設,則讓海南一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村莊被更多人認識與了解,也讓當地村民過上了讓人豔羨的現代田園生活。  瓊海市南強村一年四季都有遊客到訪,美麗的景色、可口的咖啡、特色的美食、獨特的南國鄉愁,這些,都是南強村的吸引遊客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