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高田小學的校園裡,上個月才種下的山蘭稻已長成十多釐米高的秧苗,王子寒一邊澆水一邊念叨著,「再過半年,它們就成熟了,長得比我還高呢!」。才上五年級的她,對於山蘭稻的生長習性了如指掌,在這片半畝地的校園田園裡,她參與過三次山蘭稻的種植。
知農事,體農情,會農活。不僅是高田小學,在海南,全省近200所鄉村學校把勞動教育播種在田園裡,以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助學生在田間地頭學農、知農、務農。
以勞長技 在「耕」上下功夫
「撒下種子前要把翻好的土整平,大的土塊要敲碎,但又不能太碎,千萬要記住不能踩在已經整好的土地上!」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的學生李本英娓娓道來蔬菜播種的要點,今年12歲的她是班裡的種植小能手,熟知茄子、豆角、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的種植要領。
泥土芬香氤氳,鳥語花香繚繞。藏在藤根小學教學樓後的「七彩園」是萬物生長的樂園,也是李本英和同學們的「種植舞臺」。這片佔地不到半畝的田園,學校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科學規劃種植區域,蔬菜、果樹、水稻、中草藥等數十種作物在此向陽而生。
「家庭經濟來源的改變、長輩的溺愛、電子產品的吸引……許多因素使現在不少孩子雖然生活在鄉村,但與土地、與勞動並不親近。」藤根小學教師李偉說,利用鄉村學校的特有資源,把勞動寫進課表,讓學生們增長勞動技能,重拾祖輩骨子裡寫在農村大地上的工匠精神。
每天都有勞動時間,每班都有勞動園地,每人都有勞動任務。藤根小學把田園裡的勞動課精細分解,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整地做畦、鬆土播種、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豐收採摘等全過程種植環節。
在學校裡教了三十餘年書的吳新霞,如今既是語文老師,也是「田園老師」。打小幹農活的她熟知農作物栽培之道,在「七彩園」裡,她手把手教學生如何按比例配置肥料,如何插秧育苗,在她的田園勞動課上,許多像李本英一樣的學生「學成出師」,既寫得一手好字,也種得一手好菜。
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南叉小學在校園空地裡開闢蔬菜田,老師帶領學生種植雷公根、雷公筍等本地野菜,種家鄉菜,知家鄉味;瓊中縣加釵八一愛民小學的學生種植「百花」「百草」「百果」,探索一顆種子演變成一顆果、一盤菜的生長故事……海南各地鄉村學校的田園勞動教育在「耕」字上下功夫,且耕且學且用,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高田小學的學生給校園裡的山蘭稻澆水。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 攝
以勞增智 打開內心的田園
面朝稻田,背靠古廟。臨高縣和舍鎮馬南小學是全縣最偏遠的鄉村教學點之一,全校只有86名學生。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偏居一隅,但這所學校對孩子們的教育成效卻一點也不「偏」。
走進馬南小學,茉莉花香、檳榔花香、稻香夾雜撲面,處處生機勃勃。校園裡蓮霧、檳榔、椰子、變色木等十餘種熱帶植物穿插種植,韭菜、地瓜、茄子等農作物片片相連,「校園即田園」的創意不是設計師的傑作,而是馬南小學師生勞動教育的成果。
馬南小學校長王學雄指著這片田園說,「這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由師生堆砌、種植,通過雙手勞動建起田園,進而持續開展種植、養殖等勞動教育,悄然發生改變的,除了埋在土壤下的種子,還有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狀態。」
「你們喜歡校園裡的這片田園嗎?」老師的話語還沒落地,學生們就爭先恐後地搶答著喜歡的理由。許多到校的外來老師,都對馬南小學的學生有著同樣的印象——不羞澀、不膽怯,樂於表達自我。
「從馬南小學走出來的學生帶有許多優秀的特質,積極且開朗,動手能力強、成績優異、學習踏實。」和舍鎮中心校的校長楊東認為,這與馬南小學多元化、開放式的田園勞動教育不無關係——
田園勞動與語文教學結合,播下一顆種子記錄它的生長;田園勞動與校園管理聯繫,清掃一地落葉爭做文明學生;田園勞動與生命教育融合,認領一隻烏龜感悟成長過程……「在田園勞動教育的舞臺上,孩子們團結協作、積極探索、鍛鍊自我,走進田園也打開了內心的田園,在陽光下勞動同時也塑造了積極向上的人格。」王學雄說。
以勞育情 喚醒鄉土情懷
山蘭稻是海南黎族地區特有的山地旱稻,對於黎族人而言,山蘭稻早已不僅是一種食物來源,還是滲透進民族血液的一種文化標籤。瓊中縣高田小學是一所黎族鄉村小學,地處一片高田之上,學校把勞動教育與富含黎族特色的農耕活動相結合——種山蘭稻、釀山蘭酒、識黎族農具、種黎族草藥。
「這是我們前年收穫的第一批山蘭稻!」指著懸掛在校園裡的幾簇幹稻穀,王子寒向記者描繪起第一次種山蘭稻、釀山蘭酒的場景,「我們把在校園裡收割來的山蘭米蒸熟揉散成粒,放置在墊滿芭蕉葉的錐形竹筐內,用芭蕉葉封蓋。幾天後,竹筐開始滴出漿水,就得到了山蘭純液。」
學校裡許多學生和王子寒一樣,雖是土生土長的黎族孩子,但在此之前,卻從未了解過山蘭稻的種植和釀造。「種山蘭稻、釀山蘭酒是黎族特有的農耕文化,我們不僅要在課本中學習,還應在實踐中傳承。」高田小學校長黃家裕說,為此,學校把種植山蘭稻作為學校的特色勞動課,讓學生全程參與、體驗、了解山蘭稻的生長過程,在勞動的同時對黎族民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
不僅如此,學校還特別將一間教室改造為農耕工具展覽室,把從各黎族村莊收集來的農具向師生展示。「許多傳統的農具如今已不再被農民所使用,但是我們依然向學生們介紹它們的原理、使用途徑、使用方法,讓學生了解黎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黃家裕介紹。
把勞動教育落在田園裡,孕育出技能、智慧與鄉土情懷。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培訓部主任關心鳳認為,基于田園實踐的勞動教育,改變了鄉村學生的狀態,讓鄉村孩子愛上校園、情系家鄉,傾聽、參與、體驗、運用的學習方式成為校園常態,學生也變得陽光、自信和快樂,家門口的鄉村學校也越來越有吸引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