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1-02-18 Science


9月份即將結束,本月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科學與不平等

本期《自然》的「科學與不平等」特刊考察科學對不平等現象有何解釋,以及不平等如何影響科學工作者。經濟學家Branko Milanovic使用歷史數據,追蹤了不平等現象在數百年間的起落。Mike Savage在此探尋「階級」究竟意味著什麼。在新聞版塊的兩篇文章中,我們詳細探討了不平等對科學自身的影響。

相關報導:科學界的1%  科學家的收入不平等為何在不斷加劇?

【2】去除β-澱粉樣蛋白新前景

doi | 10.1038/nature19323

在Aducanumab作用下,澱粉樣蛋白斑塊減少,如示例基線與治療54周後的澱粉樣蛋白PET圖像所示。Aducanumab是一種專門靶向β-澱粉樣蛋白(Aβ)肽聚集的人類重組單克隆抗體,人們認為Aβ肽聚集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退行過程中發揮了作用。近年來,多種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都未能成功研發,因此任何新發現都會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了每月向先兆或輕微阿爾茨海默病被試者注射Aducanumab的臨床試驗中期結果:Aducanumab療法減少了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而且還延緩了患者的臨床損傷(呈劑量依賴性)。試驗數據為進一步將Aducanumab開發為一種去除Aβ肽療法提供了支持。


【3】專治疼痛的定製阿片類藥物

doi | 10.1038/nature19112

嗎啡和來自罌粟的其它生物鹼屬於μ阿片受體激動劑,幾百年來一直被用於治療疼痛。作者使用計算方法,將300多萬種小分子與μ阿片受體對接。通過對最具潛力的結構的基於結構優化,研究者發現了一種強力激動劑PZM21,它對μ阿片受體具有超常的亞型選擇性。在小鼠中,PZM21造成了顯著的痛覺缺失,而在μ阿片受體敲除動物中完全不存在這種情況。這個小分子似乎降低了疼痛感知,但沒有明顯改變反射行為,而且對呼吸影響很小。

【4】物種共存的根源

doi | 10.1038/nature19324

理論認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多種資源受限使物種間的相互妥協成為可能,從而提升了物種共存的潛力。William Harpole及同事使用「營養網絡」(Nutrient Network)國際合作所得的數據,在植物群落中檢驗這一理論。他們編制了在五大洲45個草原開展的多年營養富集實驗的數據,表明不斷增加營養物會導致植物物種多樣性下降。他們的發現說明,地下資源競爭會促進提高植物物種多樣性。

【5】細胞死亡影響抗腫瘤防禦機制

doi | 10.1038/nature19364

瘤內細胞死亡經常和預後不良聯繫在一起,人們之前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癌細胞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快速分裂。Robert Eil及同事表明,瘤內細胞死亡實際上在抑制抗腫瘤免疫力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他們發現,若人體和小鼠腫瘤間質液中的細胞外鉀增加,則會抑制人體和小鼠T細胞內由T細胞受體誘導的抗腫瘤功能。此外,過度表達Kcna3,讓腫瘤特異T細胞輸出鉀質可以逆轉這種免疫抑制。

【6】合成多種胺基酸和肽

doi | 10.1038/nature18941

以抗生素萬古黴素為代表的非核糖體肽屬於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RPSs)合成的一大類次級天然產物。Christina White及同事報告了一種受NRPS啟發的合成策略:使用兩種小分子鐵催化劑促進對胺基酸和肽的靶向C-H氧化修飾,同時保留α中心手性 —— 這種合成的難度眾所周知 ——以生成多種多樣的胺基酸和肽。

【7】無需讓卵子受精,小鼠精子也可產生可存活的後代

DOI:10.1038/ncomms12676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注入改造過的失活胚胎的老鼠精子能產生健康的後代。這一結果表明,精子能在沒有卵子的情況下成熟,而此前人們認為這一過程只能在卵子中發生。這激勵了研究者探究這種發育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受精過程包括了精子和卵子轉化為胚胎的多個步驟。受精過程中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改變(這一過程被稱為重編程),使精子成熟,以分裂產生生命體中的各個分化細胞,這種能力叫做全能性。但通常的觀點是,精子只能在卵子中被重編程來獲得全能性。

Anthony Perry及同事在胚胎首次分裂為兩個細胞前,將精子細胞核注入了經過化學改造的小鼠胚胎。這些胚胎經過化學處理,只含有一組不配對的染色體,而不是精子和卵子融合通常會產生的一組配對染色體。產生的胚胎發育成了健康的個體(但其比例最高只有對照組的24%)。雖然作者並沒有展示精子基因組是如何重編程的,但他們發現,經過改造的胚胎與對照組在染色體和DNA上有一定相似之處,然而在細胞運轉方面也有所差異,這意味著二者重編程的路徑不同。

雖然上述結果表明在一定情況下,精子在卵子中成熟的過程是可以繞過的,但這一發現距離人類應用還為時尚早。經注射胚胎的存活率很低,此外,這一研究是在小鼠胚胎中進行的,沒有證據表明在人類胚胎中也能成功。

相關報導:Nat Commun:突破常規認知!科學家們首次利用非卵細胞製造出胚胎組織

【8】遺傳學:基因組測序揭示水熊蟲對極端環境的適應

DOI:10.1038/ncomms12808

水熊蟲(Ramazzottius variornatus)是一種小型水生動物,又稱為緩步動物,一篇有關其基因組測序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自然-通訊》上。該研究在緩步動物體內發現一種基因,其蛋白質能夠抵抗人類培養細胞內的DNA損傷。這表明特異於緩步動物的蛋白質或有助於細胞抵抗DNA損傷來源。

緩步動物可以在極端的壓力環境(包括真空)中生存,不過之前不了解其具體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緩步動物的這種能力促使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展開調查,對緩步動物Hypsibius dujardini的第一次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在緩步動物演化過程中,緩步動物通過水平基因轉移(不同物種基因組之間的DNA轉移),從其它物種中獲得了大量基因。但是,緩步動物對極端環境所表現出的耐受力的根源,仍是未解之謎。

國枝武和及同事呈現了以耐高壓環境著稱的緩步動物R.variornatus的高質量基因組,他們並未發現大規模水平基因轉移的證據,但是與蒼蠅和蠕蟲相比,負責耐受高壓環境的基因數量較多。此外,他們發現了一種與DNA結合併且有助於保護培養的人類細胞不受X射線輻射影響的蛋白質,他們認為該蛋白質為緩步動物所特有。通過詳細對比緩步動物基因和其它物種基因,作者發現為這種保護性蛋白質指定遺傳密碼的基因可能為緩步動物所特有。這些結果不支持耐受性源自水平基因轉移的觀點。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緩步動物獨特的適應性如何在分子級別或有機體級別發揮作用,但是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緩步動物已經演化形成對抗壓力條件的獨門「秘籍」。

相關報導:水熊蟲特殊蛋白或幫助人類DNA抵禦輻射損傷

【9】環境保護:增加造林樹種有益動物多樣性

DOI:10.1038/ncomms12717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更普遍地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能提高中國退耕還林計劃的生物多樣性收益。目前,許多地區都在使用單一樹種造林,比如桉樹,竹子和柳杉,但缺少樹木多樣性無法提升鳥類多樣性。

退耕還林計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造林計劃,截至2013年共佔地近2800萬公頃。這一項目補貼農戶在坡地上的耕地或灌叢改種樹、草,以生產木材或其他可收穫的植物。

華方圓及同事發現,中國各地的退耕還林林地往往只種植一種樹木,種植兩到五種樹木的更少一些,只在極少情況下選擇原先的天然林樹種。在調查四川省的退耕還林林地後,研究者發現相比於耕地,單一種植林地的鳥類多樣性更低,而混合林則能提高鳥類多樣性。

推廣混合林能帶來生物多樣性收益,且不需增加農戶額外成本或大幅調整政策。

稿件來源:生物谷

歡迎您積極投稿或建言獻策

投稿/合作郵箱:mail@bioeg.cn

相關焦點

  • Nature雜誌1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我們馬上就要迎來12月份了,那麼11月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1】舊牙換新牙doi | 10.1038/nature19812兒童的乳牙掉落時,掉下來的是牙冠,牙根則被吸收。在研究一具硬骨魚Andreolepis hedei的化石的牙齒替換時,Per Ahlberg及同事發現牙根吸收似乎是所有硬骨魚類替換牙齒的原始模式。
  • 6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6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6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doi:10.1038/s41586-019-1056-z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描述了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特徵,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闡明乳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及開發新型轉移性乳腺癌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礎。
  • 12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相關文章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Hanna Mikkola博士表示,儘管我們已經對血液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了很多年,但如今依然面臨著很多關鍵的挑戰,即如何在實驗室條件下促進人類血液幹細胞自我更新,如今我們不得不通過研究來克服這些問題了。
  • 10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10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0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相關文章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doi:10.1038/s41586-019-1651-z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
  • 1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划過,不知不覺2019年1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在每個專門的神經元中,通過在三維空間中自我重新排列,基因組對這些專用基因進行調節,從而產生檢測我們所經歷的氣味所需的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4】Nature:重大進展!
  • 7月Nature雜誌亮點研究
    【4】Nature重磅:科學家們在男性不育研究領域獲新成果doi:10.1038/s41586-020-2557-5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保護生長胚胎發育中的精子細胞免於損傷的特殊過程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7】溫度驅動陸地碳匯改變doi | 10.1038/nature2078人們尚不清楚溫度及水資源可用量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全球陸地碳匯的年際變化。在本文中,Martin Jung等人研究了溫度和水資源可用量變動對總初級生產力、陸地生態系統呼吸和生態系統淨交換的影響。
  • 【盤點】近期Nature十大研究亮點
    Nature雜誌推薦的2015年8月11日 ~ 2015年9月10日最受關注的十項研究進展介紹如下。中和這些數據,研究人員估計,在2013年,中國化石燃料和水泥工業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49億噸,比之前其他組織給出的數據低了14%。總共算起來,這個研究表明,整個2000年到2013年期間,以前關於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可能高估了2.9億噸。
  • 2019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9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2019年9月份即將結束了,9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9月19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Eukaryotic Sterol Transport through Niemann-Pick Type C Proteins」。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8.038。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5】觀測獵戶座柵欄分子雲doi | 10.1038/nature18957獵戶座星雲中的獵戶座柵欄(Orion Bar) 讓天文學家得以從邊緣清晰地觀測分子雲的表面,以及原子氣體向分子氣體的相關過渡。
  • Nature雜誌2月23日精選文章一覽
    【3】發育障礙中的新生突變doi | 10.1038/nature21062揭秘發育疾病(DDD)研究項目的Matthew Hurles、Jeremy McRae及同事報告了對4293個家庭的外顯子組測序結果,這些家庭都包含患有尚未確診的嚴重發育障礙的成員。
  • 年度巨獻:2017年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3】Nature:多吃西藍花或能幫助機體有效抵禦病原體感染doi:10.1038/nature21080最近,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攝入十字花科植物,比如花椰菜、羽衣甘藍和西藍花能夠幫助機體免疫系統抵禦腸道病原體的入侵,
  • 2019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6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2019年6月份即將結束了,6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Cell:重大突破!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6月13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 Integration Compares and Contrasts Features of Brain Cell Identity」。
  • 2020年4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4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4月份即將結束了,4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Cell:重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5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generative Metaplastic Clones in COPD Lung Drive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論文通訊作者為休斯頓大學幹細胞中心主任、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教授Frank McKeon以及休斯頓大學幹細胞中心研究副教授Wa Xian。
  • 2017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7年7月30日/生物谷BIOON/---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9.Science:高通量分析上千種微型蛋白,有望引發蛋白工程變革doi:10.1126/science.aan0693; doi:10.1126/science.aan686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新的高通量方法使得對計算設計蛋白(computationally designed protein,即利用計算方法設計蛋白
  • 2017年7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即將過去的7月份,有哪些重大的HIV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導的HIV研究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1.Nature:重大突破!9.Cell Host Microbe:HIV劫持細胞表面上的分子侵入細胞doi:10.1016/j.chom.2017.06.01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HIV將它的遺傳物質注射到細胞中的這個過程的一個關鍵步驟。
  • 2020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Cell論文解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這一謎題,研究者發現,肥胖會促進癌細胞在爭奪能量的戰鬥中戰勝殺死腫瘤的免疫細胞。
  • 2019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10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19年10月份即將結束了,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這種稱為光學混合篩選(optical pooled screen)的方法允許人們在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下研究基因如何影響細胞過程,而其他的混合篩選方法則無法做到這一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Optical Pooled Screens in Human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