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蘇東坡。
蘇東坡的一生,是貶謫,是漂泊,是跌宕起伏。
卻也是豁達灑脫的一生。
然而他還有一個不太為人知道的身份,是老饕,是吃貨。
1079年,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到湖州任知州,向皇帝作表謝恩,卻被王安石手下的改革派斷章取義,污衊諷刺新政,被貶回汴京(開封),關押御史臺,因為御史臺經常落滿烏鴉,被稱為「烏臺」,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由此得名。而蘇東坡的一生,也於「烏臺詩案」發生重大轉折。
大宋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蘇東坡也因此保住了腦袋,卻被貶到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並無實權。在黃州的謫居生活非常清苦,他在城東開墾一塊坡地耕種,「東坡居士」的稱號由此而來。
他在黃州任職期間遊歷赤壁,作著名的「一詞兩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前赤壁賦》。
在黃州,蘇東坡熱愛上了吃,「自笑平生為口忙」。還做了不少菜譜的詩,有製作江鮮的《煮魚法》,有調製菜羹的《東坡羹頌》,當然還有著名的「東坡肉」的做法的《豬肉頌》。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豬肉頌》
在宋代,從宮廷到民間,羊肉才是最主要的肉食,豬肉根本不受待見,「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知道怎麼煮。在蘇東坡的推動下,豬肉開始登上大雅之堂。到了明代,豬肉成為了中國最為廣泛的肉食。時至今日,「東坡肉」也成了中國的一道名菜。
1094年,蘇東坡再次被貶,這次是更為偏遠的惠州。自「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這十年期間,蘇東坡自登州被召回,八個月內擢升三次,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距離相位僅一步之遙,這是他一生仕途的高峰,自此他又一再被貶。
到了惠州,水土不服,陰雨連綿,「瘴疫橫流,僵僕者不可勝計」,瘴氣多,醫療條件不足,使得蘇東坡多年以來疾病纏身。加上多年來患難與共、唯一留在身邊的愛妾王朝雲去世,苦悶是他這一時期的主題,病、窮、懼是關鍵詞。
然而這並不能將蘇東坡打倒,他在當地修橋築路,改良農具,施藥救人。同時,也不忘追尋美食。
他自創了「羊蠍子」的做法。當時羊肉貴,但羊脊骨卻很便宜,這對於貧困的蘇東坡來說並不難得,三五日便吃一次羊脊骨,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但他沒想到,他所喜歡的羊脊骨,千百年後逐漸被更多人喜歡,並且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羊蠍子」。
然而在惠州的生活,給世人留下最有名的莫過於荔枝。他超級愛吃荔枝,一顆一顆晶瑩剔透的荔枝肉送到嘴邊,哪怕飽受痔瘡之苦也無法停止。作詩《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他的喜愛程度。如今一提到惠州,就會想到荔枝,想到荔枝,就會想到吃貨東坡。
到惠州三年後,1097年,蘇東坡又被貶到極其偏遠的荒涼之地海南儋州。而在當時,流放海南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極刑。
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缺肉吃,食物匱乏。即便如此,吃貨東坡仍然發現了無上美味——「生蠔」,驚嘆「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並一本正經地修書給兒子不要公開海南生蠔的秘密。因為怕朝中士大夫知道了會跑來海南跟他搶。
流放海南三年後,遇朝廷大赦,才得以歸還。
1101年,66歲的蘇東坡在回京路上,看著昔日好友為他作的畫像,他百感交集,題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也成了他的辭世絕句。兩個月後,蘇東坡在常州病逝,彌留之際平靜地對三個兒子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
自笑平生為口忙。這便是蘇軾。樂天、幽默、曠達、豪邁、灑脫。縱使人生起落、官場沉浮,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