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2020-12-19 馮曉暉

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

地方美食有「特色」和「代表性」區分。哪裡都有特色,所謂的「特色」就是與別處不同,而「代表性」多是獨創的,並已成為該地域的飲食符號。舉例:「特色」是重慶小面和北京炸醬麵,都是有特色的麵條而已,「代表性」是重慶火鍋和北京烤鴨,代表著這兩個城市,聲譽甚至是世界級。

馬來西亞代表性美食是什麼?當然是叻(讀:樂)沙。前文提到了「死前必吃」的咖喱叻沙,本文再介紹一個Top 50排名。2011年,美國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做了個全球美食Top榜單,收錄了美國薯片、義大利披薩、日本料理等各國代表性美食,馬來西亞唯一上榜的是檳城亞參叻沙,排名第七。Top 50裡中國菜並不多,北京烤鴨名列第五。

在《尋味中國海外篇 新加坡的加東叻沙與老鼠粉》中介紹過,所謂叻沙就是用叻沙葉和其它調味品、食材熬製的湯頭做出來的一種湯麵(粉)。叻沙口味變化多端,也就表現在湯頭上。咖喱叻沙和亞參叻沙是叻沙的兩大類,新加坡亞東叻沙屬咖喱叻沙,亞參叻沙的代表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州。

與專業養殖食材、烹飪過程繁瑣、就餐儀式複雜的北京烤鴨相比,檳城叻沙就是一道廉價小吃,最正宗的都在小攤小店裡。像是這種攤位,若是國內大城市,隨時會被城管抄傢伙趕走。幸好,馬來西亞不是中國。

亞參叻沙也被認為是中華料理,小攤主是華裔。他向我建議,春卷與叻沙是絕配,應當也來一份。顯然這不是買一贈一,而是多掏一份錢。我點點頭,攤主夾起已經炸好的中式春卷,用剪刀咔嚓咔嚓幾下。我在一旁心裡嘀咕:馬來西亞的代表美食,在這麼小的攤子上就能做出來?這和國內的煎餅攤有多大差別?

回到街邊簡陋的圓桌旁等待,不多時春卷和叻沙都端上來。春卷四根剪成了八節,配一碟泰式辣醬。讓我略感吃驚的是這碗叻沙,一堆蔬菜水果和看不懂的東西堆在一隻廉價瓷碗裡,比起新加坡機場盛在一次性紙盒裡的咖喱叻沙,外觀上還差了一截。這就是名聞世界的檳城叻沙?

再一想,這畢竟只是平民小吃,馬來西亞不比中國,餐飲擺盤講究的不多,色香味中,色與味並無必然性聯繫。

再嘗嘗這味道,果然很奇特,沒有咖喱,也沒有椰奶,是酸辣味,辣不重,混雜著魚鮮,口味與咖喱叻沙大相逕庭。和加東叻沙一樣,檳城叻沙主料也是瀨粉。瀨粉是原創於廣東中山、順德等地的粘米粉,較粗、易斷、滑軟、易消化。

檳城叻沙的配菜風格就不太中國了,萵苣葉、黃瓜、紅椒、洋蔥……還有鳳梨?這算是什麼搭配?調料有亞參和青檸構成的酸,在《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娘惹菜》中介紹過,亞參也叫酸豆、羅望子,是東南亞酸味調料的基礎。湯頭裡還有挺濃重的泰國香茅的氣息,別的香料我不熟悉,難以描述。酸和微辣外,還有些甜和魚蝦的腥鮮之氣,應當是來自於蝦醬。據說檳城叻沙的湯頭是用馬鮫魚一類的小魚熬出來的,但我沒在湯裡找到魚肉。

吃著這檳城叻沙,總覺得口味怪怪的。再一想,能成為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必有其獨特之處,若是各處都能嘗到,也就失去了「代表性」的意義。

叻沙為何要配春卷?也是因為這一碗湯粉並沒有多少營養,難以果腹,配些油炸食品,口感搭配,營養均衡,就像是油條配豆漿。因此,這用剪刀夾成兩截的春卷,應當蘸著叻沙的湯頭吃。

上一篇介紹新加坡亞東叻沙,就有朋友留言:說了半天,到底叻沙是什麼?我覺得亞參叻沙最好總結:酸湯粉,只不過是東南亞口味。

後記

新馬的叻沙有咖喱、亞參兩大口味,其實細分起來,口味千差萬別,難以評判。別忘了,東南亞是全世界的香料中心,我們不熟悉的味道,太多了。

相關焦點

  • 尋味中國海外篇 新加坡的加東叻沙與老鼠粉
    還是談叻沙。新加坡最著名的叻沙是加東叻沙,加東是新加坡的一個居住區,這裡聚集著大量的土生華人,也就是之前文章介紹的峇峇娘惹。因此加東叻沙被歸類為娘惹叻沙一類,既然是娘惹菜,也算得上中國的口味,不違背本系列的主旨。請注意菜單中叻沙被歸類為麵條(Noodle)。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華人茶室
    馬來西亞,2019年8月。很多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天,是從街巷中的茶室開始的。馬六甲雞場街(唐人街)的隆安茶室,是這類茶室的代表。茶室開在街口,觀音帽式的嶺南民居風格的住宅旁,紅色的波紋瓦搭出來敞開式鋪面。
  •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Laksa叻沙到底是什麼?
    即使沒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旅遊,也一定看過、聽過當地知名的料理「叻沙」,這款麵食曾經被CNN旗下的旅遊網站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甚至有美國的網絡媒體將它列入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叻沙是什麼?魅力在哪裡?吃之前先來補充關於它的小知識。
  • 尋味中國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海南雞飯
    馬來西亞,吉隆坡市,2019年8月。停更近二十天,主要是為了陪伴家人,就沒了晚上的閒暇時間。這期間到馬來西亞轉了一圈,吃吃喝喝當然是旅遊的重點,新的一篇就來聊聊大馬的飲食。本系列寫的是中國味道,卻不限於本土特色,也包括在國內可以品嘗到的外來飲食,比如立陶宛烤腸(哈爾濱紅腸)、朝鮮冷麵、日料等等。寫到國外,也要有個原則:限於從中國傳播出去並與當地融合的飲食。這些飲食,既保留了中式料理的烹飪傳統,又採用了當地食材,符合本地口味需求,並有時間的積澱。若是與國內毫無二致,也就沒有記錄的價值。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娘惹菜
    馬來西亞,馬六甲市,2019年8月。峇峇(讀:baba)娘惹即土生華人(見《影像記憶·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這一在新馬、印尼的特殊種群的先祖主要來自中國閩南,移民期自鄭和下西洋起,到清朝閉關鎖國止。由於長期與祖國隔絕,峇峇娘惹們多已不會中文,與當地人混血,但中華文化的傳統仍被傳承,中國的味道依然代代延續。當然,峇峇娘惹的飲食也與本地深入融合,從而誕生了一種特別的菜系:娘惹菜。娘惹(Nyonya)是對土生華人中的女性的稱呼,因此娘惹菜就是所謂的私房菜。近代,馬六甲是馬六甲海峽兩岸首先被開發的城市,闖南洋的華人多在此登陸定居。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肉骨茶
    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1857年,87名華人礦工沿著河谷跋涉到這一片區域,一個月內,其中70人死於瘧疾和其它熱帶疾病,但世界錫都的歷史由此開啟。華人將這片區域稱為吉隆坡,意為「泥濘的河谷」。
  • 叻沙、肉脞面、肉骨茶……探尋新加坡之味
    我的腦海裡走馬燈似地閃現出一幅美好的光景——海南雞飯、肉骨茶、炒蘿蔔糕、福建炒麵、叻沙、沙嗲、椰漿飯、羅惹、黑果燜雞、咖喱魚頭、印度煎餅、辣椒螃蟹……海南雞飯、肉骨茶、肉脞面源起於中國南方;咖喱魚頭的家鄉在印度;沙叻、黑果燜雞是馬來人和華人共同創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今天,它們的共同身份是新加坡。
  • 尋味中國海外篇·馬來西亞的雜菜飯
    馬來西亞,2019年8月。行走大馬的第一頓本地餐,是從一碟雜菜飯開始的,嚴格地說,是雜菜面。雜菜飯與雜菜面本質上並無不同,差別僅在於主食,這類餐食的配菜有多種,有葷有素,豐儉由人。和馬來西亞又有什麼關係?有關係。請問:雜菜飯這種餐飲模式在哪裡被發明的?如何流傳?雜菜飯不是中國的傳統飲食。在農業和小手工業為基礎中國經濟社會中,它沒有存活空間。唐宋以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全面轉為合餐制,即使地主長工、匠人徒弟這類非家庭結構中,依然是一桌几個菜,圍而食之。再簡單的就是啃乾糧。
  • 東南亞美食之叻沙!
    圖片發自簡書App東南亞地區大多氣候炎熱潮溼,以馬來西亞尤其在馬來西亞,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的種種口味及喜好逐漸改變了當地美食的味道,使當地美食都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風味,這也是東南亞美食的特色之一。那麼,說到東南亞美食,我們便不得不提到叻沙了。叻沙,又稱為喇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美食料理。如今其則成為了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之一。
  • 南洋叻沙讓你口水橫流,關於它的起源和種類你可都了解?
    在印尼,人們認為這道菜是由中國沿海商人傳播到印尼當地,與印尼當地烹飪習俗相互交流,在其文化混合中誕生的;而歷史學家則認為叻沙是一種從實際通婚中誕生的菜品,也就是我們知曉的峇峇娘惹,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所生的後代,當地的婦女會將一些香料和椰奶加入中國麵條湯中,形成土生華人飲食文化,也就是叻沙的起源。由於東南亞各地區風味不同,也就出現叻沙口味的多樣性。
  • 馬來西亞各城市傳統美食小吃盤點 魔鬼魚原來也可以烤來吃
    馬來西亞出名的除了吉隆坡的地標雙子塔,還有幾大風景優美的島嶼外,其各個城市的美食也是旅遊者的最愛,這裡的美食吸收了東南亞及中國料理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獨特風味,加上幾十年、幾百年的傳統傳承,可謂地道正宗,令外省廚師無法模仿。
  • 馬來西亞的美味小吃《叻沙米粉》
    小編帶給大家體驗一道異國風情的美食《叻沙米粉 》 叻沙,新加坡馬來西亞是巴巴文化真實的食物,通常用作麵條湯。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亞人主要是中國明代以前移民到東南亞,大多數的家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是廣東和客家的一小部分,許多馬來人的混合。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古早味曼煎糕
    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古早」是個閩南話詞彙,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古時候」、「早時候」。這一詞彙不僅流行於閩南語系的泉州、潮汕、臺灣等地,也成為東南亞不同族系華人間的一個共有詞彙。就是之前《尋味中國 55 甘肅郎木寺的手抓羊肉》中讓我困惑不已的「盤開開」?烤薄餅,經典的美式早餐食品,一樣的發酵煎制,一樣的澆糖漿。這掛著泉州名頭古早味火炭曼煎糕,就是西式面點的中式變化。在廈門、香港,它被稱為曼煎糕,到了成都就叫蛋烘糕。在探究「古早味」這個詞彙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真正傳統飲食,用「古早味」來裝飾並不太多。
  • 拾味劇場No.5期|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叻沙
    走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看到饕客們望著Laksa時那虔誠的雙眸和無處安放的雙手,你就知道這款美食大概不會讓人太失望。你可能會驚嘆,海外華人居然能做出這麼一道濃濃異國風情的料理,但Laksa其實也是一款娘惹(Nyonya)風味的南洋菜。
  • 一口吃出半張世界地圖——叻沙,華人創造的馬來西亞美食經典
    第一次吃叻沙是在澳門,幾乎滿座的一間小餐廳,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食肆味道差不到哪兒去,點了一碗,濃鬱香辣,異常開胃,便記住了「叻沙」這味美食。要吃地道的叻沙得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檳城號稱小吃之城,它在大馬食客心目中的位置,就像四川成都於中國食客那樣。
  • 影帝梁朝偉喜歡吃的叻沙
    令人怎麼猜,也想不到,他放著豪華的大飯店不去,而是選擇走進了路邊一家小小的叻沙攤。 這個叻沙灘便是常駐米其林必比登美食榜的328加東叻沙。
  • 食行紀·馬來西亞的椰漿飯
    馬來西亞,檳城,2019年8月。某一個民族或地域的飲食的特色,總是體現在其口味上,口味主要由烹飪中的加入的調味料所決定,食材與烹飪方法的影響度相對較小。中國飲食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說的就是各地菜餚調味的特色。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粵式靚湯
    馬來西亞,吉隆坡市,2019年8月。吉隆坡老城區最著名的區域名叫「茨廠街」。昔日,這裡是馬來西亞最大最熱鬧的唐人街。他們見我有興趣,起身進廚房前專門給我拿來一份《中國報》。這是馬來西亞著名的中文報紙,不同於港臺,是橫排,不同於新加坡,是繁體。茶先送上來。西洋參的氣息嫋嫋地散出來,揭開蓋子看,用的是袋泡茶。倒出一杯嘗嘗,滋味很濃。很久沒有碰過西洋參茶,記得還是前些年第一次進藏,臨行前母親專門給我塞了兩盒西洋參,翻過二郎山後吃了一次,後面就忘記了。
  • 尋味中國 100 百篇回顧:我的飲食文化觀
    2018年7月,在回母校參加同學會的飛機上,我打開電腦新建文檔,敲出了「尋味中國」四個字。7月16日,《尋味中國 1 蘭州牛肉麵》發布,那時候並沒想到,這原以為可以輕鬆散漫書寫的飲食遊記,竟能寫到今天。其實不止百篇。算上沒編號的哈工大特別篇等,冠之以《尋味中國》的文章計有10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