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非常想實現純母乳餵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出現母乳不足的情況,必須進行混合餵養,其實混合餵養的難度係數確實比純母乳要高,因為不知道寶寶到底該吃多少,如果媽媽已經決定了要混合餵養,那麼需要注意這幾個操作細節:
1、餵養時先母乳親喂,再奶粉瓶餵
混合餵養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媽媽的奶水確實不足,寶寶餓得哇哇大哭,生長發育指標也不太理想,實屬媽媽的無奈之舉,但是儘管添加了奶粉,媽媽們依然想要保持一定量的母乳餵養,混合餵養最大的難度就是如何保證母乳的攝入,很多媽媽會發現,混合餵養以後,寶寶吃母乳的時候難度增加,要麼特別著急,要麼吃幾口就不吃了,所以混著混著最後就不知不覺斷奶了。
所以,為了保證母乳能夠持續分泌,至少保持達到寶寶每日攝入奶量的一半,媽媽需要做到先母乳親餵、再奶粉瓶喂。
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對乳房的充足的、有效的吸吮刺激,只有寶寶下訂單,媽媽的乳房才會持續工作,即使現階段奶量不是很多,但也要保證奶量不會越來越少。
當寶寶先吃一部分的母乳之後,再補充一定量的奶粉,做到這樣的分配是比較合理的。
要實現這個操作需要把控一個細節,那就是:準確捕捉寶寶的飢餓信號,在寶寶剛開始表現出飢餓但情緒還比較穩定的時候就給寶寶親喂,此時,寶寶吃母乳的意願會更強,吸吮的效率也是最好的時候,如果總是在寶寶餓急了的情況下才給寶寶母乳,寶寶很可能是拒絕吃的,因為在飢餓的情況下,更想要吃奶瓶實現快速輕易的吃飽,這是寶寶的心理,對於家長來說,也會下意識地覺得反正母乳不多,就先吃奶粉吧,別把孩子餓著了。
本來母乳和奶粉都是正餐,比例是一半一半,但是由於錯誤的餵養時機造成寶寶先把奶粉吃飽了,然後吃母乳就是飯後甜點,隨便砸吧兩口過過癮。這樣一來,媽媽的乳汁分泌量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確實出現了這種把寶寶餓急了才餵奶的情況,親餵時候發現寶寶哭鬧不好好吃奶,可以選擇先瓶餵再親喂,但是瓶餵的時候不要一下子餵太多,準備30毫升左右先應急,讓寶寶墊一下,當情緒平穩後再換成親喂。
2、控制瓶餵量,防止過度餵養
瓶餵的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讓寶寶吃太多,因為用奶瓶吃奶更輕鬆、更容易,且吃奶的主動權掌握在拿奶瓶的人手裡,而不是寶寶主動控制的,寶寶已經吃飽了,但大人還在喂,寶寶只能繼續吃一點。
那麼母乳吃完以後還需要補多少奶粉呢?這裡可以通過兩個方法來判斷。
1)首先是參考不同月齡段寶寶的胃容量
每個月齡段的寶寶每次攝入的奶量是有限制的,但是胃是有彈性的,所以會出現寶寶吃完了以後還能再吃點,最後補餵的這一點究竟是寶寶的剛需還是多餘的?
所以,家長每次可以按照這個月齡段寶寶的胃容量最低標準量準備好奶粉,先給寶寶親餵以後,再進行瓶喂。
不同月齡段寶寶單次進食的胃容量參考值為:
1-2天:7-13ml3-6天:30-60ml7天-6個月:60-90ml6個月-12個月:90ml-480ml2)其次是要仔細觀察吃奶速度
每次瓶餵的時候餵一會歇一歇,在寶寶吃奶速度變慢以後嘗試撤出奶瓶,觀察寶寶是否還有吃奶的需求,如果沒有,就說明寶寶吃飽了,這個量是足夠的。
但是這個觀察的前提是:瓶餵的姿勢和角度是正確的,奶瓶不能豎得太高,避免流速過快,奶瓶和寶寶的面頰水平角度應該保持在30-45度,瓶身居中,不要左右偏移,寶寶的吃奶姿勢和親餵一樣,半躺著被家長承託在懷裡。
3、使用手擠奶或者吸奶器補足親餵次數
如果媽媽每天的親餵次數達不到8次以上的話,混合餵養就會慢慢的變成全奶粉餵養,所以,在親餵次數不足的情況下,媽媽需要使用吸奶器或者手擠奶的方式繼續刺激乳房,模仿親喂,每次刺激的時長保持在10-15分鐘左右。
這個操作其實很考驗媽媽的毅力,因為通常混合餵養,最後的餵養趨勢大多是慢慢就斷了母乳,因為確實母乳不足的事實和媽媽以及家人的「奶不夠」的心理暗示,每次寶寶吃母乳都吃不飽,乾脆奶粉吧。
所以,如果媽媽有強烈的繼續母乳的意願,這個操作時必須得,有的媽媽甚至慢慢的追奶成功實現了純母乳,徹底脫離了奶粉。
當然,混合餵養的好處是能夠減輕媽媽的負擔,讓家人參與到餵養的這個過程中,不論是什麼餵養方式,都是媽媽和寶寶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