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小說或者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錯別字或者錯音字,去翻看字典查詢,卻發現那並不是錯音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看某本網絡小說時,主角就曾說了一句「你令尊肯定不同意。」
這若是出現在大火的電視劇中,一定會引來一大波吐槽,「令尊」的「令」就是你的意思,何必要在前面再加個「你」字呢,這不成病句了嗎。
某電視劇
實際上這樣的寫法在明清小說中特別常見,無論是西遊記、水滸傳還是紅樓夢,都能找到類似的例子。
諸如「你令嶽是個活神仙。」這句話出自《儒林外史》。
「你令尊叫做牛魔王,稱為平天大聖。」這句話出自《西遊記》。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四大名著中也經常有出現,就是魯迅先生也曾這樣使用過。
也就是說,在口語中,「令尊」似乎成了一個固有的敬辭,前面加個你、他,純粹是為了更加說起來流暢。而且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甚至還有「您令尊」這種雙重敬辭。
不讓釣魚
在民間,經常有這樣的錯誤,比如弄堂、莘莘學子、大柵欄等經常有人讀錯,更有趣的是,當你去糾正別人反而有可能會被懟回來。注意,這個「懟」字其實也是錯別字。
關於弄堂,在杭州有個地鐵站點叫「閘弄口」,正確讀音應該是「long」。但是去站點看看,就會發現他們自己標註的拼音就是「nong」。不過進入市民小區,樓房或者門牌上的標註又變回了「long」。
閘弄口站
其實像弄堂、巷道這些大多是南方常用詞語,北方人並不常見,所以外地人來了很容易讀錯,我一度以為這是為了照顧外地人,才故意標註了錯誤讀音。
直到我踏進地鐵一瞧,才發現裡面的注音又變回了「long」,顯然這並不是為了照顧外地人,很可能他們自己也很矛盾:究竟該怎麼注音才比較好呢。
類似的還有一家叫「弄堂裡」的連鎖店,他們自家廣告牌的注音都是「nong」,相信這麼大的公司不會不識字,可能有其他方面的考慮。當時沒有拍照,但是網上能搜到類似的海報,注音確實是「nong」,如下圖所示。
弄堂裡
經過觀察,小編發現普羅大眾對注音並不是很在意,而且這幾年的詞典變化也不小。
某些多音字,小時候老師多次教導千萬不要讀錯,否則會被人恥笑。
現在回憶起老師的話,卻發現很多錯別音也成了正確讀音。另外,還有一些究竟讀什麼,似乎自古以來就有爭議,比如說遊說的說。
說個有趣的事情,捧哏與玩梗,「梗」正確讀音應該是「哏」,因為臺灣人經常錯把「哏」打成「梗」,傳到大陸後,大家也就將錯就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詞彙,如果你糾正說「梗」是錯別字,反而會被指責。
知乎曾經有個問題,曾有人多次把「梗」改成「哏」,又有人改回來,如此循環往復七八次,可見部分網友對於孰對孰錯一直爭議不斷。
錯別字、錯音字盛行,究竟是對是錯,亦或者錯別字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表達意思就好,各位有什麼看法,不妨在下面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