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位於清華大學西北門的何添樓,這個周末顯得格外冷清。空氣中已經聞不到焦糊味,三三兩兩路過的人看看發黑的牆壁,大多低頭離開。
18日,該樓231室的一聲巨響讓這裡失去了往日的平靜。北京市海澱區安監局初步確認這起爆炸事故是在學生做化學實驗中發生的,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雖然明火被迅速撲滅,樓內及周邊師生被疏散,但一名實驗人員當場死亡。
一時間,網際網路上出現許多對這位不幸遇難的32歲的孟姓博士後表示惋惜、難過的聲音。未婚,家中長子,母親賣雞蛋供其上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在清華做博士後才一年多,眼看今年就要博士後出站去大學教書了,他卻走了。
惋惜之餘,人們更反思如何避免類似事故發生。無論最終確定是什麼原因引起了爆炸,都為科研人員敲醒了實驗室安全警鐘。
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羅民撰文稱,200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某化學實驗室就曾因危險化學品操作不當引發火災,釀成一人死亡的慘劇。不論學科、不分中外,保證操作安全均是實驗研究的第一要務,如何建立有安全保障的實驗硬體系統,建立並有效執行規範的實驗安全制度,是當下整個科研體系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
一項對2001年至2013年中國100起典型實驗室事故的研究表明,火災和爆炸是實驗室事故的主要類型,實驗室中的危險化學品、儀器設備和壓力容器是引發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違反操作規程或操作不當、疏忽大意以及電線短路、老化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涉及各類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化學實驗無疑是比較危險的。根據公開資料,過去兩年,就有北京師範大學化學樓、北京大學化學樓發生過實驗室起火,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化工學院實驗室發生過爆炸。
羅民稱,國內高校在化學實驗室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實現化學實驗室的有效管理,資源的合理利用,設備的管理和維護,科研創新平臺的共享已經成為實驗室能否有效培養人才,加強學科建設和對外服務的關鍵。
《清華大學實驗室管理制度》共18大條,涉及儀器設備管理、保管、衛生、安全、各類人員崗位職責等,每大條下面還有若干條具體規定。另外,該校對化學危險品安全監督管理也有詳細規定。
規則不可謂不清晰,但實際做到的有多少可能只有相關人員清楚。北京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研究生王鑫表示,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已經很嚴格,定期安全檢查已成慣例,但還有很多漏洞,一方面檢查人員流於形式,另一方面實驗人員時間長了也會麻痺大意。一些常規事故還是可以通過規範管理來避免的,至少可以做到避免人員傷亡。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袁荃表示,要時刻保持警鐘長鳴的狀態,學生大多年輕不成熟,他們沒有經驗,想不到小的危險和事故所帶來的巨大危險,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和教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