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富起來的國人有條件重視學前教育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深入人心,把人生的起跑線前移到幼兒園成了越來越多國人的選擇。由於國家教育基礎薄弱,幼兒園「一位難求」。在「做什麼生意都不如辦幼兒園」的利益驅動下,民營幼兒園迅速火爆起來。
其實辦幼兒園的成本並不高。把舊廠房或者舊居所改造一下,或者乾脆租房,裝修一新,再聘上幾個小教教師、煮飯阿姨和日常管理人員,添置好床鋪、教具、小桌椅板凳,安排好接送車輛,就可以坐等收錢了,一本萬利。
民辦幼兒園,簡陋但一位難求
幼兒園成了逐利一族的唐僧肉,不營利是絕對不可能的。於是,伸向幼兒園的黑手開始明目張胆了。
從大的方面看,有拿地的開發商,承諾配套建幼兒園,等用地指標一到手,便千方百計把教育用地改變為建設用地,幼兒園建設用地轉眼轉化成為為開發商手中的房地產用地儲備;即使改不了土地用途也沒關係,開發商一方面可以忽悠購房者,一方面把建成的配套幼兒園變成了營利性的「母雞」,源源不斷地下蛋獲利。更有甚者乾脆打包上市,坐收無本之利。
其次是掌權的審批者,在權力變現後,教育用地理所當然地成了開發商開發房產的寶礦。
再有就是主管部門,對配套幼兒園的性質遮遮掩掩,任由舉辦者隱瞞普惠制性質而坐收高學費。
小的方面來說也是非常氣人,幼兒園開園接受報名時,舉辦方虛張聲勢,故意製造緊張,肆意散布學位已滿的謠言,迫使各位家長不得不各顯神通,到處託關係謀求入園資格。
幼兒報名入學後,管理者向家長作出各種特色班、特長班的毫無節操的推薦,軟硬兼施,連恐帶嚇,迫使家長忍氣吞聲,交上額外的學雜費。
試想一想,我們的下一代,在懵懂之際,就享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上了一節深刻的走後門拉關係入門課。當他們長大後明白了事理,將會作何等感想?故此,斬斷伸向學前教育的黑手,還教育以公平,勢在必行。
非普惠制的幼兒園
要斬斷伸向學前教育的黑手,短期奏效的措施是行政手段,但要取得長期穩固的效果,還要靠法律和制度。
目前,進入立法程序的學前教育法是對這種呼聲的一個有力的正面回應。該法的徵求意見草案中,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三年學前教育制度,界定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非營利性,提出了很多保障措施,明令禁止社會資本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公辦幼兒園、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不得改變用於幼兒園建設的教育用地性質,對違法行為進行了列舉,明確了懲罰手段和追究責任的形式,其中包括了刑事責任。
政府保障公共服務或者準公共服務的公立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的供給,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無疑起到一劑強心劑的作用。
城中村,一樣充滿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隨著國力的強盛,我們可以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對學前教育進行規範,無疑是國家法治和社會公正的一大進步。凡事最怕頂真、較真和認真。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學前教育法的通過和實施,國家的教育制度將進一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