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第10個世界狂犬病日,活動主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使狂犬病成為歷史」。市疾控中心專家特別指出:廣大市民對狂犬病的認知仍存在五大誤區,這些誤區應該知道。
誤區一:沒有出血不用注射疫苗
我們把皮膚的暴露程度分為三等:一度暴露是在飼養過程中與動物的普通接觸,二度暴露是被寵物咬傷或抓傷,皮膚有輕微破損,卻沒有出血,三度暴露是被嚴重咬傷,並且出血。
從二度暴露開始,就要按程序注射了,如果到達三度暴露,除接種正常的狂犬疫苗外,還要加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誤區二:被人咬到需要注射疫苗
我們不主張被人咬傷後注射疫苗,因為沒什麼必要。除非能確定咬人的這個人,正處於狂犬病發病期,或者攜帶著狂犬病毒。一般來說,人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只是極少一部分,所以現在不再主張人咬傷的狂犬疫苗。
誤區三:養寵物沒被咬不用打疫苗
大多數養寵物的人,只會在被動物傷害之後才會去打疫苗。我們建議,在二度暴露前,就要先注射狂犬疫苗,防止自己無意中被抓傷或咬傷、又不知道的情況下感染病毒。
有的人跟小貓小狗同睡一張床甚至親嘴,早上也經常是被小貓小狗舔醒,這些其實都是很危險的。人體的黏膜如果接觸寵物的唾液,不管黏膜上有沒有創口,與抓傷、咬傷後見血同屬三度暴露,都要注射狂犬病疫苗。
注射的辦法是:打三針,即第一次打完針後,隔7天;注射第二針,再隔21天;注射第三針。之後,每年注射一次,這樣比較保險。
誤區四:狂犬病潛伏期有好幾十年
狂犬病潛伏期一般為1個月至1年,被咬傷後的感染率為40%-50%,潛伏期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十分罕見。如果被咬者體質較弱,可能潛伏期要短些。人一旦發病,病程不超過10天,死亡率高達100%。
誤區五:只被被狗咬傷才得病
並非只有被狗咬傷才會得狂犬病,事實上,狼、狐狸、黃鼠狼、鹿、蝙蝠、貓、豬、羊、牛等溫血動物均可傳染狂犬病毒。被以上動物咬傷,要及時進行傷口處理,本著越早越好的原則接種狂犬疫苗,必要時應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文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