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左姍姍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每年全球大概有55000人死於狂犬病,即每10分鐘就有1人因為狂犬病失去生命。
狂犬病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性傳染病,病死率極高。人類感染病例中,99%是由犬傳播的。狂犬病既可感染家畜,又可感染野生動物,然後通過咬傷或抓傷(通常是經由唾液)傳播給人。
然而,公眾對於狂犬病的認知卻存在很多誤解。下面筆者將帶大家正確認識狂犬病、走出誤區。
誤區1: 家養狗不會攜帶狂犬病病毒
近幾年來寵物數量日益增多,人們不僅喜歡養寵物,甚至親吻寵物。事實上,看似很健康的狗也有可能攜帶狂犬病病毒。雖然與狗親吻致病機率並不是太高,但是如果我們口腔黏膜潰瘍,那麼就會有患狂犬病的風險。
另一方面,帶狂犬病毒的流浪狗、野狗活動範圍比較大,將病毒傳播給健康動物的機率很大。所以說,家養犬、貓必須注射防疫疫苗。被家養犬咬傷或抓傷也要及時清理傷口,並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才能防患於未然。
誤區2:被除狗之外的其他動物咬傷不會患狂犬病
以往大家一般認為只有被狗咬傷才有可能得狂犬病,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貓、羊、牛、老鼠等溫血動物均有可能成為狂犬病病毒的攜帶者,因此不僅僅被狗咬傷會得此病,但凡被上面的動物咬或抓傷,都要及時進行傷口清理及接種狂犬疫苗,而且越早越好,必要時應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目前未見雞和其他鳥類傳播狂犬病病毒的報導,被鳥類咬傷或抓傷後不需狂犬病暴露處置,但要進行傷口處置,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雞剛剛被帶有狂犬病病毒的犬咬過。
△感染狂犬病的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誤區3:狂犬病潛伏期有好幾十年
狂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潛伏期的長短一般和被傷者的年齡、傷口的情況、入侵病毒的毒力和數量等因素有關。一般為半個月至3個月,在潛伏期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潛伏期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十分罕見,幾乎沒有。發病後常伴有低熱、倦怠、噁心、恐懼不安,對水、風、聲等刺激會有喉頭緊縮感,最後因呼吸、循環系統衰竭而死亡。整個發病過程一般在一周之內。人一旦發病,死亡率高達100%。
誤區4:給寵物打了疫苗就安全了
給動物接種狂犬疫苗是普遍提倡的,但目前實際狀況是動物疫苗的管理以及效果監測都還不完善。動物疫苗對每種動物的效果、起效的程度和持續的時間都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另外,寵物在室外活動時,難免會和其他來歷不明的野狗或是流浪狗接觸,就有可能被傳染病毒。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誤區5:受傷出血之後才有必要注射疫苗
如果與動物的接觸中被動物咬傷或是暴露了,應針對不同的暴露程度,採取不同的預防措施。
皮膚的暴露程度分為三級:
1級暴露為接觸或餵養動物,無需進行任何處置;
2級暴露的情況有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或是無出血情況的輕微抓傷,此種情況應立即處理傷口,並及時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
3級暴露的情況有破損皮膚被舔觸、黏膜被動物唾液汙染及多處貫穿皮膚的咬傷或抓傷。
若出現3級暴露,除了按2級暴露處理外還應按照相關規定使用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只是和野狗親密接觸、被動物用舌頭舔觸(被舔皮膚破損),也可能會感染狂犬病毒。
如何預防狂犬病的感染呢?
正確認識狂犬病,消除這些誤區,有助於控制這種傳染病的傳播。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狂犬病的預防工作。
防控狂犬病關鍵的就是做好預防處理措施。在被動物致傷後,應該進行及時、正確的傷口處理和正規有效的免疫接種,最大限度地預防狂犬病發生。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為此我們都應努力做到:
定期為寵物犬、貓接種獸用的狂犬疫苗,不收養或接觸來歷不明的流浪犬、貓等動物,凡是發現患狂犬病的動物,都應立即捕殺。對患狂犬病動物屍體應焚燒或遠離水源深埋(2米以下),不剝皮和食肉,從傳染源進行控制。
如果不小心被狂犬病的犬、貓等咬傷,對傷口應立即用20%肥皂水徹底衝洗,然後用70%的酒精和碘酊擦幾次。如有免疫血清,可注入傷口底部及四周。除非傷及大血管需要緊急止血外,可不縫合或包紮傷口,之後接種狂犬疫苗和應用抗血清。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需要強調的是,狂犬病是人類目前已知病死率最高的傳染病。並且,目前對於狂犬病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一旦發病,100%死亡。
預防狂犬病一定不能麻痺大意,尤其是不明來源的犬、貓等動物極易傷人於無形。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避免被動物咬傷,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避免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