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李潤生《〈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

2020-08-30 章黃國學

◆ ◆ ◆ ◆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

中華書局出版

◆ ◆ ◆ ◆

當下對《齊民要術》農業種植業詞彙

描寫最為全面系統的專著

著者:李潤生 撰

書號:978-7-101-14597-7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定價:88元

開本:32開

裝幀:紙面精裝

字數:324千

頁數:462頁

編輯推薦

本書立足傳統,借鑑西方,全面系統地描寫了《齊民要術》的種植業詞彙系統,對我們全面認識《齊民要術》的詞彙系統非常有用,是一部成功的專書詞彙研究著作。

作者簡介

李潤生,文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任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訓詁學、農業詞彙史、漢字教學,發表論文二十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啟動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多個項目。

內容簡介

詞彙系統理論是現代詞彙學、現代語義學的理論基石,然而,長期以來,詞彙是否一個系統,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理論課題。本書以古代農學名著《齊民要術》為語料來源,立足於中國傳統語言學,借鑑西方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運用「系聯」、「類聚」和「分類」等系統研究方法,在細緻觀察上下文語境中詞義和詞義關係的基礎上,經過嚴密推理與論證,描寫出了北魏時期的漢語農業詞彙系統。本書既注重理論的總結和提煉,又注重方法的解析和說明,推進了漢語詞彙系統的實證描寫研究,對中國古代專科詞彙系統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

文|王寧

李潤生的這部《〈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增補而成的。從 2005 年論文答辯到現在,十五年過去了,這本書與他的論文已經有了較多的不同。應當說,在這十五年裡,他一直在弄清一些做論文時沒有想清楚的問題,在不同的方法上糾結,也在時潮與傳統中取捨,這個過程是很有意義的。不過,選擇這個論文題目的初衷沒有改變,在本書出版之時,介紹選題的意圖是我首先想說的。

漢語詞彙有沒有系統?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漢語詞彙學領域我們的師長和學長們就已經在討論了。最早關注這個問題的是一些重視語文教學的專家,在中學語文漢語和文學分科的那些年,語法、詞彙、語音體系已經替代了文字、聲韻、訓詁體系,語文課的語言教材分三本:語法教材很厚,詞彙、語音都很薄。研究詞彙的那些專家面對實實在在的母語教學與漢語詞彙積累,深感漢語詞彙學的重要性,詞彙學在他們手上逐漸豐富起來。20 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場詞彙有沒有系統的辯論,其實是有推進、有結論的。主張詞彙是發散式、沒有系統的專家,後來也都同意了詞彙在意義層面上是有系統的。正是由於詞與詞的個體之間具有普遍的、有序的關聯,它們在使用和發展演變時才相互制約,它們在聚合中的消長、存滅,在組合中的搭配、關聯,才有規律可遵循,才有理據可解釋。但是在那個年代,西方語言學無形之中形成的觀念已經在起作用,不言而喻的認識是,只有語法才是語言科學,詞彙、語義直接和思想內容關聯,不能高度抽象,不能算作「理論」。所以,詞彙語義學引進中學教材的只有同義詞、反義詞、單音詞、複音詞等幾個很貧乏的概念,很多優秀成果的影響遠遠不及語法學。20 世紀 90 年代,語義問題再次提到日程上來,但這一次並不完全是前次的繼續,我曾推測,這次的推動力應當有三個方面:第一,西方結構語言學從語言形式出發,進行普遍句法的描寫,在發展比較成熟以後,由於方法論的缺欠,產生了危機,需要增加新的解釋機制,語義因素的介入成為必然的趨勢。第二,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人機對話與多語對譯成為迫切的需要,這一工作賦予語言學新的任務,就是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處理自然語言的語義,探討語義解釋的模型。第三,高科技的發展迫切要求人類智力的開發,語言習得問題成為不可避免的尖銳話題,引發了認知心理學對語言學的介入,認知心理學探討接受者對語言理解的速度與信度,最關注的必然是語言的意義。從西方引進的語義學,相當一部分實際上都在解釋句法中的詞彙組合關係,凡是這種語義學,實際上是附庸於語法學的,不是獨立的語義學。只有把詞彙作為研究語義的主體,才能有與語法學、語音學並列的獨立的語義學。對於漢語的語義研究來說,從傳統語言學和五六十年代的漢語詞彙學起步,要比從附庸於句法學的語義學起步,應當更可行一些。因為,中國傳統語言學是以意義研究見長的,五六十年代基於漢語的語義學,在理論與方法上,值得我們繼承的地方也很多。前面已經說過,那些專家是從漢語實際出發的,懂漢語,也熟悉漢語在運用中的狀態;而且,他們研究的是現代漢語詞彙學,但他們古代漢語文言的修養都很高,現代漢語的詞素 75% 以上來自文言,不聯繫文言,僅從現代漢語說現代漢語,徹底弄清語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他們不但有大量的語料儲備,而且有大量古書訓詁的儲備,在具有古今漢語優質語感的前提下,他們對語義現象銳敏,具有問題意識,討論問題的中心都有針對性,很少空論;再加上,他們有良好的學風,發表出來的文章雖有深度卻都很平易,沒有那麼多與漢語關係不大的翻譯概念讓人頭暈目眩。從這兒往下走,再適當吸收西方語義學切合漢語的方法、理論,對解決問題,要更有利一些。

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建或者說更新漢語詞彙語義學,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仍然是「漢語詞彙有沒有系統」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漢語語言學幾個根本觀點的確立:

漢語沒有典型的語法形態,屬於詞根語。要想解開漢語話語的建構規律,只能從意義下手。所以,漢語詞彙的系統,指的是詞根之間意義關係的普遍性和有序性。換一種說法,「意義關係」只能明確為「詞根與詞根之間的關係」。這是與多數西方語義學並不相同的命題,是專門屬於漢語也只有漢語才能徹底解決的問題。

如果詞彙作為語言材料的社會存在是完全零散的、隨意的,也就是雜亂無章的,語義學就不可能成為科學,只能附屬於文化學、文獻學,或者隸屬於詞典編纂法、數位化詞庫存儲法。個人的詞彙學習和積累也只能一個一個靠記憶力增加,無程序可言,更無規律可循,甚至教學法也不存在了。因此可以說,詞彙系統的存在,是詞彙學成為科學的前提。

詞彙系統指的是詞與詞意義關係的普遍性和有序性,這種網絡狀的關係可以解釋詞彙發展過程中的很多現象,比如:新詞產生後為什麼有的很短時期就消亡,有的在一定階段不再存活,而有的不但可以存活,還可以進入常用詞。詞彙系統還可以解釋雙音詞的兩個詞素互相選擇的原因,比如:同樣是近義詞,有的可以組合,有的卻永不碰面;同樣,古代訓詁中,訓釋詞與被訓釋詞也會相互選擇,同樣意義相近的詞,也並不都可以互相解釋……這些詞彙內部的問題,用一個「約定俗成」都可以搪塞過去,其實深究起來,與詞彙系統都是有不同程度關聯的。所以,基於意義的詞彙系統,會引發出詞彙本體的許多基礎理論問題,不但關係到詞彙語義學是否可以成為科學,還關係到漢語語義學僅僅是用來解釋句法現象而附庸於語法學,還是可以也必須成為研究語言意義的語言學的獨立門類。

在中國傳統語言學裡,尤其是在章黃「小學」的門內,同一話語體系裡的詞語,具有多邊的語義關係,因此,意義的關係大於義值本身,這是一個在基礎訓練中就必須懂得的話題。《說文》學入門先要做系聯,目的就是讓學習者樹立這樣一個觀點—了解一個詞的意義,不是只去背已經有的訓釋,而是從與它發生關係的其他詞的詞義中來確立和豐富。為了這個觀念的確立,學習者是要花上大功夫的。老師並不要求把《說文》全背下來,更不主張把《說文》當字典查,而是要在系統觀點的指導下把《說文》裡的五經詞彙過一遍,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去通過《說文》學習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但是,這種訓練建立起來的觀點,現代人接受起來很難,傳統語言學需要轉型,也就是需要更為理性的論證和表述。證明詞彙語義系統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這種有序的意義關係描寫出來。

語言的詞彙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定律,那就是「累積律」。漢語詞彙和漢字一樣,沒有絕對的「共時」現象,是從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裡積澱而成的,因此,完全的詞彙系統必然是一個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疊置在一起的巨系統,全面的描寫是做不到的。為此,我們利用了專書專業詞彙進行局部的描寫,一方面希望看到這批封閉的語料詞彙關係的狀態,一方面摸索詞彙系統描寫的方法,也避免了沒有語言事實的空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五個研究語料被選了出來,那就是《周禮·考工記》的手工業專科詞語、《齊民要術》的農業專科詞語、《儀禮》的禮儀專科詞語、《唐律疏議》的法律專科詞語和《本草綱目》的中藥名稱。儘管這些典籍的詞語產生不一定在同一個時間,但由於是從一部典籍中鉤稽出來的,所以應當是在同一個話語體系裡使用著的,大致屬於同一個共時的情景語義場。這些詞彙還存在於語境中,可以尋求它們真實的語義內涵,詞彙意義及其系統與歷史文化幾乎是捆綁在一起的,因而這些語料帶有強烈的民族性。這批詞語是從古代典籍裡鉤稽出來的,其中不乏吸收其他民族的詞語,但用啟功先生的話說,由於是傳世文獻,經過前賢整理,吸收的成分已經與漢語融合,屬於典型的古代漢語,不會有其他語種的雜糅。用這樣的材料來描寫詞語的意義關係,應當是有說服力的。當然,描寫一大批詞語的關係,比之描寫句式結構,會更為複雜,有更多非本質的偶然現象需要排除,必然會遇到很多的難題,但做下去,慢慢解決,總會有進展。

李潤生的這本書,選擇的是農業詞彙,嚴格地說,他選擇的詞語其實也只限於「農耕」,今天的「農業」要比他選擇的範圍大一些。這本書吸收了一些西方語言學的方法,但中華民族古代以農立國,農業詞彙的意義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類,弄清這批詞彙的意義內涵就需要深度閱讀,要花費很多時間,這就使他不能不主要採用傳統語言學的方法。漢語詞彙系統的描寫是一個新的課題,可以借鑑的成果不是很多,描寫詞義系統有時可以借鑑概念的邏輯系統,一般說來,在專業領域裡的專科詞語,詞義系統與科學知識本體系統切合的程度比較大一些,但二者在更多情況下是不完全一致的。經過十多年的思考,李潤生這本書在詞彙系統的描寫方面做了較多的嘗試,對推進漢語詞彙意義系統的研究,應當是有所創新的。不過,詞彙系統問題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挖掘,希望這本書不是李潤生研究的終點,有現在的基礎,將來還會有更多新的成果可以期待!

2020年4月20日

目錄

序 王 寧

緒論 漢語詞彙系統研究:從理論假說走向實證描寫

第一節 漢語詞彙系統假說與證明

一、漢語詞彙系統假說及其爭論

二、漢語詞彙系統假說的證明

第二節 漢語詞彙系統實證描寫是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漢語詞彙系統描寫的切入點

二、漢語詞彙系統描寫的理念

三、漢語詞彙系統描寫的方法與原則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與語料來源

一、研究對象

二、語料來源

第一章 中外詞彙系統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結構語言學詞彙系統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基於心理聯想的詞彙類集研究

二、基於聚合與比較的語義場理論

三、基於邏輯背景的詞義關係研究

第二節 中國訓詁學詞彙系統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中國訓詁學的詞彙系統理論

二、中國訓詁學的詞彙系統研究方法

第二章 系聯與《齊民要術》農業詞彙提取

第一節 系聯法的邏輯依據與哲學基礎

一、系聯法的邏輯依據

二、系聯法的哲學基礎

三、運用系聯法容易出現的謬誤

第二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聯的單位與條例

一、農業詞彙系聯的單位

二、農業詞彙系聯的條例:

上下文語境中詞語之間的意義關係

第三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聯的起點與步驟

一、系聯的起點:專科核心詞語

二、系聯的步驟:一度系聯、再度系聯、輾轉系聯

第三章 類聚與《齊民要術》農業詞彙提取與整理

第一節 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類聚觀念和方法

第二節 比類相推與《齊民要術》農業詞彙提取

一、「作物收穫」農業詞彙提取

二、「播種過程」農業詞彙提取

第三節 同類相從與《齊民要術》農業詞彙提取

第四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類聚詞群及其特點

一、《齊民要術》農業詞彙類聚詞群

二、《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的特點

第四章 分類與《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描寫

第一節 古人的分類觀念與詞彙系統研究

一、古人關於分類方法的理性認識

二、建立詞彙系統的客觀分類標準

第二節 《齊民要術》「天時」詞彙系統

第三節 《齊民要術》「田地」詞彙系統

第四節 《齊民要術》「人力」詞彙系統

一、「人力」詞彙系統的子系統

二、「耕」詞彙場

三、「種」詞彙場

四、「養苗」詞彙場

五、「收」詞彙場

第五節 《齊民要術》「禾稼」詞彙系統

一、「百穀」詞彙場

二、「苗稼」詞彙場

第六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中義位之間的有序關係

一、線性關係

二、並列關係

三、相對關係

四、級層關係

第五章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的理論價值

第一節 專科詞彙系統與全民詞彙系統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專科詞彙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一、詞彙系統與物類系統之間的關係

二、詞彙系統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

第三節 專科詞彙與普通詞彙之間的關係

一、農業詞彙與普通詞彙的語義轉化機制

二、農業詞彙與普通詞彙的語境分布規律

第六章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的應用價值

第一節 農業詞彙系統研究對詞義探求的作用

一、「溼種」與「溼下」的意義內涵

二、「耕」在不同歷史層面的意義內涵

第二節 農業詞彙系統研究對農業科技史研究的意義

一、「種」和「栽」的科技內涵

二、《齊民要術》「耕—杷—勞」耕作制度研究

結 語

參考文獻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索引

後 記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齊民要術》:古人謀生的農業百科全書
    賈思勰是北魏時期的農業科學家,他創作了劃時代的農書——《齊民要術》。史書中沒有對賈思勰的生平進行記載,所以我們對他生平的了解非常少,只能從《齊民要術》的署名「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這十個字中,確切地知道他曾經做過北魏高陽郡,也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太守。
  • 看《齊民要術》揭真理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產物,由高陽郡的太守賈思勰編著的,該書不僅是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古書」,同時,還是我國目前現存比較完整的「農書」。從字面意去了解「齊民要術」意思就是:指導人民,改善生活水平,提供方式,因為「齊民」即是使人民豐衣足食,而「要術」則是重要的方法。
  • 《齊民要術》早就告訴你答案啦!
    最早完整記錄醬油工藝的是綜合性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書中記載的「醬清」、「豆醬清」,就是以黑豆為原料,進行古法製作而成的醬油前身,由此可見,黑豆醬油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是如何釀造黑豆醬油的,怎樣釀造醬油質量最好,讓我們循著古人的步伐,深入了解!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著作中幾乎都有農學方面的論述,甚至還有「農家」學派專門研究如何勸農桑以足衣食的問題。漢代著名的有氾勝之著《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農書。唐代武則天時撰寫的《兆人本業》是我國第一部官修農書,陸羽的《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
  • 漢譯佛經對常用詞研究有重要價值
    語言研究當然需要語料。早期語言研究者據以得出結論的材料主要是中土文獻,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傳世的中土文獻較少,尤其是傳世的中古文獻更少。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譯佛經開始受到語言研究者的重視,在漢語史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壯瑤人民農耕文明的結晶: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農業系統
    原創 農業遺產影像志 中國攝影出版社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 中華書局每周新書 | 第48周
    原創 定期上新的 中華書局1912 收錄於話題#中華書局每周新書22個1《錢大昕年譜長編》資料翔實,考證精密,全面展現一代儒宗錢大昕一生行跡。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族研究室主任,中南民族學院副院長,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長,華中工學院中國語言研究所所長、《語言研究》雜誌主編。兼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會長、國家民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編委。《嚴學宭評傳》全書徵引大量的非常珍貴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按照「以傳帶評、評傳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嚴學宭先生八十一年的學術人生。
  • 詞彙類型學拓展詞彙研究視角
    詞彙類型學是詞彙學的跨語言和類型學分支,其研究目標是揭示不同語言詞彙系統在語義層面的共性與個性。目前語音、形態和句法領域的類型學研究已取得較多進展,詞彙領域的類型學研究卻發展緩慢。很多學者質疑詞彙跨語言比較的可能性,認為不同語言的詞彙系統內部成員眾多、異質性極強,因此詞彙似乎為特定語言所特有,屬於語言中不可比的成分。然而,近十餘年來興起的詞彙類型學對這一理念提出挑戰。詞彙類型學家通過跨語言比較發現,不同語言詞彙系統對特定概念域的編碼模式、詞義之間的關聯模式以及演變路徑存在共性特徵和類型差異,通過類型學視野可以解釋人類語言詞彙變異的跨語言限制,揭示語言多樣性背後的系統性。
  • 《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在西安舉行
    7月28日,西北大學出版社聯合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在西安舉行。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陝西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程寧博,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孫國華,叢書中方主編李浩教授,日方主編松原朗教授同來自中日兩國學術界、出版界的代表50餘人出席新書發布會。
  • 英語詞彙:農業(1)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詞彙:農業(1) 2011-10-17 18:13 來源:新東方論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