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古人謀生的農業百科全書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賈思勰是北魏時期的農業科學家,他創作了劃時代的農書——《齊民要術》。史書中沒有對賈思勰的生平進行記載,所以我們對他生平的了解非常少,只能從《齊民要術》的署名「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這十個字中,確切地知道他曾經做過北魏高陽郡,也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太守。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信息都是靠學者考證得來。學者們通過考證,認為賈思勰出生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是山東益郡,也就是今天山東省壽光縣人。

賈思勰經歷了北魏的衰落,認為農業非常重要,是經濟的基礎。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他「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也就是從經書傳記、民間歌謠中總結前人的生產經驗,又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並通過自己的實踐,寫成了《齊民要術》。「齊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要術」指的是謀生的重要方法,所以,《齊民要術》這部書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賈思勰為百姓的生存總結出來的一些生產和生活的技術、經驗。

《齊民要術》全書十卷,九十二篇,十一萬多字,這部書「起自耕農,終於醯醢」從耕田務農開始,到釀造醬醋結束,內容包括田地的耕作、施肥技術;種子的選取與收藏;谷、黍、粱、豆、麥等糧食作物,以及各種蔬菜瓜果、花草林木的栽培種植經驗;牛、馬、驢、羊、豬等各種家畜,鵝、鴨、雞等家禽,以及魚等的飼養技術和疾病防治;還有酒,醬、醋、豆豉等各種調料,肉脯、飴糖等的製作;還包括食品烹飪、加工,筆墨、膠等的製作,總之就像賈思勰所說「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也就是凡是對人們生計有用的技術,賈思勰都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所以這部書也往往被稱為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包含了賈思勰重要的生產理論,即強調在農業生產中要重視「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就是認為農業生產要按照不同的季節、氣候、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來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所謂「地利」就是指要考察土壤的質量,根據土地的情況來種植適宜的農作物,進行合理的布局和管理;「人和」就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順天時,量地利」,才能既節省人力,糧食收穫又多。反過來,如果違反自然規律,就會勞而不獲。同時賈思勰也認為,比起天時和地利,人在耕作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要人精耕細作,辛勤勞動,那麼即使遇到水災或旱災,也能獲得豐收。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保障農業生產,是戰國農家的主要思想之一,賈思勰將天時、地利、人和綜合起來考慮,並且突出人力的作用,這不僅是對戰國農家思想的傳承,也對後世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

《齊民要術》更多的是關於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記載,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較為發達。許多技術不僅比漢代進步了許多,而且即使在現代也還具有很高的價值。例如,它主張不要在同一塊土地上連年種植同一種糧食作物,因為這樣容易引起土地養分的損耗和病蟲害的蔓延。這比之前提倡的休耕法,有了一定的發展;又比如它還非常詳細地介紹了果樹的嫁接法,認為比起用種子培育出來的果樹,採用嫁接法可以使果樹提前結果;還有在家畜飼養方面,賈思勰所記載的如何選種,以及家畜的繁殖、管理、疾病防治等各項措施,都非常詳細。書中的很多農業知識,即使是以現代化科學的眼光來判斷,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

總的說來,《齊民要術》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公元6世紀以前先民所累積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業的發展水平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對後世的農業技術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後世許多農書,比如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清代的《授時通考》都汲取了《齊民要術》中的成果。(陳靜)

相關焦點

  • 新書|李潤生《〈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統研究》
    》農業詞彙提取第一節 系聯法的邏輯依據與哲學基礎一、系聯法的邏輯依據二、系聯法的哲學基礎三、運用系聯法容易出現的謬誤第二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聯的單位與條例一、農業詞彙系聯的單位二、農業詞彙系聯的條例:上下文語境中詞語之間的意義關係第三節 《齊民要術》農業詞彙系聯的起點與步驟
  • 《齊民要術》早就告訴你答案啦!
    最早完整記錄醬油工藝的是綜合性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書中記載的「醬清」、「豆醬清」,就是以黑豆為原料,進行古法製作而成的醬油前身,由此可見,黑豆醬油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是如何釀造黑豆醬油的,怎樣釀造醬油質量最好,讓我們循著古人的步伐,深入了解!
  • 看《齊民要術》揭真理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產物,由高陽郡的太守賈思勰編著的,該書不僅是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古書」,同時,還是我國目前現存比較完整的「農書」。從字面意去了解「齊民要術」意思就是:指導人民,改善生活水平,提供方式,因為「齊民」即是使人民豐衣足食,而「要術」則是重要的方法。
  • 古人吃生魚片使用「金齏」調料:白梅橘皮等製成
    生魚片的調料與搭配原理就是中國古人最偉大的「主動」發明之一。  春天吃生魚片要用蔥姜等製成的醬汁、夏天是白梅蒜醬汁、秋天則用芥子汁(芥末汁)、冬天蘸的則是橘蒜醬汁,這些都是古人隨著時令節氣以及物質條件不斷變化而研發的不同的生魚片蘸料品種。  只是,今天的我們已經沒有這個口福了。
  • 誕生於明代的農學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古代社會重視農業發展,關於農耕知識的總結歷朝歷代都有進行。明代中後期,有一位朝廷官員叫徐光啟,他總結歷代農學知識,編纂出一部農學百科全書。這部書叫《農政全書》,其中包含「農政」措施和農耕技術兩部分內容。《農政全書》是繼《齊民要術》之後最重要農學專著。
  • 明朝末年,政治家裡面的科學家,其著作被視為農業生產百科全書!
    其實不然,在明朝末年,就有一位為官,而且官職還不低的人編寫了一本書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著作,即為《農政全書》,可謂農業生產百科全書!圖片截圖於網絡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徐光啟,明朝政府大員,曾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 麵食的前世與今生:古人是如何製作麵食並食用的?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遠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小麥並以此為食。同樣是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石磨盤和杵臼,這兩樣器具可以幫助我們的祖先把小麥變成粉末,也就是麵粉。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口不斷的增多,為了增加糧食的產量,石磨、風車、連轉磨等新型糧食加工機械讓小麥變成麵粉的步驟不斷精細化,從而讓古人吃上較為精細的食物——麵粉。既然有了麵粉,就有相應的食譜出現。早期的麵食可以歸結為兩個字:糗和酏(yǐ)。糗和現今的意思大不相同。
  • 古人為何稱魚膠為「救命膠」?
    古人對魚膠的推崇養生並不是近代才興起的文化,而是從古代開始。自古以來,永生一直是人類虛幻卻又無法停止的追求,女人為了美麗容顏常駐,而男人更是為了能坐穩權利和富貴,但是人終究難逃疾病和老去。在我國,魚膠有著悠久的歷史,追溯到1600多年前,北魏十分著名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漢武帝食用魚膠的記載。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農書。唐代武則天時撰寫的《兆人本業》是我國第一部官修農書,陸羽的《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宋代編撰了《授時要錄》《大農孝經》等官修農書,其中的《陳旉農書》是現存最早反映江南農業生產的區域性農書,《蠶經》是專門研究蠶桑的農書。南宋時還出現過描繪農業生產過程的《耕織圖》。
  • 徐光啟研究中西方農業科學,編寫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因為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就說:」既然有這樣好的書,你又願意指教,不管怎麼困難,我也要把它翻譯出來。「從那以後,徐光啟每天下午都會離開翰林院,趕到利瑪竇那兒去,跟利瑪竇一起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手寫翻譯。在當時還沒有人翻譯過外國的數學著作。他們要把原著翻譯的準確,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古人用什麼洗衣服
    據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野外燒烤時偶然發現,汙垢沾到衣物上加入灰料搓洗一番,再浸泡洗滌,效果更佳。基於這種生活經驗,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把附著在山羊皮下的脂肪和燒烤後留下的炭灰攪拌在一起製作出了洗滌劑,這便是肥皂的雛形。
  • 為什麼說《天工開物》是百科全書,它到底記載了哪些厲害的東西?
    這是一部農業與手工業結合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它還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裡面介紹了許多平常都可以看到的物體製作方法,例如:陶瓷,紡織,製鹽等等,裡面詳細介紹了,現在你去學,有著的東西還是可以做出來的。它還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 中國餐制的演變,看古人的「早餐吃好」,都吃些什麼呢?
    ▲早餐我們先大概來看一下古代餐制的變化。也就是說饔食和飧食是有主次之分的,前者是現做的熟食,後者是饔食的再加工,說明古人很重視饔食,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就已經很重視早餐的食用了。▲粥首先『粥』是一種很早就出現的一種飲食,大概已有四千年的傳統。
  • 古人怎麼種水稻的?一開始就是水田嗎?有沒有育種,分秧,插秧?植株...
    X 古人怎麼種水稻的最開始是沒有育種和分秧的,水稻浸種催芽的記載最早見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移栽最早見於東漢崔寔《四民月令》。禾是古代對糧食作物的統稱,鋤禾日當午裡的「禾」既可以指粟也可以指稻,這首詩出自李紳的《憫農》之二,第一首詩裡說的是「春種一粒粟」,所以有可能是指的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