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醫學典籍歌訣類作品探論

2021-02-07 善本古籍


中醫文獻是傳統醫學知識的載體,既具有科學性、技術性,又包含了深厚的傳統哲學思想,從科學與哲學的角度研究中醫文獻,在學科分類上應該屬於中醫學和中哲史的範疇。但人們已經注意到中醫文獻特有的文體特徵和文學價值:相當一部分中醫文獻其實都是古文、辭賦的手筆,駢體、箴銘之類的韻文寫作也頗為醫家所採用,同時這一領域廣泛出現了歌訣(歌括)體作品,文學色彩濃厚的詩和詞曲也不乏作者。①古代醫學文獻中「類文學」和「文學性」作品數量相當可觀,本文試將其稱之為「醫科文學」。


一、中醫文獻的「類文學形式」與宋代「醫科文學」


用具有表意表音特點的漢語言文字書寫的作品,本質上都具有一定的詩性特質。其實語言的詩性在本體論和存在論上是先於語言的邏輯功能的,這是語言學的一般規律,不獨漢語言如此;而將其用來表達具有生命意義的內容,其詩性就更為內在化了。另外就中國古代醫學來看,其意象思維特徵與文學的形象思維是相通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寄生死之重」的中醫文獻是自然具有某種程度的文學性的。


這一點從《內經·素問》中就能夠感知,其問答形式和文體樣貌頗類似於賦。試讀「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1]「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1]這樣的文筆幾乎可以看作賦文了。後代的醫學文獻以賦命名的很多,即使沒有賦之名,也多受到賦體的影響,而更多的醫學著述,其篇章近似或直接採用散文形式的,就在在皆是了。


《內經》的問答形式揭示出傳統醫學文獻實用性的特質,也多為後人採用。宋代周無所住撰《金丹直指》有《或問》篇,是典型的養生問答,明代汪機的《針灸問對》則是專題性問答。胡濙《衛生簡易方·治蟲蟻》(又方)記載:「清明日用熨鬥內著火炒棗子,於臥帳內上下令煙出。令一人問:『炒甚的』?答云:『炒狗蚤』。七問七答,則狗蚤不生。」其「七問七答」更是「經典化」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出從《莊子·外篇·秋水》河伯與北海若的七問七答到佛教、道教文獻中大量的類似形式對傳統醫學有很大影響。


當然與賦、散文相比,齊言詩歌(或非齊言歌謠)更具有記憶、誦讀的優勢。至遲到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已注意採用「方歌」的形式了,這可以看作歌訣進入醫學典籍的標誌。《全唐詩》卷881錄載佚名(一作高供奉)題為《本草採萍時日歌》:「不在山,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丸,鐵幞頭上也出汗。」②這首詩是歌謠體,內容與一般方歌或後代的湯頭歌不同,是醫與藥兩者的結合,既具有一定的醫療針對性,也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唐代民間這類歌訣(謠)應該比較流行,惜保存至今的不多。李約瑟曾經指出:「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2]287從傳統醫學來看,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期,恰恰也是醫學歌訣高產出的時代。北宋許叔微有《傷寒百證歌》以七言歌行形式按症類證,闡發《傷寒論》之精微;南宋醫家崔嘉彥曾撰《脈訣》(又名《崔真人脈訣》《紫虛脈訣》),以四言歌訣形式闡述脈理,凡660句2640言。其後李杲有方歌268首,影響都很大。文天祥曾記述王朝弼作醫方《金匱歌》「發念取諸醫書研精探索」而「久之無不通貫,辨證察脈,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傴僂承蜩,因自撰為方劑,括為歌詩」,自道「吾平生精神,盡在此矣」。[3]224文氏為其《金匱歌》作序,對其鄉先輩確是具有理解之同情。


宋代堪稱「醫科文學」興盛的時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與士大夫階層普遍重視生命攝養有關,同時也與整個社會對作為職業和事業的「醫科」的觀念轉變有關。③唐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4]48,「朝野士庶鹹恥醫術之名」[5]序。而宋代「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與疾病,謂之『儒醫』」[6]2878-2879。北宋政和年間朝廷改定醫官名目,使儒醫的地位得到提升。這種改變從表面上看是官僚體系制度化的作用,而背後則是入宋以來越來越普遍的「儒而知醫」風氣的推動。葉廷琯《鷗陂漁話》卷一云:「宋士大夫類通醫理,好集方書,如今時所傳蘇、沈良方最著,抑或見之所撰書中。我祖石林先生《避暑錄話》曾載數條,至今有傳其法而活人者。偶見張介賓《景嶽全書》載一方名《遊山方》,雲治心脾痛此藥極奇。」④這是宋代葉夢得的裔孫對先祖事跡的記載,但絕非家族私見,清代陸錫熊等亦同樣論到:「宋士大夫類通醫理,而軾與括尤博洽多聞。其所徵引,於病證治驗,皆詳著其狀,確鑿可據。」⑤


宋代文人中「類通醫理」者甚多,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在醫家病案所用方劑中有「王荊公偏頭痛方」(佚名《蘇沈內翰良方》)和「王荊公妙香散」(葉天士《臨證指南》),故知王安石對醫道頗為熟知。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五曾記載「子厚知醫,亦喜談命,診康節脈曰:『先生之疾無慮』」[7]160,由此可知張載(子厚)乃亦儒亦醫。試讀歐陽修《刪正黃庭經序》、司馬光《醫問》、蘇軾《求醫診脈》、沈括《良方自序》、鄭樵《本草成書》及《本草外類》、洪遵《洪氏集驗方》、陸遊《陸氏續集驗方》、蒲虔貫《保生要錄》等,足見宋代文人通曉醫學知識,達到了相當專業的程度;而曾為翰林學士的許叔微精研醫學而成一代名醫,更是突出的典型。


正由於宋代文人通曉醫藥知識,在文學創作中往往作為意象或語典使用,產生了很多「藥名」詩詞作品,如黃庭堅作《藥名詩奉送楊十三子問省親清江》:


楊侯濟北使君子,幕府從容理文史。府中無事吏早休,陟釐秋兔寫銀鉤。駝峰桂蠹樽酒綠,樗蒲黃昏喚燒燭。天南星移醉不歸,愛君清如寒水玉。葳蕤韭蕎煮餅香,別筵君當歸故鄉。諸公為子空青眼,天門東邊虛薦章。為言同列當推轂,豈有妒婦反專房。射工含沙幸人過,水章獨搖能腐腸。山風轟轟虎鬚怒,千金之子戒垂堂。壽親頰如木丹色,胡麻炊飯玉為漿。婆娑石上舞林影,付與一世專雌黃。寂寥吾意立奴會,可忍冬花不盡觴。春陰滿地膚生粟,琵琶催醉喧啄木。豔歌驚落梁上塵,桃葉桃根斷腸曲。高帆駕天衝水花,灣頭東風轉柁牙。飛廉吹盡別時雨,江愁新月夜明沙。[8]1226


從首句「使君子」、次句「從容」(取蓯蓉的諧音),到詩末的「飛廉」「夜明沙」(沙通砂),每句都巧妙地使用藥名,而「梁上塵」「斷腸」(草)鑲嵌之不著痕跡,藥名的意義已經完全內化為詩意了。陳亞曾填過一闋為時人稱道的閨怨詞《生查子·藥名閨情》:「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檳榔讀。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何時菊花開?猶有回鄉風。」十一個藥名前後呼應,意象勾連,文氣潛轉,將閨婦思夫之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深切動人。


辛棄疾也寫過藥名詞,如《定風波》(用藥名招馬荀仲遊雨巖):「山路風來草木香,雨餘涼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風月費篇章。孤負尋常山簡醉,獨自,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只甘松竹共悽涼。」(再和前韻):「仄月高寒水石鄉,倚空青碧對禪房。白髮自憐心似鐵,風月,使君子細與平章。已判生涯筇竹杖,來往,卻慚沙鳥笑人忙。便好剩留黃絹句,誰賦?銀鉤小草晚天涼。」詞中嵌入了近二十種藥名,其中明用的有木香、寒水石、空青、使君子、銀鉤、遠志(別名小草)等;以諧音、雙關手法暗用的有禹餘糧(雨餘涼)、梔子(知子)、紫草(子草)、海藻(早)、吳萸(吾已)、蓮心(憐心)、蠶砂(慚沙)等。進一步看,在字詞前後之間還複合鑲嵌了石膏、防風、常山、甘松、硫磺(留黃)。作者對藥名之熟悉的程度令人嘆服,而以藥名來表達詞意、心情,已臻圓融無間的境界。顯然原本帶有文字娛樂性質的藥名詩詞寫作,已經進入了文學創作空間,成為一種精緻的意象性、藝術性思維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醫學知識相當普遍地為文人所熟知,而「醫學文學」較前代增加了更多的審美內涵,具有一定的典範意義了。


二、劉信甫其人及所存錄之醫藥歌訣


宋代「醫學文學」是一個涵蓋面較廣的概念,它不僅體現在士林階層的創作中,也體現在較為龐大的醫家群體的寫作中;不僅包含運用一定醫藥知識的各類文體作品,也包含具有文學性的醫案醫話、圖像解讀;不僅涉及「儒而知醫」的文學事件,也涉及「醫而能文」的審美活動。因此,對「醫學文學」的考察就不應局限於文人的別集,也應面向醫學著作,而後者可能正是一個「醫學文學」的豐富礦藏區。


之所以產生上述想法,與近期因偶然的機緣接觸到宋代劉信甫著《活人事證方》(前集)與《活人事證方後集》有關⑥。在劉氏書中存錄了醫藥歌訣,凡23題,26首,以《活人事證方》(前集)記載為多。總體上來看,這些歌訣是為臨床醫療而作的,具有鮮明的實用性,但寫作技巧與審美特徵亦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些「類於詩」,有些則完全可稱為「詩」了。


這裡首先要對劉信甫其人及所著醫書先略加介紹。《活人事證方》(前集)、《活人事證方後集》各二十卷。關於作者的生平情況,相關文獻記載實在不多,所幸《前集》有作者《自序》提供了一些信息:


餘幼習儒醫,長遊海外。凡用藥救人取效者,及秘傳妙方,隨手抄錄,集成部帙,分為門類,計二十餘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證,皆可取信於人。並系已試經效之方,為諸方之祖。不私於己,以廣其傳,庶使此方以活天下也。桃溪居士劉信甫編。


該書另有葉棠伯所作序:


桃溪居士劉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屢擯名場而壯志弗就,乃斂活國之手,而為活人之謀。既而思之,囊有妙劑,僅可以濟一隅,曷若鳩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為博也。於是此書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證以成效,欲使觀者有據,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嘗怪世之庸醫,未必得周官十全之術,設或遇人危篤之疾,反欲自珍其藥,以為要利之媒,貪心未厭。雖匕劑而不輕試,尚何望其以秘訣而授人哉!斯人也,其不為孫思邈之罪人者,幾希矣。正爾傷夫醫道之趨薄,而深有感於劉君之近厚,此所以伻來謁序而不敢辭。時嘉定丙子臘月朔旦,從政郎新監行在惠民和劑局葉麟之棠伯書。


《活人事證方後集》總題下有無名氏的簡短引言:


是書前集,盛行於世,第限方之未全。今再求到桃溪劉居士編集常用已效之方,約計一千餘道,分門析類。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證之,使用者無疑,服者必效。此方誠可活天下也。幸詳鑑。


綜合兩書序引及跋文以及南宋陳衍《寶慶本草折衷》的簡略記載,可略知劉氏名為劉明之,字信甫,一字信父,以字行;裡籍為桃溪(今福建龍巖市),世稱桃溪居士;其生活年代大約為南宋淳熙至嘉定間。他幼習儒醫,曾有場屋屢挫、無緣登第的經歷,因壯志難就,乃將經邦濟世之志轉為以醫活人之謀。遠近交遊,結交甚廣,甚喜鑽研草藥,在前人基礎上編纂《新編類要圖注本草》四十二卷,以類相聚,草木魚蟲,圖色頗詳,藥性製法,標列瞭然。在南宋,對《本草》之學加以豐富、拓展者,劉氏的貢獻是很突出的。


拋卻仕途追求,意味著信甫由「儒」入「醫」了,以後便長期痴心於醫道,各處探求方藥,凡聞秘傳妙方,皆隨手抄錄。他根據臨床經驗,精選良方輯成《活人事證方》(前集)二十卷,於嘉定九年(1216)由友人葉棠伯作序梓印。劉氏此書搜集醫藥資料極為豐富,編成之後即盛行於世。此後他對社會不同階層流傳的藥方仍孜孜以求,日積月累,收集復多,故續編《活人事證方後集》二十卷。《後集》一如《前集》,「每方各有事件引證,皆可取信於人」。《後集》是什麼時候成集的,這一問題很難確知,但陳衍在寶慶年間編纂的《寶慶本草折衷》中唯錄《活人事證方》而未提及《後集》,就此來看,劉氏兩書相距時間必在十年以上。⑦


需要說明的是,《活人事證方》前後兩集雖非同時之作,但編撰框架基本相同,且注意到臨床醫治的各個方面,使知識覆蓋趨於全面。日本丹波元簡(1755-1810)在介紹《活人事證方》時已經注意到其中收錄了詩歌,他說該書「二十卷,目錄及藥性歌一卷。宋桃溪居士劉信甫撰。凡二十門,每方各有事件引證,蓋許白沙《本事》之流亞也」⑧。對於「每方各有事件引證」之中還見有一些歌訣,他沒有專門指出,或以此為習見之現象。


茲將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前後集)中的歌訣以卷次先後綜錄如下(少數已可考定為唐詩者不錄):


(一)《藥性相反歌》其一:貝母半夏並瓜蔞,白蘞白芨反烏頭。細辛狼毒五參輩,偏與蔾蘆結冤讎。其二:大戟芫花兼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記取歌中十八反,莫使同行真箇好。


(二)《藥性相妨歌》:古典先賢說藥方,先須知取性平剛。不曉只便相同使,令人服了便乖張。


(三)《六陳歌》:陳皮還須要百年,麻黃千載始堪憐。地黃數載橫叉者,不過三年力不全。醫家只用新荊芥,木賊從來皆用鮮。芫花本是陰家藥,不怕如塵黑似煙。此是六陳君記取,會者人間作地仙。後章別有十八反,一一分明說與賢。


(四)《十八反歌》:硫磺本是火之精,樸硝一見便伶俜。水銀不是逢砒藥,狼毒莫遇蜜陀僧。巴豆性氣最為上,愛苦牽牛不順情。丁香莫共鬱金用,牙硝不與京三稜。川烏草烏休用犀,人參不得見靈脂。官桂善能調理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順,炮炙辛勤要細微。(以上五首見《活人事證方》總題下首列)


(五)《浮萍》: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浮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痾,採時須是七月半。選是癱風與大風,鐵幞頭上也出汗。(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一《諸風門》)


(六)《傷寒詩》:凡論傷寒者,先須有定名。陽經多體熱,陰證少頭疼。了了心中印,搖搖指下明。補陽須是熟,利藥不嫌生。百問真條貫,千金作典刑。前賢思濟世,著論列仙經。(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一《傷寒門》)


(七)《青娥圓》:十年辛苦走邊隅,造化工夫信不虛。奪得風光歸掌內,青娥不笑白髭鬚。(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五《補益門》)


(八)《神仙不老圓》:不老仙方功效殊,駐顏全不費工夫。人參牛膝川巴戟,蜀地當歸杜仲俱。一味地黃生熟用,菟絲柏子石菖蒲。更添枸杞皮兼子,細末蜜圓梧子如。早午臨眠三次服,鹽湯溫酒任君須。忌餐三白並諸血,能使須烏髮亦烏。(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五《補益門》)


(九)《三仙丹又名長壽圓》:一烏二朮三茴香,久服令人壽命長。善治耳聾並眼暗,尤能補腎與膀胱。順氣搜風輕腰膝,駐顏活血鬢難蒼。空心溫酒鹽湯下,誰知凡世有仙方。(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五《補益門》)


(十)《盧醫周鼎集歌》:蚖班水蛭地膽蠱,烏頭附子配天雄。躑躅野葛螻蛄類,烏喙側子及虻蟲。牛黃水銀並巴豆,大戟蛇退共蜈蚣。牛膝藜蘆加薏苡,金石錫粉對雌雄。牙樸芒硝牡丹桂,蜥蜴飛生更蟅蟲。代赭蚱蟬胡腦麝,芫花薇蘅草三稜。槐子牽牛並皂莢,桃子蠐螬和茅根。欓根碙砂與乾漆,亭長溲流菵草中。瞿麥蕳茹蟹爪甲,蝟皮鬼箭赤頭紅。馬刀石蠶衣魚等,半夏天南通草同。乾薑蒜雞及鴨子,驢馬兔肉不須供。切記婦人產前用,此歌宜記在胸中。(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六《婦人諸疾門》總論)


(十一)《手拈散》: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酒調三兩錢,一似手拈卻。(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七《脾胃門》)


(十二)《服駐車圓法》:暑毒在脾,溼氣在腳。不洩即痢,不痢即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九《瀉痢門》)


(十三)《治吹奶》:婦人吹奶藥婁羅,皂莢燒灰蛤粉和。熱酒一盃調八字,手揉即散笑呵呵。(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十五《癰疽門》)


(十四)《又方接骨散》:半兩青銅火裡飛,卻將醋淬最為奇,更添乳沒並香麝,能接殘生續斷肢。(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十七《補損門》)


(十五)《治傷敗消渴詩》:消渴消中消腎病,三焦五臟皆虛熱。惟有膀胱冷似水,朝晚飲水無休歇。小便日夜罕見行,骨慘容焦心肺裂。炙內熱酒為根本,醉後色慾無時節。飲食吃食日加多,肌骨精髓轉枯竭。小便洩利甜如蜜,口苦喉幹舌如血。人能將理及良醫,看取妙方為一絕。(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十九《消渴門》總論)


(十六)《驅蚊詩三首》其一:夜明砂與海金砂,二味和同苦楝花。每到黃昏燒一捻,蚊蟲飛去別人家。其二:木鱉葇香分兩停,雄黃少許也須秤。每到黃昏燒一炷,安床高枕至天明。其三:萍樸楝活芎,天仙朮最雄。搗羅如香爇,一夢見周公。(以上三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二十《通類》)


(十七)《染髭發方》:秘傳海上神仙訣,妙奪人間造化機。白髮變成黑髮去,晚年化作少年歸。(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二十《通類》)


(十八)《服椒法歌》:青城山老人,服椒得妙訣。年過九十餘,貌不類期耋,再拜而請之,忻然為我說。蜀椒二斤淨,解鹽六兩潔。糝鹽慢火燒,煮透滾菊末。初服十五圓,早晚不可輟。每月漸漸增,累之至二百。鹽酒或鹽湯,任君意所啜。服及半年間,胸膈微覺塞。每日退十圓,還至五十粒。俟其無礙時,數服如前日。常令氣燻蒸,否則前功失。飲食蔬果等,並無所忌節。一年效即見,容顏頓悅澤。目明而耳聰,須烏而發黑。補腎輕腰身,固氣益精血。椒溫鹽亦溫,菊性去煩熱。四旬乃可服,服之幸無忽。逮至數十年,功與造化埒。耐老更延年,不知幾歲月。嗜欲若能忘,其效尤卓絕。我欲世人安,作歌故忉怛。(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卷二十《通類》)


(十九)《卓劍丹》:一烏二木三茴香,久服令人壽命長。但是食中無所忌,早辰三七用鹽湯。(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後集》卷四《白濁門》)


(二十)《神仙齒藥方》: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荷葉剪心用)。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細將來使最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後集》卷十七《口齒門》)


(二十一)《治痘瘡黑陷歌》:未先五日顫如寒,不覺生驚又似癇。心熱又同蚊子齧,眼睛赤色臉紅鮮。發豎手心如火熱,更兼睡裡作狂言。躁熱嫌人撥手睡,又加氣急喘相連。須知此候先宜表,遲卻流得入髒間。若得神仙真妙訣,定須七日自然安。(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後集》卷十七《疹痘門》)


(二十二):《煎窗油法》:桐三麻四不須煎,百粒蓖麻細細研。定粉一錢相合和,太陽相射便光鮮。(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後集》卷十九《雜方》)


(二十三)《可惜歌》:可惜許,可惜許,可惜元陽宮無主。一點既隨濃色妒,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屍喜,七魄怒,血敗氣衰將何補。尺宅丹田屬別人,玉爐丹灶阿誰主。勸世人,休慕色,慕色貪淫終無益。一神去後百神離,百神去後人不知。幾度待說說不得,臨臨下口洩天機。(以上一首見《活人事證方後集》卷二十《修養門》)


這裡將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前後集)中的歌訣抄錄下來,可以見出其數量是較為可觀的。這對展開進一步討論比較方便,同時可以為研究宋代詩歌總集編纂(及其補遺)工作提供一些可資參考的史料。相信其中有一些已經為相關學者所注意,有一部分或尚在視野之外;即使部分已經為人們所注意的作品,《活人事證方》(前後集)之文本也有重要的校勘價值。


三、《活人事證方》(前後集)歌訣的來源與特點


《活人事證方》(前集)與《活人事證方後集》中的歌訣,具有「類文學」形式,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文學性較為明顯,可以歸為詩歌。從全書驗方基本皆取之於當時醫書成方和民間秘方這個特徵來看,這些歌訣應主要為宋代流傳的作品。其中是否有劉信甫本人的創作,因為缺少文獻佐證,還很難做結論。根據他「自幼習儒」後「屢摒名場」的經歷,可以知道他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滋育,也應熟悉科舉應試中寫作詩賦的要求。故大致可以推測,這兩部書中的一些近體詩除出處明確者外,其他或與劉信甫有一定的寫作關聯;另一些屬於古體詩範圍的作品,除註明出處的以外,其他可能多為尋方時抄錄;尚有一些方歌類作品,則應屬於那個時代民間醫藥界的公共知識。當然,實際情況到底是比我們想像得簡單些,還是更為複雜些,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以下我們從中選擇一些作品做一些探討,大致可以看出其來源。為方便起見,只分「近體詩」與「其他」兩類:


(一)近體詩作品


《青娥圓》(前列第7題):《活人事證方》卷五《補益門》載:「青娥圓,治腎氣虛弱,腰痛,俛仰不利,秘精。大益陽事。老人服此,顏色還童;少年服此,行步如飛。此方乃趙進道於廣州太守於番人處得之,久服大有神效。遂作詩一絕以紀其功,云云。」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在其醫著中曾有「息城酒監趙進道,病腰痛」的記載[9]43,從「青娥圓」有治「腰痛,俛仰不利」來看,此方當為趙進道所藏,此詩亦為趙氏之作。雖然詩中「魚」「虞」通押,未嚴格用韻,但顯然這屬於絕句作品。全詩寫得相當靈動,「青娥不笑白髭鬚」一句,活用「青娥」藥名,與「白髭鬚」老人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治吹奶》(前列第13題):吹奶,或稱吹乳,即乳癰證。該書條目主要即此四句,其後只有一句說明性的話「上加乳香少許尤佳」。這是一首歌謠,但平仄格式基本符合絕句的要求。此詩已見早於劉信甫的南宋醫家王璆所著《是齋百一選方》,文字基本相同,唯「一盃」作「一盞」。然「盞」為仄聲,不合律。稍晚於劉氏的金代張璧《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中亦載此詩,四句為「婦人吹奶意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須用揉散笑呵呵。」首句與末句與劉信甫所錄不同,不是同一來源,或有所改動。金代《張子和醫藥全書》在《治婦人吹奶》條下載「又方」:「以皂莢燒灰蛤粉和,熱酒將來調數字,下得喉嚨笑呵呵。」文字差別很大,應該也是以當時流傳的醫謠為基礎抄錄的。這說明《活人事證方》中的這首詩在南宋時代為南北醫家所普遍熟知,蓋非劉氏所作。


《又方接骨散》(前列第14題):《活人事證方》卷十七《補損門》載:「治打撲傷損。半兩古老錢,用火煅,醋內淬數過,入沒藥、乳香等,入麝香少許。每服一字,用淡薑湯調服下,不拘時候,云云。」四句雖「支」「微」鄰韻通押,但平仄韻律相當嚴謹,是一首絕句。前三句基本概括了藥方名下作者所敘述的內容,末句道明所治和效果。全詩平平道來,簡明易懂。明人朱橚等編《普濟方》卷三百十中錄有此詩,文字相同。該書「打撲損傷筋骨」部分主要取自宋代朱端章輯、徐安國補訂之《衛生家寶方》。朱端章為劉信甫的前輩醫家,該醫著刊行於淳熙十一年(1184),比《活人事證方》早出,劉氏蓋輯錄於此書。


《驅蚊詩三首》(前列第16題):《活人事證方》卷二十《通類》之《治蚊蚋方》云:「翼日掛帳,無蚊子。闢蚊子呪曰:天地太清,日月太陽,陰陽太和,急急如律令。勅!面太陰念七遍,吸氣吹燈,草上點之。云云。」這三首驅蚊詩不僅有方藥、劑量、用法,每首詩的最後都提及驅蚊效果,其平仄用韻、音步節奏都基本符合五七言絕句的要求,朗朗上口,很可能是與上述闢蚊子呪並用的。但這三首詩原本是否就是一組作品,出於同一作者之手,是大可懷疑的。北宋著名藏書家溫革《分門瑣碎錄》之《蚊蟲》錄有前兩首,未錄第三首。明人胡濙的《衛生簡易方》中將《驅蚊詩》其一作為一藥方,其二作為又一藥方(按,文字皆有差異),而且將《闢蚊子呪》也作為一方,未收其三「萍樸楝活芎」一首。據此可知,即使前兩首七言為同一作者,五言一首則當屬另一作者,劉信甫將所見之詩合抄一處,便於使用而已。


《神仙齒藥方》(前列第20題):《活人事證方後集》卷十七《口齒門》錄此詩題下注「西嶽蓮花峰神傳」。名為「神仙方」,其出處就帶有神奇的傳說了。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記載:「文瑩丙午歲訪辰帥張不疑師正,時不疑方五十,齒已疏搖,咀嚼頗艱。後熙寧丁巳,不疑帥鼎,復見招,為武陵之遊,凡巨臠大胾,利若刀截,已六十二矣。餘怪而詰焉,曰:『得藥固之』。時餘滿口搖落,危若懸蒂,謾以此藥試之,輒爾再固。因求此方以療病齒者。凡用之皆效。題曰《西華嶽蓮花峰神傳齒藥方》,序曰:『元亨在天聖中,結道友登嶽頂,齋宿祈祠方已,遍遊三峰,酌太上泉,至明星館,於故基下得斷碑數片,仿佛有古文,洗滌而後可辨,讀之,乃《治口齒烏髭藥歌》一首。慮歲月寢久,剝裂不完,遽錄以歸。而後朝之名卿鉅公,訪山中故事,語及者皆傳之,修制以用,其效響應。』歌曰:『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殺將來使最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10]54這顯然是張師正自神其說之詞。南宋張杲《醫說》引南梁劉峻所著《類苑》中歌瑤《西嶽蓮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歌謂: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煞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11]卷四據此知此詩當為唐代以前的作品,原題為《西嶽蓮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張杲《醫說》成於淳熙十六年(1189),比劉氏之著要早,但《活人事證方後集》所載文字與《玉壺清話》及《醫說》皆不盡相同,且在「細辛荷葉要相當」句後注曰「荷葉剪心用」,可能另有出處,或者自己隨手稍加改添。此詩雖然中間兩聯未用對仗,但與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已大致無差了。


(二)其他作品


《藥性相反歌》《藥性相妨歌》《六陳歌》《十八反歌》(前列第1-4題):《活人事證方》目錄下有一個說明:「藥有金石、草木、魚蟲、禽獸等物,其出溫涼寒熱、酸鹹甘苦、有毒無毒、相反相惡之類。切慮《本草》浩繁,卒難檢閱,今將常用藥性四百餘件附於卷首,庶得易於辨藥性也。」為了簡要說明《本草》的藥性和配伍要點,作者在排比「常用藥性四百餘件」之前先列出以上四題歌訣。相關研究者認為,最早記載藥物配伍關係的是《神農本草經》,其中談及藥性有相反、相殺者,該書原著失傳於唐初,所謂「十八反」的說法是五代後蜀韓保生在《蜀本草》中提出的,而宋代早於劉信甫提出「藥相反」問題是王懷隱的《太平聖惠方》。⑨該書內容頗為劉信甫所引用,但王懷隱是用直接敘述的方式而非歌訣,故作為歌訣形式的《十八反》與王懷隱無關。在李杲、張從正的《珍珠囊藥性賦》卷二載有《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和《六陳歌》,其中《十八反歌》與《六陳歌》與劉信甫所錄全不相同,《十九畏歌》則與劉氏《十八反歌》基本一致,文字稍有差異。李杲與張從正為金代醫家,其書晚於《活人事證方》面世,故劉信甫不會取之於李、張二氏。陳衍於寶慶三年(1227)完成《寶慶本草折衷》初稿,名為《本草精華》。此時《活人事證方》梓行已經十一年了。在《寶慶本草折衷》中陳衍提到劉信甫其人和《活人事證方》,說明他親眼見過劉氏之書。很有意思的是,他書中的《十九反歌》正是劉氏《藥性相反歌》的翻版,只不過將「記取歌中十八反」一句中的「十八」改成「十九」。因劉氏之書在宋代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幾乎失傳,很少有人知曉,故醫家所津津樂道的《十八反歌》《六陳歌》和《十九畏歌》都是《珍珠囊藥性賦》和《寶慶本草折衷》的文本內容。從現有文獻來看,劉信甫的《藥性相反歌》《藥性相妨歌》《六陳歌》《十八反歌》出現較早,很可能具有一定的原創性。而且從第一首《藥性相反歌》「記取歌中十八反,莫使同行真箇好」句到第三首《六陳歌》「後章別有十八反,一一分明說與賢」句來看,這四首歌訣是一個整體,具有內容的連貫性和形式的勾連遞進。無論從傳統醫學知識闡發或醫科歌訣寫作的角度來看,這一組作品都有重要價值。


《浮萍》(前列第5題):《活人事證方》卷一《諸風門》「去風丹」條下載:「治中風,兼療腳氣、攧撲傷損及胎傷。服過百粒,即為全人。世傳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無人曉。有林靈素者,逐字解辨,乃是治中風方,韻語乃是《浮萍》也。」依其所記,則該詩為北宋開封流傳的一首原刻於石碑上的民間歌謠,林靈素是辨識者,也應即為最初傳播者。實際上這是將唐代《本草採萍時日歌》改寫後的作品,八句之中有四句幾乎相同,所謂「開河掘得石碑,梵書無人曉」,都帶有神秘其方劑的色彩,不足憑信。


《神仙不老圓》(前列第8題):《活人事證方》卷五《補益門》記載:「神仙不老圓,書林陳氏秘傳,金華山張先生烏鬚髮方。服至百日,白者變黃,黃者返黑。又且大能溫養榮衛,補益五臟,調和六府,滋充百脈,潤澤三焦,活血助氣,添精實髓,大有神效。歌曰云雲。」書林陳氏指陳曄,為南宋詞人,裡籍為長樂(今福建境內)。慶元二年(1196)知汀州,慶元四年(1198)為廣東提刑,畢生勤於著述,有《家藏經驗方》等書。在《經驗方》中詳述了他四十九歲時「不勝衰」,後「忽遇金華張先生」,「慨然傳一方」,甚為見效,於是「以其藥品,概括為歌」。[12]卷二二四由此則知,《神仙不老圓》歌訣作者為陳曄。《經驗方》宋代以後散佚,但陳曄與劉信甫同時代,略長於劉信甫,故劉氏得以知曉其方與歌括。他後來編纂《活人事證方後集》時,在卷四《白濁門》中又再次引用了該詩,可見對其藥效體驗之深。


《盧醫周鼎集歌》(前列第10題):此詩置於《活人事證方》卷六《婦人諸疾門》卷首,是認為「孕婦服食藥餌最難禁」,將之「附於卷首,庶得便於服食」。稍早於劉信甫《活人事證方》的朱端章《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卷五中載有此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南總論》卷下記載與朱作大致相同:「產前所忌損動胎氣藥物,盧醫周鼎集以為歌曰云雲。」[13]553但這兩本醫著的文字都與《活人事證方》略有差異,蓋劉氏轉錄中有所改動。


《手拈散》(前列第11題):《活人事證方》卷七《脾胃門》記載該詩本事:「葉石林遊山至一小寺,頗覺齊整,學徒亦眾。問僧所以,仰給者答云:素無常住,亦不苦求於人,只貨數藥以贍,其間獨脾疼藥最行。求方,遂授一詩云雲。」顯然這是葉夢得所獲授詩訣,作者為「某寺僧」。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卷五十四載此事和具體藥方,其中方名為《遊山方》,是就葉氏遊山事跡的概括性表達。


《服駐車圓法》(前列第12題):《活人事證方》卷九《瀉痢門》道其來歷:「虞丞相夢壁間韻語治瀉痢。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洩痢連月。因夢壁間韻語,讀之數遍,其詞曰云雲。」劉氏於此條後特別註明:「出《夷堅志甲集》。」虞丞相,即虞允文。依文意,《服駐車圓法》是虞允文所夢見的一首無名氏題壁詩。


《可惜歌》(前列第23題):此詩當是劉信甫所錄的一首流行於社會的「清修養生」歌訣,在宋鹹淳年間李鵬飛的《三元參贊延壽書》中亦載錄,題作《神仙可惜許歌》。《三元參贊延壽書》乃李氏入元後所作,較《活人事證方後集》成書為遲。但此詩作者當非李氏,或出於較早一些的神仙家著作。


從以上簡略的探考可知,《活人事證方》(前後集)所錄歌訣其中可能有劉氏的作品,有些可能經過劉氏加工潤飾,但絕大多數應是原汁原味的「採集」,這與宋代醫方著作往往為「集驗方」的事理邏輯是一致的。其採集對象以驗方類著作為主,也有道教著作、養生雜記和筆記小說,同時還有醫家傳授,或耳食聽聞者。這與中醫文獻先後承傳、不斷擴展的內在屬性相同,而承傳與擴展的過程也正是「醫科文學」得以介入、逐漸豐富的過程。


總的來看,這些歌訣雖然不乏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發揮藝術想像、達到較為精緻程度、具有一定藝術審美價值之作,但更多的是方劑、配伍、用法、禁忌、療效的有機結合,體現為民間社會要求的實用性、日常生活需要的工具性、非知識階層理解的淺白性。《服駐車圓法》「暑毒在脾,溼氣在腳。不洩即痢,不痢即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被稱為「韻語」,其實句句皆用仄聲韻,讀來容易上口而已。從藝術角度看,質木粗淺,並無多少韻味可言,只能稱之為「歌括」。


關於「歌括」,章炳麟先生因其不講究修辭、缺乏藻採韻味而有所批評。他說:「今詞又失其聲律,而詩尨奇愈甚。考徵之士,睹一器,說一事,則紀之五言,陳數首尾,比於馬醫歌括。」[14]90顯然,他對「馬醫歌括」是很不以為然的,摒棄於藝術殿堂之外。這不僅代表了正統文學觀念,也表達出「尊體以求」的一般的文體意識。


但尚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中國古代有很多應用性的寫作,出於「文人之作」往往被接受和傳播,而出於「馬醫」階層人士的寫作,無論其在社會運行中發揮過怎樣的作用,都不被認同,大多已經湮沒無聞。醫科歌訣因其具有「活人」的基本價值而得以刊行、流傳,已屬幸運,但認知與接受程度很低。其實,古代社會基層社會運行遵循的是「即事是學,即事是道」「百姓日用即道」[15]13,而其所需要的應用性文化,有不少正是出自民間社會。當我們對古代社會之整體進行考察和研究時,應對民間寫作有觀念之理解與同情,「馬醫」階層的實用性寫作不應排除出我們的視野。


應進一步注意的是,事實上參與民間應用文化建設的有不少士林階層人士。僅以宋代醫科歌訣寫作而言,並不都如「馬醫」職業之卑賤,其中頗有「儒醫」,而更多的是「儒而知醫」者。在這個「門檻」較低的寫作空間中,能夠吸引眾多文人投入精力親為之,並普遍讚賞這種活動,是宋代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人文現象。一些理學家提出「知醫為孝」說,認為「事親者不可不知醫」[16]54,並且認為醫理通於文理,這些都構成了文人將醫道從巫術、方技中提升出來的背景;而文學乃至文化的整體俗化,切於日用的哲學理念逐漸顯現,則成為消除貴賤意識的驅動力量。


劉信甫從欲作「活國之手」轉變為矢志「活人之謀」,顯然超越了貴賤的界域,其「活人」與「活天下」相提並論,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儒醫的「天下觀」。理解其「活人」行為的人道精神,領悟其「活天下」的新人文觀,對於我們考察其寫作醫科文學作品,積極收集民間醫藥歌訣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對認識包括醫藥歌訣在內的醫科文學的價值,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四、餘論


「醫科文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含不同類別的文體,其中一些文體的工具性特徵是比較明顯的。如何看待這些具有工具性的文體,文學研究是否應涵蓋這一範疇的知識,審視這方面的作品?這個問題已經逐漸進入學者視野了。其實何謂「文學」,這本身就值得討論。這是一個變動的概念,今人之觀點不同於古人,後人或許也與今人不同。雖然我們不應以古衡今,也不必以今視古,但應該承認文學除了審美功能之外,亦本然地具有某種工具性和應用功能。這種功能體現古代的文明,表徵人文的進步,推助社會的運行。忽視其存在,也許正忽視了歷史上人們精神領域和生活領域的許多真相。


即使從審美的角度而言,當下「在審美文化場內,各種不同的力量相互作用,技術自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技術在審美文化各個方面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它固有的格局和方式」[17]。在古代社會,工具性與審美性同樣不是截然矛盾對立的。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表徵之一即審美文化向各個領域廣泛滲透,其進入醫科範疇是必然的,而醫學也需要人文運化,藉助美感形式以產生更大的效用。「醫科文學」正由此產生,它不斷納入各種文體,包括歌訣在內的多種表現形式使其內涵得到充實。


當然,本文所論及的劉信甫醫著中的歌訣哪些可以在嚴格意義上確定為「詩」,應收進《全宋詩》;哪些屬於前文所說的「類文學」,尚不足以稱為「詩」,《全宋詩》不必收錄,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相關研究者可以進一步裁量、選擇。但相對於已經編成的《全宋詩》和《全宋詩補遺》來說,失收的作家作品也許還較多,所以對相關文獻儘可能地進行一些收集、整理工作,呈現出更多的史料,或許是今天我們應該盡的一份學術責任。


注釋:

①參見譚學林:《中醫文獻文體的分類辨析》,載《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②據陳尚君先生告知,這首詩可能並非唐詩,而為宋人所作。有待進一步考實。

③唐人對民間醫巫尤多不齒,劉禹錫《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中記述道:「愚少多病,猶省為童兒時,夙具襦袴,保姆抱之以如醫巫家。針烙灌餌,咺然啼號。巫嫗輒陽陽滿志,引手直求,竟未知何等方何等藥餌。」參見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29頁。

④轉引自潘殊閒《葉夢得研究》附錄一《葉夢得著述敘錄》,巴蜀書社2007年版,第375頁。

⑤參見段光周等校釋《蘇沈內翰良方校釋》,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

⑥《活人事證方》原無「前集」之名,但《活人事證方後集》續出時有一無名氏引言,稱「是書前集,盛行於時」,則可以將先出之《活人事證方》稱為「前集」。《活人事證方》有日本內閣文庫收藏享和二年(1802)影宋抄本,《活人事證方後集》有日本內閣文庫收藏「元堅」寓目影宋抄本。本文相關文獻史料,皆依據於此。

⑦陳衍於寶慶三年(1227)完成《寶慶本草折衷》之初稿,名為《本草精華》。此時距《活人事證方》二十卷嘉定九年(1216)梓行已經十一年了。《寶慶本草折衷》淳祐八年(1248)定稿,斯時陳氏似仍然未知《活人事證方後集》。

⑧丹波元簡《活人事證方跋》,刊日本內閣文庫藏抄本《活人事證方》卷末。

⑨參見孫文忠:《中藥「十八反」考證》,載《中國藥學年鑑(1980-1982)》,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7頁。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3]文天祥.文天祥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5.

[4]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6]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M].北京:中華書局,1957.

[7]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黃庭堅.山谷詩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張從正.張子和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10]釋文瑩.玉壺清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張杲.醫說[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2]朱橚.普濟方[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許洪.增廣平惠民和劑局方[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14]章太炎.國故論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王艮.王心齋全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6]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宋代醫學典籍歌訣類作品探論——以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前後集)為例
    尤可注意的是,宋代醫學著作中出現了數量可觀的歌訣,南宋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前後集)中即存錄了不少當時流傳的醫歌。其為臨床實用而作的目的性和工具性非常明顯,但寫作技巧與審美特徵亦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些「類於詩」,有些則基本可稱為「詩」了。如何評價宋代包括歌訣在內的「醫科文學」的意義,需要理解宋代「儒而知醫」的文化背景,同時應對民間實用性文學寫作有觀念上的理解與同情。
  • 中醫典籍目錄學
    本書根據有關目錄學的各種著作,收集了我國宋以前的醫學書目1860種,分為《內經》、《難經》、五臟、針灸、婦科、幼科、外科、養生、經方、本草、食經等23類。並介紹了這些醫書的出處、卷處、存佚、作者及序跋、考證等項。書末附有索引。儘管其中仍有個別欠妥之處,但仍不失為研究我國宋以前醫學文獻重要的工具書。現存1936、1944年,滿洲醫科大學鉛印本。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 宋代官家刻書概述
    宋神宗一朝進一步發展到刻印史書、算書、醫書、子書、文集和字書、類書等四部群籍。最初以五代遺留的版片直接刷印,繼之補刻或重刻。經文以外,還遍刻九經之唐人舊疏與宋人新疏。  第三,醫學方面:國子監先後校刻了《太平聖惠方》、《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千金翼方》、《黃帝針經》、《金匱要略》、《補註本草》等古代以來的重要醫學成果。  第四,其它各類著作: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中書門下敕令國子監雕印了《說文解字》,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又雕版《群經音辨》。
  •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浩如煙海的典籍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譯是重要一環。 關鍵詞:典籍翻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作者簡介:   在《辭海》中,典籍被定義為「國家重要的文獻,亦統稱各種典冊、書籍」。浩如煙海的典籍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
  • 【典籍漫談】中醫叢書概說
    中國叢書,始自宋代,盛於明清。        一般認為,現存最早的叢書是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        以後各代多有編纂,比較有名的叢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叢書集成》等。        其中《四庫全書》的部頭之大,堪稱中國古代叢書之最,共收書3500多種。
  • 《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出版
    中醫藥學典籍及內廷醫療經驗記載,可窺見一斑。此次新書的出版發行,對我國傳統醫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一件大有益之舉。據介紹,該書以歷史朝代為經緯,共梳理76部現存原始醫籍,選取40餘位宮廷御醫,探本溯源,深度挖掘其「宮廷淵源」、「內容精要」、「名方名藥」、「臨床運用」、「後世影響」等內容,整理彙編成醫經類、診法類、方書類、本草類、臨證各科類、醫案醫論醫話類、綜合醫書類、針灸推拿類、食療養生類九大部分。
  • 中醫考研 || 364首方劑總結趣記歌訣版(四)
    蠲痺湯(《醫學心悟》)歌訣: 蠲痺湯中乳木香, 羌獨芎艽桂心當;風藤炙草桑枝入, 風寒溼痺法亦良。趣記: 強秦稱雄六國喪, 香儒獨貴四海歸。對照: 羌秦—芎—國桑, 香乳獨桂—海歸。桃紅飲(《類證治裁》)歌訣: 桃紅飲內有麝香, 芎歸靈仙煎煮湯;痺證日久瘀血阻, 瘀化血活自然康。趣記: 窮人想當鮮花。對照: 芎仁香當仙花。308..
  • 新書推薦 | 中醫典籍與文化十講
    就著述立意而論,劉鵬博士的《中醫典籍與文化十講》(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正是衝著葉氏提出的「教事」目標——針對在校大學生中醫藥文化的教化、啟迪而寫的。2020年,他的這本書已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確定為學生公選課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全國中醫藥院校首設的基礎醫學成果進課堂的實踐成果。
  • 針灸歌訣之《靈光賦》
    中國人都知道方劑歌訣是有許許多多的,那麼為了方便記憶,我們的針灸歌訣也是有許多的,像方劑一樣針灸歌訣也分類,它基本可以分為四類:經絡腧穴歌、刺法灸法歌、針灸治療歌、流注針法歌。那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針灸經典歌訣——《靈光賦》。    《靈光賦》的作者不詳,它錄於明代徐鳳《針灸大全》。為何稱以「靈光」為名呢?意在喻此賦猶如珍貴的玉璽,靈光徹天。形容掌握了它,就能解除人的疾患。
  • 那些年背過的醫學口訣:實踐技能內科常見病症歌訣!【已收藏】
    在公眾號菜單欄中:回復888免費領 《6年真題+3年考點》回復666免費領 《2020新版醫考口訣大全》回復012免費領 《中華臨床醫學影像學叢書
  • 醫考必看丨超完整解剖歌訣!
    膝關節歌訣膝關節最複雜,全身關節它最大;內含兩塊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下肢運動很重要,能屈能伸實可誇。跗骨歌訣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後出頭。咽歌訣咽部分三鼻口喉,前壁開口氣食流;上通鼓室下通喉,吞咽閉氣不用愁。醫學之聲 微信公眾號編校。
  •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收錄上起先秦下訖1840年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起過一定作用的科技典籍和其他典籍中的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篇章。該叢書按現代學科分類,分為數學、天文、物理、化學、地學、生物、農學、醫學、技術、綜合以及索引,共計11卷,採用影印形式,保留了科技典籍的原始本來面貌;選用善本,即足本、精本、舊本,包括原稿本、手抄本、木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
  • 《湯頭歌訣》白話解(1)
    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裡、湧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刊印後相應地出現了多種後人續補、增注或改編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本書較為詳明的注釋本。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餘種。
  • 超完整的解剖歌訣,醫學生必看!
    膝關節歌訣膝關節最複雜,全身關節它最大;內含兩塊半月板,前後韌帶相交叉;下肢運動很重要,能屈能伸實可誇。跗骨歌訣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後出頭。尿道歌訣男性尿道長狹彎,女性尿道短直寬。睪丸與卵巢歌訣睪丸外形扁橢圓,兩端兩面兩個緣;分泌激素維性徵,產精產卵子孫延。附件歌訣卵巢輸卵管,二者稱附件;若有罹患時,兩者皆受難。
  • 佛教與文學:「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國際學術研討...
    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與日本大型科研項目「金剛寺所藏典籍的調查與研究」研究團體共同舉辦的「佛教與文學—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學館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佛教典籍與中日佛教文學」。首日的中心議題為「日本金剛寺佛教典籍調查研究」成果公開報告,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對其研究團隊十餘年來所從事的金剛寺所藏佛教典籍研究的豐碩成果進行了展示。
  • 宋代是挖掘不盡的富礦
    宋代是挖掘不盡的富礦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王瑨  2019-03-05   從文化研究角度看,宋代是挖掘不盡的富礦。  書中聚焦的是正史典籍中較少著墨的「小歷史」、生活史、社會史,讀來似有「穿越」之感。
  • 佛教典籍《趙城金藏》將現身北戴河昊天美術館
    「榮名為寶·共鑑經典」第二屆聯展——《古籍善本及唐宋重要佛教典籍大展》海報。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李楠)由榮寶齋、金陵博物館、北戴河昊天美術館、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管理委員會主辦,北戴河新區管理委員會旅遊文化廣電體育局、好萊塢魔法城承辦,敦煌文化網協辦的「榮名為寶·共鑑經典」第二屆聯展——《古籍善本及唐宋重要佛教典籍大展》將於12月12日起在北戴河昊天美術館(北戴河新區濱海新大道與撫南連接線交叉口好萊塢魔法城內)正式開幕(預約觀展熱線:0335
  • 中醫考研 || 364首方劑總結趣記歌訣版(一)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歌訣: 麻杏甘石湯法良, 辛涼宣洩有擅長;邪熱壅閉氣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強。8..六一散(《傷寒直格》)歌訣: 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溼有奇效;益元碧玉與雞蘇, 砂黛薄荷加之好。
  • 必考必背方劑歌訣【下】
    繼續上期內容,為大家帶來備考方劑歌訣     我們的題庫,中醫執業醫師方劑學已正式上線,背著方歌刷著小程序題庫,沒有比這更好的搭配了!三十一、頭痛79.芎芷石膏湯《醫宗金鑑》芎芷石膏金鑑方,川芎白芷石膏羌,菊花藁本共相配,風熱頭痛應審詳。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在中學西傳過程中,傳教士也將我國大量經史子集、文學作品和科技著作翻譯過去。這些翻譯不但促進了西方對東方的了解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而且由於傳教士們特別注重選擇翻譯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原著,因而較好地實現了翻譯的社會價值。以中國農業科技典籍西傳為例。由於在中學西傳之時,受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的很多方面都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