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閒居帶湖,寫一首《踏莎行》,十句話用十典故,充滿了諷刺

2020-12-13 暮城煙雨遙

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被罷官後到上饒帶湖一帶隱居。他在事先修好的房子附近開闢了菜園子和稻田,準備犁田躬耕。閒來無事,又把前人經書中的句子用來填了一首詞。

他刻意把孔夫子的聖人之言,填進「小藝」、「末道」的詞作當中戲說人生。表面上是在諷刺孔子,其實是苦中作樂,進行自嘲。因為他的號是「稼軒」,所以這首詞題為「賦稼軒」。

一、《踏莎行·賦稼軒》賞析

《踏莎行·賦稼軒》——南宋·辛棄疾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詞作意譯:做人懂得進退存亡之道,不失正義就對了。得到君主信任,我就出仕;得不到信任,我就隱居。

退居田園,像樊須一樣,當個農民。以一根橫木作門梁,在簡陋之處安身。每天看著夕陽西下,羊牛結隊歸來,自得其樂。

不要學孔子四處遊說,兜售學問。因為得不到重用,只能黯然離開衛國。途經宋國時,還差一點被桓司馬截殺。結果他只能化裝逃跑,東躲西藏。

像古代的長沮、桀溺二位隱士一樣,各自拿著工具,並肩在田裡勞作不是很好嗎?孔丘先生為什麼不學他們,偏要把自己搞得這樣棲棲遑遑?

本詞上下兩闕共十句,用了十個典故,上闕寫自己歸隱上饒之後,追求的是一種符合聖賢之道的生活。「日之夕矣牛羊下」,頗有一種王維筆下的「夕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味道。

下闕則是通過對孔子當年失意後離開衛國,被人追殺的描寫,來反襯自己歸隱的正確性。最末的幾句,看似對孔子的行為充滿調侃與諷刺,但是事實是奚落那個「一心要從政」的自己。

這一首詞作於淳熙八年,辛棄疾被罷官之初。當時他還不知道,這一次歸耕,是他往後二十多年隱居生涯的開始,因為在朝中的知音和兩任靠山都倒了臺。

辛棄疾的內心已經意識到,他在政治上是孤單的。假如他仍然一意孤行的話,立馬就會和孔子當年一樣,整日棲棲遑遑、甚至像喪家之犬一樣被人追殺,東躲西藏。

於是他時常填詞、寫文章嘲笑自己的「不智」。奈何天性使然,終其一生,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與打擊,他還是原來的那個辛棄疾。

洪邁《稼軒記》中說:辛棄疾當年隱居的地方,在信州郡治(江西上饒),北面一裡外的一處空地上。那裡三面都有牆,另一面靠著一條湖,就是帶湖。

早在辛棄疾第二次擔任江南西府安撫使時,就在那裡蓋了百餘間房子,置備了菜地,隨時準備回家種田。當他就給自己的新居起了一個名字叫「稼軒」。可見他對自己在朝中受到的排擠,早有預見。

二、詞中的十個典故

「進退存亡」出自《易經·乾文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才是先賢的為人之道。

「行藏用舍」,典出《論語·述而》裡面孔子的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人小請學樊須稼」是化用《論語·子路》中的一個故事。樊須是孔子的一個徒弟。有一天,他來問孔子應該如何種莊稼。孔子說,這種事應該去問老農。

樊須又問孔子應該如何種蔬菜,孔子說,這種事應該去問菜農。樊須聽了孔子的話,就離開了。孔子認為要治理國家,學習經典禮儀和道德規範就好了,幹什麼要學種莊稼呢。

於是,孔子說樊須是一個「小人」。意思是樊須只能做一個普通的農民,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辛棄疾在這裡把他的意思反過來,偏要說:當樊須一樣的「小人」,去種田也很好。

「衡門之下」出自《詩經·陳風·衡門》。「衡」就是「橫」,指的是門上的橫梁。代指居住在簡陋的屋子裡面。

「日夕」一句出自《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本來是指女人思念丈夫歸來的詩。在這裡,辛棄疾拋棄了原詩中的含義,用了它字面上的意思。把夕陽下面牛羊歸來,當成了一幅風情畫。

下闕「去衛靈公」出自《論語》。是指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時來到衛國,衛靈公不問他如何用禮儀來治國,卻問他怎麼打仗。他感覺再呆下去沒有意思,於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遭桓司馬」的典故見到《孟子·萬章上》。孔子當時在各國雖然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在民間的影響力十分巨大。

宋國的桓魋反對他的學說,卻眼見他的影響力日增,連自己的親弟弟也成了孔子門生。於是心中不服,趁他路過宋國的時候想要殺害他。

「東西南北之人」出自《禮記·檀弓上》裡面孔子對自己的說法。他形容自己一直周遊列國,漂泊不定。

「長沮」一句出於《論語·微子》。某一天,長沮、桀溺兩位隱士正在耕種。孔子和學生路過。孔讓學生子路前去二人,哪裡有渡口可以過河。

二人得知問路的人是孔丘,就對子路說:你問渡口在哪裡?滔滔江河,天下泛濫,這亂世誰也不能改變。你們與其跟著這個四處逃跑的孔子,還不如跟著我們二人,在鄉下耕田隱居。

最後一句典出《論語·憲問》,是一個叫微生畝的魯國人對孔子的問話,問他每天四處忙碌是為了什麼。

結語

過去有人批評辛棄疾填這一首詞,是在故意「吊書袋」賣弄自己的才學。其實,辛棄疾一生填過的詞很多,不用典故的比用典故的更加出色。他創作這種集經詞,只不過是為了消磨時間罷了。

辛棄疾在這一首詞中用的十個典故,沒有一個是出自生僻冷門的書籍。《詩經》、《論語》和《周易》都是當年書生必讀,早就被他背了個滾瓜爛熟了。

辛棄疾這首詞表面上是在諷刺孔聖人,但是自題「賦稼軒」,已經說明了他是在諷自身。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

用一句現代話來描述辛棄疾當時的矛盾心理,那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我還是想要收復失土,打回山東老家去;否則,當初我何苦要「南歸」。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的炫技之作,十句話十個典故,均出自四書五經,千古奇詞!
    除此之外,辛棄疾另有一首炫技之作《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其詞曰: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 為了勸朋友當官,辛棄疾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典故,可謂用心良苦
    我們今天看一首辛棄疾曾經寫給自己的好友的詩詞《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的另一面。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辛棄疾的好朋友範如山被任命為瀘溪縣的縣令,他的朋友覺得這個縣令官職太小了,因此遲遲不願意去上任。
  • 辛棄疾使用典故最多的一首宋詞,幾乎句句是典故,卻少有人知
    談起辛棄疾的詞,必然都會想到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豪放狂蕩的詞風,以文為詞的藝術手法,以及「掉書袋」式的典故化用。其中,辛棄疾作詞大量地使用典故、引用經史古語一直頗受詬病。實際上辛棄疾作詞雖用典頗多,但這正是其詞作語言特色所在。
  • 辛棄疾這首詞對孔子進行了諷刺和挖苦,仔細一讀卻全然不對
    辛棄疾被罷官之後,在上饒地區一住便是十年,這首詞便是這時候寫下的。這首詞的另外一大特點,便正如題目中所言,這不是一首尋常的詞作,而是通過集「經」中的句子寫成的。正所謂「尋找摘句」而成詞,最大的難點便是如何尋找合適的句子,讓它們組合在一起,還能夠成為一首佳作。辛棄疾寫詞,往往總是能夠打破常規,所以總是能夠寫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 辛棄疾寫的很霸氣的一首詞,句句慷慨,抒寫英雄氣概!
    辛棄疾寫的很霸氣的一首詞,句句慷慨,抒寫英雄氣概! 文|常聞君言對辛棄疾的記憶,大部分人的腦海裡「豪放派詞人,稼軒先生,豪放鼻祖」。暗含深沉的傷痛,永遇樂作為詞牌名,詩人的憂慮反思,對愛國主義的情懷在每句中展現,慷慨的情義,實則是在抒寫英雄氣概以孫權和劉裕的人生經歷來寫北伐艱難,同時又因自己的失誤,給北魏君主拓跋燾營造了機會,詞中大量用典故,蓄意表達出作者的氣憤,感嘆人間冷暖。從上片的描述來看,是懷古抒情,將歷代的英雄人物一一說出。
  • 辛棄疾「運用成句,純以神行」的一首《水調歌頭》,成千古佳作
    在《論語·微子篇》中,楚國隱士、也是狂人接輿,曾唱歌當面諷刺孔子迷於從政,疲於奔走,李白便有詩句云:「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辛棄疾此處,便同時使用了這兩個典故,表現了詞人「長恨」的無可奈何,同時也表現了他不願意趨炎附勢,昧著良心屈從在主和派的腳下。
  • 辛棄疾的苦口婆心:為了勸朋友當官,他寫了一首詞,用了6個典故
    在面對朋友的猶豫時,他揮手寫下一首《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全詞共六句,句句用典,勸誡友人以國事為重,奉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上片中作者用了兩個世人非常熟悉的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鬥」,講述範增在鴻門宴上將玉鬥扔在地上拔劍將其撞破的典故;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講述範蠡因為想要瓦解吳王鬥志而將西施獻給吳王的典故。
  • 長大後再看辛棄疾的這一首詞,發現裡面寫的全是人生
    你還記得當初課本上辛棄疾的這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嗎?長大後再回過頭來看這首詞,少了當時的天真簡單,卻因為人生的歷練,多了一番滋味。全詞如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喜歡登高望遠,為寫一首新詞,即便沒有愁,也要勉強說愁。到如今,嘗遍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又說不出了。想說卻又說不出,只好說這是一個涼爽的秋天啊!回顧我們年輕的時候,你是否在少不經事的時候,喜歡發一些所謂的憂愁的說說或者寫一些所謂的憂愁的日記呢?長大後,有了歷練,你是否發現當初的愁苦是多麼天真無邪?這首詞是辛棄疾遭彈劾後,閒居帶湖時所作。
  • 一天一首古詩詞:辛棄疾《武陵春》
    前四句用平淡的語言,說出了人經常有的一種感受。「應是」句從對方寫起,從對方落筆,看似平常,卻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親人歸來的心情同時表達出來,真是一箭雙鵰。 下片寫遊子歸心似箭,回程途中,儘管不斷加鞭,仍嫌馬兒走得太慢。「鞭個馬兒歸去也」。照理馬兒就會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馬行遲」。一「急」一「遲」,互為映襯。用字平常,含義豐富。
  • 辛棄疾這一首寫愁的詞,當真與眾不同,令人不忍卒讀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又是一首辛棄疾閒居帶湖時所作的詞。辛棄疾在閒居帶湖時,作了很多首詞,有遊覽之作,也有田園風光;有家國愁懷,亦有滿腔悲憤。這首詞無疑是後者,他眼看國事難為,一腔愁懷無處發洩,於是在博山道中寫下了這一首千古傳誦的佳作。你看他寫的這樣悽婉,這樣直白,但仔細品來,感人之處,卻撥動人的心弦。上闕寫少年時的愁。
  • 辛棄疾作了一首奇詩,每句都有笑字卻笑不出來,含義讓人非常痛心
    導語:辛棄疾作了一首奇詩,每句都有笑字卻笑不出來,含義讓人非常痛心其實辛棄疾這名詩人,我們上學當中都有學過他的詩,而且他是和普通文人書生不一樣的,他的義氣十分之重。並且他寫出來的詩句都是空前絕後的。在當時辛棄疾趕赴同僚嚴子文的家宴當中,在宴席之上他看到了一名侍姬,並且有感而發為這名女子做了一首詩。其實第1遍讀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感覺有什麼深處的地方,但是在讀第二第3遍的時候卻令人心疼不已。《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儂是嶔崎可笑人。不妨開口笑時頻。有人一笑坐生春。
  • 白居易寫的這首《買花》,語言淺顯易懂,卻又充滿諷刺批判意味
    白居易的文學地位在當時極高,由於他的作品平實易懂,亦沒有那麼多難懂的典故,所以他的文學作品普及度很高,在當時連不識字的婦孺都能背上幾首白居易的詩歌,他的作品甚至流傳到國外。白居易的詩從來不局限於一種風格,既有清新風趣的小詩,如《池上》、《問劉十九》,亦有充滿諷刺和同情意味的《長恨歌》和《賣炭翁》。
  • 辛棄疾在中秋之後賞月,即興寫下了一首好詞:問他有甚堪悲處?
    庚戌年是公元1190年,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辛棄疾已經被彈劾免官,在上饒地區賦閒,這一年中秋過後兩天,辛棄疾在自己的帶湖別墅附近飲酒賞月,在宴會上,即興寫下了一首佳作,便是下面這首《踏莎行》。題目中的「帶湖篆[zhuàn]岡」,是代湖附近的一處地名。
  • 需要用心去體味,辛棄疾寓意深遠的一首優秀詞作
    辛棄疾南歸之初,懷有極大的雄心壯志,這一時期所寫的詞作,雖然充滿了對家國的無限憂慮之情,但是卻總有一番振奮的感情。下面的這一首《漢宮春》,根據鄧廣銘先生的考證,便是辛棄疾南歸初期,寓居於江蘇鎮江(當時為京口)時所作的一首詞。
  • 辛棄疾搬家不成,心生感慨,寫了一首詞,充滿了自嘲和無奈
    像辛棄疾,他的一生生活得比較坎坷,自己一生都在追尋的目標也沒有完成。但是他還是能夠在朝廷做官,想必他的生活雖然不如意,但一定不會為吃穿發愁。辛棄疾寫過一首詞《水調歌頭·我亦卜居者》,這首詞中都是辛棄疾表達自己家徒四壁的情況。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一開頭便令世人叫絕,驚豔了千年!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詞人。其詞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蘇辛」,同為豪放派代表。辛棄疾的詞,主要以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以及對自己壯志難酬的傾訴為主。當然,辛棄疾也有不少歌詠祖國河山的詞作,如他的一首經典詞作《生查子·遊雨巖》。
  • 《格列佛遊記》風靡全球,諷刺大師十句格言,充滿濃厚的愛國精神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位著名的諷刺大師十句經典名言,感受其文字綻放的耀眼光芒。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喬納森·斯威夫特憑藉《格列佛遊記》備受我國學者及作家高度關注,當時魯迅先生極為推崇他的作品,讓其在我國文壇產生不小的影響力。為什麼喬納森·斯威夫特以諷刺見長呢?這與他生活的時代與生活狀態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喬納森·斯威夫特創作的時代背景。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 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其實不然,辛棄疾是在借詩言情:我辛棄疾和杜甫一樣呀!都對李白有著不俗的感情!
  • 辛棄疾為堂弟寫送別詞,用五個典故寫「別恨」,讀完讓人淚流滿襟
    辛棄疾人生最後的歲月中,隱居在江西上饒的鉛山。暮年時曾替堂弟茂嘉填過一首送別詞,因此名為《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全詩打破了詞作常用的寫法,不用上、下闕。連用了五個歷史典故,以三女二男,五位歷史名人事跡,來表達遠離故國,杜鵑泣血似的長天遺恨。讀來聞之,淚流滿襟。
  • 晚年的辛棄疾,寫了一首掉牙趣詞,其實罵盡滿朝得志小人,真解氣
    晚年的辛棄疾,寫了一首掉牙趣詞,其實罵盡滿朝得志小人,真解氣在文壇一直都有幾個不好惹的人。唐代有詩仙李白,你惹我就寫詩懟你,因他一句「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就名垂史冊的刺史李邕,對此怕是感觸頗深。而宋代文壇,最不好惹的當屬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