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的掉隊亂象

2020-12-23 騰訊網

獨立 稀缺 穿透

作者:木蘭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實體經濟,持續復甦。

內需消費,再次扮演壓艙石和主引擎角色。

日前,發改委等23個部門印發19條實施意見,促進國民消費擴容提質。

實際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貢獻率達57.8%。

水大魚大。這對消費金融而言,自然是一大利好。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0日,已有10家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業績單出爐。

招聯消費金融營收107.4億元,同比增長54%;淨利潤14.66億,同比增長17%。營收、淨利均列首位。

緊隨其後的,是馬上消費金融:營收89.99億,淨利潤8.53億,同比分別增長9%和6%。

規模較小者爆發力更強。如長銀五八消金融,營收7.12億元,同比大增565.42%;淨利潤2.1億元,大增1809.1%

總體來看,得益於行業利好大勢,多數頭部平臺營利雙增,成長性明顯。

然繁華之下,也不乏拖後腿者。

比如華融消費金融和中銀消費金融。

業績掉隊

股東方陸家嘴公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中銀消費金融營收43.15億元,同比減少14.71%;淨利潤 6.59億元,同比增17.89%。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昔日的業績冠軍、消金一哥,其營收已連續兩年下跌。而淨利方面,2017年,中銀消費金融曾以13.75億元排在持牌機構首位。2018年,則大滑59.35%至5.59億元。即使2019年實現增長,仍未回到10億元梯隊,還被招聯、馬上等後來者大幅趕超。

不過,還有更差者。

另一大佬華融消費金融直接由盈轉虧,且是上述10家消費金融公司中唯一虧損的一家。

4月9日,中國華融公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華融消費金融資產總額為51.082億元,同比2018年的81.522億元下降37.3%;稅前利潤-2.631億元,2018年為0.16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財報並未披露其2019淨利潤數據,2018年為0.124億元。

據華融消費金融另外一位股東——合肥百貨大樓集團的財報披露,公司2019年因投資華融消費金融產生約4553.14萬元虧損,主要因華融消費金融淨利潤變化所致。有媒體據其持有股份推算,華融消費金融2019年淨虧損約1.98億元。

事實上,背靠金融巨擎中國華融、實力雄厚的華融消金成立4年來,業績一直難言樂觀。被一些輿論吐槽為「扶不起的阿鬥」。

以往業績看,華融消費金融2016年虧損3680萬元,2017年實現扭虧,淨利潤1.05億元。2018年,淨利斷崖式下跌至1240萬元,同比下降88.2%。

2019上半年,總資產和貸款總額出現雙降。利潤也由盈轉虧:金融資產總額61.92億,相比年初下降25.3%;貸款總額60.92億,相比年初下降22.3%;稅前虧損2.3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7.2%。

更令擔憂的是,華融消費金融資產質量也出現惡化。截至2019年6月30日,華融資產轉移至表外核銷的貸款本金高達5.57億元,核銷利息和罰息1.08億元,合計6.65億元。轉移至表外的逾期收益4500萬元,罰息5713萬元,合計1.02億元。而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華融轉移至表外的逾期資產視為「無法回收」。換言之,如以2019年6月末55.58億的貸款餘額計算,其壞帳水平10%。

如此來看,華融消費金融當屬2019年表現最慘的消金公司之一。

股東拒增資 破例背後的成長考量

這種頹勢表現,也消逝著資本信心。

來看看股東態度。

公開資料顯示,華融消費金融成立於2016年1月,註冊資本6億。由中國華融、 合肥百貨大樓集團、 深圳華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新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持股比例分別為55%、23%、12%、10%。

2017年12月,華融消費金融啟動增資事宜,擬將註冊資本由6億元增至16億元,二股東合肥百貨大樓集團曾公告稱,擬出資2.3億元參與擴股,保證公司股份不被稀釋。

然時隔兩年,其「變卦」了。

2019年12月14日發布公告:放棄增資優先認購權。「鑑於消費金融公司目前的資本結構依然不夠穩健,信用風險尚未得到完全排除,且經營效益處於下行階段,在監管政策趨嚴的外部環境下,未來發展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同月,華融消費金融擬將註冊資本縮至9億元,但仍沒令股東買單:合肥百貨、深圳華強、安徽新安資產三家股東先後放棄此次增資。最終,控股股東中國華融只好自己全額拿下。

要知道,在持牌消金業,這還是首家增資被老股東嫌棄的企業。

結合上述的消費熱度,消費金融一直是資本追逐的主角。一旦有幸參股更不會甘願股份被稀釋,往往積極參與增資。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包括馬上消費金融、招聯金融、中郵消金、興業消金在內的至少8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發起增資,老股東無一例外都選擇了跟進。而跟進邏輯也很清晰,即強勁的成長性及回報預期。

以此來看,破例背後,除了滿滿尷尬感,成長價值也待考量。

業內專家認為,作為普惠金融,想要從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華融消費金融還需發揮自身行業積澱,走差異化競爭道路。通過開拓新場景,不斷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來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務。比如聚焦培訓、旅遊、美容等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C端服務類場景,同時加快定製化服務,拓展面向機構端的新興企業級服務市場,以此來提升品控競爭力。

投訴與罰單

上述觀點,可謂一語中的。

一定意義上說,華融消費金融的頹勢背後,與其風控、品控力薄弱導致的問題亂象不無關係。

瀏覽第三方平臺投訴,不乏華融消費金融身影。

4月8日,一用戶在黑貓投訴稱,在華融消費金融上借了5000元,下款5000元,還被代辦人員收1000元手續費,由於疫情期間我現在無法還款,請求延期還款,客服不給延期還款,導致我將逾期,罰息是逾期一天為50%,我現在無力還款,請求減免利息,延期還款,停止暴力催收。

3月30日,一用戶在聚投訴稱,2020年2月16日並未在華融消費金融借過一次910元的貸款,可是徵信記錄卻莫名其妙有,亂上徵信請給出合理解釋。

3月25日,用戶「豬豬皮丶小小怪」在黑貓稱「自動扣款失敗 主動還款也失敗。陸續還了6次都失敗,客服電話也打不通,微信公眾號又沒客服。」

3月12日,用戶在黑貓稱「在還款日到期10天前主動結清貸款,後面過了二十多天愛又米出現問題,然後帳單還款日過了17天後發信息說我華融存在一筆逾期,然後感覺去華融公眾號主動重複還款,但之後我去列印徵信報告發現顯示逾期一個月,然後我就開始從1月份就聯繫華融聯繫不上電話打不通,在2月的時候微信公眾號聯繫上微信公眾號說幫忙登記處理然後沒有然後了,重複還款的錢也不退徵信也不處理」。

以上投訴均在平臺審核通過。

據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披露,2019年2月,有消費者投訴華融消費金融暴力催收。安徽省金融監管局回應稱,已轉送安徽銀保監局。若其存在暴力催收行為,消費者可向警方報案。

顯然,華融消費金融的產品服務亂象不少。

事實上,去年底,就有一場典型爆發。

2019年12月25日,有媒體爆出愛財科技集團旗下消費金融平臺「愛又米」被資金方——華融消費金融收回代扣款權。

華融消費金融以合作方「單方面原因」為由,直接通知將對借款人進行代扣還款,還提醒不還款造成逾期將影響徵信。「愛又米」卻聲稱資金方沒有取得授權,並讓借款人去協調扣款銀行或聯繫監管部門進行投訴。

一時間,雙方的互相「扯皮」讓借款人進退維谷。

從上述最新投訴看,事件仍未有效解決。

業內人士指出,如今,消費分期的購物形式並不少見。這本是一舉三得的事情——消費者在諸如「愛又米」等中介平臺上,用小額貸款以分期方式來購買商品;「愛又米」對接資金方,並賺取服務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取需求客戶。現在因資金方與平臺中介的合作出問題,卻讓消費者為此買單,這種行為會極大影響兩者形象及企業信譽。甚至對整個助貸業產生不良影響。

浙江金麟律師事務所方華律師指出,還款給哪個機構應取決於華融消費金融撤回「愛又米」代扣的授權是否有效。「這裡面有兩個法律關係,一個是用戶跟『愛又米』的分期服務合同關係(合同裡含有代扣條款),一個用戶是跟華融的借款合同關係。如果撤回代扣授權有效,那麼用戶可以直接將借款還給華融消費金融;如果撤回代扣授權無效,則用戶仍需按合同約定將借款支付給『愛又米』,由「愛又米」歸還給華融消費金融。建議用戶還是看後續兩家公司的協商結果來進行還款。」

無論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知名消金機構,收穫頻頻投訴,摩擦用戶口碑線,對華融消費金融無疑是火中取慄、得不償失,值得反思。

反思的迫切性,在罰單上有更深體現。

2019年1月,華融消費金融被央行處以罰款5萬元,原因為違反央行徵信管理相關規定。

2019年11月14日,華融消金被安徽銀保監局罰款60萬元。處罰文件顯示,華融消費金融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消費貸款用途不合規,其二是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形成重大風險。

2019年11月18日,時任華融消金總經理助理兼風險總監、風險管理部總經理章瓊也領到處罰,其對華融消費金融公司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形成重大風險的違規行為負有直接責任,最終被給予警告並處罰款5萬元。

頻頻投訴、張張罰單,拷問著華融消金的風控體系、內控水平、品控管理。有輿論指出,差勁表現,或也是其原董事長賈傳寶、總經理鄒新亮雙雙被免職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華融消費金融近年來高管變動頻繁,自2016年成立以來,其董事長及總經理累計出現4次變更。2019年8月,柳旭斌接替賈傳寶成為華融消費金融公司董事長。

這給華融消金帶來多少改變?

回顧2019年初的首張違反央行徵信管理罰單,藍鯨財經指出,與其貸款還款過程中系統故障導致用戶徵信記錄無法撤銷關聯頗深。

遺憾的是,從第三方平臺投訴中用戶扣款失敗、還不了款、逾期影響徵信等情況看,問題似乎仍未有效解決。

這種屢屢犯錯,底氣何來?癥結何在?

訴訟之王

相似問題,也在拷問中銀消費金融。

中銀消費金融,當年有著「消金一哥」美譽,作為首批獲準籌建的四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中銀消費金融曾憑藉強股東背景等優勢,在持牌消金機構中表現突出。

遺憾的是,因亂象頻發,其正在墜落神壇、金身褪色。

近日,因疫情延遲還款政策執行問題,中銀消費金融站上投訴風口。

3月10日,國務院扶貧辦明確表示,與銀監會出臺小額信貸優惠政策,對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時還款的貧困戶,允許其延期半年並不做不良貸款記錄。

但有用戶反映,中銀消費金融言而無信,在成功申請延期至4月還款後,2月仍因逾期被上報徵信,還有用戶稱平臺同意延期後遲遲不給處理導致逾期。

銠財查詢發現,截至4月14日18時,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中銀消費金融的投訴有167條,聚投訴上更達到1408條。投訴的內容包括高利息、暴力催收、高額逾期費用、徵信未結清等。

煩心事不止於此。

有媒體報導稱,去年年底開始,用戶莫名收到中銀消費金融的小額退費,有用戶收到0.91元、93.91元、1597.53元不等。

關於退費原因,客服回應不一,有「回饋老客戶」與「系統故障」兩種說法。

不過,看似無釐頭的紅包雨,其實並沒那麼簡單。

業內資深人士畢研廣指出,中銀消費金融「莫名其妙」的退款可能是退還之前違規收取的砍頭息或者金融服務費。從2019年開始,監管部門不斷發文強調,不得收取砍頭息或者違規收取金融服務費。在監管收緊的當下,消費金融公司退錢大概率是之前違規收取的費用。且此次消費金融公司退費並不會是個案,未來也會有其他的消金機構退費。因為近期有消息稱持牌消費金融被要求將貸款利率調整至24%以下。

也基於此,雖然退費範圍和力度都很大,但並未贏得太多好評。多位借款用戶反映,中銀消金突然退款,「沒有提前通知也沒有任何解釋」。有用戶甚至發起投訴,要求「按正規途徑退還該款項」。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5月,中銀消費金融曾因「以貸收費」被上海銀監局警告並處罰款138.68萬元。

此外,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中銀消金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起訴他人的裁判文書合計近26000份,遠超其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堪稱「訴訟之王」。其中2019年裁判文書就達16262件,涉及26個省級行政區域。

如此龐大的起訴量,也暴露出中銀消費金融的客群質量及品控、風控短板。

統計數據顯示,中銀消費金融在2018年合計被罰沒金額達298.68萬元,成為罰單數額最多的消費金融公司。

是延續野蠻的違規打法,繼續挑戰市場、監管層的忍耐性,最終墜入死淵,還是就此回頭,找回合規發展的初心,精耕細作,用真正的普惠之態惠及眾人眾企。對於中銀消費金融來說是一道嚴肅思考題。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2019年中銀消費金融並未收到新罰單。這種精進表現,值得華融消費金融借鑑。

同樣,中銀消費金融2019年也進行了一項增資計劃。

2019年4月3日,中銀香港披露的向中銀消費金融增資信息顯示,投資者同意所有投資者(博裕及紅杉除外)將參與中銀消費的增加註冊資本,原定由博裕及紅杉承擔的增資額將由中國銀行、百聯集團、陸金髮及中銀信用卡公司根據其各自於完成增加註冊資本前在中銀消費的股權比例承擔。

換言之,原股東博德創新、紅杉盛遠未跟進出資。

好在中銀消費金融的運氣好過華融,成功獲得了增資。增資完成後,35億元增資款中,6.25億元計入實收資本,28.75億元計入資本公積。中銀消費金融淨資產將超過80億元。

這對其而言,無疑於江湖救急、雪中送碳。

財務數據顯示,中銀消金2018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59億元,同比低於2017年的13.75億,下降幅度高達59.35%。現金及銀行存款資產出現萎縮,2018年,其現金及銀行存款0.62億元,約為2017年現金及銀行存款的3成。線上業務貸款餘額32.64億元,較上年末下降29.58%。線下業務貸款餘額328.15億元,較上年末下降7.97%。2019年末,其金融資產合計329.0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3.15億元。

下跌壓力下,多渠道融資就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輕資產公司,靠外部流量,渠道成本越來越貴。而隨著金融行業進一步開放,國外大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對於規模小的牌照公司衝擊也大,給他們的機會不會太多。

聯合資信曾在對中銀消費的評級報告中表示,資金來源較單一,融資成本較高,尤其是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面臨較大資金成本壓力。此外,為降低資金成本,短借長貸,會導致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存在一定程度的錯配,面臨流動性風險。

高質量之路漫漫 榮耀新生之戰

簡單梳理,兩企業頹勢之態、墊底之容的背後,暗含問題短板。

凸顯了破局革新的迫切性。

一定意義上說,消費者、投資者、媒體的態度,都是一面面公正的鏡子。你保持品質初心、責任初心,鏡子就會折射你的盛態。你違規逐利、踐踏市場、消費者權益,鏡子也會折射你的衰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國已有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成立,其中大股東為銀行的有17家,佔比達到68%,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均參與其中。

同時,更多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正趕來「躍躍欲試」。

3月30日,中國建設銀行在線上召開2019年度業績發布會,對於申請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傳聞,副行長紀志宏予以確認。

而在此之前,平安集團、光大銀行、小米集團已獲批籌建消費金融公司。

另外,有消息稱江蘇銀行參與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也即將落地,近期已在招聘。

更多參與者入場,賽道正變得日益擁擠。

一場殘酷洗牌,在所難免。

作為老牌玩家,問題纏身的華融消費金融和中銀消費金融如何應對,考驗著柳旭斌、黃志剛的大智慧。

據了解,柳旭斌同時兼任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華融航運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董事、杭州龍城建築勞務承包有限公司股東兼總經理(持股40%)。

身兼多職,如何做好兼顧,柳旭斌壓力不小。

中銀消費金融當家人黃志剛,壓力同樣不小。

2018年10月,中國銀行業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中銀消費金融當選第一屆專委會主任單位。彼時,黃志剛表示,專委會的成立是行業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也是消費金融公司行業走向合規、穩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一個新起點。

從上述問題看,中銀消費金融的合規、穩健、高質量之路仍然漫長。

放眼2020年,疫情促使行業不良率整體上升,也為消費金融業的質量發展,提出新挑戰。另外,年化利率24%的監管紅線也將持續發酵。

新憂舊困之下,如何不掉隊、不拖隊,涅槃新生、找回王者榮耀?

一定意義上說,華融消費金融亦或柳旭斌,中銀消費金融亦或黃志剛,都需要一個合規、精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如何向陽而生,為榮耀新生而戰,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本帳號系新浪財經/一點資訊/

鳳凰新聞/網易財經/搜狐財經/騰訊財經/今日頭條/藍鯨財經/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天天快報/中金在線/東方財富/雪球

等20家媒體入駐帳號

相關焦點

  • 中銀消費金融加碼金融科技 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上海2020年1月20日 /美通社/ -- 日前,在以「新消費、新挑戰、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消費金融高層論壇上,《2019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正式發布。報告指出,隨著消費金融業務數位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科技逐步成為決定公司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 中銀消費金融催收受阻,強制執行遭借款人失聯
    中銀消費金融還通過法院給眾多逾期借款人發送開庭傳票。當中銀消費金融業務體量增長時,貸後訴訟催收工作量自然也就上升。早年間,中銀消費金融是一家名副其實的收取砍頭息的持牌機構。由於缺少線下直營門店,中銀消費金融便借力地方的代理和中介展業。在此過程中,中銀消費金融發放貸款時以貸收費亂象滋生,收費名目有貸款動用費、包裝費、外訪費等。
  • 積極踐行普惠金融 中銀消費金融一直在行動
    在金融支持實體、銀行扶持小微這一國家戰略指導下,各大銀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和新型金融業態打造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模式。中銀消費金融秉承「建設新時代高質量消費金融公司」的理念,憑藉不斷創新的業務水平榮獲「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
  • 差異化定價,中銀消費金融積極踐行普惠金融
    在金融支持實體、銀行扶持小微這一國家戰略指導下,各大銀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和新型金融業態打造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模式。中銀消費金融秉承「建設新時代高質量消費金融公司」的理念,憑藉不斷創新的業務水平榮獲「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
  • 中銀消費金融榮膺「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
    作為首批由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受邀出席論壇並榮獲「普惠金融消費者影響力獎」,與滬上50多家銀行、同業機構交流探討,探索普惠金融未來發展方向。2020 年是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的收官之年。
  • 招聯金融不當收費近8000萬、中原消費金融違規處理異議4家消費金融...
    在業內人士看來,嚴守底線、防範風險、強化合規一直是消費金融行業展業的核心問題。而今年以來,針對持牌消費金融業務經營亂象,嚴監管趨勢仍在延續。在此情況下,行業將更加有序、規範。嚴監管趨勢將延續近年來,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迅猛。隨著蘇銀凱基消費金融、唯品富邦消費金融等獲批籌建,消費金融公司數量已達到30家。但在入局者紛至杳來的同時,居高不下的投訴率與監管處罰,也引發各界關注。
  • 知名金融機構,中銀消費金融引進致得軟體
    編者按,近期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攜手致得軟體,構建具有審批借閱、智能檢索、權限把控、OCR識別、動態水印等功能的檔案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緊密結合公司金融業務,實現規範化、信息化、智能化檔案管理,解決企業現存的檔案管理難題。
  • 以金融消費者為中心,助力疫情防控!中銀消費金融開展「3·15」消費...
    來源:中國經營報近日,為貫徹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長效機制,持續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不斷增強金融消費者的風險防範能力,中銀消費金融開展「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周活動。本次宣傳周活動以線上渠道為主要宣傳陣地,聯合全國26家區域中心、近200家面籤點舉辦各類消保金融知識宣傳活動,將教育宣傳與倡導理性維權相結合,優化客戶服務的同時助力疫情防控。
  • 中銀消費金融主動求變 構建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中銀消費金融主動求變 構建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魏倩)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價值驅動力正在逐步顯現。記者從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銀消費金融)獲悉,該公司正主動求變,發揮集團優勢,打造具有中行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和業務發展模式。據介紹,中銀消費金融正在利用數位化科技手段,推進創新轉型,將「場景+數字」相結合,不斷完善場景生態構建能力。
  • 中銀消費金融探索細分場景下的普惠金融之路
    中銀消費金融認為,科技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時報》記者:今年最亮眼的科技應用是什麼?中銀消費金融:建立起統一的客戶管理平臺,聯通內部數據與外部合作方數據,從身份屬性、金融屬性、行為屬性、風險屬性等多個維度,建立龐大的客戶標籤體系,衍化出豐富的客戶畫像,形成完整的智能風控體系。
  • 螞蟻集團斬獲消費金融牌照 消費金融「僧多粥少」局面愈演愈烈
    眼下的消費金融行業可以說越來越熱鬧了。9月17日晚,魚躍醫療、千方科技兩家上市公司均發布公告稱,公司今日收到螞蟻集團轉交的銀保監的批覆,同意螞蟻集團在重慶市籌建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簡稱:螞蟻消金)。這意味著,螞蟻集團在IPO首發上會之際,又成功斬獲金融領域一枚重要牌照——消費金融牌照。
  • 中銀消費金融:砥礪十年創新發展 合規經營穩步前行
    當下各大公司都在積極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營銷、風險合規管理以及貸後服務領域的落地,消費金融企業被國家重視的程度不言而喻。記者了解到,中銀消費金融作為上海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同時也是消費金融行業率先試點的全國首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這家成長10年的消費金融公司既經歷了自身成長,也親歷了行業發展變遷,更見證了消費金融行業的分水嶺。
  • 消費金融增速回歸平滑 高管變動為「常態」
    (據不完全統計,12家公布業績的持牌消金公司,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從2019年營收規模來看,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分別以107.40億元、89.99億元、43.15億元排名穩居前三,同比增速分別為
  • 中銀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增至15億 去年淨利下滑近6成
    四大行旗下唯一一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增資獲批。註冊資本增加,第一二大股東不變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銀保監局官網獲悉,上海銀保監局批覆了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銀消費金融」)變更註冊資本的申請,同意中銀消費金融將註冊資本由8.89億元增至15.14億元。
  • 中信消費金融獲批籌建 金蝶中國、中信信託等參與設立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穎馨9月14日,金蝶國際軟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蝶國際」)發布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簡稱「金蝶中國」)及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公司」)及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信信託」)合資籌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的申請
  • 中信系強勢介入 消費金融市場還有多少空間
    見習記者 徐曉梅 記者 冉學東 北京報導歷經近八個月時間,又一家持牌消費金融開業。6月12日,北京銀保監局公布了關於中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消費金融」)開業的批覆。經批准,中信消費金融可經營的業務包括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接受股東境內子公司及境內股東的存款;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經批准發行金融債券;境內同業拆借;與消費金融相關的諮詢、代理業務;代理銷售與消費貸款相關的保險產品;固定收益類證券投資業務。
  • 程雁領軍華融國際金融開展國際化領域
    市場消息指,中銀國際控股董事總經理、全球客戶中心執行主管兼投資銀行部副主席程雁已於10月13日轉至華融國際金融控股履新,新職位為執行董事及主席。程雁具備紮實之金融機構工作背景,並擁有逾20年管理及投資經驗, 自2005年4月加入中銀國際。
  • 首發|中銀消費金融擬增資35億:2018年合作渠道248家 利息淨收入47...
    鳳凰網WEMONEY訊 7月30日,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布了《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2019年跟蹤信用評級報告》(下稱「報告」),確定維持中銀消費金融(下稱「中銀消金」)主題長期信用等級為AAA,中銀消金2016年金融債券(20億元)信用等級為AAA,評級展望為穩定。
  • 馬上消費金融收穫銀保監「通行證」 衝刺消費金融第一股
    其創始人趙國慶曾表示,馬上消費金融啟動上市,有利於拉動內需,助力國家雙循環、內循環戰略實施;有利於踐行普惠金融,促進消費升級;有利於服務實體經濟,支持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消費金融行業穩健、健康、可持續發展。
  • ...金融機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招聯金融|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移動...
    儘管消費金融公司並不在此次備案要求範圍內,但以招聯金融為主的消費金融公司主動申請了APP備案,足以看出這些機構對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風險監測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在業內人士看來,經備案通過的移動金融APP會更規範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