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紅星美凱龍發布了2019年財報,披露了海爾消費金融業績。海爾消費金融營業收入13.89億元,較2018年10.48億元增長約32.54%,淨利潤2.05億元,較2018年1.68億元增長約22.02%。
隨著多家上市公司相繼披露2019年年報,部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度業績也正式揭開了面紗。截至目前,24家已開業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中,已有12家持牌消金公司公布業績,整體來看,業績分化比較明顯,增速出現一定程度的趨緩,淨利潤超過5億元的僅3家。
(據不完全統計,12家公布業績的持牌消金公司,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2019年營收規模來看,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分別以107.40億元、89.99億元、43.15億元排名穩居前三,同比增速分別為54.4%、9.22%、-14.71%。中郵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緊隨其後,分別是37.25億元、13.89億元暫居第四、第五位。
淨利方面,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2019年實現淨利潤排名前三,分別為14.66億元、8.53億元、6.59億元。中郵消費金融緊隨其後,淨利潤為3.49億元;海爾消費金融淨利潤為2.05億元;湖北消費金融淨利潤1.11億元。
幾家歡喜幾家愁,其中,晉商消費金融淨利潤為0.52億元;蘇寧消費金融淨利潤為0.1億元。華融消費金融是目前已披露業績的唯一虧損機構,實現稅前利潤-2.631億元。
綜合曆年業績來看,招聯消金、馬上消金、中銀消金作為頭部代表以與其他機構拉開較大差距,以中郵消金、海爾消金為代表的中堅力量發展穩健、業績增長較為平穩。
受監管趨嚴,行業洗牌加速等因素影響,持牌消金機構在近兩年基本告別野蠻生長階段,整體業績增速回歸平滑。幾家頭部持牌機構業績在2017年爆發之後亦漸趨平穩。長期來看,隨著獲客成本和資金成本的不斷抬升,持牌金融機構淨利潤增長空間或將進一步收窄。
多家持牌消金公司高管發生變動
從各銀保監局公開情況來看,2019年以來,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管都發生變動。已開業的24家持牌消費金融中,22家均出現變動,似乎已成為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常態」。
(來源:億歐)
在上述高管職位發生變動的消費金融公司中,董事一職發生變動的次數最多。
其中,屬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盛銀消費金融變動最為頻繁。
杭銀消費金融在2019年一年發生五次變動,涉及董事、副董事長、2位副總經理、獨立董事。
中郵消費金融的高管在2019年發生四次變動,CHEW PANG KUI及莫永盛兩位董事任職,兩個月內顧雲峰、王曉敏兩位副總經理獲批上任。
盛銀消費金融也2019年發生四次高管變動,涉及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多個職位,董事長、總經理職位皆實現「換帥」。
哈銀消費金融於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發生四次變動,涉及首席風險官、副總裁、董事長及3位董事。
2019年經濟環境波動、行業外部監管政策發生巨大變動。2020年,來勢洶湧的新冠病毒席捲全國,消費金融不少場景業務受到較大衝擊,特別是線下業務,逾期率也有「抬頭」趨勢。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面臨結構性調整,部分公司極有可能通過引入新的高管來帶動公司發展轉型。
受大環境影響,消費金融業績承壓,行業分化將進一步加速,「頭部效應」凸顯,增長趨穩。如招聯消費金融,不僅獲得招商銀行資金支持,還可以從招商銀行APP獲得大量借款客戶,因此業務增長很快。而作為產業系代表的海爾消金,得益於豐富的消費生態場景和億級用戶資源,業績增長穩健。但部分消費金融公司股東支持較少,又沒有流量場景,相當於白手起家,業務開展艱難。
2020年消費金融行業高管變動潮或將繼續?最終業績定局如何,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