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福建紅色旅遊村跑馬尾站活動在亭江閩安村啟動,300多名參賽者沿馬尾打造的旅遊「閩白」線(閩安—白眉),開啟全長9公裡的紅色之旅、鄉村之旅。
沿路盡美景。古樸雅居、蜿蜒村路、遒勁古榕、熱鬧涼亭……賽者跑進一個個村居,詩情畫意襲面而來,一幅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亭江鎮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總要求不斷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走出一條亭江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我們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謀篇布局和分類指導,構建起『一心二軸』格局。」亭江鎮黨委書記阮斌介紹道:「『一心』是指由亭頭、東街、西邊、盛美和象洋等村莊形成的中心區,成為集行政服務、商業娛樂、教育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二軸』則是指104國道沿線和閩白沿線。104國道沿線村莊依託長安園區、出口加工區產業發展,建設如外口公寓、標準廠房等配套項目,推動三產融合發展。閩白沿線5個村莊則以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導產業。」
閩白沿線:
休閒農業發展鄉村旅遊
12月12日的紅色村跑活動從閩安延伸至白眉,途中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令參與者驚嘆不已:「比賽沿線風景太好了,跑步的心情非常愉悅。」
「這是體現馬尾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賽道,大家可以體驗古鎮風情、田園風光、鄉村生活、紅色文化。」阮斌表示,閩白沿線5個村莊各具特色,其中閩安村歷史底蘊深厚,有閩安協臺衙門、迥龍橋等一大批文物古蹟;白眉村自然風光優美,有白眉水庫、國際垂釣中心、牛項東嶺遊擊隊誕生地等景點;康坂村有溯溪驢友探險路線。各村還擁有特色農產品,如閩安的蟛蜞醬、蟛蜞酥、白丸子,東盛前洋臍橙、白眉蜂蜜等。
下一步亭江鎮將重點打造閩白沿線旅遊特色景觀帶,將其融入到全區紅色旅遊資源、鄉村旅遊資源和船政文化資源中,串點成線,大力大展鄉村旅遊、鄉村民宿、鄉村文創等特色產業。「白眉、閩安為兩處節點,白眉村主打生態宜居,以休閒觀光、田園體驗、休閒養生和高端養老等產業為主導;閩安村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文化旅遊為主導,重點完善旅遊配套服務,引入文化展覽、影視文創、創意集市等文創業態,打造成為亭江重要旅遊核心。」阮斌說。
此外,據了解,前洋村作為東部快道連接線的村莊,是閩白沿線的門戶,將大力發展農家餐飲、水果銷售、柑橘產品加工、觀光工廠等,形成以柑橘為代表的亭江土特產系列;康坂村將利用溪流環村而過的優美環境,以「康養」為特色,結合中藥材種植和村內傳統民居建築,打造成為中醫藥科普基地和中醫療養基地;東盛村內臍橙資源豐富,將以果林採摘、農耕深度體驗、親子遊樂等為特色發展鄉村旅遊。
104國道沿線:
租賃經濟助力產業振興
104國道沿線村莊將主要依託長安園區、出口加工區產業發展,建設公寓、廠房等配套項目。
「目前我們舊村委會大樓外部和內部已經裝修完畢,預計明天春節後投入租賃,將每年給村裡增加十幾萬元收入。」12月14日,記者從亭江鎮英嶼村黨支部書記郭東處了解到,今年起,英嶼村進一步盤活村內舊的固定資產,提升改造後舊村委會3層大樓,共增加1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可供租賃。此前,英嶼村投入資金建成長盈工業園廠房、英輝公寓等,發展租賃經濟,打足了「產業興旺」牌,村子現坐擁長盈工業園大廠房、20多間沿街鋪面、130多套出租房,獲評「福建省2019年度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榮譽稱號。
亭江鎮因地制宜,進一步對英嶼村進行規劃,依託英嶼村濱江水資源與區位優勢,圍繞「特色民宿」與「新型工業」兩大支柱產業,重點支持與發展民宿度假、遊艇觀光、有機農場以及創客公寓等四大特色產業,將英嶼建設成為亭江科技創客中心、近郊周末休憩地和濱江度假休閒示範村。
長柄村在2003年投資了出口加工區和長盈工業區的部分廠房,此後,村裡年年有了租金收入。另外,還通過出租村影劇院和鄉村田地承包出租等方式,每年創收約30多萬元。去年,長柄村收回一塊閒置土地,村兩委長抓住契機,在閒置土地上打造長興工業園,「我們去年啟動了一期廠房的建設,打算招商電子產業類的企業入駐。」村黨支部書記楊人渠規劃著,長興工業園建成後,村財收入預計突破200萬元。「東快線就在村子後面,從福州下來30分鐘準到,這些店面辦公樓不愁租。」此外,長柄村還進一步修繕了朱子祠堂、鐵冶境等文化景觀,發展文化旅遊。
「東岐西側有瀋海高速和104國道穿越而過,靠近長盈工業園、福州出口加工區和福州跨境貿易電商產業園,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且交通便利。」東岐村黨支部書記黃啟鑑告訴記者,根據鄉村振興規劃,未來東岐村將圍繞「工業加工」和「對外貿易」兩大產業,重點支持發展電商項目,打造創新型「淘寶村」。
黃啟鑑表示,目前村子裡的店面長年用於出租,根據村子未來定位,我們將進一步整合好資源,未來將用於發展電商貿易和小微企業辦公。
△東岐村村史館
今年,東岐村建成福建省首個村級退役軍人榮譽館,近年來東岐村以文化振興為主線,村民自發建村史館、譜村歌、著書籍……踐行移風易俗,弘揚優良家風民風,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大步前進。
(記者 章盈旖 文/圖)
【責任編輯:徐匆】
來源: 馬尾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