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軟銀的投資遍及全球,不同地點的報告要求各不相同,透明度也不同,因此這個數字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騰訊科技訊 7月1日,據外媒報導,近年來,獲得數十億美元軟銀資金支持的初創公司都在不斷壯大,從機器人披薩製造商到折扣酒店運營商都是如此。然而現在,由於這家日本投資巨頭更關注投資公司的盈利情況,裁員正在衝擊世界各地的初創企業,甚至影響到投資者本身。
彙編美國多家媒體報導的數據顯示,在進入2020年的第一周,軟銀投資的四家公司就總共裁員2600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更多公司開始裁員。截止到6月末,這些公司裁員的總數超過16800人,這還不包括無薪休假人員。在這些裁員之前,WeWork、Uber、Wag和Fair等公司已經在2019年第四季度進行了大幅裁員。數據統計顯示,軟銀支持的公司去年總共裁員至少1.8萬人。
由於軟銀的投資遍及全球,不同地點的報告要求各不相同,透明度也不同,因此這個數字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上述被裁16800人這個數字,不包括像WeWork在美國和加拿大的1000名清潔工這樣的承包商群體。這些公司的麻煩產生了連鎖反應,因為許多公司都與承包商合作,比如為Wag遛狗的人,他們享受的勞動保護比全職員工更少。
在出現重大虧損後,軟銀更多地考慮投資公司如何實現盈利。今年2月初,軟銀執行長馬特·伽馬奇-阿塞林(Matt Gamache-Asselin)表示,在通過其第二隻巨型基金投資Alto Pharmacy之前,軟銀在盡職調查過程中強調了盈利能力。他說:「真的,從一開始,我就對盈利能力和經濟學的深度和嚴謹性感到驚訝。」軟銀髮言人沒有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下面讓我們看看軟銀所投資公司的具體裁員情況:
1.2019年大裁員後,Katerra於6月下旬又裁員400多人
模塊化建築公司Katerra在6月下旬裁員400多人,佔其員工總數的7%。該公司表示,此次裁員是三個季度以來的第四輪裁員,將「加快我們實現盈利的速度」。今年5月,Katerra獲得了更多資金,並表示將更換執行長。據悉,軟銀在5月份為其提供了2億美元的資金,使該公司融資總額達到20億美元。前Katerra營運長帕爾·基布斯加德(Paal Kibsgaard)已經被任命為執行長。
Katerra去年12月將關閉鳳凰城的工廠,裁員約200人。去年11月,Katerra聯合創始人弗裡茨·沃爾夫(Fritz Wolff)離開了公司。卡特拉始終在努力留住高管,但其在四年內更換了三名執行長和三名財務長。去年10月份,該公司已在美國三個州裁員100多人。
2.在亞洲和美國裁員後,Oyo又在美國裁員數百人
折扣酒店運營商Oyo自1月份以來始終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裁員,並要求員工無薪休假。6月下旬,該公司告訴美國員工,絕大多數無薪休假員工將被裁汰。據悉,Oyo在美國約有900名員工。今年4月,Oyo表示,面對疫情,它將解僱數量不詳的員工。此外,Oyo還準備在英國裁員150-200人。此前,這家總部位於印度的公司在1月下旬進行了兩輪裁員。
Oyo在美國解僱了銷售和支持人員,此次裁員總數約為360人,佔其美國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美國這輪裁員之前,Oyo也在中國和印度裁員1800人,並打算在中國再裁員3000人。該公司的重組還沒有結束,計劃在印度再裁員1200人。
Oyo允許人們通過其應用程式在80多個國家預訂經濟型酒店房間。它將苦苦掙扎的當地酒店轉變為Oyo的特許經營酒店,投入資金重新裝修,並確保無線網際網路正常工作,然後從每次預訂中提成。Oyo已經籌集了超過30億美元的資本,包括其執行長裡特什·阿加瓦爾(Ritesh Agarwal)提供的7億美元。他從現有投資者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紅杉資本手中回購了股票,這是將Oyo的估值提高到100億美元的交易的一部分。自2015年以來,軟銀始終在向該公司注入資金。
在美國,自去年7月以來,Oyo發布的招聘信息不到20個,現在降至不到10個。在全球範圍內,Oyo的招聘信息在去年急劇下降,從8月份的最高水平775個下降到目前的23個。
3.軟銀願景基金裁員80人,包括IPO準備團隊
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在2020年經歷了多次高管變動和員工裁員。今年6月,該基金將裁員約15%(80人)。與此同時,軟銀集團也裁員26人。在裁員的同時,軟銀還關閉了一年前成立的「IPO準備小組」。知情人士表示,軟銀認為,讓其投資的公司將IPO準備工作外包出去,將比內部集團更有效率,為此該公司裁汰了部分從事此項努力的員工。
在今年第一季度,軟銀在2月初有多名高管離職,而且可能還會有更多高管離開。願景基金美國投資管理合伙人麥可·羅寧(Michael Ronen)在表達了對軟銀「問題」的擔憂後離職。羅寧在高盛工作了近20年後,於2017年加入該公司。在軟銀,他領導了運輸和物流方面的投資。在此之前,軟銀首席人事官米歇爾·霍恩(Michelle Horn)離職。霍恩在麥肯錫工作了23年後,於2019年1月加入,直接向執行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和營運長馬塞洛·克勞爾(Marcelo Claure)匯報工作,後者也是WeWork的董事長。在軟銀,她是級別最高的女性之一。
可能會有更多高管離開,包括元老羅恩·費舍爾(Ron Fisher)。他支持WeWork的投資,多年來始終與孫正義關係密切。但軟銀稱,費舍爾是「軟銀家族中最有價值的成員之一」,「哪兒也不會去」。
4.Uber在2020年削減了6700多個工作崗位
Uber於2019年5月上市,由於新冠疫情爆發重創網約車行業,導致該公司在今年5月初裁員3700人。5月18日,該公司執行長表示將再裁員3000人。據報導,Uber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在4月份下降了80%。截至3月31日,該公司在全球擁有28600名員工,其中美國以外的員工為16200名。該公司去年經歷了三輪裁員,共裁員1000多人。這些裁員包括大約400名營銷人員、350名自動駕駛汽車部門的員工以及435名產品和工程部門員工。
自5月份首次公開募股(IPO)以來的幾個月裡,Uber始終面臨著實現盈利的巨大壓力。裁員等削減成本的努力,以及提高乘客票價,都是為實現這個目標的一部分,華爾街分析師迄今對這些舉措表示讚賞。自上市以來,該公司股價已暴跌17%。軟銀是Uber的最大股東。
5.Builder.ai已經裁員近14%,主要在洛杉磯
軟體開發初創公司Builder.ai在今年5月中旬裁員近14%(39人),其中大部分在公司洛杉磯辦事處。部分英國員工被要求無薪休假。Builder.ai的前身是Engineer.ai,由執行長Sachin Dev Duggal和聯合創始人Saurabh Dhoot創立。2019年10月,它更名為Builder.ai。Builder.ai在印度、倫敦和洛杉磯設有辦事處,其旗艦產品是Builder平臺,允許可能沒有構建應用程式的技術訣竅或沒有資金聘請工程師團隊的應用程式開發者創建應用。
Builder.ai在2018年末的第一輪融資中籌集了2950萬美元資金,吸引了Lakestar Ventures、叢林風險投資公司和軟銀專注於人工智慧的Deepcore基金的支持。
6.Cruise在軟銀投資22.5億美元後不到1年的時間裡裁員150人
通用汽車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子公司Cruise在5月中旬表示,該公司將裁員約8%,以便在疫情期間削減成本。據報導,Cruise的招聘、設計、產品和業務戰略團隊都進行了裁員,總人數約為150人。2018年,軟銀向該公司投資22.5億美元,這筆交易於去年7月獲得美國國家安全小組的批准。
7.WeWork在5月份至少裁員數百人
陷入困境的辦公空間共享創企WeWork在5月份裁員數百人,影響了從設計到銷售的各個部門。在紐約,該公司6月份提交給州政府的一份通知顯示,314名員工被解僱。WeWork發言人一再拒絕透露裁員總數。5月份的裁員還重創了WeWork的編碼訓練營Flatiron School,100名員工受到影響,主要是設計和營銷方面的員工,因為訓練營逐步結束了以設計為重點的課程。WeWork的印度公司裁員100人。
作為5月份改革的一部分,WeWork正在重組其社區團隊。文件顯示,員工可以在申請其他工作和面臨解僱之間做出選擇。今年3月下旬,250名與新冠疫情無關的員工被裁員,舊金山有74人被裁員,隨後發生了大規模裁員。去年11月,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裁員240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20%。WeWork在美國和加拿大外包了約1000名清潔員工工作,這一變動計劃在其IPO失敗的前幾個月進行。4月中旬,仲量聯行解僱了很多外判清潔員工。
2019年初,WeWork估值達470億美元,使其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私人初創公司。但WeWork備受期待的IPO文件顯示,該公司出現了巨額虧損,並讓潛在投資者對該公司的領導力和商業模式產生了質疑。現在,它的估值不到50億美元,投資者仍在減持。傑富瑞(Jefferies)表示,繼8月份削減1.46億美元後,該公司上季度將其900萬美元投資的價值降至6900萬美元。去年,WeWork主要投資者軟銀最終出價95億美元收購WeWork的多數股權,其創始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獲得了17億美元以換取他的離職。
8.Klook因疫情解僱了300多人,另有300多人休假
由於疫情爆發,總部位於香港的在線旅行社KLook已經解僱或暫時解僱了300多人。該公司去年約有2000名員工。2019年4月,Klook在願景基金牽頭的D輪融資中籌集了4.25億美元資金。該公司當時表示,將使用這筆資金為地理擴張提供資金,包括在奧運會之前進入日本。但目前由於疫情的原因,這一擴張已被推遲。
9.2019年裁員後Brandless關閉
折扣電商平臺Brandless在經歷了動蕩的2019年後於今年2月關閉,其新任執行長曾預測到2021年將實現盈利。隨著業務的逐步結束,該公司計劃裁員約70人,佔員工總數的90%。Brandless剩下的10名員工將努力履行最後的客戶訂單,並考慮收購要約。Brandless於2017年推出,低價銷售自有品牌的家居和個人護理產品。當它推出時,其網站上的幾乎所有東西都賣3美元。去年10月份,Brandless表示,它正尋求開始在主要零售商的實體店銷售其產品,這標誌著其純在線商業模式的轉變。但在經歷了動蕩的一年後,其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
據報導,Brandless執行長蒂娜·夏基(Tina Sharkey)於3月份辭職,轉而擔任董事會聯席主席,當時正值其與軟銀的關係緊張之時。夏基的角色轉換並不是這家折扣電商平臺的唯一變化。Brandless在3月份裁員13%。 之後,該公司表示將向CBD擴張,Brandless的新任CEO預計,他認為公司可能在2021年之前實現盈利。Brandless籌集了近3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2018年9月由軟銀牽頭的2.4億美元C輪融資。其中,軟銀提供了1億美元,並承諾根據某些裡程碑再提供1.2億美元的資金。但第二部分從未實現。
10.Flexport從軟銀籌集10億美元後裁員50人
今年2月初,航運公司Flexport裁員50人,佔員工總數的3%。該公司稱裁員是重組的一部分,意味著「行動更快,更清晰,更有目的」。這家物流公司於2019年2月在軟銀牽頭的D輪融資中籌集了10億美元,當時其估值為32億美元。
11.Zume裁減了360名員工和三分之一高管團隊
估值10億美元的機器人披薩初創公司Zume在2020年裁減了大部分員工。今年4月,該公司解僱了Zume Forward的所有員工,Zume Forward是該業務中陷入困境的機器人和送餐卡車部門。大約有200名員工受到影響,作為離職協議的一部分,他們將獲得不到一個月的遣散費。此次裁員佔Zume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二,此前該公司在1月份裁員360人。裁員後Zume擁有大約100名員工,專注於一項生產可堆肥食品包裝的業務。
Zume估值曾超過10億美元,擁有近1000名員工,其中包括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該公司總共籌集了約4.46億美元資金,在2018年11月從軟銀獲得3.75億美元注資後,估值在10億至22億美元之間。自那以後,它始終未能籌集到大量資金,也未能實現盈利。
12.Getround裁員150人
汽車租賃平臺Getround今年1月份裁員約150人,佔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軟銀在該公司2018年D輪融資中投資3億美元。Getround創始人薩姆·扎伊德(Sam Zaid)表示:「如此快速的增長也給我們的組織帶來了壓力。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學到了很多關於我們業務的知識,以及平衡增長與效率的重要性。」軟銀憑藉其獨特的專家、資源和合作夥伴網絡,大力支持這一變化。Getround總共籌集了6.12億美元資金,估值為17億美元。
13.Rappi裁員約300人
今年1月份,拉美外賣初創公司Rappi裁員6%,約為300名員工。不到一年前,軟銀牽頭進行了10億美元的融資。該公司當時在聲明中稱:「事實上,我們正在積極招聘2020年重點領域的大量員工。我們正在對我們的技術團隊進行大量投資,將某些角色自動化,重新平衡領域,並接納表現優異的員工。」但Rappi沒有說明計劃增加多少員工。當媒體詢問公司多久才能盈利時,其聯合創始人Sebastian Meijia稱,他的首要任務是快速增長。該公司總共籌集了14.6億美元資金,估值為35億美元。
14.Fair在去年10月份裁員300人
面向消費者和Uber司機的短期租車平臺Fair在去年10月份裁員約300人。此次裁員是在軟銀突然進行審計導致備受爭議的執行長斯科特·佩因特(Scott Painter)和他的哥哥、財務長下臺之後進行的。這家初創公司在10個月內燒掉了近4億美元資金,其中大部分來自軟銀。軟銀的救援計劃包括立即注資2500萬美元以維持公司運營。
15.Wag去年解僱了182名員工,並失去了執行長
遛狗初創公司Wag在2019年第四季度表現不佳,其執行長希拉蕊·施耐德(Hilary Schneider)於11月下旬離職,加入照片分享公司Shutterfly,該公司經歷了第二輪裁員,2019年的裁員總數達到182人。軟銀還宣布,把所持近50%的股份回售給該公司,價格為大幅折讓,並放棄兩個董事會席位。軟銀的願景基金2018年初首次投資於這家遛狗初創公司,將該公司的估值推高至約6.5億美元。
但這家初創公司在競爭中舉步維艱,後來尋求打折出售自己。孫正義後來曾表達了對Wag的擔憂,因為他將遛狗公司稱為願景基金較為麻煩的投資之一。在軟銀出售所持股份之前,Wag董事會內部就未來如何實現盈利存在分歧。該公司總共籌集了3.61億美元資金。
16.Ola重組裁員350人,部分員工被重新分配
2019年11月,印度拼車公司Ola宣布重組,約350名員工的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其中部分員工調任其他職位。據悉,Ola仍在擴張,計劃在倫敦推出業務。去年,Uber的倫敦牌照被當地政府吊銷,而Ola已經在英國的八個城市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開展業務。Ola已經籌集了37.8億美元資金,估值為44.4億美元。軟銀最近一次牽頭進行的3.3億美元融資是在2017年2月。
17.OpenDoor去年7月裁員50人,減少免費午餐供應
在線家政公司OpenDoor在6月份裁減了1300名員工中的約50人,並停止了為小辦公室提供免費午餐。該公司還要求全國各地辦公室的約300名員工搬遷到鳳凰城辦事處。儘管進行了裁員,但其女發言人表示,OpenDoor計劃在鳳凰城辦事處增加250名員工,並將於明年將那裡的員工數量翻一番,達到500多人。OpenDoor的最後一次估值為38億美元。(騰訊科技審校/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