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學校心理課集體備課形式長期單一,集體備課會議難以脫離「中心發言——個人補充」傳統窠臼,備課效益不高。我校將「加減乘除」法則思維與「項目式學習」方式融入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中,讓備課成員在探究與合作中,完成備課成果——思維導圖海報或其他作品,顛覆了陳舊的備課會議模式,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構建起了一種新的、更有效的集體備課方式。
關鍵詞:「加減乘除」法則 項目式學習 思維導圖 作品
一 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常規模式分析
近年來,學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個熱點。初中學校紛紛成立了心理科組,開設了心理課,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課程不同於其他文化課程,它沒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學目標,沒有成熟的備課體系。很多學校在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中,因此延續了其他學科集體備課會議模式,即: 先由主備人進行課前備課,之後在集體備課會議上,主備人按程序主講教學目標、設計內容等環節,大家再針對主備人的發言發表建議,主備人再次進行匯總、修改。在集體備課會議中,這種主流模式限制了成員的思維,多為「一言堂+少量補充」的模式,不利於碰撞思維、形成特色,不利於創造性交流與溝通,不利於真知灼見的產生。而心理課沒有教材和教學目標的現實,又決定了心理老師需要有高度的創造力,
需要老師們在「頭腦風暴」式的集體備課會議中集思廣益,開拓創新,根據當時當地學生的實際自編課程,自定教學目標。集體備課會議只是備課的一個環節,備課還有很多其他環節,但集體備課會議卻是個體備課後的集成、智慧匯聚,是備課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陳舊的集體備課會議模式制約了心理課程的創生,影響了集體智慧的發揮,因而亟需新的集體備課會議方式來破冰和領航。
二 思維解鎖,刷新心理課集體備課會議模式
(一)「加減乘除」法則——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發生「質變」的高階思維
法則,指法度;規範;方法,辦法。見《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則。「加減乘除」是一種法則,是數學的法則,但同時也是人生的法則,是教育的法則,具有強大的外延性。例如,在具體的方法論層面,「+」:表示追求、選擇、強化,目標指向好的、合理的、優質的事物;「-」:表示減少、平衡;「×」:它是特殊的加法,可以倍增,目標指向事半功倍的事物;「÷」:表示分配,除去,目標指向不好的、難處理的事物。將四則運算法則應用於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提升了備課成員的思維品質,使其站在更高的層次,用更開闊的視野,思考心理課程,挖掘新的教學設計,擬定更科學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提升了課的有效性,一個心理教育主題內容的擬定,開始注重了如何加減、如何倍增和刪除。
以本學期我校開學初第一次心理課集體備課會議為例,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及確定本學期心理課程內容、心理課活動。在往年的備課會議活動中,老師們無非是逐個發言,機械堆積匯總一學期的授課內容,然後制定粗糙的課程安排。會議思維也多體現為重教輕學的工具理性。
引入「加減乘除」法則思維後,老師們將集體備課前所有的內容羅列到一起,然後集體討論,逐一思考哪些心理課授課內容需要做加法或乘法、哪些需要做減法或除法,最終呈現出較科學的課程內容框架。法則思維直抵教學設計的靈魂,直達集體備課會議的核心,「刪繁就簡」,「去粗取精」,詳略主次得當,突出了輕重緩急,較好地提升了心理老師集體備課會議中的思維品質,提高了集體備課的教學智慧,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性。
(一)項目式學習理念——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的有效「密碼」
「加減乘法」法則賦予了心理科組集體備課的高效思維方式,但備課組成員的思維碰撞和交流以什麼形式展開,才能提高效率?組織形式的變革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我將你聽」、「點名或輪流發言」的做法顯然不利於思維火花的產生,不利於高效溝通,不利於「點子」閃現。良好的備課會議需要良好的組織形態,需要新的會議方式來打造。「項目式學習」理念基於真實問題情境,通過尋找主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完成作品等環節,實現「做中學」,實現知行合一,在深刻體驗中獲得真知。
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遷移性地引入「項目式學習」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創造性地將老師集體備課視為一種學習過程,老師們由研討的教者轉變為研學的學習者,老師們的研學內容也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定教,這一新的視角讓備課會議有了生機,有了氛圍。項目式學習方式要求老師的討論成果以作品形式呈現,要求成果物化,因此,引入適合集體備課會議的思維導圖海報作品這一要求顯得很適宜(也可以是沙盤、橡皮泥等作品)。在以往,老師集體備課會議中的討論很少沉澱結果,即使有人做記錄,也顯得雜亂、拼接痕跡太重,缺少整合。項目式學習的作品化要求打破了這一僵局,思維導圖海報作品的繪製,能夠將集體備課會議的討論成果、創意點子可視化,有利於集體備課後的個人二次備課,這種會議形式顯現了前所未有的趣味性。
同時,在項目式學習備課會議中,小組合作的方式尤為重要,無論是討論、交流,還是作品製作,都需要合作。因此,還需要在備課會議中採用卡甘結構化小組合作方式,如「發言籌碼」這一卡甘結構能夠促進會議參與著人人發言,均衡討論;「切塊拼接法」的卡甘結構能夠促進作品製作環節的科學分工。以前文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為例,在「研討並確定本學期心理教學內容」的主題下,備課組成員在「加減乘除」思維法則的指引下,通過「發言籌碼」(每人手中兩個籌碼,每發言一次就拿出一個籌碼給主備人,直到大家都用完籌碼,再拿回作第二輪發言),每位成員都對本學期心理教學內容做了建設性發言和討論,提高了參與度和每個成員的存在感。同時,人人參與的氛圍下,備課組成員思維活躍,在本次思維導圖海報製作的過程中,產生了靈感,通過「切塊拼接法」的分工,合力完成了一副總結本次備課會議的「一棵樹的成長」的成果創造,如圖一。
中的這棵樹代表學生的成長,成長要受到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其中,綠色葉子代表前文列表中「+」的內容;黃色葉子代表「-」的內容;陽光代表能量,雨露代表同伴,紅葉代表老師,老師起著「施肥」——教育的作用,這三者代表「×」,是需要倍增的心理課內容;圖中右下角的雜草、害蟲代表「÷」的內容,需要予以清除。通過法則思維的引領,通過項目式學習的合作與分工,學期初的這次心理備課組集體備課會議開的很成功,會議的思維導圖海報內容創新,層次分明,色彩斑斕,切合主題,具有知識美感,也涵蓋了各個層次教學內容,凸顯成果的價值性。
三 流程再造——重構集體備課會議模式
經過一年多的「法則」與「項目式」融合實踐,我校心理備課組集體備課會議從低效走向有效,從有效步入高效,從死板走向創意,一大批備課成果得以湧現,例如《2020原創主題課系列》:你好,青春期;升級你的記憶;情緒管理;面對復學,提升應變力等不一而足。同時,心理科組成員的海報製作能力也有顯著提升,從以前的文字多圖畫少,發展出了如今圖文並茂、構思精巧、個性彰顯、內容和教學設計十分創新的特色風格。備課組成員的思維、視野、立意、教學設計等能力也在這樣的新型備課會議模式中得到極大鍛鍊,最重要的是,這種模式釋放了成員的備課活力,點燃了他們在會議中的激情、熱情,他們越來越喜歡這種集體備課會議模式了。學校因此總結出了心理科組集體備課會議模式——「法則項目式」集體備課會議模式,如圖並開始將這種集體備課會議模式應用於其他學科,「法則項目式」集體備課會議模式正在引領老師們知行合一,撬起了集體備課的一種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