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洛神與曹植/姜舜源 文、圖

2020-12-25 大公資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三國曹植(公元一九二至二三二年)青玉佩,是一九五一年山東省東阿縣曹植墓出土文物。事情巧合的是,在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賦》裡,他與自己仰慕的洛神的定情之物,正是自己身上的一件玉佩。這說明玉佩是曹植生前最珍愛的東西。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名畫——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也特別描繪了二人舉起佩玉的情景。名器、名篇、名畫,三者相輔相成,為我們還原了魏晉六朝那唯美時代的風流人物,令我們得見生活在一千八百年前,「才高八鬥」的曹植的風神才調。

  比德於玉,子建寶愛

  玉在中國古代文化裡具有特殊地位,國際史學上有「青銅時代」之說,具體到中國,則把綿延兩千年的夏商周時期(公元前二○七○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稱為「青銅時代」、「青銅文化」。有鑑於此,有人就提出「玉器時代」、「玉文化」。因為中國玉文化孕育自夏之前漫長的新石器時代,顯然比青銅發明早得多;而且不像青銅器秦漢之後式微了,玉器一直繁榮到清末,即使今天人們也趨之若鶩。進入有文字的歷史不久,人們就將玉與德聯繫起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秦風.小戎》就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孔子認為,這是「君子比德於玉」,玉象徵著仁、智、義、禮、忠、信等德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歸納「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後代乾脆說:「君子如玉」。藝術與道德意識相聯繫,玉可能是中國人心目中盡善盡美的典範。

  山東東阿曹植墓出土的玉佩,是一套「組玉佩」,由四個主要基本部件組成,青玉質,光素無紋飾。雲頭形玉珩位於最上端,長八點六釐米,寬三點三釐米,厚五毫米,大致呈橢圓形,上部為弧形,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脊下部有一透孔,佩下端較平直,正中邊緣有兩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每個弧形脊上部各鑽一透孔,用以垂繫下面的玉佩,佩兩側為圓弧形。中間是兩件相向排列的玉璜,每件長八點四釐米,寬二點五釐米,厚五毫米。兩件玉璜形制及大小基本相同,扁平體,其一端鑽一透孔,另一端鑽兩個並行排列的透孔,用於穿繫。最下面置梯形玉佩。長十一點九釐米,寬三點六釐米,厚五毫米,形狀近似梯形,上端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突下方有一透孔,用來穿繫。有些「組玉佩」構件繁多,各佩飾間以玉珠串聯,從雙璜各垂下一顆較大的玉珠落在梯形玉飾上,等等,人一動,玉珠撞擊玉飾,發出悅耳的聲音。古人常說「環佩叮咚」,就是「組玉佩」等發出的動聽聲音。

  組玉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興盛於西周時期,此後歷經春秋、戰國,到西漢時趨於衰落和簡化。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組玉佩制度湮沒不存。曹操統一北方後,出於政治需要,欲恢復傳統玉佩制度,侍中王粲「識舊佩,始復作之」,在漢明帝「大佩」的基礎上,創製出一套新式樣的組玉佩。曹植墓出土的這套組玉佩,被認為是目前所見王粲新款玉佩的最早實例。曹植唯一把這套組玉佩帶進墓中,大概是在他看來唯有玉能代表自己的品德和情操,值得終生寶愛吧!

  「薄葬」魚山,靈異寶地

  曹植墓坐落在山東省東阿縣魚山西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二三二年)三月,現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山為齊魯山巒龍脈——泰岱的餘脈,是一座海拔僅有八十二米的小山,可以作為風水學上的「後靠山」。它的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風水上的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似天然列屏,相當於「朝山」、「案山」。北面金堤綿亙,似黃龍靜臥;沃野千頃,一望無垠。風水格局可謂中宮廣闊,金堂玉戶。

  《三國志.陳思王(曹)植傳》明確記載:「初,(曹)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說的是當初曹植受封東阿王時,登上境內的魚山,遙望此地山川美好,喟然長嘆,心生終老於此之念。雖然後來他又被徙封陳地(河南陳州),但在他死後,其子曹志還是遵照他生前遺願,將父親安葬於東阿魚山西麓,鑿山為穴,封土為冢,後人稱曹子建墓。

  曹植死後不久的南朝人劉敬叔《異苑》卷五,對曹植墓有一段奇異記載:「陳思王曹植,字子建,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巖岫裡有誦經聲,清通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曹植不禁肅然起敬,於是起了在此終老天年之心;又仿效山中誦經聲誦經,南朝時候開始的和尚們的「梵唱」,就是曹植創造的,道士們吟誦「步虛詞」的「步虛聲」,也源自曹植在此的發明。野史則記載,曹植在魚山住下來,每天都到山上的羊茂臺上讀書吟詩,久而久之,臺石被攀坐得光滑如鏡,周圍的青石板上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印,後世就將此作為「魚山八景」之一:「仙人足跡」。不管怎麼說,生前受盡排斥打擊的曹植,死後在這風水寶地的確得到安息。

  曹植墓葬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後室三部分組成。墓葬朝向為坐東面西,墓葬全長十一點四米,寬四點三五米。前室呈方形,大跨度橫券頂,邊長四點三五米,高四點八米。後室長二點二米,寬一點七八米,高三點三一米,發掘時券頂已經坍塌。棺木放置在前室中部,已經腐朽,從痕跡看,應該是單棺,棺內鋪墊三層,下層為三釐米的木炭灰,中層為豆粒大的硃砂,上層為剪裁成日、月、星形狀的雲母片。他的遺骨就處在雲母片之上。曹魏時期實行「薄葬」,加之曹植生前鬱郁不得志,生活拮据,使得隨葬物品異常簡樸,僅在棺木左右兩側擺設了陶井、陶車和陶雞、鴨、鵝、狗等家畜家禽俑,陶灶、陶案、陶壺、陶罐、陶盆、陶耳杯等象徵性餐具,共出土隨葬器物一百三十二件。國博保存的這套組玉佩,算是墓中最值錢的陪葬品。

  國博收藏的該墓出土的陶耳杯,實際用途是古代三月三日上巳節「曲水流觴」使用的「羽觴」,兩邊伸出的平沿,為的是增加其浮力。六朝時期文人雅集,「曲水流觴」活動最活躍。東晉王羲之《蘭亭序》,記敘了曹植去世一百多年後的永和九年(三五三年)舉行的這樣一場活動,遊戲規則是羽觴停在誰的面前,誰就飲酒一杯、賦詩一首,「一觴一詠」。

  才高八鬥,鬱郁終生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與王后卞氏所生第三子,生前最後的封號是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史稱「陳思王」,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三國志》記載他自幼聰穎過人,年十歲餘,就能誦讀《詩經》、辭賦數十萬言,擅長文學。同是文學天才的南朝詩人謝靈運,稱讚他「才高八鬥」:「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建安十五年(二一○年)冬,魏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宮殿銅雀臺落成,曹操帶領兒子們登臺作賦,檢驗各位的文才,曹植提筆立成,文思敏捷而且文採斐然,曹操從此認定他是諸子之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屢次欲立他為王位繼承人。但他有許多文人的通病。一是任性而行,不能自我約束;二是飲酒不節,容易誤大事。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魏國大將曹仁被蜀漢關羽圍困,曹操命其帶兵前往解救,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所以最終曹操還是確定長子曹丕為繼承人。

  建安二十五年(二二○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位,曹植時年二十九歲。曹丕怕他威脅王位,對他嚴加防範,但由於母后卞氏出面保護,他只好暗地裡使陰招,數次遷徙其封國。先是出封臨淄,監國灌均迎合曹丕,彈劾曹植使酒悖慢。於是曹丕徵曹植入朝,打算藉故處死他,還是母親卞太后從中保護,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詩,詩必須以兄弟為題,且不準直說。於是就有了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一母同胞,何必呢!曹丕聽了心裡慚愧。黃初二年(二二一年),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三年(二二二年)四月,晉封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四年(二二三年),徙封雍丘王(今河南杞縣一帶)。七年(二二六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這就是魏明帝。這位侄子對叔父還是嚴加防範和限制。太和三年(二二九年),徙封東阿(今山東東阿);六年(二三二年),改封陳王(古陳州,今河南淮陽一帶),十一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人神之間,千古愛情

  黃初三年四月晉封鄄城王時,曹植回魏國都城洛陽朝見,在離開洛陽回鄄城封國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成為傳頌千古的美文。

  文章說:黃初三年,我赴京師朝會,回程在洛陽南郊龍門伊闕渡過洛川。此時「日既西傾,車殆馬煩」,在岸邊休息時,上演了一場與洛水之神宓妃人神相愛的夢幻故事。歷史傳說,伏羲之女在洛水落水身亡,成為洛水之神,名曰宓妃。洛神真的是「天人」:「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作者為女神的賢淑氣質和美好容顏所感動,二人眉目傳情,互致愛慕。這當中最關鍵的舉動是:曹植「解玉佩以要(邀)之」,解下身上佩帶的玉佩給洛神,以表達自己的愛意;洛神則呈送身佩的美玉以回應,「抗瓊珶以和予」,舉起美玉跟他打招呼。一來一往兩件美玉,終於確定了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二人指江水為誓,海枯石爛心不變。於是二人凌波漫步,度過一段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當然,這場人神之戀以美好理想破滅而終結。從《洛神賦》可見玉佩在曹植心中的地位。它是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也是美好愛情的定情物。

  據野史記載,曹植與哥哥曹丕都愛慕一位遠近聞名的美女——中山國無極縣的甄氏。後來冀州牧袁紹利用職務之便,娶甄氏給自己的二兒子袁熙為妻。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憐香惜玉,甄氏與他短暫的婚姻非常鬱悶,寫下一些閨怨詩,例如《古詩源》收錄其《塘上行》:「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曹丕乘機奪取了甄氏為妻,後來的魏明帝曹叡,就是曹丕與甄氏所生。甄氏生於東漢光合五年(一八二年),官渡之戰時在建安五年(二○○年),當時甄氏十九歲,曹丕十四歲,曹植九歲。

  曹操與曹丕長年徵戰在外,曹植與這位美麗多情的嫂子經常相處,日久生情。偏偏曹丕有許多內寵,其中最寵愛的是郭氏。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本來想立她為皇后,只因為前邊還有甄氏,只好封郭氏為貴嬪;但對於甄妃和曹植的特殊感情難以釋懷,也僅封她為妃,皇后一職懸空。郭氏為謀奪後位,挑撥離間,陷害甄妃。曹丕聽信郭氏讒言,將甄妃留置在魏國舊都鄴城,好比打入冷宮,不久又誣稱甄妃心懷怨望,平白無故將她賜死。郭氏無子,害死甄妃後,將曹叡交與郭后撫養。

  黃初三年入朝時,曹植已三十一歲,在當時已是中年以上。離京前,曹丕將甄妃生前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曹植。曹植睹物思人,觸懷傷情。剛出洛陽在洛水舟中,恍惚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並說出「我本有心相託」等語,曹植一驚而醒,方知是南柯一夢,於是寫下《感甄賦》。魏明帝為掩飾母親與叔父的這段感情,改為《洛神賦》。這雖是歷史傳說,但基本符合兩漢三國時實際。古人思想一直很開放。例如上古《詩經.鄭風》男女一起春遊:「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虐。」漢代《樂府詩》離婚男女互致問候:「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此時婦女改嫁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男女之大防」不像宋明之後那樣嚴厲。這篇散文到底是寫實還是寫虛,大概人神之間比較合情合理。

  「虎頭三絕」,遷想妙得

  一千八百年前發生在洛水之濱的,白馬王子與洛水之神的愛情故事,才高八鬥的曹子建的天才至文,催生了藝術家的遷思妙想。曹植身後不久,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就把這篇文章形諸丹青繪畫。

  顧愷之(三四八至四○九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是中國古代畫史上最早留下作品的大畫家。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他以畫絕、文絕、痴絕,人稱「虎頭三絕」。他的畫繼承前代人像、佛像為繪畫對象的傳統,同時擴展至禽獸、山水等,並且在繪畫理論方面有卓越建樹,其《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臺山記》等三篇畫論,提出了傳神、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以形寫神,在前代寫實基礎上發展突破,為中國後世繪畫發展奠定了基礎。

  顧愷之傳世作品有《列女圖》、《洛神賦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女史箴圖》被英法聯軍劫掠,現藏大英博物館。《列女圖》內容為漢代劉向《列女傳》人物故事,每段都有人名和頌辭。原作久已散佚,今天所見的是忠實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保留人物畫古風較多。《洛神賦圖》則更具前代人物畫向後世山水畫轉變的特徵,像唐代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形容:山巒若土堆,樹木如拳臂,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山水樹木還是人物畫的背景。這種狀況到隋朝展子虔《遊春圖》才得以改觀。

  《洛神賦圖》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及其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畫面上遠水泛流,近水息波,洛神含情脈脈,欲去還留。正是曹植原文「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的情景。

  此畫卷搶眼部分,描繪了洛神乘坐的一架「雲車」。這架雲車沒有車輪,水面上直接就是車輿,洛神乘坐輿內,側首與曹子建「動朱唇以徐言」,手持「江南之明璫」,與子建灑淚揮別,「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洛神的雲車車輿是紅色,車輿上方立著兩重的華蓋,級別是皇帝「大輅」級的,比曹植藩王級別的高。華蓋上層頂上飾龍頭,下層為青色的玉輅傘蓋;車身後的大旗九條,旗杆、節杆頂端都是飾龍頭。駕車的六龍黃、白相間。雲車兩側車輪位置是一頭鯨和一頭鯢,護衛位置是水中神獸,嚴格按照曹植原文「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來布置。

  顧愷之是畫車行家。畫卷後部「辭別」一段,採用俯視角度,畫出開闊視野:曹植駕車登程,回首尋望洛神的倩影。有情人最後不成眷屬,天人永隔,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惆悵徘徊,依依難捨。

  魏晉南北朝是動盪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這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學藝術上的唯美主義傾向。曹植《洛神賦》、顧愷之《洛神賦圖》,正是文學和藝術唯美主義的代表作。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曹植《洛神賦》:悼念亡妻及愛情幻滅
    《洛神賦》以大量篇幅描寫人神之戀, 情感深摯, 故其主旨有愛情解讀路向, 此時曹植與「餘」、「吾」重合, 洛神代指愛情寄託對象。前人多視之為甄后或某未知戀人, 我們認為曹植愛情寄託對象為其亡妻崔氏, 主要依據如下:一是《洛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 詠牽牛之獨處」, 李善注「《天官星佔》曰:匏瓜一名天雞, 在河鼓東。
  • 洛神賦 曹植(全文新譯)
    我有感於宋玉對楚王講的遇見神女的故事,就寫了這篇賦,賦文說:(解讀:1、洛神宓妃,相傳為遠古時代宓羲氏的女兒,因溺死於洛水而為水神。關於這個古老傳說中的女神,屈原在《天問》和《離騷》,司馬相如、張衡又在《上林賦》)和《思玄賦》中進行描寫。
  • 曹植《洛神賦》:悼念亡父及政治幻滅
    《洛神賦》的部分詞句透出政治色彩, 逸出了愛情範圍, 故其主旨也有政治解讀路向。此時曹植與「餘」分離, 轉以洛神自喻, 而「餘」代指政治寄託對象, 前人多視為文帝曹丕, 我們認為更可能是曹植亡父曹操, 主要依據如下:一是對文本斷層的解讀。
  • 曹植的《洛神賦》歌頌的是甄宓嗎?甄宓和曹植之間有什麼關聯?
    曹植是魏國有名的才子,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詩詞佳作,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數《洛神賦》。據說是曹植有一日途經洛水的時候,聽見了當地有關於洛神的傳說,於是便做了這篇文章,他虛構了自己與洛神之間的偶遇,表達了對洛神的讚美,以及洛神消失後悵然若失的情感。
  • 曹植的《洛神賦》讚美的是誰?有何故事?
    我認為,曹植的《洛神賦》中的洛神是自己心中「美好」的一種象徵,文章中人神殊途,天人兩隔的結局就是意味著內心「美好」的消失,換句話說他最終敗在了殘酷的現實面前。首先,我們先來闡述一下歷史上的各種說法。這種說法最早源於唐代著名作家李善的大作《昭明文選》,認為曹植與他嫂嫂甄宓有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根據李善的記載,當時,最先想迎娶甄宓的是曹植,但卻被曹丕搶先了,然而曹植卻一直想念著甄宓,後來,甄宓被曹丕賜死,甄宓的兒子曹睿將甄宓生前的金縷玉帶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回途中寫下了《洛神賦》。
  • 三國女子圖鑑②|甄姬:非《洛神賦》原型 與曹植沒感情戲
    各個版本的洛神賦圖甄氏與曹植的曖昧故事,則因唐代李善註解《文選·洛神賦》而起。李善轉引《記》稱: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卻將甄氏許給曹丕。甄氏被郭皇后讒言害死,曹丕悔悟,將甄氏的玉鏤金帶枕贈送給了曹植。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曹植離京途中,經過洛水,恍惚間見到甄氏送枕託心,自稱「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
  • 曹植的《洛神賦》究竟是寫給誰的?愛人?情人?仙人?
    曹植的《洛神賦》究竟是寫給誰的?愛人?情人?仙人?   曹植的詩詞也是被後人供奉最多的,例如我們熟知的《白馬篇》、《七步詩》、《洛神賦》,無一不是經典。
  • 「若輕雲之蔽月」,「流風之回雪」,讀《洛神賦》,見曹植心中的女神
    想必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最早聽到這幾句,並不是在讀曹植的《洛神賦》,而是玩兒「三國殺」遊戲網絡版的時候,聽到的甄姬的配音。當時我就想,這樣的詞句,到底是要形容一個多麼美麗,出塵脫俗的女子呢?後來我知道,這些詞句,出自於三國時期曹植所作的《洛神賦》,反覆讀來,確實文辭出眾,筆力不凡,把這位洛神,描述的是無以復加。在這裡,我給大家節選一段,我們來一起讀一下吧:「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 曹植為何不能繼承大統,洛神賦又是為誰所作?
    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柰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城,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說的是曹植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經》、《論語》等,尤其擅長寫文章,銅雀臺剛建好的時候,他登臺立就名篇《登臺賦》,得到了曹操的賞識。
  • 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洛神賦圖》
    這是洛神賦中曹植對洛神的描述,可以說是極盡華美辭藻。而《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在讀過《洛神賦》後,被作者的文採和無限惆悵的情意所感動,進而創作的。 傳說曹植曾愛慕甄逸的女兒,怎料自己的哥哥曹丕最終卻娶到了甄宓為皇后,甄后生下曹睿後遭人進讒致死。曹植得到了甄后的遺枕生夢,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而《洛神賦圖》畫面分為三個故事情節,第一個畫面是曹植與洛水女神相遇於洛水河邊,遠處看到一位女神飄然而來,若隱若現。接下來畫面描繪了六龍雲車、玉鸞、文魚、鯨鯢等神獸圍繞在洛神身邊。
  • 帶你了解《洛神賦圖》背後的故事
    《洛神賦圖》到底隱藏著一個怎樣的歷史謎團呢?洛神賦圖這就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描述的主要內容,所以當它一出現,就引起人們的廣泛傳頌,成為流傳千古的一篇文學名作。《洛神賦》中的完美境界,美好的洛神形象,還有和曹植之間悽美的愛情表現出來。
  •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顧愷之《洛神賦圖》畫作鑑賞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從古至今,一直被世人所珍視。《洛神賦圖》這一驚世之作再現了曹植和洛神之間朦朧而悽美的故事。紫色百合香為您品評這幅精品畫作,鑑賞畫家顧愷畫作的藝術之美。《洛神賦圖》是畫家顧愷之讀了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畫的一幅經典名畫。曹植借美麗的洛神抒發了自己愛而不得的傷感情懷,其中也暗含了他宮鬥失敗且無法改變現狀的失落之感。畫家顧愷之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傳達出當時人物經歷的那種悽美意境,並使世人被這一惆悵的情景所感染。
  • 東晉顧愷之的人物故事畫《洛神賦圖》賞析
    東晉顧愷之此圖真跡早已逸失,我們唯有通過摹本來了解顧愷之原作的面目。因此,在原作不得見的情況下,不論怎樣的摹本,都可以從某一方面反映原作的情況,對於我們了解原作都是有幫助的。《洛神賦圖》是人物故事畫作品。作品根據建安七子之一曹植的名作《洛神賦》描繪而來。在《洛神賦》中,曹植敘述了自己在黃初三年去洛陽,渡過洛水時夢見洛水女神的故事。
  • 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洛神賦》,為何成了後人寫作的標杆
    曹植的《洛神賦》,被公認為是建安賦作中的壓軸之作,不但其篇幅的長度,過於所有的建安賦作,而且其描寫的生動、細膩,傳達感情的真摯、微妙,也超過了此前的一切賦作凸眾所周知,賦正式形成為一種廣泛運用的文學形式,是在漢代,是由於漢武帝一,漢宣帝等人的大力提倡所致。
  • 洛神賦圖:叔嫂虐戀不是重點,它畫出了生命中那些沒有結果的故事
    《洛神賦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無疑是中國美術史的一座豐碑,是被後世尊稱為「畫絕」的顧愷之根據曹植所寫的《洛神賦》一文進行的腦補。他把曹植和洛神從邂逅、定情到分手的故事畫了個戀愛全紀實。千百年來我們一直把《洛神賦圖》當作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虐戀悲劇,但要真正了解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還需要對背景故事有所了解。相傳早在三國官渡之戰以前,小曹(曹植)就曾經在洛河神祠邂逅了一位美女,名叫甄宓。三國時期叫得上名的美女,除了大小喬也就是她了。
  • 曹植痴迷的洛神原來長這樣,美國剛剛公布了一幅南宋摹本高清大圖
    這批作品中包括南宋摹本《洛神賦圖》和元代趙孟頫的《二羊圖》。洛水河邊三國一夢,東晉大家繪就名篇「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動人的詩句出自三國詩人曹植的辭賦名篇《洛神賦》。洛陽是曹魏都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位,對自小聰穎的弟弟曹植嚴加防範,數次將其更改封地。
  •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誰才是曹植的洛神?
    可是兄弟之間由於世子之爭而產生的猜忌是永遠無法消除的,曹植數次遷封。從此,曹植心灰意冷,更加恃才放曠,成為了一個整日飲酒作樂的貴族王子。曹植在封城鄴城所作《洛神賦》成為千古絕唱,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洛神形象引人神往。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曹植見洛神,被驚豔,一篇《洛神賦》道出心聲
    網絡洛神也叫宓妃,是傳說中掌管洛河的地方水神。比較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曹植寫的一篇《洛神賦》,對洛神比較的外貌描述也就在這裡了。曹植說:「那天夕陽西下,他正車困人乏時,抬頭看洛河,看到一個絕妙佳人立在巖石旁。」當時的曹植剛被貶,兄長曹丕上位,他不得不離開京都洛陽,情緒低落。
  • 曹植與甄宓的真實關係,《洛神賦》中寫的女神並不是他嫂子
    不過比起哥哥曹丕,曹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要高得多。曹植的五言詩,有抒情、說理、寫景、祝頌、象徵,種種的體裁與內容;在用字、措辭、押韻,尤其是情感的深度與意境的開拓上,不僅非曹丕所及,亦非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劉楨所能及。例如,《七哀》中的四句:「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