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以大量篇幅描寫人神之戀, 情感深摯, 故其主旨有愛情解讀路向, 此時曹植與「餘」、「吾」重合, 洛神代指愛情寄託對象。前人多視之為甄后或某未知戀人, 我們認為曹植愛情寄託對象為其亡妻崔氏, 主要依據如下:
一是《洛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 詠牽牛之獨處」, 李善注「《天官星佔》曰:匏瓜一名天雞, 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 不與織女值者, 陰陽不和」、「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 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 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 乃得一會」。同時代類似的詞句有「阮瑀《止欲賦》曰:傷匏瓜之無偶, 悲織女之獨勤」, 言夫婦離散、丈夫無偶之意甚明。實際上匏瓜本有匹, 牽牛亦非始終獨處, 曹植本有妻崔氏, 卻被曹操賜死「植妻衣繡, 太祖登臺見之, 以違制命, 還家賜死」 。
崔氏之死在建安二十二年 (217) 左右, 距《洛神賦》寫作約有六年間隔, 此時正當盛年的曹植依舊「無匹」、「獨處」,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也未見有續娶正妻記錄, 直到黃初六年 (225) 依舊是「反旋在國, 揵門退掃, 形影相弔, 出入二載」 。後來的《謝妻改封表》稱「今以東阿王妃為陳王妃」 曹植太和三年 (229) 封為東阿王, 重立王妃距崔氏之死已有十二年之久, 曹植與崔氏夫婦的情感也可見一斑。
二是《洛神賦》中有「悼良會之永絕兮, 哀一逝而異鄉」, 李善注「良會, 夫婦之道」, 有夫婦婚姻關係形成在前, 夫婦一方去世方可言悼「良會」永絕。若僅是萍水相逢的人神之會, 則用詞恐難以如此哀慟, 如王粲《神女賦》言「彼佳人之難遇, 真一遇而長別」;若是懷念非夫婦關係的情人, 似不宜言「良會」。
這裡的「良會之永絕」、「一逝而異鄉」當指曹植與崔氏夫婦的陰陽之隔及崔氏之死帶給曹植的情感創傷。由曹植與崔氏夫婦關係出發, 則《洛神賦》中「神光離合, 乍陰乍陽」、「恨人神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當」、「超長吟以永慕兮, 聲哀厲而彌長」、「動朱唇以徐言, 陳交接之大綱」等詞句均容易從深切悼念亡妻的角度來解讀, 較之於缺乏實據的曹植與甄后或某未知戀人的情事似更為直接可信。
三是崔氏本身也具備洛神形象的四個基本條件: (1) 脫俗美貌。崔氏相貌史無直接記載, 從崔氏叔父崔琰「聲姿高暢, 眉目疏朗, 須長四尺, 甚有威重, 朝士瞻望」 來看, 崔氏相貌亦當不俗。此外曹植「十餘歲」時曹操「甚異之」、「特見寵愛」 ,年方二十即封侯 (建安十六年, 封平原侯) , 曹操為愛子擇婦當非平庸。《洛神賦》中「丹唇外朗, 皓齒內鮮。明眸善睞, 靨輔承權」、「柔情綽態」也有一定現實依據。
(2) 知書達禮。崔氏為清河崔姓大族子弟, 而清河崔氏為儒學世家, 從魏晉到隋唐數百年間均為名門望族, 直系族人文化修養較高, 如崔琰「鄉移為正, 始感激, 《讀論語》、《韓詩》……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以琴書自娛」。崔氏受家風影響, 知書達禮也是自然, 《洛神賦》中「嗟佳人之信修兮, 羌習禮而明詩」恐非僅為虛辭修飾。
(3) 衣服飾物。崔氏因「違制命」、「衣繡」而被「賜死」, 而華美衣飾也是洛神的標誌性特徵:「奇服曠世, 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 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 綴明珠以耀軀」。兩者之間有對應關係, 洛神衣飾只是崔氏人間衣飾的進一步美化。
(4) 青春活力。崔氏生卒年今不易確定, 崔氏死時曹植約二十六歲, 崔氏辭世年齡當在二十歲左右, 作《洛神賦》時曹植三十二歲, 崔氏在世也只有二十五歲左右。崔氏「衣繡」是其青春活力、愛美特性的表現, 崔氏死於青春煥發之季, 故洛神也以青春富有活力的女性形象出現「忽焉縱體, 以遨以嬉。左倚採旄, 右蔭桂旗」、「體迅飛鳧, 飄忽若神, 凌波微歩, 羅襪生塵」。
四是曹植情感豐富, 不善隱忍作偽, 對身邊親友的不幸逝世多撰文紀念, 如悼念王粲的《王仲宣誄》、悼念早夭女兒的《金瓠哀辭》和《行女哀辭》、悼念曹彰的《任城王誄》、感嘆楊修、丁儀、丁廙等友人遭殺害而無力解救的《野田黃雀行》等。即便是後來幽居封地曲意保身時, 曹植也未能完全斂去鋒芒而寡情去思, 一方面寫有《求自試表》、《諫伐遼東表》等表明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寫有不少悼念親故作品, 如《武帝誄》、《文帝誄》、《卞太后誄》、《平原懿公主誄》等。
崔氏與曹植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左右, 崔氏之死對深於情、苦於情的曹植應有一定影響, 在作品中也當有所反映。目前尚未見到曹植專門悼亡崔氏的作品, 這可能是因為崔氏直接被曹操賜死, 不宜直接宣之筆墨, 因而曹植以洛神代指崔氏作《洛神賦》這一不太明顯的悼亡之文也合乎情理。而文中詞句, 如「超長吟以永慕兮, 聲哀厲而彌長」、「恨人神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當」中的悽冽哀慟之意, 不似陌路相逢的人神初戀或缺乏實據的曹植與甄后或某未知戀人的情事, 其恆久的相思、悲愴的聲調, 更可能發生在長久相伴而被迫永訣的夫妻之間。
由上可知曹植與崔氏夫婦感情甚篤, 洛神形象多以崔氏為本, 文本中哀慟之辭屢現, 悼亡妻之意明顯。崔氏之死是曹植愛情幻滅的標誌, 現實的失落使其「思舊故而想像」, 在幻覺呈現中獲得暫時的精神慰藉, 這更增加了現實中思念的密度和濃度「足往神留。遺情想像, 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思綿綿而增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