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賦》:悼念亡妻及愛情幻滅

2020-12-13 漢府古文化

《洛神賦》以大量篇幅描寫人神之戀, 情感深摯, 故其主旨有愛情解讀路向, 此時曹植與「餘」、「吾」重合, 洛神代指愛情寄託對象。前人多視之為甄后或某未知戀人, 我們認為曹植愛情寄託對象為其亡妻崔氏, 主要依據如下:

一是《洛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 詠牽牛之獨處」, 李善注「《天官星佔》曰:匏瓜一名天雞, 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 不與織女值者, 陰陽不和」、「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 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 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 乃得一會」。同時代類似的詞句有「阮瑀《止欲賦》曰:傷匏瓜之無偶, 悲織女之獨勤」, 言夫婦離散、丈夫無偶之意甚明。實際上匏瓜本有匹, 牽牛亦非始終獨處, 曹植本有妻崔氏, 卻被曹操賜死「植妻衣繡, 太祖登臺見之, 以違制命, 還家賜死」 。

崔氏之死在建安二十二年 (217) 左右, 距《洛神賦》寫作約有六年間隔, 此時正當盛年的曹植依舊「無匹」、「獨處」,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也未見有續娶正妻記錄, 直到黃初六年 (225) 依舊是「反旋在國, 揵門退掃, 形影相弔, 出入二載」 。後來的《謝妻改封表》稱「今以東阿王妃為陳王妃」 曹植太和三年 (229) 封為東阿王, 重立王妃距崔氏之死已有十二年之久, 曹植與崔氏夫婦的情感也可見一斑。

二是《洛神賦》中有「悼良會之永絕兮, 哀一逝而異鄉」, 李善注「良會, 夫婦之道」, 有夫婦婚姻關係形成在前, 夫婦一方去世方可言悼「良會」永絕。若僅是萍水相逢的人神之會, 則用詞恐難以如此哀慟, 如王粲《神女賦》言「彼佳人之難遇, 真一遇而長別」;若是懷念非夫婦關係的情人, 似不宜言「良會」。

這裡的「良會之永絕」、「一逝而異鄉」當指曹植與崔氏夫婦的陰陽之隔及崔氏之死帶給曹植的情感創傷。由曹植與崔氏夫婦關係出發, 則《洛神賦》中「神光離合, 乍陰乍陽」、「恨人神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當」、「超長吟以永慕兮, 聲哀厲而彌長」、「動朱唇以徐言, 陳交接之大綱」等詞句均容易從深切悼念亡妻的角度來解讀, 較之於缺乏實據的曹植與甄后或某未知戀人的情事似更為直接可信。

三是崔氏本身也具備洛神形象的四個基本條件: (1) 脫俗美貌。崔氏相貌史無直接記載, 從崔氏叔父崔琰「聲姿高暢, 眉目疏朗, 須長四尺, 甚有威重, 朝士瞻望」 來看, 崔氏相貌亦當不俗。此外曹植「十餘歲」時曹操「甚異之」、「特見寵愛」 ,年方二十即封侯 (建安十六年, 封平原侯) , 曹操為愛子擇婦當非平庸。《洛神賦》中「丹唇外朗, 皓齒內鮮。明眸善睞, 靨輔承權」、「柔情綽態」也有一定現實依據。

(2) 知書達禮。崔氏為清河崔姓大族子弟, 而清河崔氏為儒學世家, 從魏晉到隋唐數百年間均為名門望族, 直系族人文化修養較高, 如崔琰「鄉移為正, 始感激, 《讀論語》、《韓詩》……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以琴書自娛」。崔氏受家風影響, 知書達禮也是自然, 《洛神賦》中「嗟佳人之信修兮, 羌習禮而明詩」恐非僅為虛辭修飾。

(3) 衣服飾物。崔氏因「違制命」、「衣繡」而被「賜死」, 而華美衣飾也是洛神的標誌性特徵:「奇服曠世, 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 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 綴明珠以耀軀」。兩者之間有對應關係, 洛神衣飾只是崔氏人間衣飾的進一步美化。

(4) 青春活力。崔氏生卒年今不易確定, 崔氏死時曹植約二十六歲, 崔氏辭世年齡當在二十歲左右, 作《洛神賦》時曹植三十二歲, 崔氏在世也只有二十五歲左右。崔氏「衣繡」是其青春活力、愛美特性的表現, 崔氏死於青春煥發之季, 故洛神也以青春富有活力的女性形象出現「忽焉縱體, 以遨以嬉。左倚採旄, 右蔭桂旗」、「體迅飛鳧, 飄忽若神, 凌波微歩, 羅襪生塵」。

四是曹植情感豐富, 不善隱忍作偽, 對身邊親友的不幸逝世多撰文紀念, 如悼念王粲的《王仲宣誄》、悼念早夭女兒的《金瓠哀辭》和《行女哀辭》、悼念曹彰的《任城王誄》、感嘆楊修、丁儀、丁廙等友人遭殺害而無力解救的《野田黃雀行》等。即便是後來幽居封地曲意保身時, 曹植也未能完全斂去鋒芒而寡情去思, 一方面寫有《求自試表》、《諫伐遼東表》等表明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寫有不少悼念親故作品, 如《武帝誄》、《文帝誄》、《卞太后誄》、《平原懿公主誄》等。

崔氏與曹植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左右, 崔氏之死對深於情、苦於情的曹植應有一定影響, 在作品中也當有所反映。目前尚未見到曹植專門悼亡崔氏的作品, 這可能是因為崔氏直接被曹操賜死, 不宜直接宣之筆墨, 因而曹植以洛神代指崔氏作《洛神賦》這一不太明顯的悼亡之文也合乎情理。而文中詞句, 如「超長吟以永慕兮, 聲哀厲而彌長」、「恨人神之道殊兮, 怨盛年之莫當」中的悽冽哀慟之意, 不似陌路相逢的人神初戀或缺乏實據的曹植與甄后或某未知戀人的情事, 其恆久的相思、悲愴的聲調, 更可能發生在長久相伴而被迫永訣的夫妻之間。

由上可知曹植與崔氏夫婦感情甚篤, 洛神形象多以崔氏為本, 文本中哀慟之辭屢現, 悼亡妻之意明顯。崔氏之死是曹植愛情幻滅的標誌, 現實的失落使其「思舊故而想像」, 在幻覺呈現中獲得暫時的精神慰藉, 這更增加了現實中思念的密度和濃度「足往神留。遺情想像, 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思綿綿而增慕」。

相關焦點

  • 曹植《洛神賦》:悼念亡父及政治幻滅
    《洛神賦》的部分詞句透出政治色彩, 逸出了愛情範圍, 故其主旨也有政治解讀路向。此時曹植與「餘」分離, 轉以洛神自喻, 而「餘」代指政治寄託對象, 前人多視為文帝曹丕, 我們認為更可能是曹植亡父曹操, 主要依據如下:一是對文本斷層的解讀。
  • 曹植的《洛神賦》讚美的是誰?有何故事?
    我認為,曹植的《洛神賦》中的洛神是自己心中「美好」的一種象徵,文章中人神殊途,天人兩隔的結局就是意味著內心「美好」的消失,換句話說他最終敗在了殘酷的現實面前。首先,我們先來闡述一下歷史上的各種說法。這種說法最早源於唐代著名作家李善的大作《昭明文選》,認為曹植與他嫂嫂甄宓有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根據李善的記載,當時,最先想迎娶甄宓的是曹植,但卻被曹丕搶先了,然而曹植卻一直想念著甄宓,後來,甄宓被曹丕賜死,甄宓的兒子曹睿將甄宓生前的金縷玉帶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回途中寫下了《洛神賦》。
  • 曹植為何不能繼承大統,洛神賦又是為誰所作?
    說的是曹植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經》、《論語》等,尤其擅長寫文章,銅雀臺剛建好的時候,他登臺立就名篇《登臺賦》,得到了曹操的賞識。曹植此舉僭越了禮法,是對曹操的大不敬之舉,也就漸漸地得不到曹操的寵愛了。因此曹植在世子之爭中落敗,還為此和他的哥哥曹丕成了「冤家對頭」,而曹植一生的轉折點,也正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從此之後曹植備受冷落,他的詩風也為之一變。
  • 《洛神賦》與李商隱的無題詩相似,文章寫愛情,但又不拘於愛情
    實際上《洛神賦》與李商隱的無題詩相似, 即文本主體為愛情感受, 但又不拘於愛情一隅, 部分詞句滲透著另外的思想, 如政治理想的幻滅。《洛神賦》中愛情幻滅、政治幻滅兩個路向並非完全分離, 而是殊途同歸、相互補充的渾有機整體, 一為表, 一為裡;一為主, 一為輔;一為正面, 一為側面;一為直接, 一為間接;一為文學性之表現, 一為政治性之表現;一為藝術價值所在, 一為思想價值所在。兩者互補性明顯, 「互補性應具有互斥性、相濟性、整合性三個特徵。
  • 洛神賦 曹植(全文新譯)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名家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中認為《洛神賦》是甄皇后所作,此說亦博得後世多人的認同。
  • 曹植的《洛神賦》究竟是寫給誰的?愛人?情人?仙人?
    曹植的《洛神賦》究竟是寫給誰的?愛人?情人?仙人?   曹植的詩詞也是被後人供奉最多的,例如我們熟知的《白馬篇》、《七步詩》、《洛神賦》,無一不是經典。
  • 曹植的《洛神賦》歌頌的是甄宓嗎?甄宓和曹植之間有什麼關聯?
    曹植是魏國有名的才子,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詩詞佳作,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數《洛神賦》。據說是曹植有一日途經洛水的時候,聽見了當地有關於洛神的傳說,於是便做了這篇文章,他虛構了自己與洛神之間的偶遇,表達了對洛神的讚美,以及洛神消失後悵然若失的情感。
  • 三國女子圖鑑②|甄姬:非《洛神賦》原型 與曹植沒感情戲
    《軍師聯盟》中張芷溪飾演的甄宓在一些遊戲和電視劇中,又叫甄宓(fú),則來自《洛神賦》中曹植所遇神女宓妃。李善注《文選·洛神賦》:「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各個版本的洛神賦圖甄氏與曹植的曖昧故事,則因唐代李善註解《文選·洛神賦》而起。李善轉引《記》稱:曹植曾向甄逸之女求婚,曹操卻將甄氏許給曹丕。甄氏被郭皇后讒言害死,曹丕悔悟,將甄氏的玉鏤金帶枕贈送給了曹植。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曹植離京途中,經過洛水,恍惚間見到甄氏送枕託心,自稱「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
  • 玉佩.洛神與曹植/姜舜源 文、圖
    這說明玉佩是曹植生前最珍愛的東西。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名畫——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也特別描繪了二人舉起佩玉的情景。名器、名篇、名畫,三者相輔相成,為我們還原了魏晉六朝那唯美時代的風流人物,令我們得見生活在一千八百年前,「才高八鬥」的曹植的風神才調。
  •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誰才是曹植的洛神?
    可是兄弟之間由於世子之爭而產生的猜忌是永遠無法消除的,曹植數次遷封。從此,曹植心灰意冷,更加恃才放曠,成為了一個整日飲酒作樂的貴族王子。曹植在封城鄴城所作《洛神賦》成為千古絕唱,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洛神形象引人神往。
  • 帶你了解《洛神賦圖》背後的故事
    洛神賦圖這就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描述的主要內容,所以當它一出現,就引起人們的廣泛傳頌,成為流傳千古的一篇文學名作。洛神賦圖雖然把《洛神賦》用繪畫的形式演示出來,是一件可能得不到認可的事情,但是顧愷之真的是被《洛神賦》中完美的神話背景,悽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所以他決心用自己的畫筆,用線條和色彩把
  • 「若輕雲之蔽月」,「流風之回雪」,讀《洛神賦》,見曹植心中的女神
    想必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最早聽到這幾句,並不是在讀曹植的《洛神賦》,而是玩兒「三國殺」遊戲網絡版的時候,聽到的甄姬的配音。當時我就想,這樣的詞句,到底是要形容一個多麼美麗,出塵脫俗的女子呢?——節選自《洛神賦》其實,大家在讀的時候,即便不看翻譯,也基本應該能感受到曹植筆下形容的這位女神的美。似乎過多的翻譯,也覺得沒什麼意思。
  • 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洛神賦》,為何成了後人寫作的標杆
    曹植的《洛神賦》,被公認為是建安賦作中的壓軸之作,不但其篇幅的長度,過於所有的建安賦作,而且其描寫的生動、細膩,傳達感情的真摯、微妙,也超過了此前的一切賦作凸眾所周知,賦正式形成為一種廣泛運用的文學形式,是在漢代,是由於漢武帝一,漢宣帝等人的大力提倡所致。
  • 《洛神賦》是曹植為大嫂所作嗎?三步成詩是什麼樣人?
    「曹植的千載名作《洛神賦》。原文中,曹植描繪了一位漂亮痴情的女王品牌形象,膽大傾吐了自身對女王的傾情敬仰和喜愛。到南梁昭明皇太子蕭統主持人編寫《昭明文選》時,對曹植的《洛神賦》開展了非常的詳細介紹,說成曹植一直戀慕大嫂甄洛。在甄洛被曹丕毒殺後,曹丕將甄洛死前試過的玉縷金帶枕贈給曹植。
  • 曹植見洛神,被驚豔,一篇《洛神賦》道出心聲
    網絡洛神也叫宓妃,是傳說中掌管洛河的地方水神。比較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曹植寫的一篇《洛神賦》,對洛神比較的外貌描述也就在這裡了。曹植說:「那天夕陽西下,他正車困人乏時,抬頭看洛河,看到一個絕妙佳人立在巖石旁。」當時的曹植剛被貶,兄長曹丕上位,他不得不離開京都洛陽,情緒低落。
  • 曹植與甄宓的真實關係,《洛神賦》中寫的女神並不是他嫂子
    曹植留下的傑作,數不勝數。《洛神賦》是傑作中的傑作。有些馬虎的讀書人,以耳代目,牽強附會,硬把這篇極美的文字,與下流不堪的謠言連在一起,真是太不應該。曹植賦中的洛神,就是洛水之神,不是死了的嫂嫂甄后。當甄后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被曹丕娶來之時,曹植才不過是十三歲的小孩子,即使可能對甄后有幻想,甄后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意思的。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顧愷之《洛神賦圖》畫作鑑賞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從古至今,一直被世人所珍視。《洛神賦圖》這一驚世之作再現了曹植和洛神之間朦朧而悽美的故事。紫色百合香為您品評這幅精品畫作,鑑賞畫家顧愷畫作的藝術之美。《洛神賦圖》是畫家顧愷之讀了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畫的一幅經典名畫。曹植借美麗的洛神抒發了自己愛而不得的傷感情懷,其中也暗含了他宮鬥失敗且無法改變現狀的失落之感。畫家顧愷之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表達能力,傳達出當時人物經歷的那種悽美意境,並使世人被這一惆悵的情景所感染。
  • 東晉顧愷之的人物故事畫《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是人物故事畫作品。作品根據建安七子之一曹植的名作《洛神賦》描繪而來。在《洛神賦》中,曹植敘述了自己在黃初三年去洛陽,渡過洛水時夢見洛水女神的故事。而故事中的洛水女神,竟然與曹植所相識的女子甄氏相似。甄氏是曹植的嫂子,也即魏文帝曹丕的妃子,曹魏帝國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的母親。在曹丕登基為魏文帝後,甄氏成為皇后,並為曹丕誕下一雙兒女。
  • 《洛神賦》-悽豔的故事,夢中的幻相
    顧愷之《洛神賦》曹植的《洛神賦》寫得非常的美豔而傷感,在洛水邊的夢幻奇遇只是一個空幻的影子,一時的情感滿足最終還是結束,惆悵而歸。魏武的天下只有一個帝位,讓曹植作了失落的文人,愛情同樣是失手,心中的傷懷只能寄托在詩文中,也許《洛神賦》一文寫得太優美而動情了,讓顧愷之久久難以忘懷,故以其高超的丹青手筆,把這一美妙的故事描繪下來,當然,由於同情失落的王爺,顧氏在結尾畫成王爺抱得美人歸,這是符合中國人大團圓的美好心理,一定程度上為曹植鳴不平,讓曹植在九泉之下獲得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