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三國300年,絕大多數人為何都是單字名?兩個字名不光彩?

2020-12-25 婉如清揚

歡迎關注,支持轉發,感謝諸位朋友!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問: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

翻開歷史看看,整個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極少極少。《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藝人,如東方安世;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揀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爺爺和爹爹死了,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就暗中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戴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王莽親孫子,但出了這種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妙,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王莽還是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的名字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改成「王宗」的,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他那個時候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數了,但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範圍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名現象得以延續,一直到三國時。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某人是什麼時代的人,看名字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為何都是單字名
    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 他的新政使得三國流行取單字名,三分鐘揭密三國單字名的秘密
    小璽君,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歡迎來到小璽君第25期節目三國是一段英雄豪邁的壯麗史詩,無數英雄在我們心中都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小編發現,三國中很多人都是單字名那為什麼東漢三國時期的人都喜歡取單字名呢?東漢時期有一部關於人名的法律,犯法的人會把人名改成雙字,沒犯法的人才用單字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長孫,本名會宗,因法令改名宗,因謀反覆名會宗然而頒布這個法律的人正是篡位的王莽。
  • 為何三國人名都是單字?
    不知大家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名都是單字?整個的東漢到三國這幾百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卻是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
  • 王莽實施「二名之禁」 東漢流行單字名(圖)
    漢代雖然長達四百餘年,但西漢和東漢的姓名文化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有人說,漢代姓名文化最鮮明的特徵是流行單字名。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因為西漢人取名有單字有二字,到了東漢,人們取名才全部用單字。其實,用單字名一直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取名的主流,從西周至春秋戰國乃至秦代,取單字名的人遠比取二字名的人多。
  •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李大嘴 大嘴讀史熟悉三國人物的讀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國人物中絕大部分都是單字名,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張遼、曹仁、周瑜……複姓不算,比如諸葛、司馬、夏侯什麼的,表字不算,比如孟德、公瑾、雲長什麼的。
  • 《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字,雙字的人有麼?
    重點說說男性歷史人物的名字,畢竟三國是男人的戰場。大漢朝立國後,從上至下偏愛單字名,漢高祖劉邦做了表率,24位皇帝全部使用單字名,漢昭帝劉弗陵在登基後避諱改為劉弗。正所謂上行下效,民間百姓為家中子女取名基本使用單字,雙字名字尚未受到排斥。
  • 為何東漢王朝的皇帝普遍都是乳臭未乾的小娃娃?原因所有人都明白
    因為劉秀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了,有著穿越之嫌的王莽,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王莽好不容易篡位後就得到了一個預言,將來會有一個叫做劉秀的人來代替他,於是乎,王莽下令讓親信全國秘密搜捕叫做劉秀的人。巧合的是,當時京城有個精通周易和八卦的皇室宗親叫做劉歆,他也得到了這個卦言,但他不知道王莽在找劉秀,於是乎,自己順應天道,改名叫做「劉秀」,搞笑的是,第二天他就被人帶到了王莽面前,王莽一查此人的履歷,更加堅定就是他,於是劉歆就被殺了。
  • 聊聊古時單字名到雙字名的演變
    不過這些人大多是家世不高或出身貧賤,包括他們的雙字名在內都是權貴圈子裡的另類。不過這種情況到了西漢末年直至魏晉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雙字名近乎於絕跡。比如我們翻開《三國演義》,裡邊的各色人物中除了像黃承彥這樣特立獨行的隱士或是邢道榮這種純屬路人甲的小人物外,基本找不到雙字名。而在一部《晉書》所載的824人中,雙字名的只有60人左右,僅佔7%。
  • 為何南北朝之前多以單字名為主?
    ,姓和氏都是貴族的特權,平民是沒有姓的,就像戰爭史貴族的特權,平民只能搞搞運輸一樣;'百姓'是不包括平民的,而平民的名也都取得很隨意; 這時的文化傳承都掌握在貴族手中,可能是錯誤的理解了《春秋公羊傳》中"二名非禮也"的含義(顧炎武考證,"二名"應該是指兩個名字,而不是二字名),貴族在取名的時候多為單字名;歷來都有"上行下效"的說法,這時流行的風向標自然是上層的貴族群體了,所以平民中講究的人也緊跟著這個流行趨勢;
  • 「中國不得有二名」——聊聊古時單字名到雙字名的演變
    同時因為一個更加麻煩的避諱制度,使得單字名大行其道,在我國歷史上佔據主流的時間長達兩千年之久。何為避諱?簡單說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在避諱制度下,有這三種身份的人誰都惹不起,受再大的委屈都得老實蹲著,哪怕他們犯罪了都不能舉報揭發,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原標題: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原標題: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王朝標明為「末」的時期,都是老百姓飽受痛苦的災難歲月。漢末三國時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無不如此。
  • 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有調查統計顯示,在1970年-1990年這20年間出生的中國人口中,三字姓名佔到71%,二字姓名佔到28%;2000年以後這20年出生的人口,三字姓名則佔到86%,二字姓名只佔到12%,這個變化還是很明顯的。名字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高頻用字。
  • 東漢與西羅馬帝國為何崩解?
    然而,東漢上承秦代與西漢的典章制度,作為一個政治體,其上限不能不溯及公元前第三世紀。東漢帝祚之終在獻帝之世,但是董卓進洛陽,天下開始紛擾,東漢代表的秩序已經解體,則東漢之崩解實際上應在公元189 年。羅馬帝國,上承由羅馬城邦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64 年,羅馬統一義大利半島;公元前165 年,羅馬滅馬其頓,確立地中海霸權,執希臘文化圈的牛耳。
  • 瑤,曜,鏡,瀾,王者榮耀為什麼喜歡給英雄取單字名?
    王者榮耀新英雄命名為「瀾」,又是一個單字名,無姓氏的英雄,這種命名其實並不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要不怎麼都叫火舞不叫舞呢,但王者榮耀的新英雄瑤,曜,鏡,瀾,又讓人產生疑問,王者榮耀的原創英雄為什麼很多是單字無姓?姓名只剩下一個字?
  • 三國殺:三國殺的太監武將哪家強,東漢末年找張讓
    三國殺這款遊戲融合了西方類似遊戲的特點,並結合中國三國時期背景,以身份為線索,以卡牌為形式,合縱連橫,經過一輪一輪的謀略和動作獲得最終的勝利。既然使用了三國時代作為遊戲背景,那麼三國中的各種文臣武將都出現在了遊戲中其中竟然還有以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宦官(也就是太監)做成的武將。
  •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前後相遇兩次60年甲子輪迴!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三國的時間點區分有兩個,有人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算是三國開始時間,還有一個官方認為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算三國開始時間,截至公元280年司馬晉滅孫吳,一統天下來看。這段亂世出英雄讓人爽爆的三國歷史前後相遇到了兩個甲子輪迴年。公元280年,東吳天紀四年,西晉鹹寧六年,太康元年。西晉滅東吳,三國正式宣告結束,天下重歸一統。由於一統局面的完成,加上司馬政權有不光彩的一面,晉武帝可能是想要還政於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想法,便大量裁軍,州郡軍事守備削減,只保留中央軍和邊防軍。
  • 三國很容易讀錯的10人名,第3人被嘲笑至今,中有半數需翻字典
    第3個,是荀彧(xunyu),分別讀2聲和4聲,其人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東漢末年能臣謀士。荀令君政有王佐之才,謀能隨機應變,雖然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但是卻對於漢室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十分反對曹操代漢自立。這兩個字因為時常被讀錯嘲笑為「gouhuo」,也是很令人噴飯。
  • 三國裡面,為啥所有人名字都是兩個字?三個字的名字是賤民!
    禮,不諱嫌名,二名不遍諱。」啥意思呢?就是:父母仙去後,哭祭結束,就要開始避諱不能提父母的名字,不過不用避諱近音字,倆字的名字,只要不把倆字一起用就行了! 可能有朋友要問,根據這條規定,人還是可以用雙字的名的啊,為啥小編你要說是因為這個的原因,不讓人起雙字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