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實施「二名之禁」 東漢流行單字名(圖)

2020-12-24 江蘇頻道

導讀:就秦漢兩朝而言,因秦朝短暫,姓名文化尚未形成明顯特徵,可視為戰國時期的延續。漢代雖然長達四百餘年,但西漢和東漢的姓名文化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孔子像

跨越四個多世紀的漢朝,國家強盛,社會穩定,文化繁榮。這一時期的中國人取名充滿了霸氣和陽剛之氣,表現出尚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由於漢武帝獨尊儒術,在許多漢人的名字上,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單字名

是漢代以前的取名文化延續

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姓名文化都有一些特別之處,能反映出特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氣。就秦漢兩朝而言,因秦朝短暫,姓名文化尚未形成明顯特徵,可視為戰國時期的延續。漢代雖然長達四百餘年,但西漢和東漢的姓名文化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有人說,漢代姓名文化最鮮明的特徵是流行單字名。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因為西漢人取名有單字有二字,到了東漢,人們取名才全部用單字。其實,用單字名一直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取名的主流,從西周至春秋戰國乃至秦代,取單字名的人遠比取二字名的人多。如周朝天子中只有共王繄扈、孝王闢方、幽王宮湦、平王宜臼、釐王胡齊、頃王壬臣、靈王洩心等取二字名,其餘二十多人都取單字名。漢人喜歡取單字名,只是這種取名文化的延續而已。

東漢流行單字名

與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

不過,取單字名在漢代確有越演越烈之勢。西漢皇帝中,只有昭帝劉弗陵、平帝劉箕子(後改名劉衎)取二字名,東漢皇帝則無一不取單字名。西漢名人中,取二字名的並不鮮見,如周亞夫、段會宗、雋不疑、蕭望之、薛廣德、範明友、李信成、田廣明、韋玄成、張當居、張釋之等。而到了東漢,取二字名的人就鳳毛麟角,幾乎絕跡了。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二名之禁」有關。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諷)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輔政時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並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順從這一法令。匈奴單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隨後上書稱臣,順應時勢改名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執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傳》也說過「二名非禮也」,但此處「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兩個名。表明在周秦時期,一個人取兩個名是不合禮數的,但取二字名從來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復古改制,他認為「秦以前復名蓋寡,遂禁復名」,「復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長孫原叫王會宗,後改名王宗。因自畫服天子衣冠像,刻銅印三枚,與其舅合謀繼承大統。事發後,王宗自殺。王莽大怒,廢了王宗之名,恢復其原名,以示貶辱。這件事對後來幾百年的取名規則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王莽當政時期,無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滅後,雖然人們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單字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不僅東漢人全部取單字名,連三國人、西晉人也把取單字名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東晉,才打破了這一「戒律」,陸續有人取二字名。

秦漢崇尚神仙之道

也反映在取名上

我們知道,商代重天意,帝王取名流行用天幹;周代文質並重,取名方式變化多端又有些禁忌。秦漢是稱雄世界的大一統社會,人們取名往往體現出尚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充滿了霸氣和陽剛之氣。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鞠武、蒙武、蘇武、馬武、何武、孔武、班勇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魏霸、侯霸、張霸、楊雄、法雄、左雄等;以勝字、廣字命名的有陳勝、龔勝、夏侯勝、吳廣、李廣、疏廣、胡廣等;以興字、奮字命名的有陰興、鄭興、張興、石奮、孔奮、張奮等;以弘字、宏字、隆字命名的有公孫弘、宋弘、毋將隆、劉隆、樊宏等;以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的含義命名的有趙充國、趙廣漢、韓安國、張安世、於定國、孔安國等,這幾個人取二字名,都是西漢人,至東漢已無此類人名。

另外,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希望長生不老,多次派人尋找仙藥和仙人,致使秦漢兩代均崇尚神仙之道。這種社會風氣反映在人名上,主要是在西漢時期,而且也是二字名居多。如田千秋、陳萬年、韓延壽、張延壽、甘延壽、韓延年、杜延年、王延世、孔延年、嚴延年、李延年、吾丘壽王等。到了東漢,這類人名極少出現,這也是兩漢姓名文化的區別之一。

除了追求長壽之外,秦漢時期的人們還希望五福齊全,常選擇有吉祥含義的字入名。追求吉祥是中國人取名的傳統,商代帝王用天幹入名就是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周代很多人取名也表現出對健康、財富、功名利祿的追求。如羋棄疾、壽夢、公孫喜、呂祿甫、鹿毛壽、夷伯喜、姬福、富丁等。到了秦漢時期,此類人名更多。直接以吉字入名的有丙吉、王吉、鄭吉等;以喜字、賀字入名的有孟喜、傅喜、公孫賀等,以福字、祉字、祐字入名的有梅福、劉祉、劉祐、朱祐等。此外,宋無忌、魏不害、李廣利、霍去病、陸康、範康等名字均寓意健康吉祥。鄭當時、叔孫通、李通、霍光、孔光、鄧禹、張禹、劉順等名字寓意事業暢順發達。

中國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名中有「君」字

未必真君子

秦代重法家,漢初崇尚黃老之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所崇尚的忠、孝、仁、義、禮、樂等理念便深入人心。加上漢武帝喜用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將察舉孝廉確定為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科目,在社會上形成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和風尚,對兩漢的姓名文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漢人的名字「儒味」特別濃。如以賢、良、直為名的有韋賢、董賢、劉良、王良、吳良、費直等;以忠、義、仁、樂為名的有陳忠、李忠、蔡義、周仁、徐樂等;以恭、儉為名的有淳于恭、魯恭、張儉等;以寬、厚、純為名的有兒寬、丁寬、陳厚、耿純、張純等;劉儒則直接以儒字入名。

在兩漢時期,除漢初部分開國元勳有名無字外,其他名垂史冊的人士除了有名,還有字。名與字,既可各自獨立,又可互為表裡。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不僅表現在漢人的名上,還表現在字上。如劉嘉字孝孫、張湛字子孝、丁鴻字孝公、宗慈字孝初、岑晊字公孝、徐璆字孟本、李膺字元禮、蔡茂字子禮、張純字伯仁、陽球字方正、蔡倫字敬仲、馮衍字敬通、橋玄字公祖、周燮字彥祖、李雲字行祖、劉祐字伯祖、巴肅字恭祖、羊績字興祖等。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粗野),文勝質則史(虛浮),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因此漢人崇尚君子之道,取字常用君字。如路溫舒字長君、賈捐之字君房、龔舍字君倩、賈復字君文、臧宮字君翁、岑彭字君然、王梁字君嚴、邳彤字偉君、馬成字君遷、桓譚字君山、京房字君明、郅惲字君章、杜詩字公君、張堪字君遊、張宗字諸君等。

受儒家思想影響,漢朝多孝子、多君子、多清正廉明之士。當然,以孝、順、恭、禮、君為名或為字,並不代表此人就是真孝子、真君子。如漢代有名的偽君子王莽,他的字就叫巨君,字與其人正好相反。

相關焦點

  • 他的新政使得三國流行取單字名,三分鐘揭密三國單字名的秘密
    小璽君,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歡迎來到小璽君第25期節目三國是一段英雄豪邁的壯麗史詩,無數英雄在我們心中都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小編發現,三國中很多人都是單字名那為什麼東漢三國時期的人都喜歡取單字名呢?東漢時期有一部關於人名的法律,犯法的人會把人名改成雙字,沒犯法的人才用單字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長孫,本名會宗,因法令改名宗,因謀反覆名會宗然而頒布這個法律的人正是篡位的王莽。
  •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李大嘴 大嘴讀史熟悉三國人物的讀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國人物中絕大部分都是單字名,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張遼、曹仁、周瑜……複姓不算,比如諸葛、司馬、夏侯什麼的,表字不算,比如孟德、公瑾、雲長什麼的。
  • 東漢三國300年,絕大多數人為何都是單字名?兩個字名不光彩?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問: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翻開歷史看看,整個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極少極少。《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藝人,如東方安世;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 三國時期歷史人物為何都是單字名
    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 王莽錢幣之「初鑄貨泉」
    王莽在位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他更換的年號卻有4個:居攝(6-8是孺子嬰的第一個年號,共計3年。王莽攝政,代行皇帝之權)、始建國(9-13)、天鳳(14-19)、地皇(20-23)。
  • 王莽挽救第一帝國的財政努力
    從西漢後期直至東漢,在帝國制度總體出現病變的前提下,四位一體(小編註:同時是官僚貴族、豪強地主、巨商大賈、教育世家)的豪強勢力不斷成長並嚴重威脅帝國的穩定。為此,奪位成功的王莽和繼起的東漢諸帝,採取了諸多措施來挽救帝國,其中財政措施最為引人注日。 不過,從制度成長的角度看,新建的東漢卻並沒有制度上的新意。
  • 為何南北朝之前多以單字名為主?
    這時的文化傳承都掌握在貴族手中,可能是錯誤的理解了《春秋公羊傳》中"二名非禮也"的含義(顧炎武考證,"二名"應該是指兩個名字,而不是二字名),貴族在取名的時候多為單字名;歷來都有"上行下效"的說法,這時流行的風向標自然是上層的貴族群體了,所以平民中講究的人也緊跟著這個流行趨勢;
  • 激進的王莽,溫和的劉秀:「光武中興」的成功與隱憂
    ——《漢書·哀帝紀》到了西漢末年,兼併和分化尤甚,富人「衣必文採,食必粱肉」,窮人卻「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社會階級矛盾已達到臨界點,劉氏的統治岌岌可危。篡位之後的王莽為了挽救其統治便啟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王莽改制」。
  •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為何仍以漢為國號,有四個原因導致
    而劉秀建立的朝代與劉邦建立的朝代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漢」,現代歷史學家稱為東漢,一是因為他的都城在東邊的洛陽,二是為了區別於劉邦所建立的漢,但是東漢同時代的人以及古代的人並不是叫東漢,而是叫「漢」或者「後漢」,比如記載東漢的史書叫《後漢書》。
  • 淺析光武帝劉秀對中央統治機構的改革,防止第二個王莽出現!
    淺析光武帝劉秀對中央統治機構的改革,防止第二個王莽出現! 王莽通過一系列操作後,終於攫取了西漢的政權。只是王莽建立的政權卻是短暫的,很快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等到劉秀建立東漢後,是以西漢王朝的繼承者自居的,對於王莽的一切自然是持否定態度。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漢朝共享國四百餘年,從劉邦稱漢王就開始算起西漢從劉邦起家到王莽篡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這214年毫無疑問是一個王朝,問題出在王莽篡漢上,西漢原來的皇族沒有了,東漢劉秀即使是祖上有關係實際上,只要看看東漢官方史觀,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看出後世之人對於當時的人的第一態度並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