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留言問我,該不該給孩子刷抖音?我反問了她一句話:你刷抖音時,能不能做到隨時停下來?她說挺難的。是的,把一個成年人都無法抗拒的東西,交給一個尚無自制力的孩子,後果可想而知。
抖音已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短視頻應用之一, 家長想制止孩子絕對不玩抖音幾乎不可能。多數人玩抖音會呈現出一種「上癮」的狀況。之所以讓人上癮, 原因是它用一些大大小小的交互細節,讓用戶大腦裡多巴胺激增,出現「行為上癮」。
那麼, 我們怎麼才能戒掉這個「癮」呢?
1, 放下你對手機的戒心,就像當初蘇格拉底擔心年輕人不再口述而轉為用筆書寫,他聲稱這種方式會對讓人不再動用記憶力;就像上個世紀人們擔心電視機的出現會讓人變成不願思考的呆子;手機也不過一個時代的產物而已。
面對網際網路海量的學習資源, 我們要養成反省的習慣,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觀察,適時矯正。
另外,要用對待手機流量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不能讓過多「乾貨」佔用我們注意力的流量和學習的內存。網絡這麼豐富的資源,要麼寫進去,要麼刪掉,不要收藏著做個「緩存」。對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過多佔用注意力了。
2, 把抖音馴化成了一個高效率的學習工具。
來看看我是怎麼教孩子玩抖音的。
我們都知道,抖音背後是算法。你打開它,算法會想,「您來了,您上座,我好好伺候您」。
數據顯示您是一女孩。 那你要不要來個化妝的? 要不要來個烘焙的? 我女兒都裝著沒看見。
她只看一種視頻,就是看跳爵士舞的。 她想通過刷抖音, 來精進自己的爵士舞。
算法怎麼能善罷甘休呢?每給他推幾個跳舞的,就偷偷給她推一個帥哥,再來測試下。我女兒就是堅持不聽、不看、不打開。
是不喜歡帥哥嗎?不是。而是因為她知道,只要點一下帥哥,那緊接著就是無窮無盡的帥哥。
算法一看不奏效,就會換個辦法,既然愛看爵士舞,那就給你點兒芭蕾舞、中國舞、踢踏舞試試?我女兒還是堅持不聽、不看、不打開。
結果怎麼樣呢?時間不長,女兒生生把抖音馴化成了一個高效率的學習工具。你想,把高手的舞蹈動作視頻分解為15秒,反覆分解給你看,時間一長,你的舞蹈水平當然會大增。
我女兒還告訴我一點,如果你三天不打開抖音,再打開,帥哥、化妝就會再次偷偷跑進來,你只能從頭開始。
你看,這個「馴化」抖音的例子告訴我們,要持續地、長期地守住目標。 你不僅要堅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斷你在做的事情,還要持續地不被誘惑。一旦中斷,前功盡棄。
「場」這個理念來自於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海賢老師。
1,什麼是「場」呢?「
「場」其實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會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為。也可以這樣理解,「場」,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關於「空間功能」的假設。
在這個假設裡,圖書館、自習室或者寫字間是和工作學習相聯繫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娛樂相聯繫的。
你到了被假設為工作場所的空間,自然就表現出工作的樣子;反之,如果你在家或宿舍,要讓自己好好工作,就要付出幾倍的心理努力,也未必能夠實現。
事實證明, 所在的「場」與學習效果好壞是相關的。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養一個「場」。
2,場」的力量到底從哪裡來?---你以前在這個空間裡的行為。
它就是你在一個空間裡的做事習慣,習慣會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進而又會鞏固習慣的行為。你在這個空間裡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場」的力量就越大。
我給女兒營造學中文的「場」是這樣的:
我們在家裡養一個小小的、專門學習中文的「場」: 其實就是一個專門寫中文的大書桌, 書桌上擺上課本、 中文繪本, 還有新華字典、 鋼筆字帖。 後面兩樣東西不一定能用到, 但就是這個「場」的道具。。我還在這個「場」裡貼些激勵她的話,作為「場」的邊界和線索,這對「場「的心理暗示更有幫助。
這樣,在家這個純粹的休閒「場」裡,學習就搶佔了一塊自己的地盤,它的存在會給女兒強烈的心理暗示,幫助她行動起來。而隨著對這個「場」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它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消費型快樂裡,你消費的是別人創造的產品,滿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這是一種淺層的短暫的快樂。
而在創造型快樂裡,你在創造自己的產品。你在發揮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體會到一種深刻的成就感,一種自己正在變得更好的感覺。 這是一種深層的持久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創造型快樂,而漫無目的地刷抖音,當然是一種消費型快樂了。你會體會到消費型快樂過後所產生的空虛感。
需要注意的是, 戒癮是一個讓大腦重新平衡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艱難, 並且從不可能一勞永逸。
人們內心的自動化系統, 決定了人們更喜歡享受消費型快樂; 而內心的理性系統要持續地努力,克服人們的惰性和感官上的快樂, 才有可能得到創造性快樂。
所以, 千萬不要覺得, 你曾經努力過就一勞永逸; 如果你真這樣認為, 只不過你被生活窮壞而已。在這個人人都玩電子產品的年代,你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學習,確保孩子不要給電子產品玩了。
我是秋楓,持續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秋楓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