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網 記者:李若楠 編輯:見習編輯 唐夢葭 2017-06-09 18:21
圖說:施時佳團隊製作的麥稈畫紅包。受訪者供圖
他們關注麥稈畫的傳承,帶它走進了普通課堂;他們關注水環境,將水葫蘆製成了工藝品;他們則關注婚禮上的小細節,把用完的婚禮用花再利用……明天,這些上海高中生團隊將參與2016-2017 SAGE(賽智)中學生社會創新大賽,他們變「廢」為「寶」,展示他們的思考與創意。
傳承「被遺忘」的藝術 帶麥稈畫進課堂
麥稈畫是我國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但很多人都不了解麥稈畫,控江中學高二(6)班施時佳和她的同學們為了推廣這項「被遺忘」的藝術,向麥稈畫藝人反覆了解了整個藝術創作的過程,並將這項藝術整合成為麥稈畫課外拓展課,並已經在上外雙語學校開展了教學。
「我認為這麼美麗的藝術它應該永遠地傳承下去,可它現在卻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我們目前正在向學校和老年學校推廣這門拓展課。此外,我們還想通過出售帶有麥稈畫的文創作品與開展活動的方式來宣傳麥稈畫,將麥稈畫的魅力展示給身邊乃至世界的人。」施時佳說,「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經歷割、漂、刮、碾、燙、燻等多道工序,製作精細而繁瑣,過程漫長而艱辛,這對製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考驗。」
施時佳和她的團隊設計了麥稈畫文創作品,如麥稈畫紅包、麥稈畫筆記本、麥稈畫書籤DIY材料包等等。此外,他們還在在公眾號、微博、APP上推廣麥稈畫的相關知識與線下活動。
「侵害物種」再利用 水葫蘆變身工藝品
上外附中的劉欣琳和她的團隊則利用水葫蘆這一「侵害物種」, 編織成紙巾盒、水葫蘆編織的收納籃等等。劉欣琳介紹說,原產南美的水葫蘆,1901年為了解決飼養生豬飼料不足被引入中國。當時的人沒有料到,水葫蘆的繁殖速度極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在中國南部水域廣為生長,成為外來物種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時至今日,依舊經常有某月某地某水道水葫蘆大爆發而導致魚蝦缺氧、河道堵塞這樣的新聞出現。
事實上,水葫蘆的本名叫鳳眼蓮,花開時呈多稜喇叭狀,上方的花瓣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顯的鮮黃色斑點,形如鳳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點。夏秋時在水面聯結成一片淺藍色的波紋,也甚是好看。鳳眼蓮也有藥用,榨汁後飲用,也比雪碧等碳酸飲料爽口得多。
為了打破人們對水葫蘆的印象,劉欣琳和她團隊成員在查詢相關資料後,利用水葫蘆製成了工藝術品,讓水葫蘆真正從危害環境的入侵物種變成了實用美觀的用品。
婚禮用花實現二次「美麗」 留下永恆紀念
華師大二附中的陸欣怡則注意到了婚禮用花的浪費情況。「全國每年大約會有789萬對新人結婚,每對新人的花車、餐花、捧花等少說需要30朵,那麼每年就有23683萬朵婚禮用花。這些花多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了。」
陸欣怡說,」如果這些花做成永生花成為永恆的紀念品,就可以實現重複利用。」 陸欣怡和她的夥伴們首先把花瓣放在脫水液裡密封保存24小時,脫水的同時也把花本來的顏色褪掉了,24小時之後再在染色劑裡放48小時,形成了永生花的基本形態和顏色,最後進行乾燥。永生花的製作簡單而方便,陸欣怡希望更多花朵能夠留住美麗的色彩。
據了解,這三個高中生項目已入選2016-2017 SAGE(賽智)中學生社會創新大賽。這項賽事起源於美國,落地中國已有十幾個年頭,每年在中國賽區參與的高中生多達上千人。多年來,來自中國的參賽學生都是SAGE舞臺上最為出彩的群體,自2013年來共獲得2個參賽組別內的共六次冠亞季軍,成為參賽的近30個國家中表現最佳的隊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