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東路簡史 | 160年的城區演變

2020-12-08 澎湃新聞

申知滬志 方志上海

關於金陵東路的話題已經持續了近十年。何去何從,它的命運牽動著很多上海市民的心。

2015年,一則【金陵東路紫金路裡弄正在動遷,歷史悠久的「騎樓」已被刷上「拆」字】的消息不脛而走,網絡社交媒體上各種意見紛紛揚揚。其後,市規土局與黃浦區都予以澄清,明確「不會拆除」,後期將「結合城市更新,確定具體保護方案」。

2019年8月3日,黃浦區金陵東路地塊舊城區改建房屋徵收項目在光明中學舉辦了居民諮詢會。12月3日,「黃浦區人民政府房屋徵收決定(金陵東路地塊)」發布,範圍涉及:「東至松下路,南至金陵東路,西至浙江南路,北至寧海東路。」

2020年1月6日是金陵東路舊改地塊第二輪徵詢正式籤約的第一天,有2102證居民完成籤約,籤約率達99.2%,創黃浦區舊改首日籤約新紀錄。

東起中山東二路,經永安路、四川南路、溪口路、永勝路、江西南路、紫金路、河南南路、金門路、松下路、山東南路、盛澤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永壽路、廣西南路、雲南南路,西迄西藏中路,全長1402米,金陵東路已走過整整一百六十年。

曾經熙熙攘攘的鬧市已顯寂寥,斑駁的騎樓像極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注視著浦江對岸高樓林立的陸家嘴。

2012年,金陵東路外灘東望陸家嘴

圖片攝影 | 席聞雷

大馬路的誕生

1847年5月20日,法國海港勒阿佛爾。一艘名為「Le Duguay Trouin」的雙桅橫帆船正準備起航駛向遙遠的亞洲。

登船旅客之中一位四十餘歲的中年男子並不那麼顯眼,他的身份是前法國海軍軍官、法國外交部隨員,目的地是當時被稱為Chang-hai (法語中「上海」早期的拼寫)的地方,一座對於絕大多數歐洲人完全陌生的城市。他就是法國駐滬首任領事敏體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一位下布列塔尼省的天主教徒後裔。

1842年,英國強迫清廷籤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1843年上海等五口被迫開埠。1844年,法國也脅迫清廷籤下《黃埔條約》,又稱《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從那時起,許多法國人陸陸續續在權力、金錢和上帝的合力驅使下,來到了黃浦江畔。

敏體尼以及他的著作《中國的開放》

敏體尼於1848年1月抵達上海。當時以英國人為主的外僑社群已在上海經營近6年。英租界以南1公裡多的地方就是上海縣城。到達上海的第三天,敏體尼就和義大利人、江南教區助理主教趙方濟(Francois Xavier Maresca)商妥,在洋涇浜和縣城之間的地界上租了一處房屋,建立領事館。此地塊原為上海縣城北門外張家祠堂,為上海道臺補償縣城內耶穌會老天主堂用地,後由法籍主教羅伯濟(Lodovico Maria Besi 又名羅類思)使用,並建有三幢小樓。敏體尼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修理,1848年4月,法國三色旗在領事館升起。而趙方濟則在旁建造供外僑使用的小教堂,這也可視為現今四川南路洋涇浜聖若瑟堂的前身。

1848年7月,一位名叫雷米(Pierre Dominique Rémi)的法國商人從廣州來到上海,向領事提出了租賃土地的要求,敏體尼據此於8月6日照會上海道臺吳健彰,提出設立租界的要求。1849年1月,根據上海道臺籤署的地契,雷米獲得「兩畝三分六釐」,大約1500平方米的土地,這也是法僑在上海獲得的第一塊「永租」土地合同。

1851—1853年上海法租界地圖,出自梅朋的《上海法租界史》(Charles B. Maybon:Histoire de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Shanghai)。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小編在原圖上簡單標註了一下。1:1848年4月,敏體尼最早的領事館。2:雷米的第一塊租地。3:稍後領事館搬遷的位置,1867年建造的第一代領事館基本上也是在這個位置。旁邊的紅色箭頭基本上就是公館馬路修築的位置 (註:此圖為上西下東)

由北華捷報編纂的上海第一本年鑑 Shanghai Almanac and Commercial Guide for the year 1852 (《上海年鑑1852》)中有關敏體尼及其兩位隨從的記載

此後,天主教會在雷米的租地附近也租了2公頃土地,並造了一些建築。1849年4月6日,由上海道臺麟桂和法國領事敏體尼籤字換文,並由麟桂貼出布告:「本道臺會同法國領事敏體尼勘定上海北門外一處地:南至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註明界址……」這片夾在上海縣城和英租界之間的狹小地塊便是最初的上海法租界。

此後,法國領事館從原租用的教會房屋中搬遷至偏東一些的民房中。在黃浦江畔,法國人保留了一塊寬約100米的區域,以備用於規劃中的港口和沿江道路,這也是「法蘭西外灘」(Quai de France)的雛形,如今的中山東二路。

1853—1855年爆發小刀會起義,大量民眾為躲避戰火湧入租界,開埠後「華洋分居」的格局被打破,這也客觀上成為租界發展的推動力。戰亂使得很大一部分本地百姓的房屋遭到破壞,從東門到法租界南端的一大片土地被夷為平地,這也為租界當局趁機掠地提供了便利。

1856年初,鑑於當時區域內外國人租地面積已達185畝,法租界便召開了第一次租地人大會,籌劃共同出資建造公共市政工程。1857年3月11日,當時的領事愛棠(Benait Edan)再次主持召開法租界租地人大會,並決定成立法租界道路管理委員會,修築道路費用由租地人按產業價值納稅支付。

其後,道路管理委員會做出的一個重要決定便是在法國領事館南側闢築道路。也是由於其位置的緣故,該路定名「公館馬路」(法語:Rue du Consulat,字面意為「領事館路」),又稱為「法大馬路」(Rue principale)。1860年闢築的公館馬路僅從法租界外灘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這也是現今金陵東路最早的形態。

1862年,法租界行政機關——公董局成立。最初的下屬機構僅為巡捕房和道路管理委員會。築路等市政工程仍然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在6月4日的一次會議上,公董局董事會宣布向西延築公館馬路的決定。

1865年,租界當局公館馬路延築至老北門街(今河南南路),此處恰好是1864年新建的法租界公董局大樓的位置(1934年6月,公董局遷離公館馬路,原址改建為十層大樓,賚安洋行設計,1935年年底大樓建成,由麥蘭捕房使用,該建築現為黃浦區公安局使用)。其後公館馬路又繼續向西延伸至周涇。

1865年上海法租界地圖(1870年繪製)。圖中小編做了簡單標註。紅圈為法國領事館,紅線為公館馬路,黃圈為公董局大樓

資料來源| 大英博物館

1867年,新建的法國領事館落成於臨近「法蘭西外灘」的公館馬路2號。隨著周邊一些商行及教會屋宇的興起,這個路口漸成鬧市。1867年3月6日,法租界第一批、169盞煤氣燈將公館馬路、天主堂街等道路照亮,周邊街區也開始了快速發展。

1867年建成的第一代法國領事館東立面

圖片來源 | Dona-rodrigue.ekla blog

1881年的外洋涇橋南望法蘭西外灘及法國領館,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現今中山東路延安東路口

圖片來源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1900年前後,法租界當局填埋周涇,修築敏體尼蔭路(Rue du Montigny,今西藏南路),而這也是當時法租界的西界。由此,公館馬路完成了法租界東西向的貫穿,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馬路」。

騎樓街市的崛起

1867年建成的第一代法國領事館由於地基沉降等原因,房屋傾斜,部分結構開始出現嚴重的變形和斷裂問題。1895年,不得不對其進行翻修,隔年完成。第二代領事館大樓為文藝復興風格,作為地標建築,它的落成也帶動了租界當局對公館馬路進行路政與兩旁建築物的改造工作。

1895年,翻修改建中的法國領事館(公館馬路東望視角)。圖中可見領事館其實包含多幢建築。靠近外灘的為新建築,也是就我們通常說的領事館主樓

圖片來源 | Archives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落成後不久拍攝的第二代法國領事館主入口及東立面

圖片來源 | Archives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註:此建築一直保留到1994年,曾經是金陵中學的一部分。此後拆除,原地塊建光明大廈

20世紀早期的公館馬路外灘路口及法國領事館建築

圖片來源 | Archives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874年,租界當局將公館馬路拓寬至13.3米。1877年以1200噸花崗石重鋪40英尺寬的路面, 1892年又撥銀1500兩築成碎石路,1902年,路面再度拓至現今的15米的寬度。隨著市政設施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商號、店鋪開始在公館馬路落戶,由東向西,並逐漸向各條相交會的小馬路延伸。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公館馬路上已有雷米等4家洋行。

19世紀70年代前後,公館馬路與寧興街(今寧海東路)一帶出現了上海近代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菜場,被稱為「華洋菜場」或「中央菜場」。此後大康、東升、瑞豐、寶成洋貨號、源源京貨鋪、包元和銀樓、忠康福記洗衣作、錢萬隆醬園、密採裡飯店、鴻運樓、長興、恆豐、天和客棧、新泰和呢羽、長豐拍賣行等相繼出現。

1898年1月27日《申報》一則「菜市遷移」的報導中寫道「法界菜蔬食物,向在三茅閣橋南首及老北門大街一帶設攤售賣,至午前九點鐘後一律停止,是處係通衢要道,車馬往來絡繹不絶,法界捕頭爰傳諭,本年正月為始,遷至菜市街,並令八仙橋西首之菜蔬攤,亦一倂移設彼處以成市集......」這裡提到「菜市街」也是現今寧海東路的舊稱

1881年2月19日《申報》中刊登的鴻運樓酒樓遷新址消息。其中提到「從三茅閣橋南首遷往法大馬路中市」

1890年前後的公館馬路天主堂街路口望西北角,可見密採裡飯店(Hotel des Colonies)。是當時上海僅次於禮查飯店的豪華住宿和餐飲場所。比較有趣的是,從小編掌握的資料來看,這家飯店很可能有東西兩棟樓,以天主堂街相隔。東樓地塊在20世紀30年代建成約克大樓,也就是現今的金陵大樓

圖片來源 | pastvu.com

光緒年間,公館馬路洋行已增至33家,另有經紀人及委託代理人1家。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各種商業形態不斷向西延伸,街市繁榮興旺,從外灘到西藏南路的兩側密布各類商號。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載,公館馬路有商號192戶,分屬62個行業。其中錢業6戶、銀樓8戶、銅錫業4戶、玻璃店2戶、顏料行1戶、洋貨鋪28戶、東洋貨業5戶、皮箱店3戶、襪店2戶、線帶店3戶、海味行3戶、南貨店7戶、北貨店1戶、水果店1戶、洋布店1戶、布業2戶、綢緞店1戶、鐘錶店3戶、衣業11戶、皮貨業5戶、茶葉4戶、茶食蜜餞鋪4戶、煙店6戶、煙紙業7戶、香燭店1戶、酒業5戶、鞋帽業6戶、藥業10戶、雜業8戶、糟坊4戶、米坊2戶、醬菜業3戶、醬園1戶、木器席業1戶、藤椅店1戶、漆業1戶、麻業1戶、熟貨鋪4戶、火腿店2戶、肉業3戶、肉鴨業1戶、質當業2戶、押業4戶、客棧2戶、中西打字業1戶、鑽石業1戶、煤炭店1戶、報關行5戶、帆船業1戶、裝船業1戶、夾板公司1戶、廂館1戶。

20世紀早期的公館馬路東望外灘

20世紀早期的公館馬路(天主堂街路口)西望

那麼作為金陵東路最具特色的騎樓,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目前較為流行的講法是,這種建築風格由廣東移民帶入上海。成書於1876年的《滬遊雜記》中確實明確提到上海法租界的東端是閩廣幫聚市之處:「法附城北隅,人煙湊密,惟街道稍覺狹小,迤東為閩、廣幫聚市處……」但是,騎樓的出現是否與南粵移民有必然關聯呢?

騎樓的英文為Arcade,通常認為是「被覆蓋的通道,特指一側或兩側有商店的帶拱廊的建築。」敞廊建築(也稱迴廊式、迴廊式)在西方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其後擴展到歐洲各地。後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敞廊建築又傳到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地。敞廊建築又被認為是近代騎樓建築的來源之一。雖然近年來很多學者對東南亞地區近代騎樓的產生做過研究,但近代西洋形式的騎樓作為一種新的街道建築形式的產生及傳播過程至今未有定論。

1822 年英國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在新加坡推行「市區發展計劃」, 為行人徒步和沿街立面統一的需要, 制定5 ft(約1.5 米)寬的「五腳基」(Five Foot Way)街道退縮和步行模式, 並在華人商業區中得到推廣。

1878年,香港政府為改善居住擁擠的情況, 頒布《騎樓規則》,準許在公用土地上(也就是在道路邊上)進行騎樓建設,增加居住面積。在廣州,騎樓作為官方策略最早出現在1889年。張之洞督粵時期,在修築廣州長堤時計劃: 「⋯⋯修成之堤一律堅築馬路以便行車, 沿堤多種樹木以蔭行人, 馬路以內通修鋪廊以便商民交易, 鋪廊以內廣修行棧鱗列櫛比」。同時制訂包括六尺鋪廊在內的堤岸及馬路斷面設計。

20世紀50年代,香港中環堅尼地騎樓

圖片攝影 | 何藩

視線再轉回上海。據《上海市政工程志》(P67)記載「民國13年3月,公董局公布《公館馬路拱廊條例》。民國16年,鋪瀝青混凝土路面。至民國23年,廊柱式建築長度南側為841米,北側為532米,整齊的方形高柱林立成行,行人穿梭於騎樓下既可避雨又免曝曬,公館馬路成為上海別具風格的一條大街。」

查詢那一時期的報章,也得到了明確的線索。1926年3月25日《申報》刊發一則「公館馬路放寬辦法」的消息。其中寫道:

「法租界公館馬路放寛辦法丶擬將路旁二面之屋丶於改造時丶下層留出一長廊丶俾行人往來丶天雨可以暫避丶目下已有數段實行丶將來全路兩面丶均有相連之長廊丶頗為特別丶商店門面亦可改良不少丶工部局之地丶亦將改為商店丶前面亦留長廊丶因將來工部局之新屋丶已指定在霞飛路法公學之地上興造丶明年可望完工丶又照原定計畫丶長廊寬度丶務必一律丶入夜廊下之燈丶歸工部局供給丶邊路可讓出為馬路丶因此馬路可放寬不少雲……」

而這樣的拓寬改造工程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1933年5月7日《申報》刊發的《法租界公董局通告》中就有公館馬路加寬工程的招標。其中涉及到「公館馬路吉祥街」「公館馬路鄭家木橋街」和「公館馬路東新橋街」。也就是現今的金陵東路江西南路、福建南路和浙江南路。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輯出版的《上海修志嚮導》(現名《上海地方志》)1992年第五期中刊發過一篇題為「怎樣寫《上海市政工程志》的城市道路」的文章,由《上海市政工程志》編纂室集體署名。其中對金陵東路騎樓風格的確定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我們在編寫金陵路騎樓建築這一段時,發現一個問題,《上海地名小志》《房地產報》《黃浦區地名志》等都說騎樓是「仿照法國式樣」,但法國什麼地方有這種樣式的建築,為什麼要在這條路上仿照的理由,都沒有交待,而且幾家的說法互有矛盾。

……

後來,在局檔案中找到一份1946年上海市政府法籍顧問雷米石寫的「繼續拓寬金陵東路寧海東路的建議」。他首先回顧了當年修建騎樓的情況,「隨著汽車數量日益增多,此路已經太窄,難以安全行車了,拓寬兩側土地,要引起業主喪失土地,因而提出一個折中解決辦法」。辦法是,「維持道路與原有房屋的間距不變(50英尺),但每一房屋下要有廊柱式3.65米孔道留作行人之用」。這段追敘式的文字,對修建騎樓的原因、方法、時間、規格,以及當時法公董局有關此事的幾次會議內容,都記敘得十分具體、詳細,但隻字未提「仿照法國式樣」。從雷米石這段追述式文字來看,即使他沒有親歷親聞(已相隔20多年),但不可能沒有查閱過有關檔案而且是寫在作為向當時市政府的正式建議裡,因此這份資料應當說是較為可信的。至於是否「仿照法國樣式」,他雖一字未提,卻也不能斷然否定,在未獲確證前,斷然否定或貿然肯定是不科學的態度。

基於以上的這些史料,可以說,多年以來在眾多媒體和文章中對金陵東路建築風格來源的表述是不嚴謹的,「南洋騎樓」或是「法式騎樓」等提法至少是缺乏事實的依據。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在法租界公董局訂定相關文件之前,公館馬路兩側或許已有來自南粵或者南洋的移民自發建造騎樓,這可能也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當局制定出臺相關市政文件。

從這張19世紀後期拍攝的法蘭西外灘公館馬路口西望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法國領事館還是第一代,路南側已經出現了類似騎樓的建築

20世紀30年代的法蘭西外灘公館馬路口西望,大片的騎樓已經建成

圖片來源 |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金陵東路的騎樓街是當時法租界為解決交通擁擠、改善城市景觀而促成的。公館馬路是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之前法租界最重要、繁華的街道,法租界的商業中心,而法領館又建在其東端,街市的興盛也是順理成章的。

騎樓街與殖民地外廊式建築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適應暑熱多雨天氣的一種建築形式,酷暑需要房間通風,還要在房間和外面灼人的熱氣之間有一個間隔,這樣就產生了柱廊。雖然騎樓街有利於在天氣多變的情況下保持街道的商業氣氛,但是事實證明,它跟上海的氣候不存在對應的關係。就像外廊式建築一樣,雖然在上海租界早期的建設中較為常見,但在20世紀初之後,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取代了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陰冷潮溼的冬季,讓這種建築形式的弊端盡顯無疑。顯而易見的是,騎樓和外廊式建築在上海並不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所以也沒有在後來的城市建設中被普遍應用。

上海社科院歷史學博士牟振宇在其所著的《從葦荻漁歌到東方巴黎——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間過程研究》一書中也寫道:舊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積極推動歐式建築街景設計,在很多幹道馬路上實施中式房屋禁令,且規定所有新建房屋必須採用歐式建築立面。不過,公館馬路柱廊計劃,是法租界公董局對街道立面控制的一個特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例,使得金陵東路在上海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據1918年《上海商業名錄》載,當時公館馬路共有163戶57個行業。1925年,商號文具儀器,金屬材料,建築材料,美術用品,酒樓,茶館,有較大發展,形成特色,進出口業尤為興旺。20世紀20年代隨著霞飛路(淮海中路)的異軍突起,公館馬路的地位受到了一定衝擊,但仍然是租界內首屈一指的繁華鬧市。

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由於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華界南市老城廂一帶廣受殃及,許多商人和行號湧入租界避難,到1940年,公館馬路上已有商號256戶,其中百貨業36戶、鞋帽業26戶、綢布業15戶、文化用品商店8戶、菸酒業11戶、五金電器業11戶、飲食業9戶、糖糕業9戶、中藥業14戶、鐘錶店11戶、果品業8戶、服裝店2戶、醬園3戶、服務業8戶、席行2戶、瓷器店3戶、雜貨店9戶、桐油業1戶、壽衣店1戶、錫箔店1戶、西藥店1戶、副食品業5戶、燭店3戶、銀樓銀行10戶、洋行16戶、船票局5戶、郵局1戶及其他商號27戶。

20世紀30年代,公館馬路街景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1937年,公館馬路上的錢莊

圖片攝影 | Harrison Forman

20世紀30年代,公館馬路朱葆三路口北望。朱葆三路也就是現今的溪口路。在老上海,朱葆三路可謂是臭名昭著,這裡又被西方人稱為「Blood Alley」,意為「血巷」。短短百米的小馬路兩側布滿酒吧,常年充斥著「爛水手」和各種鬥毆

圖片來源 | Magazeta.com

1946年,金陵東路航拍(西藏南路—河南南路,由西向東視角)

圖片來源 | Airspacemag

1947年前後,金陵東路福建南路口東望

圖片來源 | FLICKR

1943年10月8日,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頒布訓令(滬市四字第12468號)稱「查本市一、八兩區及以前越界築路路名多用西文,茲者租界收回,亟應更正,以肅視聽,現經制定更正路名表,著自本年十月十日起一律改用新名。」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公館馬路正式更名為金陵路。抗戰勝利之後,金陵路商業又有所發展,1947年有商號358戶,已成為僅次於南京路和淮海中路(當時名為林森中路)的商業街。國民政府也繼續使用金陵路的名稱,只不過為區分西藏南路以西的路段,而將其改為金陵東路。

新上海的特色商業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上海城市的功能由消費型轉變為生產型,金陵路兩側洋行先後關閉,華商行號開始萎縮。1953年國家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控制批發業務,並以國營批發商業代替。市針織、紡織、搪瓷批發部及其倉庫先後建立。金陵路永勝路一帶為絨線批發商聚集地。

1956年公私合營後,金陵路一條街的商號進行網點合併、調整,淘汰一批香燭等不合時代所需的商店。1958年金陵路商業街商店僅留下63戶,分屬14個行業,其中糧油業4戶、紡織業3戶、服裝業2戶、鞋帽業1戶、百貨業11戶、文化用品業4戶、鐘錶業4戶、五金業5戶、藥材業3戶、醫藥業1戶、飲食業4戶、服務性行業9戶、糖糕業7戶、果品業5戶。至1978年、商業網點種類發生了較大變化、行業門類日趨多樣化。如自行車專業店、無線電商店、中型飯店、西餐館、玩具、繡品、床上用品、呢絨等專業店和各種風味的飯店、點心店等。

1954年,金陵東路恆泰塑膠文教用品社合夥契約

1959年的鶴鳴鞋帽商店內景。該老字號創設於1936年

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80年代初,市、區兩級政府致力於重現金陵東路的活力。在各方的支持下,相關職能部門採取了諸多卓有成效的舉措。對國營批發公司、居民住宅和不相關行業進行調整,改造和美化購物環境,設置了一些新興商業網點,吸引南京路上許多名牌商店紛紛落戶金陵東路開設分店。

1982年,先後有朋街女子服裝店、培羅蒙西服店、老介福呢絨綢緞店、冠生園食品店、王開照相館、冠龍照相材料店、中華皮鞋店、三陽食品店、翠文齋食品店、錦藝裝潢店、雷允上藥店、東海皮件店、上海美術用品商店、大豐土特產店、萬升油醬店、北萬有全醃臘店、麗華公司、萬裡樂器店、曹素功墨苑等24家特色商店到金陵路開設分店,使顧客到金陵東路就可購買到特色商品。

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金陵東路中山東二路口。可見東方飯店及金陵中學校舍(原法國領事館)。20世紀90年代之前,很多人都有在這裡徹夜排隊買船票的難忘經歷

圖片攝影 | 陸傑

20世紀80年代,金陵東路街景及公交車輛

圖片攝影 | 陸傑

20世紀80年代,金陵東路上熱鬧的夜市

圖片攝影 | 陸傑

20世紀80年代,在金陵東路永壽路口茶水攤小憩的遊客

20世紀80年代,金陵東路西藏南路口東望。圖中可見鶴鳴鞋帽商店

圖片攝影 | 陸傑

金陵東路上的美好時光。攝於20世紀80年代

圖片來源 | USC Digital Library

當時金陵東路有30%的商店具有專業特色,如鶴鳴鞋帽、上海理髮用具、黃浦廣告裝潢材料、明華燈具、上海眼鏡貿易中心的無影眼鏡、長城公司電訊商品、咖喱雞飯店等,源誠的潮式糕點、施爾美的婦女兒童用品、金鶴中老年用品、白天鵝男士用品、老紫陽觀醬菜、華東不鏽鋼廚房用品、大中華家電、永順祥禮品、上海珠寶玉器、工藝美術公司旅遊用品、華藝戲劇服裝、連長記的體育器材、百匯商場的搪瓷器皿等。

至1986年底,開發金陵東路商業街,全線貫通商業網點工作基本完成。金陵路商業網點發展到193戶,日均人流量達70萬~80萬人次。同時對騎樓214根柱子刷上油漆,配上廣告宣傳、獨具風格。1987年,人行道上新設自動投幣電話亭,安置石桌、靠背椅供遊人和顧客小憩。1990年,金陵路商業網點發展到222戶。1991年商業網點共225戶,建築面積69635平方米,營業面積24717平方米。整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金陵東路經歷了又一次輝煌時期。

當年的上海市民購買筆墨紙硯、文體用品、絨線鞋帽、琴鼓樂器,甚至是求醫問藥,多數都會來金陵東路。曹素功、連長記、恆源祥、鶴鳴鞋帽、雷允上、群力草藥店都是不二之選。

說起這些老字號,有一條與金陵東路交匯的小馬路不得不提,這就是永勝路。它修築於1868年前後,原名興聖街、永興路。1951年改為永勝路。我們耳熟能詳的雷允上、周虎臣、恆源祥等都在這條馬路上留下過足跡。由於市政改造,這條馬路現已消失。

民國二年(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註的興聖街

1892年8月12日《申報》一則廣告中有關於「雷允上」店面位置非常詳細的記述。「上洋新北門外興聖街南首第四家」。這裡的「上洋」是上海的別稱,清末和民國早期很常見

1911年2月13日《申報》刊登的周虎臣筆店廣告中,地址為「興聖街中」

1938年11月17日《申報》刊登的恆源祥廣告中,總店地址為「法大馬路興聖街西首」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行號圖中還可在永興路找到周虎臣、雷允上和恆源祥的店鋪位置

資料來源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

20世紀10年代的興聖街北望。可見兩側密布各類絨線商鋪,因此這條小馬路也被冠以「絨線街」的俗稱

圖片來源 | Archives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5年前後的永勝路北望

圖片攝影 | 席聞雷

基本已完成動遷的永勝路北望

圖片攝影 | 席聞雷

動遷後的永勝路旁依稀還可尋到當年「絨線街」的遺蹟

圖片攝影 | 席聞雷

1994年,對西藏路至浙江路地段進行改造,建成美麗華商廈、金豹商廈、大中華商廈、豪都廣場、恆源祥大樓和冠生園商廈,建築面積38155平方米,其後又相繼建成金陵大樓和新黃浦商廈。改造後金陵東路仍保留騎樓建築風格,並努力以打造「第二條南京路」的特色示人。1998年5月,金陵東路重新定位成「硬體先進、要素齊備、政策優惠、招商靈活、產業多樣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市中心的裝飾裝潢大市場」。首期西藏南路至浙江南路段14戶建築面積共3.5萬平方米的商業網點進行招商,千思裝飾、新麗牆紙、太平洋潔具等各種經濟成份的302個品牌專業企業入駐。

1989年,金陵東路近永安路口東望

圖片來源 | Commercial Atlas of Shanghai

20世紀90年代,金陵東路上新設立的公用電話亭

1993年的金陵東路中山東二路口。原法國領事館建築已經拆除,光明大廈已建成。輪渡站也已改建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9年二期工程向東推進至河南中路,又引進28戶客商,擴大經營面積2093平方米。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上海掀起的「鋼琴熱」,金陵東路也是策源地之一。當時,鋼琴等樂器作為高檔裝飾件進入裝潢領域,短短2公裡的街市有琴行與樂器店40餘家,知音、通利萬裡、海曼、海音等是其中的代表。

坦率地講,回顧2000年前後金陵東路的再次改造轉型,努力中透露著些許無奈。周邊的外灘、豫園、淮海中路、福州路以及較遠一些的南京東路商圈的蓬勃發展都對其構成擠壓之勢,客流被明顯稀釋。再加上舊區改造和延安東路隧道和高架的建設,使得金陵東路周邊的人氣流失,過多數量的新建大商廈又進一步分散了本就減少的人流量,導致經營業績疲軟不振。

此後相關部門也嘗試通過重新規劃和改造,但收效不明顯。金陵東路的結構調整和街區更新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出路。據相關統計2012 年 7 月,金陵東路共有 231 個商業網點(未計算支馬路)。其中,零售網點 172 個,佔比 74%,以專業專賣店為主;餐飲網點 24個,佔比 10%,以中式正餐、快餐及茶室、飲料和冷飲為主;休閒娛樂業僅有2 個網吧,佔比 1%;各類服務業共 27 個網點,佔比 12%,以金融機構、住宿服務及旅行社為主;其他空置、裝修中的網點 6 個。

2015年的金陵東路街景。167號曾經是老字號「曹素功墨苑」的店面

圖片攝影 | 樓定和

2015年,金陵東路雲南南路口

圖片攝影 | 樓定和

2015年,金陵東路近江西南路街景

圖片攝影 | 樓定和

2015年,金陵東路盛澤路的老舊石庫門街區

圖片攝影 | 樓定和

2015年,晨曦中略顯冷清的金陵東路

圖片攝影 | 沈思睿

結語

傳統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要充分考慮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導向的城市街區再生。對於金陵東路這樣的特點明顯的歷史街區,應該充分考慮經濟密度與文化內涵的平衡問題。上海一些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大多得益於此。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保護關鍵是活化歷史,要在現實利用中保護,如何實現功能、業態在傳承、開放、創新中交融發展,這是頗具挑戰性的。

金陵東路沿線部分舊式裡弄一覽

裡弄名稱

地址

式樣

建造年份

祥興裡

金陵東路91、119弄

磚木二層

1911年

永安裡

永安路4、6弄

磚木二層

1911年

祥安裡

金陵東路15弄

磚木三層

1912年

永安坊

新永安路12弄

磚木三層

1912年

晉安裡

金陵東路135弄

磚木三層

1912年

中華裡

金陵東路246弄

磚木三層

1916年

裕慶坊

山東南路79弄

磚木二層

1916年

惟祥裡

金陵東路196弄

磚木二層

1919年

惟祥裡

金陵東路196弄

磚木二層

1919年

興昌裡

金陵東路364弄

磚木二層

1920年

同德裡

紫金路中段13、33弄

混合三層

1921年

寶興裡

金陵東路300弄

磚木二層

1923年

明德裡

山東南路106弄

磚木二層

1923年

華業裡

江西南路110弄

混合三層

不詳

吉祥坊

金門路4、8弄

磚木三層

1928年

卜鄰裡

金陵東路389弄

磚木三層

1930年

承志裡

盛澤路80弄

磚、混三層

1930年

吉安裡

福建南路84弄

混合三層

1931年

精益裡

福建南路129弄

磚木三層

1931年

篤行裡

金陵東路423弄

磚木三層

1932年

新康裡

盛澤路130弄

磚木二層

1939年

金陵東路部分歷史保護建築一覽

建築名稱

地址

建造年份

建築性質

若瑟堂/若瑟堂

四川南路36號

1860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利名(雷米)洋行舊址/住宅

金陵東路6—8號

1912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紫金公寓

金陵東路25—41號

1929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法租界總巡捕房舊址/

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

金陵東路174號

1934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中匯大廈

河南南路16號

1934年

上海市優秀近代

保護建築

約克大樓/金陵大樓

四川南路29號

1937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1983年,從中匯大廈東望金陵東路。可見騎樓、石庫門等。洋涇浜若瑟堂尖頂清晰可辨。遠處的東方飯店在建

圖片來源 | FLICKR

「時光的階梯」——金陵東路四川南路東北角金陵大樓內景

圖片攝影 | 席聞雷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需要利益各方的深度共識,這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與業態多樣性的基礎條件。按照相關規劃,金陵東路沿線10個街坊將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大區域平衡、帶方案出讓」的總體思路,統籌考慮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提升和居住條件改善,努力打造成為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新地標——「海派金陵路、活力新走廊」。未來,金陵東路沿線將成為延安東路發展軸和黃浦江發展軸交匯的核心功能節點,成為彰顯騎樓風貌和海派裡弄建築風貌的特色空間,成為外灘、人民廣場、老城廂等區域輻射疊加效應的集中呈現區。

上海在為美好的願景奮力打拼的同時也不會輕易丟棄時光的饋贈,在這座偉大城市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能帶給我們思考的、能打動我們內心的,除了空間,還有時間。

百年騎樓的新生,值得期待。

參考內容

《上海租界志》《上海外事志》《上海名街志》

《上海地名志》《上海市政工程志》《黃浦區志》等

牟振宇:《從葦荻漁歌到東方巴黎》

居伊·布羅索萊:《上海的法國人(1849—1949)》

周宵:「金陵東路商業街整體規劃和商業結構調整研究」

朱亮:「金陵東路騎樓街初探」

《申報》資源:愛如生申報資料庫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奉獻

如需轉載 煩請標明出處

原標題:《金陵東路簡史 | 160年的城區演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見證魔都160年的光陰——金陵東路,這次真的再見了
    見證魔都160年的光陰——金陵東路,這次真的再見了 2020-04-0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60歲金陵東路,上海人永遠記得你!
    160歲百年老馬路 見證上海灘榮辱史 說起金陵東路,老上海人最熟悉不過!西起西藏南路,東至外灘,全長1400多米。 它誕生於1860年,如今足有160年歷史,曾見證了魔都一個半世紀的興衰榮辱…… 曾被叫做「大馬路」 和南京路「別苗頭」 老底子上海人都知道,過去上海幾條繁華重要的馬路,幾乎都是用數字標號的
  • 2020年城區建設再提速!高架、北京東路、沂河橋、東興路立交、體育...
    2020年臨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及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發布!北京東路提升改造:總投資10.5億元,其中2020年投資7.4億元。工程西起濱河東路,東至溫泉路,長4公裡。道路紅線寬60米,為主輔路形式,主路為雙向8車道,輔路為雙向2車道。在東興路設分離式立交,在沭埠嶺一路設東西向下穿通道,在孝友路、智聖路、華龍路設3處南北向下穿通道。
  • 遼陽東路變身景觀大道 完成160畝林帶綠化
    中國園林網7月1日消息:遼陽東路是青島的主幹道之一,從前的遼陽東路兩側遍布違法建築,山體也被挖得斑斑駁駁,綠色植被覆蓋面積非常小。創城這一個月來,這裡從影響市容的道路變成了景觀大道。
  • 邳州城區13條公交線路繞行!
    —運河小學—港務局—第二中學—安和苑—寧和苑—華山路口—瑞和苑北門—金陵人家—交警城區中隊下行(戴圩發往瑞興路公交調度中心)按上行繞行線路原路返回36路上行(電廠南門發往土山)按原線路運行到天山路與奚仲路交叉路口時直行向南行駛入青年路—建設南路恢復原線路繞行後走向
  • 2020年亳州利辛縣城區中小學支教教師選調160名公告
    2020年亳州利辛縣城區中小學支教教師選調160名公告 http://anhui.hteacher.net 2020-07-25 11:56 安徽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2005年台州市仙居縣城區基準地價
    仙居縣城區級別基準地價表(元/㎡) 級別 範圍 商業基準地價
  • 廬城城區公辦幼兒園2020年秋季招生來啦!
    @廬江家長您關注的廬城城區公辦幼兒園招生有消息啦廬城城區公辦幼兒園2020年秋季招生工作方案為規範廬城城區公辦幼兒園招生工作,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
  • 超全整理北京東路小學六大分校,你家劃入施教區了嗎?
    :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成立於2008年7月,是玄武區新建的陽光聚寶山莊小區配套小學,學校與江蘇省首批實驗小學之一的北京東路小學實行一體化管理。2016年5月,玄武區教育局貼出通告並蓋章:經研究決定,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校名不變,與北京東路小學總校的關係不變。
  • 上海書展|150個故事展現46億年奇蹟,這套「地球簡史」被眾多名師推薦
    有一場對話很特別,它是從46億年前開始的。書展首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面向少兒讀者推出了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這套叢書的新書首發分享會「與46億年對話——名師教你閱讀未來」在中心活動區舉辦。
  • 2018年溫州打通斷頭路21條 「府東路北延」今日通車
    昨天,府東路北段(江濱東路-甌江路),工人們正在進行路面清理。記者 李立 攝  溫州網訊 記者昨從市城投集團獲悉,備受市民關注的府東路北段(江濱東路-甌江路)道路延伸工程今日通車。
  • 向解放東路遷移 長沙電腦城結束朝陽街時代
    在解放東路成為新的商圈後,合峰電腦城由於地處朝陽街和解放東路交叉口而自然而然地仍處於長沙核心IT商圈中。與此同時,合峰電腦城也以低租金的優勢和主營耗材、DIY的獨特定位重新站了起來。  朝陽街十六年發展史  2001 年,長沙市芙蓉區朝陽科技電子一條街正式掛牌。
  • 2018年北京海澱區重點小學:清華東路小學
    清華東路小學一、學校簡介【學校簡稱】清華東路小學>【學校性質】公辦【學校等級】二流二類、區重點【所在城區】海澱區登記時間2018年6月16-17日登記地址清華東路小學多功能廳(北京市海澱區清華東路4號)
  • 金陵女子大學
    1915年9月17日,金女大正式開學,學制四年,設文、理兩科。當時只有11名學生,6名教職員。1919年,首屆金女大畢業生共5人,她們是最早在中國大學裡獲得學士學位的女大學生。1919年,德本康夫人回美國籌集資金。1921年,金女大得到了美國各教會提供的60萬美元經費,於是在寧海路一帶購置160畝土地,開始了建校工作。
  • 市區府東路北段建成通車 江濱東路至甌江路又多了一條主幹道
    圖為通車前的府東路北段  溫州網12月26日訊(記者 鄧歡歡 通訊員 吳瑜珺)今天上午,有市民欣喜地發現,開車沿著府東路往北走時,原本在江濱東路段的圍牆不見了,江濱東路至甌江路段已經開放,周邊交通也變得更加通暢。
  • 金陵中學+人民中學,玄武教育被聚焦
    現在,玄武區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暨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玄武教育發生一些變化……關鍵詞:(1)引入南京市屬優質教育資源,人民中學加入金陵中學集團校。增掛「金陵中學匯文女子高中」,校長由金陵中學校長兼任,金陵中學選派學校管理教學骨幹參與管理和教學工作。
  • 今年洛陽中心城區新建、改擴建8所義務教育學校
    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我市今年重點民生實事——中心城區新建、改擴建8所義務教育學校的建設任務目前已完成年度總任務量的90%。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西工區的洛陽市第五十八中學。在該校籃球場西側,一棟新落成的4層淺灰色建築甚為搶眼。這棟報告廳大樓已進入鋪設地坪和內部裝修階段,有望於8月底建成投用。
  • 三亞中心城區開發邊界內160平方公裡"未來藍圖"或將是這樣
    一、規劃範圍  本次規劃範圍為北至三亞繞城高速公路、南至大三亞灣、東至高新技術產業園、西至塔嶺的三亞市中心城區,《三亞市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劃定開發邊界範圍面積約160平方公裡。
  • 成都啟用路口「直行待行區」 每小時多放行160輛車
    今年年內,成都交警還將在中心城區具備條件的15個路口進一步推廣。  一小時每個方向多放行160輛  「『直行待行區'這一全新通行理念,是在路口直行車道前端,伸入路口內的區域施劃一條或多條直行待行車道作為直行機動車的等候區。」
  • 2020年曲靖中心城區所有小學初中劃片範圍公布
    8月10日,曲靖市麒麟區教育體育局在麒麟區人民政府網發布了《曲靖市麒麟區中心城區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方案》。據了解,中心城區各小學(包含市、區直屬小學和城區街道小學)招生時間統一為2020年8月15日、16日、17日三天,由各片區招生組按照所劃片區在片區小學統一組織進行報名、審驗和發放入學通知書。入學新生按通知書所規定時間到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