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歷任校長風採 蔣南翔:以身踐行 引領清華(組圖)

2020-12-16 網易教育

  籍貫:江蘇宜興

  生卒年月:

  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

  任清華校長時間:

  1952年11月-1966年6月

  評語

  蔣南翔同志一生唯實求是,獻身黨的事業。陳雲  

蔣南翔:以身踐行 引領清華

  1962年,蔣南翔與畢業生在一起。

  在迄今為止清華歷任校長中,在職時間最長的,除了梅貽琦,就要數蔣南翔了。他們也是清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兩位校長。

  自1952年到1966年,蔣南翔在清華園度過14個寒暑。如果再算上在清華求學的時光,他73歲的人生中,有25年屬於清華。

  他是清華史上第一位共產黨員校長,並長期兼任黨委書記。  

學生領袖「不平靜課桌」點燃學員

  蔣南翔躲進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花了兩三個晚上,寫出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東北三省,炮口直指華北。

  1932年,蔣南翔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他是個質樸寡言的青年,好像還有點靦腆。在同學們眼裡,他長年穿著一件灰布袍,喜好國樂,閒時拿一把二胡,閉目獨奏一曲《平沙落雁》。

  但他卻成了北平城內愛國學生運動的骨幹分子。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清華的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許多學生也被逮捕。蔣南翔在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成為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主編進步刊物《清華周刊》。

  把22歲的蔣南翔推上時代前臺的事件,是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運動」。當時清華、燕京兩校響應北平學聯號召,準備組織大規模遊行請願。蔣南翔躲進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花了兩三個晚上,寫出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親愛的全國同胞,華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現在,眼見華北的主權,也要繼東三省熱河之後而斷送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這篇文章在12月9日的遊行隊伍中變成傳單,貼滿了北平的大街小巷。「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句話,後來傳遍大江南北,點燃了全國學生的愛國熱情。12月10日,北平學聯決定實行總罷課。12月16日,學生們再一次走上街頭,抗議國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這一天發布的《北平市大中學生示威宣言》也出自清華學生蔣南翔手筆。

  務實校長  

邊幹邊學見習生

  蔣南翔說:「我邊幹邊學,學成一個工業大學的學生總該可以吧?」

  抗戰勝利後,蔣南翔被中央派駐東北開展青年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當選為團中央副書記,主持創辦了《中國青年報》。這一時期他的工作,仍然離不開高等院校,離不開母校清華。

  1952年11月,蔣南翔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校務委員會主席。他沒有立即到校上任,先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到鞍山、撫順、大連等地考察。在這些建設中的國家重工業基地,蔣南翔初步了解了新中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因為有人問過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現在要搞工業大學,行嗎?」蔣南翔說:「我邊幹邊學,學成一個工業大學的學生總該可以吧?」

  1952年的最後一天,蔣南翔終於回到了他曾熱血激蕩的清華園,這年他39歲。在新校長歡迎會上,他說:「我沒有學過工程,自己不懂業務,但可以作為一個見習生。清華是一個有基礎的學校,這裡許多先生是我的老師和學長,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幫助。」果然,此後的很多年裡,學生們經常看到蔣校長提著一個黃布書包走進教室,坐在後面聽課。甚至到上世紀60年代初,年過五十的蔣南翔,還堅持到無線電系做實驗,每周一次。

  蔣南翔到清華時,正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剛畢,清華、北大、燕京成立了三校建委會,統籌校舍建設。由於當時剛剛結束「三反」運動,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建設也都強調因陋就簡。蔣南翔搖頭,認為學校建築是百年大計,馬虎不得。在他主持下設計建造的清華大學主樓,仿效莫斯科大學主樓風格,高十層,總面積七萬多平方米,1966年完工,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物。  

政教之道給乾糧更要給獵槍

  這個比喻,實質上和「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異曲同工。

  蔣南翔的治校之道很容易總結,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總結經驗的高手。

  比如「給乾糧,更要給獵槍」,這句話出自蔣南翔在1962年一次研究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說,如果學校給予學生的只是一些「乾糧」,那麼「乾糧」總是要吃光的;如果給學生的是「獵槍」,學生就可以自食其力,將來就不會發生饑荒了。這個比喻,實質上和「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異曲同工,要求學生既要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也要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還比如「教學、科研與生產三結合」,這句話也是在強調清華培養的人才,必須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線需求服務。從1958年開始,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的一部分畢業設計,就要求結合實際的生產或科研任務進行。那年水利系全體畢業生接受北京市委託,承擔了密雲水庫的設計工作。七座大壩和副壩、兩條隧道、兩條溢洪道及兩座水電站,水利系師生在4個月內完成設計任務,順利驗收施工。時任水利系黨總支書記張思敬感慨道:「蔣校長這是把過去畢業設計的『假刀假槍』變成了真刀真槍。」

  應該說,蔣南翔的教育思想,把清華切實變成了「紅色工程師的搖籃」。他在1955年訪問蘇聯歸來後,向教育部提交報告,在清華開設核物理、工程化學、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專業,培育出的大量人才,日後都成為「兩彈一星」事業的幕後功臣。

  「紅色工程師」之「紅」,也出自蔣南翔的話,畢竟他是學生領袖出身,深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蔣南翔說:「我們學校是社會主義大學,要培養紅色工程師、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要求又紅又專,這一點是絕不能動搖的。」他把「又紅又專」解釋為「一個肩膀挑政治,一個肩膀挑業務」,是為「兩個肩膀挑擔子」。1953年,政治輔導員制度在清華園推行,即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拔一批政治輔導員,讓他們延長一年畢業,以獲得更多的政治鍛鍊。清華第一批政治輔導員的第一次會議,就在蔣南翔家中召開。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清華大學的校領導都曾經擔任過政治輔導員。2002年,中共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華學習,其中3人擔任過政治輔導員。

  1979年,蔣南翔出任教育部部長。1987年,他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最後一篇關於教育的論文,提出:「辦高等教育,必須優先考慮和解決兩個根本問題,一個是方向問題,一個是質量問題。」

  體育教育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他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

  在全國的大學校長裡,似乎很少有人像蔣南翔這樣愛好體育運動。早年他在清華讀書時,擅長遊泳、長跑和籃球。上世紀30年代,清華學生打籃球以兇狠著稱,場上幾乎無規則,撞、擠、壓均可,人稱「鬥牛」,蔣南翔就是「鬥牛」的高手。到他當了校長,仍堅信體育是清華之必須,於是有了那句著名的「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

  蔣南翔提出這一說法是在1957年11月29日,那天清華禮堂舉行全校體育工作幹部會,他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馬老是從1914年起就擔任清華體育教師的馬約翰先生,當時兼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1964年1月,在馬約翰為清華工作滿五十年的慶祝大會上,蔣南翔又道:「把身體鍛鍊好,同馬約翰先生競賽,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這句話便成了清華人至今不忘的座右銘,蔣南翔自己堅持每天下午跑步,還組織全校領導幹部一起鍛鍊,隊伍浩蕩,成為校園一景。

  讓人遺憾的是,1988年1月,通過醫院體檢,蔣南翔被確認為胃癌晚期。幾個月後,蔣南翔與世長辭。遺體告別儀式上,彭真來看他最後一面,說:「我和南翔是老戰友了,『一二·九運動』時,我去清華就住在他的宿舍裡。南翔同志為黨、為革命艱苦奮鬥一輩子,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他對許多問題是認真考慮的,在問題沒有考慮清楚以前,他不輕易講話;考慮後形成的意見,沒有充分理由,他也是不輕易改的。」

  這或許是對蔣南翔性格的最好註解。

  作者:武雲溥

  (來源:新華網)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前清華大學歷任校長大盤點(圖)
    核心提示: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
  • 清華大學歷任校長
    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參事,1922年任清華學校校長,1928年去職。曹雲祥擔任清華學校校長5年多,實現了將清華由一個中等程度的留美預備學校改辦為完全大學的計劃。報請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華大學工作及組織綱要(草案)》,將清華學校改組成大學部、留美預備部、研究院三部分。溫應星 (1887~1968) ( 1928.4 - 1928.6)
  • 歷史回眸——清華大學歷任校長,你知道哪些呢?
    今天我們來歷數下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你知道哪幾位?周自齊——校長任期( 1911.2 - 1912.4)周自齊 ,山東成武鄭莊人(原屬山東單縣), 祖籍浙江秀水,明朝時遷至成武縣孫寺鎮周鄭莊(原屬單縣),一生活躍於晚清民國政壇。他早年出使海外,後創辦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
  • 他把"清華附中"辦成"附中清華"—郭其俊評著名校長王殿軍
    歷任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南京市寧海中學校長等職,是深圳市首位&34;公立高中校長和公立教科院院長,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國重點推介的高中校長。印象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讓人感到舒服。因我曾任校長的南京市寧海中學有幸和清華附中同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批生源基地校(2001年),使得我也有幸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年一度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源基地校的年會上見到王殿軍校長並能夠親近他和他領導的清華附中,這是我教育人生最大的幸福。
  • 他是清華「永遠的校長」,為何卻在解放前夕,離開清華前往臺灣?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是曾經執掌清華十餘年,帶領清華成為一流大學,走過最艱難的「西南聯大」歲月,位列「清華百年四哲人」,被譽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1931年的冬天,清華大學的學子們驅逐了那位「年少得志」的羅家倫校長,42歲的梅貽琦接過了清華大學校長的重擔,成為了清華園的掌舵人。
  • 清華大學歷任校長,你知道嗎?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
  • 紀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百年風雨路 水木湛清華
    1952-1966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他提出「又紅又專」、「麵包與獵槍」、「產學研結合」、「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等教育思想對清華大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1952年的最後一天,蔣南翔出任清華校長。在歡迎會上,蔣南翔深情地說:「清華大學是我的母校,在1932年到1937年期間,我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 百年清華 | 胡顯章談清華校訓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倡「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從祖國需要」,曾激勵了廣大學子,但是沒有明確為校訓。上世紀90年代,依據廣大校友的意見,清華大學恢復沿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大禮堂的校徽也重見天日。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談清華校訓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倡「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從祖國需要」,曾激勵了廣大學子,但是沒有明確為校訓。上世紀90年代,依據廣大校友的意見,清華大學恢復沿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大禮堂的校徽也重見天日(圖四)。
  • 清華校長風雲錄:誰是首任 誰數學考零分
    有史料記載,此人在任校長期間「不理校政,引起學生強烈不滿」。  1921級學生聞一多曾畫了一幅漫畫,諷刺這位大半時間臥床養病的校長是「垂床聽政」。  1919年1、2月,在「五四」運動中誕生的清華學生代表團正式改組為學生會。張煜全派校警在學生會成立大會上橫加幹涉。憤怒學生宣布罷課,掀起了清華校史上第一次驅趕校長的風潮,張煜全被趕出了清華。
  • 前武大校長:清華和「世界一流」的差距在哪?
    那麼清華要有怎樣清醒的認識呢? 2011年,正值清華百年校慶的時候,前武大校長劉道玉卻致信清華。 不合時宜地問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見百年清華反思?
  •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
    1911年,清華學堂開學;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48年底,清華園解放;1952年,清華調整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85年,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1993年,提出百年校慶時爭取把清華建成「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2011年,清華宣布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清華百年歷史,正如青銅帶末端處前言座上所寫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今天,在值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來追憶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與國家共進退,為中國培養了無數人才和大師的教育家——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2018年,一部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堪稱清華大學最強宣傳片。
  • 30歲當清華校長,讓清華大學擺脫美國人的控制,如今卻被人遺忘
    劉師舜曾這=這樣說道:「我等無清華,無以至今日,清華無周校長,無以奠其基」。周詒春就是清華大學在初創時期的拓荒者和領導者之一,將清華大學脫離美國的控制,成功改造成愛國的民族大學的清華「老校長」。就這樣,年僅30歲的周詒春,接受了老師的臨終囑託,成為了清華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但當時的清華學堂,實際上是美國人用著「庚子賠款」的錢創辦的,實際上受著美國的操控,是一所名副其實的「遊美預備學校」。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倡「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從祖國需要」,曾激勵了廣大學子,但是沒有明確為校訓。上世紀90年代,依據廣大校友的意見,清華大學恢復沿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大禮堂的校徽也重見天日(圖四)。
  • 前武大校長:清華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
    那麼清華要有怎樣清醒的認識呢?2011年,正值清華百年校慶的時候,前武大校長劉道玉卻致信清華。不合時宜地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見百年清華反思?其實,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傑出的校長,如梅貽琦、蔣南翔、劉達、劉冰等,從治校的實踐中,他們成了學者化的職業校長,或者是革命化的職業校長。梅貽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學博士,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話:「大學乃大師之謂也,而非大樓之謂也」,這句話至今仍然被我國教育界所傳誦!
  • 第二章 蔣南翔與「一二·九」運動
    從蔣南翔參加小組學習,時事分析,就不再是讀報時大標題的羅列,而是從字裡行間去探索其意義了。大家都心照不宣,蔣南翔和韋毓梅都是共產黨員。  在公開工作方面,隨著學生會內左派影響的增長,蔣南翔繼牛佩琮之後,被選為《清華周刊》總編輯。
  • 紀念蔣南翔誕辰100周年系列研討會之三:「依靠兩個車輪,推動學校...
    參會的老領導、老同志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講述對蔣南翔既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又重視職工隊伍建設這一理念的切身體會與理解。原副校長解沛基回顧了清華大學工會成立的過程。他指出,蔣南翔校長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啟示我們,學校各項工作應該密切聯繫群眾,了解群眾的呼聲和建議,體會群眾的疾苦,善於與群眾溝通,從群眾出發,千萬不能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