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江蘇宜興
生卒年月:
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
任清華校長時間:
1952年11月-1966年6月
評語
蔣南翔同志一生唯實求是,獻身黨的事業。陳雲
蔣南翔:以身踐行 引領清華1962年,蔣南翔與畢業生在一起。
在迄今為止清華歷任校長中,在職時間最長的,除了梅貽琦,就要數蔣南翔了。他們也是清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兩位校長。
自1952年到1966年,蔣南翔在清華園度過14個寒暑。如果再算上在清華求學的時光,他73歲的人生中,有25年屬於清華。
他是清華史上第一位共產黨員校長,並長期兼任黨委書記。
學生領袖「不平靜課桌」點燃學員蔣南翔躲進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花了兩三個晚上,寫出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東北三省,炮口直指華北。
1932年,蔣南翔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他是個質樸寡言的青年,好像還有點靦腆。在同學們眼裡,他長年穿著一件灰布袍,喜好國樂,閒時拿一把二胡,閉目獨奏一曲《平沙落雁》。
但他卻成了北平城內愛國學生運動的骨幹分子。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清華的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許多學生也被逮捕。蔣南翔在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成為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主編進步刊物《清華周刊》。
把22歲的蔣南翔推上時代前臺的事件,是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運動」。當時清華、燕京兩校響應北平學聯號召,準備組織大規模遊行請願。蔣南翔躲進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花了兩三個晚上,寫出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親愛的全國同胞,華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現在,眼見華北的主權,也要繼東三省熱河之後而斷送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這篇文章在12月9日的遊行隊伍中變成傳單,貼滿了北平的大街小巷。「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句話,後來傳遍大江南北,點燃了全國學生的愛國熱情。12月10日,北平學聯決定實行總罷課。12月16日,學生們再一次走上街頭,抗議國民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這一天發布的《北平市大中學生示威宣言》也出自清華學生蔣南翔手筆。
務實校長
邊幹邊學見習生蔣南翔說:「我邊幹邊學,學成一個工業大學的學生總該可以吧?」
抗戰勝利後,蔣南翔被中央派駐東北開展青年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當選為團中央副書記,主持創辦了《中國青年報》。這一時期他的工作,仍然離不開高等院校,離不開母校清華。
1952年11月,蔣南翔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校務委員會主席。他沒有立即到校上任,先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到鞍山、撫順、大連等地考察。在這些建設中的國家重工業基地,蔣南翔初步了解了新中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因為有人問過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現在要搞工業大學,行嗎?」蔣南翔說:「我邊幹邊學,學成一個工業大學的學生總該可以吧?」
1952年的最後一天,蔣南翔終於回到了他曾熱血激蕩的清華園,這年他39歲。在新校長歡迎會上,他說:「我沒有學過工程,自己不懂業務,但可以作為一個見習生。清華是一個有基礎的學校,這裡許多先生是我的老師和學長,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幫助。」果然,此後的很多年裡,學生們經常看到蔣校長提著一個黃布書包走進教室,坐在後面聽課。甚至到上世紀60年代初,年過五十的蔣南翔,還堅持到無線電系做實驗,每周一次。
蔣南翔到清華時,正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剛畢,清華、北大、燕京成立了三校建委會,統籌校舍建設。由於當時剛剛結束「三反」運動,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建設也都強調因陋就簡。蔣南翔搖頭,認為學校建築是百年大計,馬虎不得。在他主持下設計建造的清華大學主樓,仿效莫斯科大學主樓風格,高十層,總面積七萬多平方米,1966年完工,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物。
政教之道給乾糧更要給獵槍這個比喻,實質上和「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異曲同工。
蔣南翔的治校之道很容易總結,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總結經驗的高手。
比如「給乾糧,更要給獵槍」,這句話出自蔣南翔在1962年一次研究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說,如果學校給予學生的只是一些「乾糧」,那麼「乾糧」總是要吃光的;如果給學生的是「獵槍」,學生就可以自食其力,將來就不會發生饑荒了。這個比喻,實質上和「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異曲同工,要求學生既要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也要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還比如「教學、科研與生產三結合」,這句話也是在強調清華培養的人才,必須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線需求服務。從1958年開始,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的一部分畢業設計,就要求結合實際的生產或科研任務進行。那年水利系全體畢業生接受北京市委託,承擔了密雲水庫的設計工作。七座大壩和副壩、兩條隧道、兩條溢洪道及兩座水電站,水利系師生在4個月內完成設計任務,順利驗收施工。時任水利系黨總支書記張思敬感慨道:「蔣校長這是把過去畢業設計的『假刀假槍』變成了真刀真槍。」
應該說,蔣南翔的教育思想,把清華切實變成了「紅色工程師的搖籃」。他在1955年訪問蘇聯歸來後,向教育部提交報告,在清華開設核物理、工程化學、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專業,培育出的大量人才,日後都成為「兩彈一星」事業的幕後功臣。
「紅色工程師」之「紅」,也出自蔣南翔的話,畢竟他是學生領袖出身,深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蔣南翔說:「我們學校是社會主義大學,要培養紅色工程師、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要求又紅又專,這一點是絕不能動搖的。」他把「又紅又專」解釋為「一個肩膀挑政治,一個肩膀挑業務」,是為「兩個肩膀挑擔子」。1953年,政治輔導員制度在清華園推行,即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拔一批政治輔導員,讓他們延長一年畢業,以獲得更多的政治鍛鍊。清華第一批政治輔導員的第一次會議,就在蔣南翔家中召開。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清華大學的校領導都曾經擔任過政治輔導員。2002年,中共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華學習,其中3人擔任過政治輔導員。
1979年,蔣南翔出任教育部部長。1987年,他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最後一篇關於教育的論文,提出:「辦高等教育,必須優先考慮和解決兩個根本問題,一個是方向問題,一個是質量問題。」
體育教育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他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
在全國的大學校長裡,似乎很少有人像蔣南翔這樣愛好體育運動。早年他在清華讀書時,擅長遊泳、長跑和籃球。上世紀30年代,清華學生打籃球以兇狠著稱,場上幾乎無規則,撞、擠、壓均可,人稱「鬥牛」,蔣南翔就是「鬥牛」的高手。到他當了校長,仍堅信體育是清華之必須,於是有了那句著名的「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
蔣南翔提出這一說法是在1957年11月29日,那天清華禮堂舉行全校體育工作幹部會,他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馬老是從1914年起就擔任清華體育教師的馬約翰先生,當時兼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1964年1月,在馬約翰為清華工作滿五十年的慶祝大會上,蔣南翔又道:「把身體鍛鍊好,同馬約翰先生競賽,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這句話便成了清華人至今不忘的座右銘,蔣南翔自己堅持每天下午跑步,還組織全校領導幹部一起鍛鍊,隊伍浩蕩,成為校園一景。
讓人遺憾的是,1988年1月,通過醫院體檢,蔣南翔被確認為胃癌晚期。幾個月後,蔣南翔與世長辭。遺體告別儀式上,彭真來看他最後一面,說:「我和南翔是老戰友了,『一二·九運動』時,我去清華就住在他的宿舍裡。南翔同志為黨、為革命艱苦奮鬥一輩子,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他對許多問題是認真考慮的,在問題沒有考慮清楚以前,他不輕易講話;考慮後形成的意見,沒有充分理由,他也是不輕易改的。」
這或許是對蔣南翔性格的最好註解。
作者:武雲溥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