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劉遠舉
最近,大同中學高一男生吳宇鵬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創新試點班錄取,引發諸多熱議。吳宇鵬剛讀了一年高中,就整整跳過了兩年高中的學業,直接躍入國內著名高校。這樣的經歷在現在中產家庭都苦苦盼望一個「牛娃」的時代,無疑會引來很多人羨慕。
其實,少年神童的歷史早已有之。1978年3月,從全國遴選出的21名少年英才進入了中科大,成為我國首批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其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
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但更多的是被稱作「神童」。今年是該校招收的第九屆少年班,招生對象為2001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學習成績優秀、創新潛力突出的高二及以下年級的學生。
很多人認為,對於那些天資特別聰明的早慧孩子,按部就班上完高中三年其實是暴殄天物,應該為他們設立一條特殊的升學路徑,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才能。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模式只重視知識的獲取,重視考試,不重視其他能力,會造成學生綜合素質的缺陷。
其實,我覺得討論這些問題,需要先釐清很多基本概念,理順邏輯,然後討論問題的時候,才能避免自說自話。
跳級不會導致綜合素質缺陷
先談一個常見的謬誤——綜合素質。一般認為,綜合素質就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通過綜合計分,得到一個綜合素質。但是,這只是教條主義的綜合。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但同時也在於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培養對社會生產有用的人。在社會生產中有社會化的分工,因此,雖然這也要求人的多方面能力與素質,但對各個方面並不是平均要求的。
只要短板不是太明顯,不損害到一個人的性格、心理、社會等屬性,一個人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就是他的長處。
比如,一個每科都相對平均的人,與另一個其他科目都勉強及格,但物理卻滿分的人,顯然,他在物理領域的潛能對社會貢獻會很大。所以,真正的綜合素質概念,是各個方面的加權評價、平均評價,而不是各方面都好。
在邏輯上,跳級不但不排斥天才,反而應該是天然地包涵這些概念的。因此,綜合素質概念並不能有效地反駁跳級。
再談跳級這個概念,其實,從這個概念進行一系列推理,會發現另一個有趣的結論。
跳級顯然是針對那些的確學有餘力的學生。怎麼判斷學有餘力,辦法肯定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考過了,就證明學有餘力。顯然,這個考試就是一個能力、資格考試,而不是選拔、排序考試。
比如說,初一學生就能通過初三水平的考試,他就有這個能力。而不是說,不管考不考得過,一個年級只有前1%的人,才能叫學有餘力。
現在這個渠道相對較小,所以很多人不會去做這個準備。實際上,吳宇鵬應該是進入高一後就開始準備要考少年班了。我相信,還有很多人有這個能力,但沒做這個準備。對這些人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起碼,這個選擇的權利被剝奪了。
那麼,如果所有人都有這個機會,會發生什麼呢?不妨假設一下,當一個班80%的學生都能完成跳級考試時,會發生什麼?是的,學制不但變得有彈性,而且實質縮短了。
縮短學制能增加有效勞動時間
這會帶來很多好處。首先,避免浪費一部分人的時間。高三、初三用於複習,不教新課,對於想升學的學生,這很值得。但對於不想升學的學生,這就是浪費時間。
其次,這使得學「更有用的知識」與競爭,合二為一。教育系統不僅僅只有教育功能,它還是一個考核與篩選系統。
其實,這個功能可以通過早一點學習難度更大的高年級課程來達成。奧數可以鍛鍊人的思維,微積分難道不行嗎?其實,從鍛鍊思維角度,奧數其實是有套路的,相對而言,更高層次知識點對思維的鍛鍊、要求更高,也更有效。
第三,隨著知識爆炸,人類的學習時間越來越長。當你成為具有創造性能力的人的時候,已經是30歲之後了。這時候已經錯過了一個人創造力最旺盛的階段,所以,快一點學習很有必要。從老齡化社會的角度而言,縮短學制也可以增加有效的勞動時間。
總之,我不反對跳級,相反,我支持跳級。這不僅是對學生自身能力及選擇權利的尊重,某種程度上,也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加高質量的勞動力。
□劉遠舉(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