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大概還要發展幾十年才能追上中醫

2020-12-15 騰訊網

現代醫學大概需要再發展幾十年之後,才可能真正科學地嚴密地解釋和回答中醫憑千百年經驗所歸納和構造的這一整套體系。

因為目前西醫的科學水平還處在局部經驗概括的理論階段,對作為整體性的人的生物一生理機制還極不了解,也就暫時還不可能真正解答中醫所提供的種種實踐經驗及其理論體系,儘管這個體系攜帶著那樣明顯的落後時代的深重痕記,那樣直觀、荒唐、牽強、可笑。」

——李澤厚先生

偶然刷到這段話,一段可能許多人會反駁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篇類似觀點的文章:「科學正在追趕中醫」。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7年5月31日刊發新加坡南洋仲景學院院長鄭心錦的文章《中醫是哪門子科學?》。

鄭心錦稱,上世紀末,科學家開始以系統論的觀點研究人體生命科學。199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發起人之一、系統生物學的開拓者胡德發展了系統生物學,其核心思維「整體出發,注重相互作用」和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鄭心錦稱,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的理論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中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屈延文說:「《黃帝內經》已經被中國人讀了2500年,必將被全人類再讀2500年。」

鄭心錦認為,科學正在追趕中醫,中醫將變得時髦。

同樣,據悉,曾在克立夫蘭醫學中心擔任首席學術官的埃裡克·託普曾指出:

西醫領域廣泛存在且日趨嚴重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費用昂貴,以及對功能性疾病尤其退行性疾病的束手無策。這一切,都顯示了其修正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埃裡克·託普在描繪未來醫療時指出,醫療健康領域最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個體就是患者自身。他曾寄望於大數據和基因測序等技術下發展的個體科學和個性化治療。利用針對個體的DNA測序和基因分析,掌握個體的獨有特徵和「條形碼」。

相關人士表示,這一切,其實中醫在數千年前就已達到。中醫是典型的個性化醫療,其治未病原則與個性化醫療都不謀而合。其在人的體質研究領域歷史久遠,是建立在對人體運行機理深刻認識之上的科學,並且有數千年的醫療實踐證明了其正確性和實用性。

再者,重慶國學院副院長楊玉輝的《中醫是比西醫更完美的科學》也曾表示:

中醫學是一種對人體完整系統把握的真正的人體醫學,中醫學在本質上把人看作是由形、氣、神構成的一個統一體,它甚至比西醫更完美科學地解釋了人體的本質。

論價值判斷上,我們都應該肯定中醫學比西醫學要高明,因為她是人的醫學,而西醫學還不是人的醫學,只是動物醫學,獸醫學,當然說得學術一點,是生命醫學。

中醫學本已經站在了研究人的醫學的頂端,然而現在很多人卻用生物學的方法來看待它、判斷它、衡量它,其實是對中醫學的一種貶低。

現代醫學,越是頂尖的西醫大夫,他們越先看到現代醫學在疾病治療方面的天花板,越來越意識到治病還是要回歸到生命本身,回歸自然,回歸到『天人相應』『身心合一』的層面。而這些正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前就認識到的,正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也曾表示。

總之,許多人已走在前頭,跳脫科學的束縛,去以更深廣的眼光看待中醫。一些西方國家,也越來越推崇中醫,大力發展中醫。中醫藥「一帶一路」更是風靡全球,為健康世界輸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但現實中,真正認識中醫藥學的真價值,對世人來說,對醫學界甚至對一些中醫來說,卻不容易!

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

中醫工作者也失去了對中醫自身理論的探索,沒有堅持中醫本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多中醫工作者現在都被西化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普通國人中,尤其如此。「迷信」、「偽科學」、「早該取締了」、「就不該存在於醫療體系」「應該束之高閣存放在博物館」……不絕於耳。

尤其是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的普及,科技的發達,各種網絡平臺的鋪天蓋地給更多人提供了言論自由的天地。對待中醫的爭論也甚囂塵上,每每一場中西醫口舌大戰經久不息,輻射甚廣。

哪怕中醫治好了西醫治不好的一些病,在西醫束手無策的一些疾病上,中醫也有著天然的優勢,可是一些國人也不會買帳,甚至會說,「中醫人就只會用療效來維護中醫了,可事實上療效並不好。」

這句話聽上去可氣又可笑,中醫首先作為一門醫學難道不應該是「療效為先」麼?對於患者來說,最急需的不也是療效麼?

雖然有些醫生無法發揮出中醫的療效,可是這並不是中醫本身的錯。比如,同樣的食材,有的人燒出來的菜好吃,有的人燒出來就難以下咽,這難道也要怪食材麼?

在面對以上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

但是改革是改革,並不是要適應「科學」,更不是迎合科學,而是走出自己的路,讓科學來改觀中醫。

如楊玉輝所說,我們就不需要完全按照西醫現有科學的路子來走,中醫會有自己新的發展之路。

可現實中,中醫「削足適履」的例子太多了。中醫西化、中醫院西化,中醫教育西化,中醫考核西化……隨處可見的西化,甚至讓患者都覺得中醫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不見。

總之,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鄧鐵濤老前輩就曾呼籲,我們要正確認識中醫。尤其是中醫人,要對中醫藥學有信心,不能讓信任危機再滋長蔓延,這是一種危險的思潮。

古老不代表落後,甚至「越是古典和傳統的,也就越是現代和時尚。」尤其在外國專家眼中,中醫就是新鮮事物,就是創新。

科學也不代表正確,更不能決定能否治好病。中醫怎樣,還在於它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未來,希望中醫的價值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也希望中醫人能自信,自立,自強,當好中醫的脊梁,維護好中醫本色,就是守護好百姓安康。

醫館視界

相關焦點

  • 中醫中藥結合現代醫學 白癜風應「綜合治療」
    中醫中藥結合現代醫學 白癜風應「綜合治療」  2019年10月26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濁毒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國際濁毒理論研究高峰論壇在京召開。大會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來自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駐華參贊,以及港澳臺和內地的專家、學者代表共10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 2020年,河南省內上臨床醫學,有哪些大學?大概多少分?
    上大學,上好大學,但是我給人的建議是,不但要選擇一個好大學,更重要的是要選擇一個好專業。對於2020年河南百萬考生來說,想學一個臨床醫學非常不容易,今天主要介紹一些省內高校的臨床醫學分數,預估2020年大概分數線。
  • 邢斌:當代中醫,既有發展,也有倒退
    邢斌按:本文寫作於2012年,是對「中醫發展最需要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所以寫作的脈絡有點遷就這個問題。但文章的觀點與思想,今天看來也不過時。此文發表在《中醫思想者(第二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3年)上。
  • 「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仝小林院士為南中醫新生帶來「開學第...
    他還用從醫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成一句話 " 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 ",作為開學寄語送給同學們。△仝小林在南中醫體育館舉辦報告會今年除夕夜,仝小林出徵武漢。此外,他還指出,中醫學的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一定要跟得上臨床研究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學人才。△報告會現場自 1988 年仝小林在南中醫博士畢業,已經過去了 32 年,再次回到母校,他依然感到萬分親切。校園裡一張張青澀的面孔,也讓他回想起自己當年在這裡讀書的時候。" 看到同學們,就能想到我當年風華正茂的時候。
  • 何祚庥:中醫須接受現代科學改造
    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哲學問題,新中國成立後較早開展並推動我國科學方法論研究。近十幾年來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藝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若干理論問題,特別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能源問題,節能減排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 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
  • 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
    原標題: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訪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學?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
  • 擁抱現代醫學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通用的、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即通用的科學「語言」。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
  • 非驢非馬:近代中醫發展的尷尬處境|文化縱橫
    這個歷程,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明顯的階段:在1912年以前,基本上是中醫對生理解剖學知識的反思與響應;在此之後,則主要在細菌論、病理學和衛生防疫等問題上展開論爭。自1830年《醫林改錯》的出現開始,作者王清任(1768-1831)首先對傳統中醫的生理解剖學知識展開抨擊,該書直至1950年為止,再版了40次,可見其影響層面之廣。
  • 中醫如何用現代語言與科學界對話
    醫學史研究有助於掌握醫學發展規律,從前人的研究歷程中獲得經驗和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助於認識豐富多樣的健康文化,增進對於疾病與痛苦的理解;有助於認識醫療保健活動與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也有助於在現代醫療技術高速發展之時,保持警醒,維護醫學的人文價值。
  • 中小學開設中醫課程,促進中醫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捷徑
    我上小學時還是五年制,課程就是語文、數學,偶爾會有思想品德和音樂課,五年才開設歷史課,到了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地理和生物。看看孩子現在的課程,覺得自己的小學和初中簡直太幸福了。學習的目的為何?不外乎兩點,一是學以致用,二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算是好的教育模式,也才能培養更多的人才。
  • 北中醫校長:培養能用中醫看病的中醫生
    「5+3」是道填空題北中醫大此次教改的大背景,是教育部、衛計委等6部門2014年11月印發的《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的「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也將取代原來的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成為未來我國醫學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 錢學森談中醫: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不僅因為有中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幾千年和這麼多人民的實踐證明,而且另一方面,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們在這個所裡講的人體科學的看法。我講過,越來越證明我們這個觀點錯不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 張曉軍:用中醫破解乳腺醫學難題
    所以我就覺得中醫特別神奇,從小就愛聞中藥味。」張曉軍說。感受到中醫的無限魅力,少年張曉軍從初二那年就開始跟著老中醫學習,後來順利進入首都醫科大學中醫系,畢業後進入西苑醫院外科工作。   張曉軍向記者解釋了進入外科工作的原因:「學中醫的男生少,實習的時候,縫合手術時女生都不敢上,所以所有的手術都是我跟老師上。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諾獎不是中醫發展的「雞血」
    諾獎論功行賞,反對中醫的人自然不願給獲獎成果貼上中醫的標籤,而力挺中醫的人則認為當之無愧。 中西醫的撕裂發展到這種程度,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其實,不妨聽下國際上的評價:青蒿素,這種中草藥和西醫技術和標準結合獲得的抗瘧疾藥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拯救全球數百萬人,得到了全球的認可。青蒿素的發現,源於中醫。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記載,「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2020年中醫康復理療技術發展前景如何
    2020年中醫康復理療技術證書有用嗎,國健康養生服務領域將出現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峰,但目前全國各類康復技術人員整體供求關係卻是求大於供。,中醫特色康復服務能力建設項目,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加強中醫特色康復醫院和中醫醫院康復科服務能力建設。
  • 為什麼現代醫學無法治癒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呢?
    關於有朋友提問的為什麼現代醫學無法治癒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有感於傳統醫學的偉大,現代醫學的困惑,有此一文。首先,針對於問題本身,現代醫學不僅僅無法治癒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現代醫學都無能為力。
  • 石阡縣中醫院外一科:運用現代醫學理念,結合中醫特色為患者服務
    2020年7月29日,一名家住石阡縣大沙壩鄉埃山村74歲的男性患者趙某,因「突發頭痛、左側肢體運動障礙3小時」入住石阡縣中醫院外一科治療。    入院時,趙某症狀表現為頭痛、左側肢體運動障礙,伴噁心、嘔吐。外一科中醫診斷為腦卒中。
  • 與其爭論西醫中醫,不如共同走出「囧樣」醫學困境
    清朝滅亡之後,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1912年7月,以袁世凱為總統的北洋政府舉行教育會議,制定新的《壬子癸丑學制》,首次明確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11月,當局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醫學、藥學兩大學科各開設有數十門課程,中醫、中藥卻不在其中。雖然制定了法規,實際上,當時的醫學教育多是教會學校,缺乏現代醫學教育的基礎。
  • 廢止中醫還是全盤西化:日本廢除漢醫與中國近代醫學
    其次,丁福保先生所開創的翻譯日文醫學書籍揭開了漢譯西醫文獻在華普及推廣的新篇章,這些醫學典籍對中國醫學事業的影響甚至「遠遠超出歐美傳教醫師半個世紀的努力。」二、留日學生與近代醫學事業——以湯爾和為例 清末的留日醫學生在完全西化的氛圍裡接受現代醫學的薰陶,不論在醫學觀念上還是在實際行為中,已經打上了西方醫學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