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廈的「共享收發室」對快件進行安檢,貼上檢驗「合格」的標誌後,根據樓層進行分類整合,再挨家挨戶送到樓內每家企業、商戶的前臺,大大提升了派送效率。/晨報記者朱影影
全自動智能分揀系統大大節省了人力/晨報記者朱影影
再過2天,2017年的「雙十一」大促就將正式拉開帷幕。從起初的「光棍節」噱頭至今,已經步入了第九個年頭,在這些年裡,我們見證了電商平臺不斷刷新的紀錄,感受過商家誠意滿滿的促銷力度、瘋狂地「剁手」過,也被燒腦複雜的折扣規則繞暈、不甘地吐槽……與此同時,一直以來奮戰在線上大促最前線的快遞行業從業者也正不斷經歷著飛速的變化,分揀流水線上的「戰友」在減少,備貨倉庫裡的智能「小夥伴」在增加,還有資深快遞小哥跳槽轉型,成為了為快遞員服務的快遞員。
8人扛起75層樓快遞派送
在上海中心大廈2號入口外,一間玻璃房、一組快遞櫃,就組成了一個簡易的快件處理點,地下2層有一間小小的收發室,置辦了一臺類似於地鐵安檢的機器,和幾排標了樓層的貨架,滬上「第一高樓」的收發室「室長」每天有一半的工作時間就在這兩個區域內完成。
金學德算是快遞行業中頗有資歷的老員工了。7年前的他還是通達系快遞企業的一名一線員工,2年前成功「轉型」,按他的話來說,他從一名快遞員變成了一名為快遞員服務的快遞員,「坐鎮」上海中心大廈引入的「共享收發室」。
早上8點多,各家企業的快遞小哥陸陸續續來到位於寫字樓外的臨時處理點,卸貨、整理、掃碼入庫,而金學德和他的同事則要將這些文件、包裹一一運上專車,開到地下收發室進行安檢,為快件貼上檢驗「合格」的標誌後,根據樓層進行分類整合,再挨家挨戶送到樓內每家企業、商戶的前臺。如果遇到地址填寫不甚明確的快件,則會選擇樓下的智能快遞櫃進行存放,通知收件人下樓核驗信息後取貨。
「我們每天一般早晚各派送兩次,目前還有部分商戶沒有入駐,所以我們主要派送75樓以下的公司、企業,上海中心樓層高,電梯等起來慢,更多時候我們還是通過「背著快遞爬樓梯」的模式提升效率。目前每個人大概負責20層樓,算上專車的駕駛員,一整幢樓一共也就8個員工。」金學德說,這樣一來,寫字樓內的白領只需要「認準」同一個派送員,而籤收一次就能提到當前時段各大快遞公司發來的所有包裹、文件,快遞小哥也不用在寫字樓內耽擱太長的時間,大大提升了派送效率。
據記者了解,這類專注於寫字樓場景的「零公裡」共享收發室目前已經入駐BFC外灘金融中心、金茂大廈、花旗集團大廈等近百座高端樓宇,同時也正逐步滲透進普通社區及各大高校網絡,為解決快遞行業「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途徑。
日派件量超5倍也不加人
攬件、整理、派送,金學德目前的工作其實本質上和7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但他直言,「轉型」後「幸福指數」的提升非常明顯。
據了解,寫字樓派送一直以來都是讓快遞小哥很頭疼的問題,由於不同的樓宇物業管理鬆緊不一,對快遞員的限制也從各樓層、大堂和室外不等,「物業、保安有時候對快遞員並不友好,有的寫字樓也不允許快遞員入內,當時我只能一個一個打電話通知顧客下來取件,件多的時候再碰上電話打不通、人遲遲沒下來,最多的時候一個商務廣場的派送就要耽擱兩三個小時,實在是很愁人。」而如今有了為快遞員服務的「收發室」,則幾乎完全避開了這一「老大難」。
而樓內的用戶也受益良多。以去年「雙十一」期間為例,平時每天平均派件量在200件的金學德突然面臨5倍以上的工作壓力,而面對鋪天蓋地的快遞包裹時,寫字樓提升派送效率的「突破口」便是雙休日。
「寫字樓周末沒有白領上班,對快遞員來說是沒有派送效果的,因此還容易造成快件堆積。但有收發室在的話,就打了個時間差,多了2天的緩衝期。」金學德和同事便在周末正常攬收、分類、整理,提前將每層樓的包裹分派好,周一一早集中派送,大大縮短了「剁手黨」的等候時間。根據金學德測算,今年「雙十一」他們也並不需要加派人手,保持日常的工作節奏,適當地加幾天班就足以應付,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快遞企業緩解了特殊時段用工短缺的問題。
最後則是金學德自己,相比此前的工作,少了風裡來雨裡去的奔波,每天大多也只需要和熟人打交道,實際收入也與之前持平,「很有安全感,幸福指數直線上升,我們可能是最幸福的快遞小哥了」。
[相關連結]
「雙十一」快遞變化:
「戰友」少了,效率高了
金學德的工作已經是「雙十一」物流鏈中的最後一環,而隨著近幾年的不斷發展,多種智能化設備乃至機器人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快遞企業的前端環節,為「雙十一」期間物流安全、效率提供助力的同時,也給奮戰在一線的快遞工作人員著實「減負」了一回。
快件入庫:
人數減半效率翻倍
11月7日上午,一輛滿載包裹的卡車駛入了中通快遞上海轉運中心,車停穩後,工作人員並沒有第一時間忙著卸貨,而是先將一條傳送帶「搬」進了車廂,「車裡站兩個人,只要把貨物搬到傳送帶,就會自動送到我們的流水線上。往年的話,卡車本身就長,從最裡面把包裹搬出來就夠嗆了。」
據了解,去年「雙十一」階段李在貴所在的小組還在使用傳統的電子秤流水線,算上卸貨、整理、掃碼和分揀,總共需要6人,而今年引入了自動分揀系統,手持靶槍挨個掃碼也成為了歷史,一同奮戰的「戰友」一下子減至3人,而包裹的入庫速度還在不斷提升,「去年單人一般只能完成每小時800件的工作量,今年已經到了1500件,可以說是人數減半,效率翻倍,人也從體力搬運逐漸轉向系統監控,真的省力了不少。」李在貴說。
轉運中心:
包裹自己會「找路」
在中通工作了9年的沈莎莎如今已經是自動化分揀流水線的副主管,「之前我們要負責從拆包、倒包、扒件、分揀、寫號等一系列流程,現在包裹自己會『走路』了,不用『大海撈針』地徒手分揀,我們的工作壓力總算小了不少。」
據了解,轉運中心的操作間內設有兩套全自動智能分揀系統,長達200多米的傳送帶以2米/秒的速度運轉,上面的包裹分別經過對應的雷射掃描後,根據系統識別「找到」所屬的轄區,「一躍而出」落入兩邊的編織袋中。
有了這套仿佛安上了吸鐵石的分揀系統,沈莎莎和同事們只需待編織袋滿後取走、換上新的,並派專人坐在電腦屏幕前對地址識別功能進行「查漏補缺」即可,「以前我們這樣一個操作間需要400名操作員,一天下來只能處理40萬份快件,如今,我們只需要85人,每天處理的件量可接近50萬份。而且分揀的準確率高達99.99%,大大降低了差錯率和操作成本。」
倉庫分揀:「人找貨」變成「貨找人」
而「雙十一」期間,物流運輸的「前哨戰役」——倉儲分揀所動用的人工也大幅減少。在位於奉賢的蘇寧無人倉中,和姜仁珍一起「找貨」的同事也一年年減少,「之前還需要40人每天滿場跑地挑、找,現在只需要4個人,主要的工作都被機器人承擔了。」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姜仁珍所在的倉庫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儲存的貨品超過86萬件,而一一將一筐筐揀選好的商品送到打包臺的,是一臺臺扁扁的、行如「掃地機器人」的「小黃」,它們「背」起所需貨品所在的貨架,排著隊來到揀選人員面前,實現了「人找貨」到「貨找人」的轉變。
據上海蘇寧小件倉儲運營部副總經理吳杉山介紹,「小黃」的加入,讓此前每人、每小時揀選貨品的數量從70-100件提升了至少5倍,200組機器人,一天揀選20萬件。此外,蘇寧方面也在加大力度研發自動整理封箱技術,也許到了明年,又會有心靈手巧的「打包機器人」投入到「雙十一」大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