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東常平一所民辦學校的教師周顯康,考上了西北師範大學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經常有「宿管阿姨圓夢廣大」、「北大保安奮起上北大」、「中專逆襲上復旦」的報導,類似的新聞在不時地引發討論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我能考上嗎?
44歲的周顯康,作為大專畢業的教師,也曾焦慮彷徨過,也曾因為信心不足否定過自己。然而強烈的意願成為迸發的動力。僅僅8個月的備考時間裡,周顯康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顧,留給他的時間原本就不多。而他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開車的時候他聽政治,做家務的時候他學教育和管理,上廁所的時候他背單詞,家人都睡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還在瘋狂刷題,就是這樣的零碎時間拼在一起,周顯康他做到了,他考上了。
「畢業去考研」、「不考研怎那麼找好工作」、考研這兩個字好似成為了當今社會很多畢業生家長的口頭禪。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苦讀深造,從而更有底氣地立足於社會。然而叛逆的孩子,甚至把「考研」當成了瘟神,家長越是不厭其煩地要求孩子,孩子越是打心裡牴觸考研。
拋開這層心理因素,讓人望而卻步的考研真的難嗎?
難,光是從競爭壓力上,每年報考人數就在不斷增加,聯考的難度也在逐年遞增。那考研累嗎?累,無論從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需要很堅定的意志力,來堅持重複地學習、複習、刷題。很多家境並不富裕或者在職的考生,還需要兼顧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既然如此艱辛又不一定取得成功,為何大多數人還是決定考研呢?
大多數人考研最普遍的原因,無非就是就業壓力。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本科生似乎並沒有早些年頭那麼金貴,甚至隨手一抓一大把。有的人對自己的本科學歷並不太滿意,他們往往在面試和工作中並不佔優勢。因為單位招聘只看二條:有沒有經驗,學歷怎麼樣。學歷在大多數時候成了入職的門檻,這導致這部分人不得不考研來提升學歷。
很多大學生為逃避就業,盲目跟隨考研熱潮,考研只是他們躲避就業壓力的手段,並不是真的努力鑽研,或者做好了相應的打算,這也是造成錄取比例不高的原因之一。
還有些人考研是為了拓展圈子。畢竟平臺不同,見識不同,眼界和格局自然也不同。現今社會大家都混圈子,同一行業的人都是朋友更好辦事。
為了鑽研深造學術。他們或許本科期間對於所熱愛的專業,只是簡單地掌握皮毛,對每個內容背後並沒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研究生期間更進一步,他們擁有更多的機遇去動手實踐,提升專業的分析解決能力,從研究中找不足、促發展,和志趣相同的人多方面地去探討剖析。
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軟實力比拼的時代。
教育本身也是一種投入,它是從根本上提升生產力的基石。21世紀,人才的發展成為主流。選擇考研,無疑是放棄了當下的安逸。厚積薄發,更多人學歷的提升,也是各行各業的知識技能水平的提升。其實,你現在的努力程度,恰恰反向地說明了你對生活的滿意度和舒適度。
迫切想改變的人是不會停下來思考的,因為行動永遠比爭論更有意義。
周顯康用他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想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想要成功什麼都不會成為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