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談浙江滿分高考作文:如此作文該如何給分?

2020-12-16 騰訊網

浙江今年一個考生作文《生活在樹上》獲得滿分引發廣泛討論。對此,有人認可,有人批評。這篇作文該如何給分?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尊重對閱卷原則和程序的堅持,並不意味著對事情本身的認可。

■如此文風不可長,如此文路不可學,如此文採有或沒有都無所謂。

■既認為晦澀,也不希望其他學生效仿,卻給了滿分,還高調公開,其導向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

■高考作文對全民語文素養的提升,對下一代人甚至未來幾代人的文風導引和文路效仿,具有其獨特的作用。

日前,有報導稱,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稱,浙江今年一個考生作文《生活在樹上》(全文附後),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作文。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科學與嚴謹。我們應當尊重浙江高考閱卷組對閱卷態度的認真和程序的堅持,所以說「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是有道理的。

但話說回來,尊重對閱卷原則和程序的堅持,並不意味著對事情本身的認可。就這篇作文而言,主題立意固然不錯,但也讀不出什麼超群獨到之處,尤其是其堆砌辭藻、名人名言和偏難怪舊的詞語之表達,無論從考生的表達還是其產生的客觀導向性上,都不該給滿分。有報導說,作家馬伯庸認為,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也不會損失。四個字來總結就是:辭不配位。他認為,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這位作者有閱讀量,有知識面,也有表達能力,戰術上的選擇也沒問題,未來必有前途。只是,在戰略上,千萬不要覺得這麼寫是一條好的出路。我贊成馬先生意見。

關於這樣的主題立意不錯、表達方式與眾不大同的作文,該怎麼判?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意見,一種以目前浙江閱卷組為代表,給滿分;一種以曹林為代表,曹認為,「看到那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看第一遍時難受,第二遍時難受+2,第三遍,難受+3時,終於崩潰,這樣矯揉造作、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成為滿分作文示範,侮辱了語文教育,侮辱了漢語表達,侮辱了讀者,也侮辱了無數語文老師。這樣不說人話的文章拿滿分,傳遞了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方法論和價值觀,讓那些按常識寫作要求教學生寫作文的語文老師們情何以堪?又讓那些在考場上好好寫人話的考生們情何以堪」?曹論不無道理,他分析這篇作文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讀,只是這個結論顯得有點偏了。

我以為,客觀地說,該考生有較廣博的知識面和閱讀面,博聞強記。說實話,這麼多名言警句和怪詞,我既背不下來也不大會用,這說明那個考生還是有能力的,關鍵是需要不需要?是表達思想的需要還是為炫技?我認為是後者。所以,如此文風不可長,如此文路不可學,如此文採有或沒有都無所謂。這麼說來,主題立意不錯、表達方式和詞語佶屈聱牙的作文,給多少分合適?其實,第一位老師給39分是對的,只可惜,這回真理的確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卻被多數人和權力否定了。我很納悶兒,即使贊成這篇作文的人,也普遍認為該作文的表達方式有問題,包括給這作文滿分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他也說:「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既認為晦澀,也不希望其他學生效仿,卻給了滿分,還高調公開,其導向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

也有學者認為,這篇作文有特點,有個性,有創造力,是學術化表達,我完全不同意這樣的判斷。一是把晦澀、堆詞兒和故意子曰詩云當個性表達和創造力呈現,我看還是少些如此的個性和創造為好;二是學術化表達,如果真的如民間所傳,專家學者和論文著作就是把明白的東西說得不明不白,我看這樣的學術沒有也罷!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

為什麼寫文章,文以載道,「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說的都是寫文之目的。是真實曉暢讓讀者從文章中或者獲取大量信息,或者提升思想認識,或者得到美文美句的精神享受,或者兼而有之。總之,不是讓讀者一頭霧水,七轉八繞,甚至從此厭惡、反感文章,這是寫作教學的原則問題、方向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曹林以為這樣的作文應為零分,不無道理。只是,考慮到高考對於一個學生的特別意義以及實際情況,我才認為,第一位老師給39分,也可理解。如果我是閱卷老師,我的評語是:該作文不離題,內在思路還是有的,但思維含量單薄了些,引用本無錯,但引太多則主客顛倒,以引代論,且確有炫耀之意,尤其是以文傷意,更不可取。

建議對此問題感興趣者讀兩篇有份量的文章:一篇是上海高考閱卷組組長周宏老師今年6月24日在「文匯教育」上所發文章——《名師分析高三二模考作文:投機取巧、「華而不實」的文章又多起來》;一篇是曹林所寫——《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侮辱了語文》。曹的題目嚇人,但內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尤其是他強調,哲學作為愛智之學,生來就是一種澄清行為,澄清自己的真實意圖,澄清語言造成的困惑。我舉雙手贊成。

一篇作文引發全民討論是好事,而高考作文對全民語文素養的提升,對下一代人甚至未來幾代人的文風導引和文路效仿,具有其獨特的作用,而不僅僅是給個分數的問題。

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插圖來自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

《名師分析高三二模考作文:投機取巧、「華而不實」的文章又多起來》,作者:周宏,2020年6月24日發布於「文匯教育」公眾號;

《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侮辱了語文》,作者:曹林,2020年7月3日發布於「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公眾號。

作者簡介:王旭明,教育工作者,語言文字工作者,曾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著有《為了公開》《王旭明說新聞發言人》《明正言順》《與領導幹部談文風》等。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外洩最新進展:教育部約談!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媒體報導浙江省2020年高考個別閱卷人員涉嫌洩露考生作答情況、擅自使用評卷信息,個別命題教師涉嫌參與社會機構培訓等。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滿分是如何出爐的 《生活在樹上》在一評時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次評分時給了55分,最終,閱卷組中的審核組給出了60分的滿分。李楠是此次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小組的一名老師,此前也多次參與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外洩最新進展:教育部約談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媒體報導浙江省2020年高考個別閱卷人員涉嫌洩露考生作答情況、擅自使用評卷信息,個別命題教師涉嫌參與社會機構培訓等。浙江省高考為自主命題,教育部考試中心第一時間約談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要求立即開展調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曝光之後,作文閱卷組長深陷質疑「三連擊...
    文 | 王仲昀8月初,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曾引發廣大網友熱議。從網友到學者,眾人對這篇用詞晦澀難懂的文章褒貶不一。(點擊→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何以引發巨大爭議?)而近日,事件迎來了後續。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一評時僅得39分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閱卷組長頻繁到各地講座、出書在近20年來的高考歷史上,陳建新並不是第一個披露考生作文的人,還原這場高考滿分作文風波的經過就會發現,在「一考定終生」的壓力之下,學校、老師、期刊社、家長與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場自發的共謀。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今年的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個月的風波,各方圍繞「該不該打滿分」的問題爭議不斷,並對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發出質疑,還有人舉報陳建新「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
  • 對於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我們該如何客觀看待呢?
    對於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爭議,網上沸沸揚揚,究竟該如何客觀看待?首先我先談下自己的心路歷程,第一眼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好些評論都是反向的,認為生僻晦澀、故作高深、不知所云、只是一味堆砌辭藻、賣弄文採而已。
  • 捲入滿分爭議後,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被曝涉利益輸送
    8月9日,就參與編著高考作文書一事,陳建新向澎湃新聞回應稱「這個事情我都不知道」。回顧:經歷三次評分,引起「熱議」的高考滿分作文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公開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閱卷組長頻繁到各地講座、出書
    滿分是如何出爐的《生活在樹上》在一評時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次評分時給了55分,最終,閱卷組中的審核組給出了60分的滿分。李楠是此次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小組的一名老師,此前也多次參與閱卷。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高考作文閱卷組人員主要由各地教研員、中學老師、浙大老師組成,前兩者構成直接批卷的主力軍,組成閱卷小組,審核組由浙大老師擔綱,負責複查幾次評分分差過大的試卷。每篇作文要經過三評,三次評分間分差超過一定數值,則由審核組仲裁。審核組還負責評分細則的制定及滿分作文的評定。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閱卷組長頻繁到各地講座、出書
    滿分是如何出爐的《生活在樹上》在一評時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次評分時給了55分,最終,閱卷組中的審核組給出了60分的滿分。李楠是此次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小組的一名老師,此前也多次參與閱卷。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高考作文閱卷組人員主要由各地教研員、中學老師、浙大老師組成,前兩者構成直接批卷的主力軍,組成閱卷小組,審核組由浙大老師擔綱,負責複查幾次評分分差過大的試卷。每篇作文要經過三評,三次評分間分差超過一定數值,則由審核組仲裁。審核組還負責評分細則的制定及滿分作文的評定。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閱卷在7月13日到21日間進行。
  • 浙江回應「高考滿分作文」爭議!被眾人稱頌的滿分作文是怎樣的?
    8月5日,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指出,《生活在樹上》一文「語言晦澀,有些句子不通,象拙劣的翻譯,的確在有意顯示『理論性』。」溫儒敏同時認為,「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楠攝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俞菀、顧小立)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的報導。「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7月16日,在東北師範大學,工作人員在進行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和「陳建新輔導書裡的作文相近」
    澎湃特約評論員 方圓由今年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的爭議持續發酵,並從對「該不該打滿分」的分歧轉向對閱卷組負責人「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輔導高考作文寫作」的質疑,所涉多方相繼發聲。澎湃新聞從接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的人士處獲悉,該院確實收到來自湖北、舉報陳建新的郵件,並與舉報者進行聯繫,會對所舉報的情況進行了解。2日,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刊出一篇今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並配發閱卷組長陳建新的點評。第一位閱卷老師給《生活在樹上》打的是39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折射出這個問題
    這是官方對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的初步處理意見,教育部考試中心和浙江教育考試院都表示了嚴查違規維護高考公平的堅決態度。而在筆者看來,這起事件還折射出我國社會存在專業評價與輿論評價不分的問題,我國要推進教育綜合評價改革,就必須推進專業評價。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
    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稱,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中國知網顯示,浙江教學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面向中小學師生,直接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教育類報刊社。
  • 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長被舉報,這篇作文引起激烈討論!
    近日,浙江一篇題目為《生活在樹上》高考作文引發關注,雖然有閱卷老師判了39分,但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力排非議,堅持給了60分滿分,引發網絡熱議。·8月2日,「教學月刊」微信公號,發布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指出這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60分滿分。
  • 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的思考
    每年高考後,高考滿分作文的話題總是一度引發熱議,今年也不例外。近日,一浙江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在網際網路引起了大量的討論。事情是這樣的,該考生寫了一篇《生活在樹上》的作文,這篇文章從開頭第一段就大量引用哲學人物,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彙,使人一眼讀來,不知道寫的是什麼內容。
  • 教育部考試中心回應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
    原標題:教育部考試中心回應浙江「滿分作文」事件: 堅決維護高考評卷和命題工作公平公正新華社北京2020年8月21日電 近日,媒體報導浙江省2020年高考個別閱卷人員涉嫌洩露考生作答情況、擅自使用評卷信息,個別命題教師涉嫌參與社會機構培訓等。對此,教育部考試中心21日回應稱,將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規定,堅決維護高考評卷和命題工作公平公正。
  • 被舉報開課賣書涉嫌利益輸送,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長回應
    據浙大人文學院和多次擔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幾位教師稱,陳建新幾年前已從浙大退休,而其擔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已有20年。鑑於這一背景,一些自媒體將陳建新戲稱為「浙江高考作文之父」。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前社長王旭明也表示,無論是出書,還是開講座,陳建新以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的身份參與其中都不合適。王旭明說,國家有相關規定,高考命題者嚴禁在一定期限內嚴禁出書、開講座,對於閱卷者而言也應當遵循這樣的規定,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定應當補充。